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范例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范文1

关键词:全纳教育;幼儿园;融合教育;问题;对策;教育质量

全纳教育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倡导构建一种活跃祥和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的氛围。教师要按照幼儿的不同个性和发展需求进行教学,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纳教育的理念下,幼儿园要容纳所有幼儿,反对歧视排斥,促进幼儿积极参与集体合作,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全纳教育能为每个幼儿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勤学好问、知识渊博、积极进取、富有爱心的终身学习者。本文对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园融合教育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以提高全纳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全纳教育内涵

全纳教育主要针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些儿童不为普通幼儿园所接纳,存在一些认知障碍。全纳教育让每个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对这些儿童进行关爱、包容和接纳。从广义上来讲,全纳教育是为了避免教育系统内部发生相互排斥的现象,满足不同幼儿受教育的需求。在全纳教育中,所有适龄儿童都可以成为受教育对象,平等地接受教育,每一个儿童都会被公平公正地对待。从根本上而言,全纳教育是将接纳的多样性作为宗旨,使得学习环境更加多样化。全纳教育理念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使得特殊儿童能够顺利地进入幼儿园学习,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全纳教育的重要意义

1.充分体现教育的平等性

共同参与是全纳教育理念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特殊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呵护,因此全纳教育需要特殊儿童的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参与;二是有特殊需求的幼儿在幼儿园活动中要积极与普通幼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共同合作完成各项任务。

2.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全纳教育理念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每个幼儿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学习不同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制订不同的教育计划,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全纳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应将如何提高幼儿整体素质放在第一位,让幼儿综合素质在接受教育后得到显著提高。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3.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将全纳教育理念应用于学前教育阶段,可以让普通幼儿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可以让有特殊需求的幼儿与社会进行更多层面的接触。在教育过程中,特殊幼儿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将同龄人作为模仿对象,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交往,能培养自己的爱心,健全自己的人格。研究发现,很多特殊幼儿在某一方面拥有一定的天赋,这也正是值得普通幼儿学习的地方。教师要多为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的交往创造有利条件,使得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与沟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交往过程中,普通幼儿能够对世界的多样性有所认知,学会用平常心看待事物;特殊幼儿可以模仿普通幼儿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三、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园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具体表现为:一是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行为表现出的异常;二是发现孩子表现出一些异常状况,会想方设法地故意隐瞒,不会主动与教师讲明孩子的特殊性;三是少数家长在乎所谓的面子,即使教师发现孩子的特殊情况,也会找种种理由进行敷衍。

2.教师教育水平偏低

对于特殊幼儿,教师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进行引导,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存在的不当行为进行干预。然而,部分幼儿园教师教育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教育需要。部分幼儿园师资缺乏,难以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关照。此外,基于全纳教育理念的幼儿教育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特殊教育常识,而少数教师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在全纳教育过程中,既不能全面观察分析有特殊需求幼儿的表现,也不能对这些幼儿的日常行为进行科学判断,还有可能激化矛盾,影响全纳教育的有效开展。

3.社会存在偏见

社会上有极少数人往往会对特殊儿童存在偏见,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儿童。比如,某些家长经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远离特殊儿童,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当着这些孩子的面说三道四。同时,还有一部分特殊幼儿的家长,因为自家孩子与普通孩子有差异,感到自卑和难堪,为了避免别人的指指点点,采用各种方法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隐瞒。有少数教师认为,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在一起学习生活,会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四、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园融合教育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

1.不断提高家长对特殊儿童的关爱意识

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需要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因此,家长要提高关爱意识,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幼儿园可以通过一些融合教育渠道不断提高家长对特殊儿童的关爱意识,让他们对特殊儿童的需求给予充分关注。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之前,家长要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如实告知。这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会关注幼儿,并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对幼儿的某些不当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幼儿园还可以开设家长课堂,通过传授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认知存在的不足,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孩子的特殊性,给予孩子更多关爱。通过幼儿园、教师和家庭的共同干预,特殊儿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快乐成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特殊需求,及时与幼儿的家长取得联系,采用提前介入与及时干预的方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此外,幼儿园还要与当地卫生部门相互配合,制订科学合理的干预计划,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业务素质

开展全纳教育,不仅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合作,还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业务素质。为此,幼儿园可从教师招聘入手,适当提高招聘门槛。所招聘的教师不仅要有教师资格证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较高的专业水平与业务素质。幼儿园也可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业务素质。还可邀请一些特殊学校的优秀教师来园进行交流,介绍教学经验,传授关爱特殊儿童的技能。幼儿园还要鼓励教师多参与一些有关特殊教育的知识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幼儿,还要对有特殊需求的幼儿进行全面认真的观察,并对这些幼儿的行为特征进行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规划,为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正常沟通交流提供保障。国家对幼儿园开展全纳教育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提升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进入幼儿园任教。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从心底里关爱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关怀。还要引导普通幼儿接纳这些幼儿,与他们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幼儿园要发放特教汇编手册,规范做好各项工作,通过教学研讨会、随班就读培训等,加强康教一体化研究。全纳教育中心要为特殊幼儿创编康复操,并将这些作为资源包送给有需要的孩子们。教师要给予特殊幼儿必要的引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普通幼儿主动与这些特殊幼儿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之间保持友好状态。教师在与特殊幼儿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倾听,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有些家长会为孩子的异常行为进行辩解,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要让家长敢于说、愿意说、说真话,从而获取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融合教育需要家园合作,只有保持教育的平等性,才能让家园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更加适合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对特殊幼儿的一些行为进行科学分析,采用家长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对这些特殊幼儿进行干预,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协调与平衡幼儿的差异性,提升特殊幼儿的表现力、社交力和综合素质。

3.联合社会积极参与全纳教育

共同参与是全纳教育理念的核心,实施全纳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因此,幼儿园要联合社会,积极参与全纳教育。教师可对特殊儿童的家庭进行详细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将家庭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家长能够直面特殊儿童。教师要引导家长对全纳教育理念进行了解,使其认识到这种教育理念的积极性、先进性和科学性,认同和支持全纳教育,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健康成长。教师要定期走访特殊幼儿家庭,对幼儿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进行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方法引导他们融入普通幼儿这一群体。融合教育指导中心、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实施全纳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幼儿园要对全纳教育理念及其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能够关注特殊幼儿的成长,消除人们对特殊幼儿存在的心理偏见。国家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协调,给予全纳教育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幼儿园要建立与特殊幼儿家长沟通的长效机制,依据幼儿发展状况对干预计划进行完善和修改。在节日期间,教师要让幼儿们一起动手制作节日食品或小礼物。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营造欢乐的节日氛围,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既是全纳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引导者与观察者,要努力践行全纳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家长和社会是全纳教育的协助者,要积极支持全纳教育。教育部门每年要进行评比,评选出在全纳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要以点带面,构建“区资源中心—中心校—基层校”三级管理模式,使全纳教育工作无缝衔接。要充分发挥全纳教育资源中心的督导考核、业务指导、资源整合、咨询服务功能,为区片中心校配置设施齐备的资源教室和专业有素的教师,资源中心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巡回指导,真正把全纳教育落到实处。

五、结语

融合教育范文2

关键词:远程教育;数控专业;产教融合

作为现代制造业基础的数控专业,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教学的重心是理论教学,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致使学生理论知识体系无法运用于实际,极大地降低了高校的教学水平。为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市场,实施产教融合模式便势在必行。通过高校数控专业的产业化,使数控专业的教学直接面对市场。从而以市场为核心,提高教学的质量。而通过远程教学的手段,能充分地弥补产教融合模式中的缺点,全面发挥了产教融合的优势,提高数控专业的教学质量[1]。

1远程教育的含义

远程教育主要指通过互联网通讯技术,将高校师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音频、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实现教育的目的。与传统教育相比,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自主式的教学。截至2013年,我国已有70所高校进行网络远程教学工作,其中68家成功开展网络高校课程招生工作。在远程教育资源构建方面,我国主要以在线资源为主,直播教学为辅,即数控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学习成绩以及课程内容难易度,进行教学视频制作,并集中存储于网络平台[2]。

2产教融合模式下数控专业学生教学的现状

产教融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是高校对接市场的必要条件。从宏观角度讲,产教融合即高校将特定专业市场化、企业化、工业化,直接将专业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教学的核心即市场的需求,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均围绕着市场的需求展开。也因此,数控专业的学生在产教融合模式中,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企业职员。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从事该企业的岗位实训,进而成为适用于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实际的实践中,高校会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将企业人才引入高校的提供的厂房中,以企业的职员做为教师,指导数控学生的正规化作业。然而在这种模式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产教融合虽然能成功的将产品的理念提取出来,引入教学,学生也能根据成本理念即市场理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然而,在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表面化教学的问题,即由于多种原因,企业不能及时参与到学校的课程构建中,只以实际工作的生产为重心,忽视了数控专业学生的教学进程、课程安排,以及教学体系评价等环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效果不强。其次,在数控专业课堂教学课时减少。在产教融合模式中,一切教学重点以市场产品需求为主,学校专业即企业,为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数控专业学生操作效率,学校会有意减少相关课时的安排,从而使学生缺乏充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实际的数控工作质量低下,不利于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广[3-4]。

3基于远程教育促进产教融合教学的具体策略

3.1构建基于市场产品的教学体系

在产教融合模式中,应将数控专业的课程围绕具体的数控工作展开,即理论课程紧随工作的进程。随着数控工作的复杂会,不断深入数控理论教学的内容,从而使数控专业学生能有效地理解理论知识,并有效将理论与实际工作进行融合。在基于远程教学的背景下,学校教师应为数控专业学生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远程教学资源库,从而使学生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能及时了解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从而弥补产教融合模式下课时减少的弊端。此外,企业人员也应建立远程教学数据库,结合实际的数控技术,同学习远程教学平台一样,使学生在任何时间及任何空间能反复地对实践技术进行掌握与了解,进而不断巩固学生的实践知识。

3.2远程教育结合产教融合实践工作

针对企业忽视数控专业学生课程设置等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院校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将学校的教学理念,灌输到企业的生产理念中,从而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及时更改工作指导方式,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指导的有机融合。此外,数控专业学生在产教融合工作中毕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理论层面,除了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平台,学生可直接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及时与教师建立联系,通过教师的讲解,加深对数控理论的理解。

4结束语

数控专业在工业生产中举足轻重,因此更需要学生利用产教融合模式,紧随市场的脉搏不断深入对相关理论及实践知识的学习,而远程教育模式则为产教融合的理论教学起到支撑作用,使学生能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吸收,进而提高产教融合的整体效果,促进数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汤智华.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瓶颈及出路[J].成人教育,2019,39(1):71-75.

[2]李美凤,胡卫星.网络远程教学交互研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3(9):93-95.

[3]范青,刘梦非,林挺,等.基于远程教育的“教室+车间”产教融合教学体系构建——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8,32(4):51-53+61.

融合教育范文3

[关键词]融合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近15年特殊教育学校迅速发展,在国家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通过新建和改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区县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从2002年到2015年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随着教育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实施,特殊学校在校生总数也出现了上升趋势,2015年教育部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特教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45.82%【1】。我国的特殊教育体系不同于美国等国家,这种特殊教育体系似乎与国际上融合教育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然而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与融合教育学校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在这个体系中,特殊教育学校发挥区域“骨干”作用,在区域内开展送教上门、“巡回指导”服务,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提供评估服务,为融合教育教师和家长提供培训,特殊学校承担起“资源教室”的功能【2】。但是特殊教育学校在融合教育中除了向外辐射、担任“资源中心”的角色以外,还应向内以融合为理念,指导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以满足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这部分学生的融合需求。毕竟开展适当的教育教学,提升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关注特殊儿童未来生活及融入社会才是特殊学校的主要职能。

一、融合教育的涵义

融合教育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3】,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是特殊儿童教育安置形式的建议,更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融合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减少社会‘隔离’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努力的一部分”。所以广义的“融合教育”概念是指任何在学校中消除“隔离”的努力【4】。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尽力消除儿童安置形式上的“隔离”,让学生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接受教育,是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特殊学校融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融合知识和技能不足

特教教师是融合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对融合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支持程度,决定了融合教育的质量。然而自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哈尔滨宣言》中首次提出“InclusiveEducation”的概念至今,已有20多年过去,融合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包括中国特殊教育界也在积极响应,这一理念对中国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然而特殊教育教师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了解仍然很不够。2013年一项针对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只有一半左右的被调查对象“了解什么是融合教育”;极少数的被调查对象明确回答接受过专门的融合教育培训【5】;2014年一项针对特教教师的关于“融合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问卷调查结果也同样显示了特教教师对融合教育认识上的不足: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融合教育是普通学校教师的责任,不属于特教教师的工作内容范畴【6】。特教教师对融合教育知识的匮乏,甚至是有失偏颇的认识,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他们不会积极探索为学生创造开放、平等、融合的学习环境;不会积极促成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良好互动;不会积极研究融合教育的教学目标,以未来高质量、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为指向开展教学改革。

2.以融合理念为指导的教学实践不够

近年来,特殊学校也在不断探索课程和教学改革。宏观层面,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盲校、聋校、培智学校的课程标准,是我国特殊学校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中观层面,特殊教育学校特别是发达地区的特教学校,在国家课程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纷纷根据本校的特点和需要,着手开发校本课程[7]。微观层面,以环境生态观、未来生活质量导向观等为指导的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也有大量的实践。在不同程度上都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融合教育教学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然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提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应使用同一个课程标准,普通课程通过调整、变通、增扩、替代等方式来适应特殊儿童的需求[8]。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根据盲、聋、智力落后三类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分别制定课程标准,特殊学校的课程标准与普通学校的课程标准隔离对立;特殊学校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特教学校“围墙内”课堂教学为主;融合教育的实践以送教上门、将个别早期康复较好的学生送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部分时间在普通学校上课为主。以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自身教学改革的尝试上不足。

三、特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教学活动有七个构成要素:教学对象、教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反馈[9]。融合教育的理念应渗透在特殊学校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中。

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指导着他们的教学实践。教师融合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令人担忧,加强培训势在必行。培训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包括参加校外专题培训班、专家讲座、校内教研活动主题讨论、“以老带新”培养新入职的教师、开展融合教育示范课听课、评课、授课实践等,要让特殊教育建立起融合教育是每个特殊儿童的需求、是每个特教老师的职责的理念。

2.特教学校的教学应以“融合”为目标

融合教育的理念应体现在每门课的课程目标中。课程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反映的是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机能等方面的行为变化[10]。特殊学校课程目标的确立应考虑特殊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情感和动作机能等,而不仅依据课程本身的逻辑体系。以2016年颁布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为例,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为“能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注意倾听”、“能听懂常用的词语,并作出适当回应”等;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为“能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随意插话”、“能听懂他人的问询,并作出适当回应”等;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为“能耐心、认真倾听,并能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能听懂与生活相关的话题,并作出适当的反应”等[11]。这样的课程目标是指向智障儿童的未来社会生活的,是以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这样的课程目标要被很好地执行,要体现在教师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3.特教学校应选择“融合”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课程目标为指导的,融合教育的课程内容应是综合的、整合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参照特殊儿童认知特性,将所教授的内容与其生活环境密切联系。课程内容可以从特殊儿童生活和经验中发展课程主题。以某一生活主题为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技能和常识、语言表达、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等的教学内容。此外,调解儿童与环境关系的策略教学也应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帮助儿童关注到自己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会采取一定策略消除障碍,如无障碍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的使用、向他人求助的技巧、自我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能力等[12]。教学内容的整合化,有助于降低特殊儿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日后生活中的难度,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融合”技能的掌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有综合、整合的意识,尽管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仍然是分科课程,但是在分科课程的教学中,要关注特殊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构建立体化的课程教学内容。

4.特教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应符合“融合教育”的要求

融合教育强调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中学习,强调特殊儿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特殊学校的教学应更多地采用情境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尽可能生活化、正常化。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3]。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13]。教师应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更多地采用生活展现情境的方式,将课堂搬到生活场景中,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活动中,制造特殊儿童在融合的环境中学习的机会。

5.教育评价应从融合教育质量的几个构成要素来考量

融合教育范文4

关键词:县级特殊教育;发展;难题;落后

一、前言

发展特殊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途径之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残疾人士共建共享,但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县级城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群众不了解特殊教育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使得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不足日益凸显,造成广大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带来影响。自十七大以来,县级特殊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县级残疾儿童入学率逐年增长,建立起了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县级特殊教育在乡镇的资源中心设置缺少,县级特殊教育硬件设施投入薄弱,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县级特殊教育师资的建设滞后,随班就读工作不重视,送教上门质量不高等。发现并从根源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是县级特殊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文章将从一个特教工作者的角度,以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调查为基础,对县级特殊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给县级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二、县域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根据江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显示6至14岁本土常住的残疾儿童少年共11.97万人,而这11.7万人中有7.8万名儿童残疾少年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抽样的统计数据来看,在2006年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66.96%,而且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江西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有明显提高,但与正常同龄人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的比较来看,各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5.56%,江西省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8.08%,这表明残疾儿童入学率明显低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同龄人[1]。永丰县位于江西省中部,面积2695平方公里,人口总数达到38万。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前身是县残联为残疾儿童开设的一个言语康复机构,招收的第一批学生是9个聋哑学生;2008年正式纳入教育系统,挂牌成立“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数量每学年都以20上下的人数在增长,招生的对象也开始面向所有适龄残疾儿童,不再局限于听力障碍的残疾儿童。到2019春学期,纳入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籍系统的适龄残疾学生共计176个人。可以看出,永丰县残疾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稳定增长,招生对象也开始扩大范围。就目前纳入我校学习系统的176位学生当中,能长期坚持在校学习的只有70人左右,属于轻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学生本人要具备生活自理、学习能力。另有106位中重度残疾学生,由于家庭住址偏僻、家庭条件不允许等因素,无法到县城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康复教育而选择了随班就读、送教上门这两种形式进行受教。

三、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所面临的五大难题

(一)县级特殊教育在各乡镇为残疾儿童建设资源中心的力度不够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李天顺在民进中央举行的特殊教育专题研讨会上指出:“截至目前,我国还有将近600个人口不足30万的县没有设置特教学校,”此外,江西省在四千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达3200多万,0-15岁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23万人,其中农村有近18万,而全省在校就读的三类残疾学生仅有1.2万多人(含随班就读学生),还有大量适龄残疾儿童没有人学[2]。”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县城和农村是实施特殊教育的重心和难点,但这些地方为特殊儿童设置的资源中心数量却明显匮乏。目前永丰县只有一所专为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开办的特殊教育学校,70名适龄残疾学生在校享受专业化的教育,绝大部分中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分布在全县各大乡镇。虽然部分乡镇中心完小为这些适龄残疾儿童开设了“随班就读”亮点班,但是由于各乡镇都缺乏资源中心的建设,担任亮点班的任课教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方面的培训,在为这些残疾儿童的家长提供特殊教育有关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时无从下手。家长不了解特殊教育的教育理念,掌握不了家庭生活技能训练的知识与技能,错过了对残疾儿童康复的一个黄金期。久而久之,残疾儿童的年龄在增大,智力、认知等各方面水平却停留在原地。

(二)特殊学生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家庭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也是教育单位,因而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3]。特殊孩子的家长是否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影响着残疾学生一生的发展。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与其自身的学历水准、知识储备、从事的行业、子女的性别和子女是否健康息息相关。农村地区残疾学生家长大多中小学毕业,文化水平有限,思想较为传统,对小孩的教育方法知之甚少,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特殊孩子的健康发展。在和残疾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部分农村地区的家长不知道什么是特殊教育学校;部分家长知道自己的小孩智力残疾后,便紧接着生二胎、三胎,对所生的残疾儿童完全放任不管;甚至还有部分家长说特殊教育学校是“傻瓜学校”,坚持认为自己的小孩是正常儿童,硬是要把残疾学生塞到普校就读。由于家长不重视特殊儿童早期的康复教育、对特殊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好面子的思想作怪,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残疾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一生的成长。

(三)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相对匮乏

根据国家的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实行的师生比例为1∶3,这就意味着特殊教育需要一支庞大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心理、智力等各方面都和正常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个体间的知识水平、智力程度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具备教师资格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编制数10个,配备的教师数9人,师生比例达到1:19,学校最大的班额人数达到25人,与国家规定施行的师生配比相差大。教师的年龄偏向老龄化,45岁以上教职工占大多数。其中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有7人,在工勤岗位的有2人;在学历上,4人是本科学历,5人具有大专学历;在学科专业层面上,只有2人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1人音乐专业毕业,其余都为初等教育毕业生。目前学校还没有具有专业资质的特殊教育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可以看出,无论在师生配比上,还是在教师的专业水准上,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与省、市特校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学校应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随班就读”可以方便残疾儿童就近入学,可以充分利用普通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与正常儿童高度的融合,但由于普通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标准并不完全适合各类残疾儿童,导致随班就读工作无法在普通学校顺利开展[4]。普通学校教师往往因为看重成绩,在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很难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残疾学生上;也往往因为不具备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了解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在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时,不知如何着手。在偏远的龙冈乡龙云村,有一对难兄难弟,哥哥是脑瘫患儿,没有认知能力,吃饭、如厕、洗澡全要依靠家人;弟弟是肢体残疾,出行需要依靠大人帮忙推轮椅,中度智力障碍,会写字,但他不与陌生人交流,初步分析有轻微的自闭。目前这两兄弟在龙云村小随班就读。龙云村小全校一共三位学生,一位刚入职的年轻男教师。这名男教师在完成那位正常学生的教学任务后,也会教双胞胎弟弟一些基本的汉字和数字。我去的时候他曾这样跟我说:“我跟这两兄弟天天待一起,弟弟能够认识一些汉字和数字,我就天天教他写,但是他容易混淆,今天教的过段时间就会认错;哥哥什么事情都不知道,有时候他拉屎拉尿在身上,我还得打电话给他奶奶,要他接回去。这两位学生的学籍也不在我们学校,学校领导也不过问他们的成绩,对他们也没有过多的要求,说实话,我感觉自己像个全职保姆。”从这兄弟随班就读的情况可以看出,在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下,农村“随班就读”情况不容乐观,残疾儿童得不到老师的关注,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无法满足自身的教育康复需求,不利残疾儿童的成长。

(五)送教上门工作质量不足

送教上门是融合教育下的教育成果,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是为了实现全纳教育而研发的一种教育形式。送教上门所需的经费投入大、教师的人身安全没保障、学校教学任务繁重,这些客观存在的因素挡住了送教上门工作前进的步伐。目前全吉安市只有部分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且送教上门工作难以持续进行。在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仅有县城户口、小部分家庭条件允许的农村家庭能送残疾儿童到校接受教育。对于多数家庭经济贫困的重度残疾儿童,学校送教上门服务是他们接受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永丰县特殊教育学校目前需要送教上门的学生数达到106人,分布在13个乡镇的各个村落,基本都是无法生活自理的中重度残疾孩子。最远的送教学生家里,例如君埠乡、龙冈乡、上溪乡都距离县城上百公里。目前学校送教上门工作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三个组,第一组(上永丰),区域是三坊、潭头、沙溪、龙冈;第二组(中永丰),瑶田、藤田、石马、上溪、中村;第三组(下永丰),区域为恩江、佐龙、坑田、沿碑、鹿冈。人员安排上一个组3人,一个组长、两个组员。时间安排上,每个月安排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利用周末两天时间三组同时进行。在经费安排上,每人每次100元车费补助、90元伙食补助。但往往由于送教学生人数众多、送教距离遥远,导致送教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赶往学生家的车程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导致送教上门结果不理想。

四、对县级特殊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增设乡镇特殊儿童资源中心

在随班就读超过5人或此乡镇送教上门学生超过10人的乡镇设置特殊儿童资源中心。建设资源中心的地点最好选择在中心完小,由学校的一个行政领导和一个具备特殊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共同进行管理。随班就读人数少的学校、送教上门人数少的乡镇,选择就近的资源中心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其次,还要明确各乡镇资源教室的管理职能,主要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残疾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服务、和日常的康复训练。

(二)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

为了解决特殊教育师资面临的诸多难题,使他们能够安心从教,首先,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特教教师的多项待遇落到实处,除根据国家和该省有关规定享受特教补贴费外,对特殊教育的教师再加大经费补助,对于缺编的特教学校,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政府机构应增加特教教师在编岗位,改善特教学校编制,对于特教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学校和相关政府机构应设立专门针对特教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实施细则[5]。在教师培训方面,学校应该加大这方面的经费投入,让学校老师多出去走走,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办学理想,学习更为有效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方法,掌握各类别残疾的学生的康复技巧。

(三)加大特殊教育法律及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居民观念转变

当前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帮扶力度很大,对特殊学生的入学更是做出了多项政策优惠,学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入学基本没存在缴纳任何费用,但很多农村家庭依然认为将孩子送进特教学校既要找关系又要支付昂贵的学费,导致这部分家庭怕无力承担学费而望而却步。实践中证明特殊儿童在早期进行系统性、周期性的康复训练是有明显效果的,无论是在情感、认知、言语、肢体方面都有成效。而绝大部分家长对特殊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从而导致残疾儿童接受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为了让更多的家长端正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网络、走访等多种形式,对特殊教育法律、相关的政策和特殊教育的价值宣传到位。

(四)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体系

完善随班就读工作应从制度层面开始做起。对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对班就读相关政策,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号召下,制定符合县域实情的随班就读政策。一是制定残疾儿童入学经费、教学设备、设备配置和增设资源教室等特殊设施的政策和标准;二是制定措施,为参与特殊教育工作的普通学校教师实施特殊教育津贴,动员普通学校全体教师接受残疾在正规班学习的倡议;三是科学合理地为参与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制定评估和评估方法,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五)规范“送教上门”教育教学模式

县级教育主官部门制定“送教上门”方案并形成文件下发至辖区的各级各类学校,由教体局牵头担任全县送教上门工作的总指挥,县级特殊学校担任“送教上门”工作的总负责,负责制定每月送教活动的教育教学内容,对全县残疾学生的送教上门工作进行指导、培训,派专人收集整理各乡镇上交的送教材料。在学期结束后,县级特教学校负责对全县的送教上门工作进行考核,将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再将考核结果下发至各乡镇小学,对完成得好的乡镇及个人进行嘉奖,对工作中敷衍了事的乡镇或个人进行批评谈话,并责令其整改。

五、结语

县级特殊教育事业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部门政策上的倾斜、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和各乡镇中心完小的通力协作,更离不开在特殊教育事业上无私奉献的工作者、精心专研的特殊教育专家、学者。人间有爱、社会有情,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县级特殊教育事业能迎来新春景,让更多的残疾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康复。

参考文献:

[1]尹丽.县级幼儿特殊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莲花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0):131-133.

[2]刘燕.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特殊教育发展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7,(01):9-11.

[3]朱桂琴,陈娜.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下的“U-G-S”实践教学共同体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

融合教育范文5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物理;融合

2017年,我国教育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使命性论题,并谋划了以课堂教学主渠道为平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发展思路。大学物理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具有受益面广、理论实践相得益彰等特点,探究在其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既是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对课程思政全新教育理念的践行。

一、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可行性

(一)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的优势

1.受益面的优势。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农科类、理工科类的必修基础课程,甚而部分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也开设有“人文物理”等公选课程,广泛的受益面是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的厚实基础。2.培养目标的优势。与高等教育培育精神和培养能力的本质内涵一致,大学物理培育的是一种科学精神、物理素养,培养的是利用物理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科研创新的能力,进而形成科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确的培养目标是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教学的有效平台。3.课程内容的优势。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一门循环于实际的基础学科,其研究内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大学物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反映的特性,有助于大学生物质观、运动观和世界观等哲学思想的强化培养,科学的课程内容是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教学的融结点。

(二)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的问题

1.融合教育的意识缺位。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的制度和发展规划是这一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好做实的先决条件,但目前上至学校管理部门、下至教研室基础组织和教育实施者尚存言行不一致的现象,重要性的学习强调重于贯彻落实的实践。一是组织层面上,涵盖大学物理在内的融合教育的发展规划、培养方案、教育目标、评价指标等环节还缺乏制度的保障。二是实施者层面上,部分大学物理任课教师对融合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缺位,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忽略思政元素融合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物理课程思政任重而道远。2.融合教育的切入点缺乏。缘于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部分实施者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只注重知识讲授,还有部分实施者因为专业的局限,在传授物理知识时缺乏科学系统的思政教育切入点,虽然有融合教育教学之心却缺乏融合之力。因此,融合的时间、地点、内容、方法需要认真研究实践,以便实施者把握融合教育教学的切入点。3.融合教育的创新法缺少。研究实践中发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物理融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简单化一,即大多采用以科学家事迹的简单介绍来与融合思政元素。毋庸置疑,这种通用的方法能够促其融合目标的实现,但因为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很多科学家的事迹就了然于心,运用这种单一的方式方法,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不甚明显。

二、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路径

(一)创新融合教育目标

一是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生态文明、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二是分环节融入实事求是、理论实践同举的物理精神,格物致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默默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

(二)创新融合教育方法

1.接着讲故事。教师在传授大学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融合新时代思政元素,一是穿插继续讲深讲透中学物理所涉及的国内外历史上那些著名科学家的事迹,二是穿插继续介绍现当代、身边的“两弹一星”等科学家的事迹,充分发挥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人格力量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擢升其人文科学素养。2.适时展成果。大学物理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基础课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融入科技创新是灵魂的时代特征,以我国激光、动车、磁悬浮、火箭运载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事实,充分展示物理的发展及其前沿进展,引燃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动力,培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学好知识的伟大爱国热情。3.全程寓道德。传道受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一是寓道于教,挖掘物理中那些定律、定理和守恒律等与现实性道理、道德的相关性而开展融合教育,如以电荷激化电场,电荷是电场之源而切入饮水思源,进而加以不忘初心是成功源泉等思政元素教育内容。二是寓德于教,通过物理实验操作、物理创作发明、物理学术论文和分工协作解决物理问题等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融合教育管理机制

1.完善队伍建设制度。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的实施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知识。因此,高校要因校施策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选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采取听课研学、学习分享坊,或一对一、一对多指导等模式为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教师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二是开设系统性培训课程,从思想认识、内容形式等方面提高专业课课教师融合教育的能力。2.设立专项研究基金项目。高校涵盖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在内的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探索研究、许多研究成果需要实践洗礼。因此,高校要应时应势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基金项目,从立项数量、经费支持、成果奖励、评先评优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专业课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实践,浓郁课程思政的校园文化氛围。3.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在传统教育背景下,大学生课程学习的有效成绩基本取决于平时与考试成绩的按比例简单相加,缺乏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的反馈与评价。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效具有循序渐进的特质,重在对学生的过程培养,加上受益群体的差异性而不宜横向比较,更适宜受益个体的纵向比较。因此,高校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科学评价体系,以过程考核为主,采用分阶段、多次性的考核方式,建立个体思想变化档案,反馈与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三、结束语

大学物理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在思政课程背景下,大学物理与思政元素融合教育尤为必要和迫切,但融合教育效果的圆满达成,需要科学规划融合教育目标、管理机制,积极挖掘融合教育切入点和思政元素,进而充分发挥大学物理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瑶,顾铮先,田伟,许春燕.大学物理中的课程思政[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78.

融合教育范文6

关键词:融合教育背景;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学前特殊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对幼儿进行学前特殊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方面,我国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并且缺乏相应的教育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专业教师的缺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等,阻碍了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学前特殊教育对特殊幼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学前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欠缺

很多特殊儿童的家长,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特殊的教育机构进行教育,在这些地方特殊儿童能够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得到专业的教育,在这样的过程中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现阶段中,许多的教师接受过幼儿专业的教育,或者是接受过专业的特殊儿童的教育,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之后,也可能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性的培训,但是,特殊儿童教师的水平距离与专业化教师的水平和还存在一定的差距[1]。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水平直接的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因此,在现阶段教师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教育政策落实不彻底

在我国现阶段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学前特殊教育政策,在政策中也明确的提出了一些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但是,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在现阶段,不同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关联,并且相应的政府部门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调控功能。我国在1994年已经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的功能,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落实在实际中。

(三)对学前教育认识不深刻

在现阶段教师和社会等,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欠缺,在现阶段很多的教育机构认为如果收托特殊儿童会影响正常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另外,一些正常儿童的家长在面对这样的现象的过程中也会持有反对态度。在实际的过程中,教师和教会机构等,在面对特殊儿童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对特殊儿童相关的问题认识的不够深刻。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阶段人们对学前特殊教育的认识并不全面,在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社会的认可。教师和教育机构等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在观念上的转变是第一步工作的内容。在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转变教育观念,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将融合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首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时期,是其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幼儿的情感和性格等都没有发育成熟,外界事物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此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更加显得非常重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弥补其某些功能的缺失[2]。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特殊儿童的权利意识,每一位儿童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特殊儿童权利的保护。最后,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相同的态度和眼光来对待不同的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儿童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适合的教育计划,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特殊儿童。

(二)提供充足经费保证

任何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不开经费的支持,充足的经费保证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在现阶段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学前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更加需要资金的支持,学前特殊教育与普通学前教育相比,所需要的教育条件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更好的教育条件来作为保证,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需求,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经费来满足儿童的个性化需求[3]。在安全问题上,特殊儿童需要的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装修的过程中要使用环保材料,在幼儿能够接触到的范围内,避免有坚硬物体的存在,以免影响儿童安全。在经费投入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国家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要注重倾向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有能力支撑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通过合理的财政资金支持,促进不同地区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够将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联合起来进行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能够在东部地区的带领下快速发展。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采取多途径发展的方式,鼓励民办学校的建立,在社会中,也要相应的增加宣传的力度,促进社会资金的增加,使更多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能够建立并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培养专业教师

教师在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的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能够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在现阶段。我国能够达到要求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并不多,大多数的教师虽然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性训练,但是教师与真正的专业性的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部分教师只接受过学前教育培训,并没有接受过特殊儿童教育的培训。在这样的教师现状下,我国学前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首先,在教育机构方面,要注重增加教师数量,在现阶段中一个教师需要照顾的学生数量比较多,难免会出现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想象,因此,增加教师数量能够缩小师生比例,在教育的过程中使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4]。其次,建立教师考核制度,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学前特殊教育教师实行资格认定,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教师进行选拔,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教师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进步。最后,定期培训,在教师进入自身的岗位之后,也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同的时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压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这样的过程中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能够使教师掌握更加全面的教育知识[5]。

(四)注重家园合作

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教育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幼儿的家庭也要相应的发挥出自己的力量,通过家园合作方式的建立能够促进幼儿的成长与进步。在建立家园合作的过程中,要使双方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根据不同的孩子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要注重参与到其中,家长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树立正确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孩子的成长与进步。通过家园合作方式的建立,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能够对孩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家长参与到孩子教育结果的评价过程中,家长可以向教育机构方面提出合理的要求和获得合理的解释。家园合作能够促进学前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助于特殊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同时,也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机遇。在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学前特殊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以融合教育为指导思想,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也要注重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培养更多专业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从不同的方面共同促进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彭瑜.合教育背景下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策略的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8(1):157-160.

[2]余欣榕.融合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可行性研究[J].时代教育,2018(7):76.

[3]杨茹,程黎.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学生家校互动模式的质性研究[J].教育学报,2018,14(2):97-108.

[4]申仁洪.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发展:方向与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7(10):16-26.

融合教育范文7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舞蹈教学方法

融合教育,强调学校应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不分种族、国籍、性别、身份、地位、贫富,反对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获悉我市各县市区特殊教育学校中都是新兴的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对舞蹈课程的开设学校甚少,且艺术教师队伍配备不齐,教师获得专业培训机会也很少,艺术功能室场室建设也是不齐全,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高。我校创建于1988年是一所集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生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我校的艺术专任教师有十名,其中舞蹈老师就有三名,近年来相继招聘了两名艺术教师,可以说是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中艺术老师最多的。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听障、视障、智障三个部门分别都开设有舞蹈课,希望通过舞蹈教学改善学生体态、身姿、动作的协调性,锻炼他们的触觉、振动觉,发展动作技能和语言,培养学生对韵律的初步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活泼、团结、友爱和遵守纪律的品质。

一、改善教学环境,配置专业教室,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增强学生参与性

我校共有舞蹈室两间,近来为解决师生教学时间与任务上的冲突学校新增一间舞蹈教室,还招聘了一名广州大学毕业的舞蹈创编老师弥补我校多年来原创舞蹈作品的不足,更为学生得到规范和系统的舞蹈教学提供了保障。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及我校的校本教学实践,我们在工作中发扬了特教人扎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本学年根据学生的艺术体态测评结果,我们从柔韧、速度、力量、弹跳、爆发力、灵敏、耐力、礼貌礼仪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舞蹈素质训练,并结合跑步来提高抗耐力和弹跳性,同时,用压肩、转肩、踢腿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肩膀和胯的灵活性。另外,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设置了相关的考核制度,制定舞蹈队培训方案,编写舞蹈队的守则与要求,制作每次舞蹈训练记录表、考核表,让学生担任队长监督队伍成员勤奋练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严格执行奖罚分明机制,激发和刺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团队习作能力,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舞蹈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年来,学生们参与性明显增强,特别是三个部门的孩子身体协调性及柔韧性得到相应的提升,很多孩子的体重也降下来了,舞蹈动作也更加规范与优美。

二、通过芭蕾基训改善学生体态,提高学生技术技巧基本功素质能力

近年来,学校多次给全校学生做了义务体检,数据显示孩子们身体素质很差,且我们再给舞蹈队孩子们做体测后,也发现多数孩子都有驼背、含胸、耸肩等不好的体态身姿,根据学生的这些问题,根据体态训练是需要人体的运动系统支持,孩子们在练习动作时都是肌肉带动骨和关节做运动,一旦不正确的运动方式就会形成错误的肌肉记忆,这样不仅不会修正孩子的体态,还会对孩子造成运动伤害,那么老师们针对这一阶段孩子身体骨骼结构以及身体发育周期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们年龄段练习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材。科学安全的从柔韧性、力量、动作和技巧来培养学生基本功素质能力的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训练:(一)地面素质训练练习;(二)把上训练;(三)把下训练;(四)离把形体训练等。从而让学生身体协调性得到舒展,让孩子们的柔韧性得到提升。芭蕾是一种从头到脚的系统训练,头、颈椎、脊椎、背、腰、胯、腿、膝、脚都能涉及,这样的全身均衡运动对孩子的骨骼发育有好处。芭蕾舞的形体训练体系是比较严谨和完整的,它比较注重舞蹈中的“开、绷、直、立、轻、准、稳、美”等技巧要领。有助于快速提高学生们的形体素质,改善孩子们的身形条件,规范特殊孩子的形体动作。芭蕾基础训练目的不但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修正自己不良的体态,更是让他们变得更加美丽自信,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视障、智障、听障三类部门师生合作,选择普及性高又有趣味性的舞蹈教材

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学生的残疾类别,为培养孩子们的高尚情操,学校想通过舞蹈治疗方法让孩子们进行舞蹈学习得到身心的康复。教师们在教材选择上,参考选用北京舞蹈学院编写的《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它将中国舞蹈的知识性、训练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力求符合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我们根据学校学生自身的能力接受程度,制定两学年的教学计划。在第一学年中,要求学生掌握手与脚的基本位置和腰腿的基本动作。学习简单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基本舞步”。认识舞蹈音乐最简单的节拍。这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一个引导学生进入舞蹈之门的必经之路。本学年教学任务:(一)让学生基本达到颈立、背直、肩沉、腿直、脚绷;(二)让学生做到“手位”及“脚位”的准确,手动眼随;(三)要求学生领悟舞蹈要点,动作节奏准确;(四)让学生学会用身体局部动作表现音乐节拍;(五)引导学生舞蹈时富有情感表达;(六)学习藏族舞组合,初步掌握“颤膝”动律,膝松弛;(七)学习东北秧歌组合,掌握“蹲”和“提压腕”,上下身的协调配合。在上一学年训练的基础上,第二学年是加强对身体基本体态及腰腿柔软的训练,同时学习新的“舞姿”和“舞步”。这仍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也是一个引导学生进入舞蹈之门的必经之路。我们知道,要想学好舞蹈必须经过艰苦的锻炼。但是,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情趣,尽量将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富有趣味性。第二学年的教学任务是:(一)要求学生扶把动作初步做到站立时身体直立;(二)认识动作的方位及角度准确(8个方位、45度、90度);(三)掌握腰腿柔韧性的训练;(四)掌握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五)有听指挥节奏和感知音乐做舞蹈动作的习惯;(六)引导学生舞蹈时的情感表现;(七)学习藏族舞,要较熟练掌握“颤膝”动律,并能将动律运用到“踢踏舞步”中去,同时动作到位;(八)学习东北秧歌,初步掌握“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做到腕部灵活,手臂路线清晰,手脚协调的配合。通过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的舞蹈学习,将舞蹈软开度、能力、协调性、节奏感、表现力、以及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力,融为一体。让每个孩子的表演都能从中得到发挥和表现。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更是让孩子们用动作去释放自己,用身体去感知这个世界,学会用身体去表达情感,从舞蹈中感受美和快乐。让孩子塑造优美的体态,陶冶情操。同时为培养孩子们高尚品德、集体荣誉感、纪律观念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了美育的意义。三个部门的舞蹈小组每学期都进行汇报展示,且各个兴趣小组进行校内外的融合节目的创编与排练,老师们积极撰写教学记录表,学生们的舞蹈专业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四、文艺交流活动,提升孩子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近年来,我校艺术组教师积极与校外专家合作,共同创编舞蹈节目,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艺术组老师们相继去广州、茂名、顺德、汕头、汕尾、重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当地艺术品牌文化项目。我们发现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品牌,特别是汕头、茂名的舞蹈,更是一种校园文化的渗透。而我们学校是以职业为主的办学模式,所以艺术教育中舞蹈教学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开展舞蹈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学校的舞蹈课程设置时间上有限制,每周只有两节课时间来训练,常规课堂中很多班级都是男孩子居多,基本上都不喜欢跳舞。想要发展舞蹈品牌就很受局限。所以只能通过文艺汇演比赛及校内外的融合艺术交流活动来开展舞蹈教学。通过文艺汇演比赛及表演性活动交流学习,促进学生自信心和舞蹈能力的发展。老师们根据当下海洋环境污染的严峻问题,构思出真善美的原创舞蹈作品《蓝色的梦》,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海洋生物那份自由自在,构建人类与海洋生态的和谐共生的蓝色之梦。在设计舞蹈动作时,老师们以鱼的动作为原型进行基本主题动作的设定,参与排练的学生们非常刻苦,很多孩子们腿上、手肘上、膝盖上全是淤青,但是她们仍然坚持排练。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创作了作品《弟子规伴我行》,用舞蹈动作告诉孩子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宣传湛江特色文化时,创作了作品《南珠妞妞》,表达了一群海姑娘挖海螺,保护南海珍珠的故事;还有传承文明礼仪的舞蹈《万代传承》,讲述我国是一个礼仪大邦,同学们通过舞蹈表演学会基本的礼貌礼仪;校内外文艺汇演活动更是不胜枚举,通过群教、境教、人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有所获有所得。六一文艺汇演,校内外师生融合的舞蹈节目《环保时装秀》、普特融合的手语舞表演《我爱你中国》《花开的声音》《古诗词吟唱》等等,都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了参加融合文艺交流活动,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俗话说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舞蹈作品在参加广东省第十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中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广东省优秀舞蹈奖,获得观众一致好评,我们的舞蹈作品多次受邀参加省市级各类文艺交流活动,通过聋童的肢体表演传递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结语

融合教育范文8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定义的界定及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定义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指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历史如何传承,经济如何转型都能够一直深刻影响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流传至今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准确反应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思想风气等,以中华民族的土地为根植基础,具有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进而形成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是由不同的民族风貌、民族习惯等民族文化交汇演化而来的思想观念和形态。回顾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的核心应当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以“仁爱”为典型,由道德标准加之“礼”、“智”、“信”上升成为思想体系。同时,传统文化还包括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和谐相处的大同文明,我国自古就有舍弃小我的思想,传承至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更有《礼运大同篇》这种渴望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的著作,传承至今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理想蓝图。因此,传统文化并不是单纯的传承延续下来的文化,而是“那些具有传承意义、弘扬意义,在时代进步之中仍有活力的文化,才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2]。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行之举。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受到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冲击,形势并不乐观,在如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转型期,崇尚奢侈的拜金主义、爱慕虚荣的享乐主义正在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加之西方文化的腐蚀侵略,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开始动摇,所以,要巩固主流思想,利用传统文化,从中汲取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稳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向前发展。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学而优则仕”的入世哲学。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他们执着于成绩,而忽视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对社会正确的认识,高智商,低情商的状况比比皆是,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匮乏,一知半解,不关心,冷漠的态度如何迈向社会。几千年来,孔子的儒家思想流传下来的“学”是为了“入世”,是为了“治世”,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事务,注重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这种责任担当、激流勇进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其次,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社交学。推己及人是古时君子所为之,在高校,就应当鼓励大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互相沟通,相互谅解。校园中最常见的不和谐就是寝室矛盾,寝室的人际关系紧张,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源自于沟通、理解、包容不够等问题,不能够以仁的思想对待他人,而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人,从而引发矛盾。所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仁爱的理念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教育中,提升学生人际交往时的包容度,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后,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吾日三省吾身”、“知行统一”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从古至今,名人箴言,都在强调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得到真知,将真知应用与实践,这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失的,他们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个人主义色彩、功利主义色彩浓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传授者应当保证即传授了知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传授知识的效果,被传授者要做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验证真理。内省自身,外化于行。(2)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要求。历史的传承是需要载体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就应当在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中,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给予传统文化崭新的时代价值并承担让其渊源流传的责任,而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大学生的传统道德文化水平的高低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态势,校园中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轻视生命意识都是其责任缺失的表现,用传统文化来整塑学生的道德,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3]。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传统文化受到多方冲击,主流思想地位受到挑战。近年来,全球化程度进一步深化,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人们也从最初的排斥到接受再到今天的崇尚。当代大学生们无论从着装、饮食或是打招呼这种细微之处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甚至只知圣诞节,而不知端午节,对传统节日丝毫没有概念。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对于青年人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我们没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独立学科,没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高校中唯一一个关于公序良俗教育的学科很好的结合,从而造成青年人意识缺失,也必将导致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不保。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方法论存在误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体系性就有待商榷,而在现有的研究中,更多的是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碎片化体系来肢解传统文化这一庞大体系,致使传统文化原本的要义无法完整真实的得以表达,甚至会有随意表达,随意曲解的状况发生,所以,应当秉承真谛至上的理念来对古人的思想进行创新性解读。再者,实证研究被逻辑推理所取代。当前更多的研究都是从所谓的经典读本中摘取借鉴,这种研究是片面的,是自娱自乐,而非服务大众。

三、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融合教育的途径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完善高校学院设置。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应当在本学校内成立国学学院,专门培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化人才,为各个高校和社会传输传统文化素养高的人才进行授课和工作,从而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完善教材设置。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材的基础上,编纂独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材,而不是在传统教材中碎片化的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大学生,并由专业专职老师进行此门课程的讲解。完善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进行授课,可以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要泾渭分明,并且明确传统文化课程的地位,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等。完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将仁爱、爱国、自强不息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纳入考核机制,并明确规定考核机制条款,公开透明公示告知学生,做到真正检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效果,而非形式主义。

(二)定期开展多样化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寓教于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最好的方式,活动的开展也刚好可以实现知行合一的目的。例如:发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读本,让每一个学生作为行为手册进行参照鞭策自己;在校园中建设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角落或塑立传统文化中经典人物的雕塑雕像,时刻营造传统文化充斥的校园氛围;利用校园地理位置优势,就近参观名胜古迹或在该地开展系列活动,巩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特定的传统节日,大规模的开展校级的活动,鼓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播放和张贴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的为学生传授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邀请国内外研究传统文化领域的知名人士来校为学生们进行讲座,发挥其影响力,为广大师生提供一场场文化盛宴。

(三)提升高校教师关于传统文化的专业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是离不开一只高水准的专业的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是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的,要以身作则,并且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同时,采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随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引入实证,或者在各个知识点中均可引入传统文化,如此深入浅出的讲解,相信学生们一定会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焦艳,黄琳庆.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4):152—154.

[2]胡培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