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策略初探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策略初探

[摘 要]产教融合视域下本科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根据服装产业对人才需求变化作出调整和优化。本文深入分析、探索“双主体”融合渗入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路径,提出将传统学科难度递进的课程体系,优化成为突出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融合、难度递进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未来服装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产教资源,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将产教融合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满足服装产业结构优化需求

(一)服装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服装行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驱动,构建了国际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融合发展的服装产业新体系。目前,我国正成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先进的国际服装制造、研发和贸易中心,由服装产业大国向服装产业强国转变。这一转变需要大量优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来推动完成,服装行业需要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断催生更新、更强的技术,产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服装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不断延伸。这种改变不仅影响了我们自身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更涉及到国家、企业、行业以及整个社会所有体系的变革。面对产业发展的诸多不确定性,高等教育只有主动布局,服务国家战略、保持创新力,建构新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产业需求、时代要求,才能培养造就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卓越的应用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目前,我国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但却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究其原因,是人才需求与供给错位,教育无法对接产业需求,人力资源质量无法满足行业企业要求。服装企业迫切需要具有前沿设计思想,掌握服装技术技能,能解决服装工程实际问题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当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培养模式较单一、封闭,大型服装企业、行业等社会资源融入度不够;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仅仅是不同性质课程简单叠加、融合度不够,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综合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教学内容上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策略性与经验性知识过少,无法达成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取向教学资源缺少,且内容、理念与企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匹配;符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特点,体现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缺失;师资队伍中真正高质量“双师型”教师较少,且缺少实战经验,有服装工程技术背景的行业兼职教师不足,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教育要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能有效弥合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偏差,解决专业办学定位不清晰、同质化、人才培养无特色、服务区域经济能力较弱之类的问题。“产教融合”模式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转型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利用企业优势资源,解决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课程、实践、资源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可以阶段性地通过企业检验人才培养成效,动态化保障人才质量。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体现学校办学定位,综合反映学校类型、层次、服务面向定位。不同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中把高等教育分为理论研究型与理论应用型。前者按学科分设专业,为未来培养研究型人才;后者是按大的技术、行业领域来分设专业,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行业性、应用性极强的一门专业,这种专业特点决定了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掌握服装工程、设计制版、工艺技术、营销企划、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科学及工程素养,能够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解决服装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毕业后5~10年应该能够达成:具有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能承担社会责任,正确处理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了解服装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能力、较好的自然科学素养,践行工匠精神,能运用服装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服装或相关领域的工程问题;具有管理服装设计、制造、销售等多学科交叉项目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推动服装领域新技术革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发展理念,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在服装及相关领域具有职场竞争力及主动适应专业技术发展能力。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双主体”融合渗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目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共同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双主体”育人模式。这种模式,企业和高校双向发力、双向整合,都是育人主体,可以实现真正的融合。企业与高校“双主体”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完成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通过产教资源要素双向融合渗透,企业将服装行业最新发展技术、岗位需求、职业标准和专业咨讯带入课堂。专业教学融入服装产业链中,与企业生产互动,实现产业与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生毕业后能快速成为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一线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双主体”共同开发教学内容,服装企业将自身在设计、营销、制版、智能化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积累的经验,融合渗入到学校,与高校教师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研究新模式和新经济需求,并融入课程内容,共享成果,从而满足未来服装产业发展需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构建,要遵循正确原则,选择正确路径,科学实施。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优化改造要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都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突出特色核心课程,校企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包括资源设备、师资团队等都需要双方参与、共同治理,双主体共同完成。课程体系优化需要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区域服装企业优势资源不同,人才培养呈现了不同的特色和优势,这也体现了应用型服装本科专业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特点。课程体系优化要注重现代教育使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相契合,关注学生发展,重视服装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的变化,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改革;按照服装行业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构建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课程体系。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方法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优化要符合新工科、新文科的内在要求。2018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文渗透,孕育产生交叉专业,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工程人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具有艺工交叉融合特点的专业,知识交叉与融合是新工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点。产教融合课程体系优化要突出实践性。实践教学可以融汇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岗位知识和行业知识,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产教融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应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企业融合渗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匹配,形成“学校培养专业知识,企业培养专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要体现层级的支撑。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构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两者间要形成层级支撑,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要清晰支撑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都要在课程中得以体现;每门课程的目标要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具有明确的指向,要根据课程重要性确定的权重,梳理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或者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学校因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方案以及课程体系也不同。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专业主要包括两大类型:应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应用型(教学型),校企通过创新融合模式,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需求。应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专业注重培养能够在服装设计、生产、管理、研究领域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高质量“卓越”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计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优化实践教育环节,注重高水平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同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教学型)专业更加注重培养能解决服装生产、销售、开发等一线问题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强调人才培养目标与服装行业需求对接,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具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能够进行服装设计制版、生产管理、营销企划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应用,以技术型人才成长路线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设置技术学科和技术实践相融合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设计、生产、管理工作中直接应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产教融合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最大的困难在于构建“双主体”、多空间、复合融通的系统知识体系,同时还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要素。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梳理本校人才培养特色,处理好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的关系,厘清理论课与实践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关系,明晰课程之间的主次、层次和衔接关系,规划课程学分和课时比例结构,形成具有本学校特点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服装工程学院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协同设计构建了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产教“双主体”融合渗入“三层次”课程群,突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专业课程解构了传统学科体系,设计三个递进层级课程群,层级之间形成支撑:专业基础课程群、项目化专业课程群、创新创业综合实践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使学生了解、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基本知识理论,培养专业表达与实现的能力,注重技能训练,课程类型包括专业知识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专业课程群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跨学科知识,课程类型以理实一体化为主,完成企业项目或单品的设计实践;创新创业综合课程群,注重企业项目开发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设计了服装创新实践和企业实习实践活动,结合企业产品开发、国内外专业赛事活动进行互动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市场参与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培养。每个层次课程群中设计不同比例的校企合作课程,产教融合渗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修课以外,根据合作企业的优势特点,专业选修课柔性规划了单品开发课程,如:棉服、羽绒服、礼服设计,以便学生对某一品类产品的研发有深入了解和掌握。课程之间融会贯通,与产业、行业、就业衔接紧密,使学生具有市场应用能力和行业适应能力,能解决服装设计和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复杂工程应用问题。总之,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环节,优化课程体系,让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衔接更加紧密,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

作者:韩静 邹石柳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长春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