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多元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产品设计多元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内容摘要】课程统整作为西方重要的教学与课程理念,是梳理知识更新与认知迭代造成的产品设计专业繁杂、琐碎课程内容,发挥产品设计专业特点及优势的一剂良方。文章以课程统整理念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将产品设计专业本科四年制教学分为打散重构的通识课程、创新与传统并重的专业课程、担负使命的边缘课程三个阶段,探究产品设计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统整;产品设计;多元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统整”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由美国教育家伯尔•门罗编纂的《教育百科全书》中出现了“学习的统整”一词,之后课程统整渐渐发展成为一种教学理论。但直到1997年,美国教育专家James•A•Beane在著作《课程统整》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统整的历史、理论、方法后,课程统整理论才真正走向成熟并在教育界奠定重要地位。课程统整作为课程设计的理论,倡导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通过共同确定主题来组织课程,以促成个人和经验、社会、知识的联结,而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1]。由于“Integration”指“集成、综合”,因此课程统整容易被误读为简单的课程叠加。所谓统整,强调学科与学科、知识与知识的交融与延伸,该理念背后更深层的科际整合的思维方式无法通过一个词语去准确描述。另外,课程统整凸显的科际整合的特征容易在影响分科价值方面受到质疑。其实两者并不冲突,课程统整是对学科过度专业化的弥补而非取代分科课程,而且对像产品设计等本身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和多学科特点的专业,科际整合才是符合其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优势的教学和课程的改革之路。

一、产品设计多元创新型人才

跟所有设计学科一样,创新性是产品设计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产品设计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本质特征之一。因此,产品设计专业一直非常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带来了许多新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服务经济、数字经济、智慧经济接踵而至,这一轮新的经济转型趋势将产品设计推到了新的竞技场。除了创新型人才,产品设计还必须加强多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跟上新经济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

(一)复合型创新人才

最早产品设计的对象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产品设计自身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产品设计最新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是以物质产品为基础,逐渐向非物质领域渗透;同时,产品设计还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社会公平、文化传承等方面负有责任。可见,无论是社会需求还是市场竞争,都对产品设计人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既不是专才(只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深入了解),也不是通才(对多个领域都有一些认识),而是复合型人才(在一个领域有多学科知识)。因此,产品设计必须充分发挥天生的多学科属性,在知识结构的深度和宽度,以及对知识的协同应用两方面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战略型创新人才

毋庸置疑,创造性、创新性是产品设计的灵魂,但在人才培养中,这种创造力、创新思维更多被理解为一种“技巧”,只是为了达到问题求解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其实,在不断融入社会各个领域的进程中,产品设计已经不仅是一种创造力,还是一种战略思维,是实践活动中全局性、系统性、创造性思维的集合,能把控全局以及追求问题相关方的整体利益。所以,如果单从“技巧”层面来衡量产品设计的创造力,必然会阻碍产品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对产品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对局部事物的创造性、创新性上面,更要培养从全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战略思维。

二、产品设计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段式课程统整体系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曾指出产品设计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设计师现在关注的问题涉及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因素,设计师已经成为应用行为学家,但他们却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导致设计师常常无法理解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的深度。关于人类及社会行为犬牙交错的复杂性,关于行为科学、技术和商业的复杂议题,设计院校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训练。”的确,我国产品设计专业普遍存在课程体系单薄与知识结构失衡的问题。随着产品设计的深度和宽度不断拓展,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知识来解决,因此UI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可持续设计等新课程不断涌现。高校通常采取的应对措施,一是在教学大纲中增设新的课程,实施的结果是学生在繁多的课程之间疲于奔命;二是用新课程替换一些课程,结果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学生获取的知识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特点。这两种方法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问题,既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也阻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多元化吸收。对此,本文将课程统整理念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将产品设计专业本科四年制教学分为打散重构的通识课程、创新与传统并重的专业课程、担负使命的边缘课程三个阶段,再以学期为单位制定不同的课程统整模块,设置模块下统整的课程以及该课程所包含的原有课程名、知识或典籍。新的课程与原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包含两门及以上的课程(表1)。接下来将对这三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展开论述,并对如何在一门课程中统整不同学科的知识作简略说明。

三、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统整模块分述

(一)打散重构的通识课程

提倡在本科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的大有人在,这不仅是对设计专业学生文化薄弱的担忧,也是对所有教育培养完整、独立人格的建议。正如《中庸》所主张的,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与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所推崇的博雅教育异曲同工。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在第一学年进行技法训练的同时,提升艺术修养以及综合素质。因此,理论课要打破只学习工业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的限制,美术史、工艺美术史、中国文化精神以及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等课程要纳入新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与传统并重的专业课程

自从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新就一直被用来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传统创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借助于技术突破,实现产品性能的飞跃,称为颠覆式创新;另一种是借助于深入分析消费者需求,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率,称为渐进式创新。创新领域专家罗贝托•维甘提提出了第三种创新——设计驱动式创新,他认为,通过设计驱动式创新,设计能激发出突破性的创新价值,其含金量一点也不会逊于技术突破[2]。设计驱动式创新缔造的不仅是产品和企业的竞争法则,甚至是驱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一直以来,转型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变革、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家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科技创新却无法解决和调和经济、社会、文化在发展中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然而,设计却通过生态设计、设计扶贫、社会创新等方式在以上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工业化国家尤其以欧洲国家为代表,随着经济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演变,设计开始关注医疗、制度、生活方式等问题;在巴西,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产品设计在环境方面和社会道德层面的效用;在泰国,充分利用经济设计和社会企业设计的方法和工具的相关课程开始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设立[3]。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旧是设计教育的核心。基于此,第三学期应开设设计思维课程,对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训练。设计思维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它能够帮助人们应对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以不寻常的方式解决难题[4]。因此,这门课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适当地进行创新设计方法的学习,但不要落入传统的技巧训练的窠臼。同时,课程的设置上需要扩大创新在传统产品设计中的适应范围,增设如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社会创新等课程,课程内容要以社会面临的种种复杂问题为实践主题或项目,同时整合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必要的知识,让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体现在天马行空的产品概念设计,还能融入从社会民生到人类福祉的务实实践,这也是设计教育可以展望和企及的最大的价值所在。另外,专业考察课程中可安排学生走进民艺、体验民艺,同时参与设计扶贫。如民间美术学家张道一所说:研究民艺,会使人深刻地理解艺术[5]。这样既能帮助落后地区进行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创新设计,同时也能通过设计教育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对学生进行了无形的文化熏陶。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地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遗产,产品设计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艺术资源进行教学,让传统文化来启迪产品的创新设计,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累积起应有的文化自觉。

(三)担负使命的边缘课程

美国的设计教育在国际上始终保持领先,这与美国设计新学科的快速诞生有着密切联系。而具备很强的学科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注重学科交叉,因为很多新学科都是交叉学科,通常所说的边缘学科本质上就是交叉学科。所以,边缘课程本身就包含了统整的理念。例如,产品可持续设计这门课程,集合了生态、设计、伦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那么,在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最后一个阶段开设边缘课程的意义何在呢?以产品可持续设计这门课程为例,如何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全人类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针对这一课题为各行业的发展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中国社会经济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而设计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编写了产品可持续设计的讲义,并数次用于课堂教学。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反馈来看,大多数学生从开始对可持续概念的不了解,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进而感受到设计师对保护生态所担负的责任,最终能够把生态设计、可持续设计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这些受过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学生在今后产品设计实践中,必定会考虑经济与生态的平衡,也会有意识地通过设计去唤起大众的环境意识,从这个层面来讲,设计教育的意义远大于培养设计人才,开设边缘课程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心怀世界的胸襟和气度;设计这门学科的意义也远大于为人类提供居所、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设计教育若能走在时代的前面,自觉地担负起社会责任,把最前沿的、具有人文关怀的议题和设计教育进行统整,才是人类真正的福祉。

作者:周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