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摘要: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对于艺术设计类的人才来说,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的深入改革是其核心。该文以此三点为切入点,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希望为当前高校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教育提供一些理论支持与参考。

关键词:本科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当前国内本科应用型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学用脱节”现象,很多院校积极实施了各种具有针对性的改良措施,以“本科应用型”为教学目标,努力解决本科艺术教育在培育人才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这些改革措施中,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如何将上述三点的改革落在实处,并有机整合、统一联动,进而从整体上促进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高等教育改革难点和热点。

一、改革教育观念

当前部分本科院校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往往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而本科应用型教育培养的应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应解决部分学生的“眼高手低”问题。实际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与现阶段部分本科院校滞后的教育理念有关。针对这一问题,各院校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本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方式应更多偏重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用”,即“用什么”和“如何用”,让学生明确“用”的含义和必要性,使学生能辩证地理解“用”,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否则,容易将艺术人才教育成只关注自身技能的单方面人才,不利于综合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清楚地理解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既有学术造诣、又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综合人才,而不是指纯学术或者纯技能的单方面人才。在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上,这一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现实。教师应坚决摒弃以往以学院式理论体系为纲、忽视实践知识应用的教育教学思路和做法。在面向应用型艺术人才教育目标的确立上,教师首先应观察现阶段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并调查具体岗位的任职能力要求;其次研究相关产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确定本科应用型学生的价值与意义,在社会需求的指引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借鉴职业教育理念,既保留本科教育所具有的学科特征和体系特征,又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这可以从根本上重新确立既有别于传统学术性理论教育的高等教育思路,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职业技能院校培养目标的全新教育观念。

二、改革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

确保对艺术人才培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学校可以通过岗位调查,了解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任职能力要求;分析具体岗位在其行业中的职业特征与类型,根据职业能力的具体需求,归纳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汇集行业资深专家共同分析和研究职业能力的内容、顺序等,梳理职业能力目标点;将各项能力点与教学模块一一对应验证,最终确立符合社会实际的培养目标。

2.完善课程框架

其一,秉承“适用”和“管用”的标准,合理确定人文素养课在专业课中所占的比重。过去,艺术类课程的安排较为冗杂,尤其是人文素养课。教师应适当改进人文素养课的授课任务、具体分类、课时等,使其符合“适用”的教学标准,保证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艺术专业课的教学活动应以“管用”为标准,要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培养综合人才。因此,改革专业课程的框架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将技能逻辑系统作为授课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对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意识,摒弃过去“补短”的守旧观念,秉承“扬长”的教学方式。其二,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授课方式。过去,我国部分院校的艺术课程是围绕专业知识教学进行的,着重培养专业能力强、知识精深、技能拔尖的优秀人才,但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广度,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今社会对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往往青睐有加,很多企业希望招收灵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对于知识面较为狭窄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的意识,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设计宽基础、活模块的授课方式。教师应将专业课划分成两部分:初始阶段是打造宽基础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学活动不能只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教学艺术专业都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实施统筹教学的模式,保证后期学生在深造或者进入社会工作时拥有一定的基础;下一阶段是打造活模块的时期,教师应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深入地学习某个具体专业领域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其三,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新兴产业逐渐崛起,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正悄然改变。社会现实需要对艺术院校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院校必须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的需要。艺术教育具有应用与实践的属性,因此,艺术课的教学内容会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变化逐步更新。艺术课的教学活动要想有效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应创新、完善艺术课的授课模式、授课内容等。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定期评价、总结教学成果,及时发现教学的不足并不断改正,争取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的人才。实际上,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可以进一步实现动态优化的目标。动态优化是指教学的方案、内容、评估、总结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使其呈现一定的变化。教师应协调、整合与统筹影响教学活动的各个元素,形成规范、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四,实现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上的协调统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在先的模式以及交替递进的模式等,打破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教、学、做以及学、做之间分离的状态,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创新运用三横四纵的教学模式

为增强艺术人才的实践操作水平,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指引下,可以创设三横四纵的授课模式。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教学,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1)三横四纵的授课模式“三横”是指授课内容在横坐标上划分为基础课、核心课、延伸课,以此为标准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形成分工明确的教学板块,有利于授课内容实现多层次和多领域的目标。“四纵”是指授课内容在纵坐标上对实践内容进行区分,包括认知型、技能型、研究型以及生产型,实现授课内容的全方位性。通过本授课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拓展学生知识面。(2)教学内容要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最大限度地使授课内容符合文化产业的实际需要,还原具体岗位的实际情况,使授课内容符合时展的需要,发挥综合交叉的作用。本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意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研究相关问题,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

三、改革教学方式

1.实施“四个三”的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可以设计“四个三”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其一,教学方式,包括探究方式、实战方式以及模拟方式。其二,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创新课程。其三,课堂联动,包括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外教学的方式以及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其四,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三点:一是直接任务,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将学生培养为有一定知识素养的人;二是发展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主动学习意识、知识更新能力等,将其培养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三是最终任务,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我国文化产业现状的开拓者。

2.改进考核评估标准

促进学生考核方式的优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试和考查等评估方法联合使用,设计宽紧统一的考核标准。宽指的是对课业评估内容上要有一定的空间,紧是指教学评价要有严格的规范,将这两套标准相结合,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估系统,目的是既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关注道德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而且要关心其在学习时是否提高了创新能力,是否拥有了处理问题的各种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课业评估内容较为宽松,但教学评价却非常严格、规范,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牢记“紧致”原则,无论是在课程的学习方面,还是在学术的考核等方面,都要一视同仁,对学生实施严格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高的综合人才。

3.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培育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

为了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即挑选实力较为雄厚的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学校可以让师生到企业中学习,让优秀员工到课堂中分享成果,还可以借助项目引进等方式联合培育学生。校企合作模式要想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应当设计双赢、科学的长效机制,建立规范、合理的合作制度。此外,还要划分好学校和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包括权利、责任、利益等,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促进校企双方在技术和设备等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培养优秀人才。校企双方可以邀请产业资深专家和经验较为丰富的技术工作者,组建专业教学团队与实习教学团队,及时考察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对教学的方案和计划提出改进意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统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共同努力。

四、结语

应用型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既需要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又需要大力强化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锻炼。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育观念的更新、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和教学方式的调整。这三者是一个相互统一、互相联动制约的有机整体。只有将这三点的改革从细节处真正逐步落于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乐传永,马启鹏,卢美芬.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12(12).

[2]雍敦全,潘昱州.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高等教育,2012(5).

[3]张立彬,马志远,杨祖念.哈佛大学物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物理,2012(2).

作者:刘婕 单位:合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