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下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居民健康下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滨水空间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对于滨水空间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少。文章从居民健康的角度出发,研究水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探讨滨水空间中存在的不健康现状,并提出具有健康效益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构成促进城市、景观健康统一的滨水环境,提升居民健康与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滨水空间;健康效益;景观设计;健康城市

自古以来,河口、海岸和流域便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其便利的海运条件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加速了城市发展。21世纪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加,用地规模扩大,为促进工商业发展,开发商大量占据滨水空间,使水质恶化,生态环境破坏,滨水空间成为人们不愿靠近甚至厌恶的场所。当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追求健康已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目标。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放在战略任务的重要位置”[1],以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居民健康。因此,建设城市文明需要深入探究滨水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融入景观设计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实现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诉求。

1滨水景观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1.1生理健康

欧洲环境和健康中心研究发现,居住在滨海地区的人,其身体状况往往要比居住在内陆地区的人健康。滨水区可产生大量的负氧离子,约为5000~10000/cm3,对人体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有抑制和改善的作用,理疗效果极佳。对比仅处于绿地空间中,靠近滨水空间时的负氧离子浓度相对更高,且水的流速、水域面积越大,周围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越高。人天生具有亲水性,更倾向于在水边散步、慢跑,提高了锻炼的次数和距离,在无形中增加了运动量,促进身体器官和系统的健康发展,对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有良好的治愈效果。游泳、跳水等滨水运动可以提高运动的效果,增加关节灵活性和四肢协调度,提高心肺功能,是真正作用于全身的运动。人们喜欢在水边观赏、冥想,因为水能诱导大脑进入温和的冥想状态,减轻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方式。滨水空间中的植物和绿地除了具有美化作用,还可以缓解人的视力疲劳,增加空气的湿度,加快风的流速,降低滨水区域温度,改善小气候,以此提升人体舒适度。植物中的挥发物芬多精可以抑制或杀死人体病菌,尤其对具有免疫系统疾病或者慢性病患者的效果更为明显。当人体吸入芬多精,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细胞活力,达到疗愈效果。

1.2心理健康

人体通过五官接受外界环境传来的信息,刺激并作用于心理,改善人的情绪和意识,最终反作用于器官的健康。滨水空间中动植物的多样性提升了人体视觉和听觉的丰富度,使人们产生对自然的归属感和依恋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价值。芳香类的植物通过散发气味,舒缓紧张情绪,增加人体在自然环境中的舒适感,并刺激大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们欣赏水的声音,非常重视这些声音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不同状态的水通过听觉作用于人体,平静的层流具有恢复性,能够使人心情平和,缓解焦虑的情绪;动态水以规律的水流声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产生一种充满活力、青春健康的感觉,起到减轻抑郁的作用。当手触碰到水流时,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多巴胺。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体最为放松,心境也处于轻松平和的状态,注意力会转移至内心,可有效提升人的观察力。水流经过皮肤的感觉会让人的思维进入漫游状态,情绪得到释放,使人更富有创造性。

2滨水景观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因素

2.1水体质量

水是滨水空间的主体,水的质量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当水体污染程度超过了其自净能力,水体的成分及生物特性就会逐渐改变,常引起水的感官性恶化,产生异臭、异色,呈现泡沫、油膜等现象。特别是一些有毒元素,难溶于水又易在生物体内积累,会对人的生理健康有极大的危害。水、动植物与人之间也存在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人们的长期活动就会破坏这种关系,污染的水体致使一些有益的水生生物死亡,加速耐污生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大量缺氧,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的观赏性和趣味性降低,难以提升人的心理健康。

2.2滨水空间的布局与面积

滨水空间是陆域与水域的边缘交错地带,也是城市总位置最佳、最具开发潜力的区域,具有两大特点:(1)资源稀缺性,(2)公共属性[3]。因此,在滨水空间的开发和再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科学、均匀分布,做到“空间共享”,才是真正面向全民的健康体验;而非集中某一区域,将滨水空间私有化,为固定的阶层提供“更优”的居住环境。在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中,城市水体起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作用。城市水域面积的增加,会直接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城市水体能够净化空气,降低热岛效应,其一定的蒸发量能够确保空气正常的湿度,对局部的气候循环起到调节作用,提升人体舒适度。

2.3交通可达性及设施享受度

交通的可达性直接影响了人们是否愿意出行到滨水环境中,人们往往更愿意选择距离较近、方便到达且安全性较高的活动空间。相反,若交通便捷性低,人们在出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紧张的情绪,使滨水景观的健康效益削弱。滨水环境中服务设施的布局与设计也会对人的健康有所影响。如灯光的色温、亮度、组合形式,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休息座椅的摆放形式可提高景观的趣味性,增加快乐感,座椅之间合理的距离可满足人的心理安全感;公共卫生间和可直接饮用水的设置数量、位置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

2.4景观要素的提升度

因地制宜地提升滨水景观各要素的功能与联系,才能使水、陆空间紧密结合,整体空间更加协调。滨水区道路的设计需根据人群的使用特征来组织空间内部系统,并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设计无障碍通道,通过景观的力量传递给人们关怀和希望,改善人体健康。临水节点是人们亲近水环境的主要途径,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不同类型的节点对人心理产生的效果不同。自然驳岸会给人带来亲切感,唤醒起儿时的记忆,增加内心幸福感,开阔的水平面也满足了视觉上的需求,使人的压力得到释放。相反,混凝土驳岸带来的是冷漠感,降低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度,使景观的健康效益减少。

3城市滨水空间的不健康现状及原因

3.1滨水空间可达性差

城市滨水空间通常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为了节约城市用地面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选择将滨水空间的周边用地与车行道结合,滨水道路也会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道路,阻碍了人们在滨水空间步行的需求。城市向外扩张的同时,车行道也逐渐拓宽,使滨水空间与居民的生活空间严重分离,由于路幅宽,车道多,车速快,人们进入滨水空间需要横穿道路,忽略了人们的步行安全需求,降低了滨水空间的交通可达性。

3.2过度利用滨水空间

近年来,滨水地段的房价高涨,许多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选择在沿水岸地区开发高密度的住宅区项目,成套的住宅、高档小区形成了一层层密不透风的“高墙”,无法形成风道来促进风的流动、降低气温和污染,阻断了人们观赏风景的视线,使人们对滨水空间的感知度降低,也导致一些滨水空间独有的景观特色的丧失。甚至有的开发商在城市活动空间与近水空间之间布置了大面积的社会停车场虽然周边场地的绿化丰富,但车辆的鸣笛声与尾气减弱了居民到达滨水空间的兴致,阻挡了人们观赏水岸线,使滨水空间无人问津。

3.3缺乏对城市居民活动规律的研究

当前国内的景观建设处于浮躁、物质喧嚣的阶段,许多设计项目常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却以符合甲方意见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又或以营利为主要目的,一味追求项目进度,忽视了使用者在空间内的使用意图,滨水空间作为一个供使用者放松身心的休闲之处,却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无法满足居民内心真正的需求。很少有设计师会静下心来,关注并研究使用者的行为习性,依旧秉承着老一套的设计思路,依照甲方的意愿、传统的尺度标准进行设计,使城市滨水空间只是作为单独的水环境“个体”,无法真正被使用者接受和喜欢。

3.4缺乏景观吸引力

滨水空间是体现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滨水景观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而进行滨水空间的大改大建,使滨水景观的设计越来越趋于同一化和固定化,甚至出现了“千河一面”的现象,让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失去原来的面貌。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忽略了对当地的历史脉络和人文特色的思考,盲目模仿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或者一味迎合个人喜好,使城市滨水空间丢失了自身特有的灵魂,阻碍了历史的延续,也降低了人们对滨水空间的可识别性和文化价值。

4提升健康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4.1提升滨水空间可达性

滨水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的一部分,在设计滨水空间时,不应该只关注水体本身或滨水空间内部的形态布局,而应从城市的整体发展趋势出发,使不同空间相连相通,尤其是滨水空间与居民生活空间的连接,可通过步行天桥、地下隧道或者道路加盖等措施加强生活空间与滨水空间的视觉联系和功能联系,建立城市与水的对话。另一方面,控制机动车的交通空间,扩大步行道路与非机动车的道路宽度,使越慢行的交通方式越靠近滨水空间,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做到健康、安全出行,让人们从这种契合关系中获取利益,不仅提升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也保障了城市整体空间的完整性和内部关联性。

4.2严格控制滨水空间开发

滨水空间的资源非常有限,在规划时应重视滨水空间的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开发。首先,要结合城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统一的科学规划,对滨水空间中健康资源的保护、发展、更新和利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并完善滨水空间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为空间价值提供保障;严格划定城市蓝线的界限,明确滨水空间的土地权属,禁止其他土地权属直逼蓝线边界,为滨水空间保留一定的缓冲空间,便于后期规划和管理;同时,要注重滨水空间周边废弃场地的改造利用,控制沿滨水空间违章搭盖和破旧危房的数量,禁止私人占用废弃场地进行开发营利。对于废弃场地,尽量保留原有格局或只进行小规模的改动,修复或重塑其生态环境,使滨水空间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4.3遵循“健”、“康”设计理念

城市滨水空间是一个注重人、水、城市之间相互交流的户外活动空间,需要满足居民社交、健康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无论是改造还是新建滨水景观,都应始终遵循“健”、“康”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综合滨水空间及周边的健康资源,把活动引向水边,如利用场地的落差关系设置连续的滨水步道和丰富的亲水设施,让人们在水边漫步的同时可以从高低不同的角度欣赏水景,营造轻松舒适的步行体验;根据滨水空间的特征规划出水上活动区,增加跳水、游泳等运动,把促进人体健康的行为带到水上,提升活动多样性和趣味性[5],带动公众参与到其中,为人们创造更多获取“健”、“康”效益的机会,将健康理念真正融入繁忙的城市生活之中。

4.4提升滨水景观特色

滨水空间的形态是在传统历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代表城市的文化底蕴。在设计城市滨水空间时,首先应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如在水边举行相关的文化表演、纪念活动等,增加了滨水空间的特色和吸引力,帮助促进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城市记忆,也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应注重创新,融合多元文化。经济全球化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滨水文化的建设需要借鉴吸收不同的社会观念和科学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使城市发展和历史文化共生共存,城市魅力得以展现。

5结束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已经不能局限于景观视觉和基本使用需求的满足,而应致力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因此,设计师应当基于现实的社会发展模式,结合园林美学、健康学、景观设计学的基础研究,为景观的使用者创造符合需求的景观效果,使滨水景观逐渐发展为自然疗养的新途径,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参考文献

[1]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001).

[2]钱芳.从健康导向角度解析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要素[J].建筑学报,2010(11):80-85.

[3]钱芳,金广君.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2010(2):23-26.

作者:张舒云 孙海岸 王名名 龚剑波 游祖勇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