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管理范例

企业制度管理

企业制度管理范文1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都是企业的管理手段,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制度推动着文化的形成,文化又促进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本文将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定义、理论出发,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二者的融合共生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以此促进企业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管理和谐发展。

关键词:

企业文化;企业制度;关系思考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通过制度使企业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秩序,通过企业文化让不同意志的人们能够有共同的目标,建立起共同的信念。二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制度起源于文化,文化作用于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要使企业能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相互作用,让二者能够共生、共赢,共同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企业来说,制度和文化不过就是企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在企业文化中蕴含着企业制度,同样,在企业制度中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制度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二者缺一不可,企业文化是管理制度形成和创新的依据,它促使了管理制度的形成;而制度管理的细则要求,又时刻的体现着企业文化。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二者密不可分。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除了统一性和互动性以外,还有对立的辩证关系。对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通过对员工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形成影响,使员工能对企业有认同感,团队具有零距离,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运行有着思想道德的指导作用,能使企业的战略、策略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和默契。企业制度则是通过对员工起到类似于法律的作用,通过员工在企业制定的规则规范里行事,使企业秩序变得高效、规范,能确保经营管理的稳定进行。对企业来说,制度是基础,文化是高度。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管理的问题

1、机械化制度管理阻碍了企业文化发展

在企业形成的初期,通常在企业管理者中会靠个人权威(老板)来进行整体调控,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进步,完全依靠制度的高压来约束员工、管理员工的方式已经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员工心理的需求。极端的制度化容易物极必反,员工是有情感、有情绪、有追求、有本能的感性人,所以制度化管理讲究的是以制度为基础,以制度为底线来谋求制度与人性化之间的平衡。

2、企业文化的残缺会导致企业制度缺乏理性

事实上,在企业建立的时候,企业文化就已经衍生了,这时候应加以引导的建立起一种富有战略性的企业文化,然后在企业的逐步发展中对其进行修订,使其能逐步被员工认同和接受。首先,积极良性的企业文化能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企业更具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样,如果开始就在高压制度下形成的消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成长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这种消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会造成抱怨、倦怠的负面影响,反而会给企业员工带来精神枷锁。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融合的策略

1、以企业文化为导向建立企业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是社会的根本,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时需要进行人性化的考虑,充分的考虑到员工的个性需求,以保证所制定制度是被员工所支持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制度得以准立实施。建立以文化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融合的以方面,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制定并非是要约束员工的行为,制度是底线,执行是关键,企业制度只有得到强有力的执行才能充分发挥效果,如果执行不到位,则失去了制度制定的初衷,而且严格执行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所以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是企业必须要做到的。

3、文化与制度相互促进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检测以人为本,以制度为底线,构建和谐、积极的企业文化,以及高效、有序的企业工作秩序,来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革新和发展。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和健康人性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4、激发员工责任感和主动性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企业的员工的支持,也就是“人”的作用,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企业制度,其制定和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于激发企业员工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加强员工凝聚力、向心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制度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方式,对于企业来说,要充分做到“软硬”结合,通过文化和制度的共同作用来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达到企业管理的目的。

5、创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通过人才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来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选择符合企业文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以此达成二者的融合,更加有力的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采用培训的方式,加强内部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相关培训,培育出遵守制度,符合文化的高素质人员,以此来推动企业文化和制度的共同发展,在日常企业管理中,大多采取第二种方式。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两个方面,企业应根据自己企业的发展阶段,来决定二者的重要性。企业需把制度和文化相互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促进,以文化为指导思想,以制度为要求规范,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魏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J].商品与质量,2010(S4):5-6

企业制度管理范文2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1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运营经济效益,通过设定财务管理目标及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利用,使企业内部资本得到合理控制[1]。然而,根据对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来看,不足之处依然存在。个别企业注重企业利润空间增长,对固定资产的投入有待完善,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市场趋势变化等问题较为忽略,从而造成企业效益不够持久,并且给财务管理工作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不仅如此,利益分配也是问题之一,利益分配不合理会造成内部员工缺乏对企业的信任和认同、归属感降低,也会威胁客户的合法权益,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内部资金运转存在隐患,不利于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也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于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企业资金周转、债务偿还、生存竞争、社会回馈等方面的能力,综合起来构成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脚跟,需要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最大化企业内部资源利用,对企业资金问题进行有效把控。

2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制度有待完善

当前,很多企业都设置了财务管理部门,也配备了相应的财务工作者,然而,企业没有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相应的工作开展缺乏依据和保障,从而企业财务管理成效不佳。首先是企业的财务管理流程缺乏规范性,财务管理职责不够清晰;其次是部分企业虽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了各项记录、制表,可相应的与之配套的工作机制不完善,会出现工作繁琐、效率低、相互推诿等问题;并且,一些企业还缺乏内部监督制度,内部管控执行力差,不利于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2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系统而复杂,各业务环节存在管理漏洞,都会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变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为了顺应新时代要求,企业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时代变化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然而,由于企业决策层的经营理念较为陈旧,没有及时转变理念,缺乏对市场趋势的观察和认知,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管理层,过于注重成本控制,而缺乏对整体经济形式的把握,从而企业管理不够全面,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展和创新。

2.3预算管理效果有待提升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一项基础工作,科学的预算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收支平衡和资金利用率提升。针对企业预算管理,具体有资本、财务和经营预算三大方面。资本预算具体针对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投资方案和对应计划;财务预算具体针对的是企业日常经营和资本方面的预算;经营预算具体针对的是企业日常收支费用及利润。现阶段,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效果还有待提升,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者和财务管理者缺乏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未实施科学、明确的规划和预算,造成企业日常经营和收支混乱,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很多的漏洞。

2.4企业资金支出不合理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支出不合理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资金支出方向不明确、资金来源不清晰等问题,这样的问题存在不利于相关人员开展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资金风险,导致企业出现资金运转方面的漏洞问题。

2.5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日常经营中存在着多种内外部因素,给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造成影响,一些不稳定的环境因素会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风险。这就需要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但是,部分企业侧重资金流向管理,而忽略了财务风险问题,尚未建立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缺乏对潜在风险的有效把控,存在很多管控盲区,容易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发生经济损失。

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3.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开展,财务管理制度是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和财务管理状况,并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合理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1)企业管理人员要转变自身的财务管理观念,从思想层面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2)企业要对自身的财务管理组织进行优化和完善,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对各岗位的财务工作人员职责进行明确,对各方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义务进行规范;(3)制定完善的财务工作流程,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财务工作的有效性。(4)建立企业财务内控和审计制度,例如,把控企业各部门的财务支出和收入,增强财务内部控制的全面性,最大程度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内部审计对部门、岗位、人员进行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问责、整改,加大审计力度,提高财务监督水平,促进有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5)将财务考核纳入到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将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企业高效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

3.2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面对的限制因素数量较多,财务活动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想实现财务管理水平提升,需要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2]。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和特点对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建设,注重各部门业务与财务的结合,在财务管理体系中纳入业务管理内容,安排专人分别负责管理和服务业务活动,为业务部门提供准确的成本预测信息和风险预测信息,协助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促进企业业绩增长,加快实现价值目标。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和其他员工都应当意识到财务与业务合作的必要性,只有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合作,方能推进财务转型,财务内控、财务预算、业务预算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比如,现阶段,财务共享中心是非常有效的模式,其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财务集中管理,转变财务管理角色,细致分解财务工作,企业内部财务机构得到简化,缩短企业与财务智能化的距离。财务管理转型的长远和核心目标是实现财务智能化和数字化,在大数据经济时代下,企业若要实现财务管理转型目标,势必要引进最新的财务管理手段,即信息技术,比如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程度。企业优化内部信息系统的第一步是融合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财务转型的必经之路,只有形成一个整体,方能实现财务数据无障碍传输共享,企业管理层才能实时掌握经营信息[3]。企业可提供内部业务财务工作交叉内容,由技术人员设计数据接口,从而实现系统对接,不需要耗费较大的成本和精力重新搭建系统平台。业财系统融合后,系统中囊括多个子系统,如资金、业务、ERP等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功能不一致,分别对应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例如资金管理系统的管理内容是合同、收支以及费用报销;业务管理系统也是管理企业的工程项目勘测设计、监督工程运行、跟进质检服务等;ERP系统则是进行全局信息流管理。企业在将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融合对接之后,也需要做好后续保障工作,即根据内部财务需求和业务需求变化,对系统适度调整;严格规范系统使用和访问权限;完善财务信息数据库建设;升级优化系统功能模块。

3.3采用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经营管理中,领导层及管理人员应当认识到预算管理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加大预算管理力度,使全员都能够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从而促进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其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制定预算管理工作机制,使预算管理工作能够规范开展,提高财务管控成效。再次,预算工作人员深入到企业各部门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编制高质量的预算管理计划,保证预算管理的可操作性。编制过程中,全面分析企业业务情况,掌握企业经营现状,以提高预算管理编制质量。最后,在实际预算管理中,需要加强企业日常活动中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管控,降低相应的费用支出,提高预算管理的实效性。

3.4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是重要内容之一,资金合理利用也是企业实现良好经营发展的核心。所以,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资金管理对企业运营周转的重要性,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做好资金预算、资金利用监管等一系列工作,保证企业经营运转过程中资金链的健康性,进而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成效[4]。在资金管理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要结合企业经营运转情况制定科学的资金收支管理制度,建立资金审批制度,规范资金利用流程,避免由于不合理行为而造成资金浪费;其次,还需全面监管各项资金的走向,对资金利用进行跟踪监督,保证资金计划支出与实际使用一致,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开支;同时做好资金使用记录,定期进行资金管理信息反馈,针对异常问题加以研究和纠正,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最后,还需重视对外投资,对投资项目做好调研分析,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确保资金投入实现良好收益。

3.5加强企业财务风险规避

首先,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问题,避免财务风险恶化而给企业经营造成经济损失。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财务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整合和审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数据;风险预警机制要深入到资金配置、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以及产品制造等多维度的工作中,在企业经营各环节中发挥风险预警的作用。其次,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通过科学的财务分析构建符合企业实况的财务分析体系,采用SWOT分析模型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机遇和隐患,借助科学数据制定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和战略。并且,以企业资源利用最优化、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为导向,整个企业业务流程,做好对经营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价,通过全面的财务数据分析提升财务管理效果,帮助企业建立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再次,开展企业财务内控风险评价。企业财务管理实现内部管控的过程中,财务内控风险评价是关键一环。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经营情况和社会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评价机制。财务信息系统中储存着大量的企业财务数据,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其中的数据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对财务管理结果进行反馈和总结,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财务系统建设,提高企业财务内控风险评价的准确度,为企业财务风险规避提供科学参考。另外,企业需要严格规范财务内控风险评价流程,设置合理的财务内控风险评价指标,保证评价指标的代表性,实现财务信息有效审查和评估,及时发展潜在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案,降低风险损失,保障企业利益。最后,加强部门协作沟通,良好发挥监督职能。在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务必要强化部门之间的协作及沟通,良好发挥出监督的职能。对此,业财部门之间应对于物资出库、入库以及库存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核对,还应和审计部门进行协商[5]。对于财务部门来说,还应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相关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畅通无阻,这样则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平。除此之外,对于财务工作人员自身来说,也应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积极获知与掌握此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则利于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同时也能够凸显出企业财务部门所具备的监督责任。

4结语

企业制度管理范文3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管理权和所有权开始了分离,权责更加分明,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管理不仅仅涉及企业的日常经营,还涉及内部控制、战略制定等内容,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因此对成本管理的研究,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企业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1.1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就是以客户的订单分析业务的消耗量,分析作业动因,找出经营中存在的存货积压问题,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实际操作中包含三个步骤:首先,通过有关客户各项作业的分析进行作业中心的构建。其次,以归纳汇总后的生产经营劳务与商品等为依据,明确成本对象;最后,对成本动因进行充分挖掘,分析成本增减或者减少的原因。

1.2全面成本管理

全面成本管理要求企业对产品进行全流程的管理,全面成本管理分为三步:第一,在产品的设计和研究阶段进行预算控制和预算管控;第二,在产品生产阶段,要对产品消耗的原料成本、人力成本进行动态跟踪,最大化提升生产效率;第三,在产品销售阶段,要借助在生产阶段形成的成本和质量的优势,对产品进行销售,实现产品的价值。

1.3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企业日常的成本控制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它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思想的发展。在该思想下,企业日常的成本管理要和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预算决策要结合企业的长远目标,而不是仅仅实现短期的经济效益。

2成本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作用分析

2.1成本是企业生产耗费的补偿标准

产品的生产就意味着原材料等成本的耗费,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这一点也有所体现。但是,国家补偿了企业的耗费,如此,企业的生产往往不考虑资源的耗费,所谓“成本是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并不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真正坚持的原则,因为补偿付出的成本并不是由企业负担。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者从所有者那里取得的对资产的使用权,也就承担了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义务。成本的支出会导致净资产的下降,资源的耗费成了经营者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产品的价值变现能否弥补原材料的耗费成本是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成本的补偿标准对经营者具有现实影响。

2.2成本是计量资产价值的依据

计划经济下企业并非实质意义上的独立经营主体,盈亏都是国家负责,不承担运营风险。所以,企业管理者不关心资产的多少和计量方式,资产被理解为资金的使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形成,企业的管理者要对企业的所有者负责,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应该关注的内容,而正确计量所有者权益就要管理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充分了解资产的价值。从现代会计准侧来看,资产价值是为取得资产或者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之前所有的成本支出,所以成本是计算资产价值的基础。

2.3成本是经济核算的工具

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经营者对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效益的追求不尽相同。计划体制下,资金来源于政府专项支持,生产多少取决于计划,产品销售不由市场决定。如此,经济核算没有意义,成本管理也是流于形式。现代制度下,企业自负盈亏,成本真正发挥了作用,成为企业进行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3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成本管理工作落后于市场发展观念。成本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标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展理念的建立,企业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而非发展的规模。低成本未必就是好事,比如有的企业为了增加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通过不断扩大生产量的方式摊低产品的平均成本。这种方式固然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是很容易忽视市场的需求,导致盲目生产,一味追求低成本、高产量,导致企业存货囤积。第二,企业成本管理手段老化。企业的成本管理应该是全面和全流程的成本管理。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往往只关注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在产品设计阶段和最后的销售阶段没有成本管理的意识。这就导致企业在产品生产前缺乏预算控制的意识,没有做好成本的预测和成本计划。造成事前成本管理的混乱,这样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成本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实际意义。第三,成本核算简单化,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由于以前的管理理念就是降低成本,这就导致核算人员在平时不注重对成本信息的记录,不重视对造成成本支出背后原因的分析。在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时,管理层不能不能深入了解每一个作业环节引起成本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成本核算不够全面,不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第四,成本信息的扭曲。传统成本管理理念认为业务量直接影响成本。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这种核算方式可以一定成本上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机构的变化,一些企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生产环节的人力成本和产品生产消耗在企业成本支出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管理成本逐渐上升。

3.2成本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成本管理理念落后。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都要适应市场的经济环境,否则就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随着电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更加复杂,成本管理不再是简单地根据量计算消耗。成本支出不仅仅是人力和原料的消耗,还有技术和管理的投入,这就要求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第二,短期行为存在于成本管理中。就国有企业而言,成本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意志。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定期换届,这就造成管理层仅仅关注其任期内的公司业绩,而不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如此,管理人员会在成本分摊、解决坏账问题上根据个人利益进行操作,使成本管理沦为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这对企业长远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三,缺乏与成本管理相关的激励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全面成本管理和战略成本管理都需要企业内有人和部门实际践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对现代成本管理建立激励机制,让管理层有积极性进行成本管理。但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对新的管理理念不愿意接受,积极性不足,成本管理缺乏保证其得到践行的保障机制。第四,技术水平钳制了成本管理水平。技术对成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技术上的创新可以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提升企业的效益和产品竞争力。信息化技术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也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但是由于技术的收益期较长,管理层处于短期行为,常常对技术上的投资尤为审慎,导致企业的技术水平钳制了成本管理的水平。

4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策略

4.1树立成本意识

要提升成本管理水平首先要树立成本意识,在企业自负盈亏并以实现所有者权益为经营目标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层要意识到把控成本、提升效益的重要性,同时要让员工建立成本管理的意识,让成本管理成为全体员工的义务。

4.2强化战略成本管理和全面成本管理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除了要进行全面的成本管理外,还要注重战略成本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关注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对手的发展动向,及时调整战略。企业要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多把控全局,从长远发展考虑,加大对创新技术的投入,对生产环节进行革新,实施全流程、全方位的成本管控。

4.3整合成本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方面,要将成本管理效果纳入企业管理者的绩效考核中去,提升管理者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手段进行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监督制度,通过建立监督部门,严格控制随意调整成本核算数据的行为,要让成本管理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于长波.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才智,2010(17):262-263.

企业制度管理范文4

在制订烟草市场监管办法时,就要对重点监管对象的监管内容、监管频次、监管方法、监管要求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确保监管到位。那么,如何在诸多流程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呢?首先,要分析、梳理业务管理活动所涉及的所有流程,并根据业务管理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找出那些起关键作用的流程。其次,要对关键流程进行细化规定,确保目标实现。

另外,要兼顾那些次要的、辅助性的流程,因为次要流程对管理目标的圆满实现不可或缺,而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相关条件改变,次要流程也可能转化为关键流程,从而对相关的业务管理活动起到重要的影响。职责明确,流程科学。要确保流程设计科学、执行到位和持续优化,明确责任主体是前提和基础。首先,流程责任人是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最了解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具体情形和所要实现的目标,应作为流程的主要设计者构建流程的主要方面,以确保流程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其次,流程责任人作为流程运作绩效的负责人,要通过建立可衡量的绩效指标并设置改进目标,以确保流程执行到位和持续优化。

另外,一个流程涉及的责任人往往有多个,很多时候还是跨部门的,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部门间接口,以避免出现职责不明、推诿扯皮的情况。而从流程的制订和实施程序上来看,一般来说,建立健全一个流程须经过问题诊断、流程设计、实施、评估、优化完善五个阶段,以确保流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比如针对请示审批效率不高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看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再根据效率与规范兼顾的原则,对审批的程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然后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不断优化完善,确保请示审批流程运转顺畅、高效。

流程固化,刚性约束。流程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以确保管控力度和执行力。因此,流程需要在责任人、程序、内容、标准等方面进行固化,还要借助表单化、信息化以及规定违规责任等方式为固化的流程提供刚性约束。流程被固化,就意味着执行流程是完成某项工作的唯一路径,每个人都要按流程办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起到示范作用,严格按照流程开展工作。修改流程,也要按照流程开展。当然,管理不能僵化,企业的运作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提高流程刚性的基础上,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对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整,持续优化流程,避免流程管理与企业实际运作脱节,达到在刚性基础上不失灵活性的目标。另外,流程固化并非仅仅是文件上的固化,不是简单地将流程图贴在墙上就可以达到目的。关键是要通过高强度的宣贯、管理的手段与合理的方式对员工加以辅导,确保员工知道且清楚,才能使流程真正地落地和固化。

程序简明,高效运行。流程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运用系统观念和逻辑思维让复杂的业务活动和管理行为变得条理清晰、简明易懂和便于执行,确保流程高效运行。要做到程序简明,首先要剔除那些多余的、非增值的程序和环节。所以,要明确流程所指向的目标,根据目标来设置流程中的具体程序和环节,要尽量缩短链条,减少层级,保证合理的管理幅度。特别要注意,流程精细化的前提是流程的各个部分都是必要的,不要为了“精细化”而“精细化”,把流程变得繁琐而累赘,影响流程运行的效率。其次,对流程各环节的内容、标准等的描述要简洁、明确,不要让执行者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要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多运用图表进行描述,让员工一目了然,易于掌握和应用。留有痕迹,落实责任。一个好的流程必须有一套好的记录和痕迹材料来配套,从而保证流程真正被不折不扣的执行,保证结果的可控性,同时为追究责任提供证据。首先,痕迹化管理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

企业制度管理范文5

(一)管理意识存在偏差

财务会计工作自从企业诞生以来就已经出现,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财务会计工作都仅仅作为一项被动工作而存在,主要工作内容也局限于一些简单的财务会计操作实务,而在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当中应该予以加强的全局管理职能却仍然未能得到体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能够为企业赢得直接经济效益的生产、销售等窗口部门,对于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不甚关心,所以想要提升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先扭转这种管理意识上的偏差。

(二)管理手段落后

当今社会是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于网络、管理软件、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应用也普遍推行于各行各业,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管理者而言,一方面碍于有限的资金,另一方面也由于管理意识不够先进,因此在建设资金的分配方面也更倾向于窗口部门而忽视了内部管理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手段的升级,尤其是对于需要不断提升信息数据收集、分析能力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导致他们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数据收集,无法准确掌握其他部门在资金流动及财务运作方面的具体情况,无法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而敏锐的反应与判断,进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具体管理制度有待加强

管理工作的质量高低不仅受到管理意识及管理手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而当前在许多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当中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从而让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发挥自身效用。比如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粗糙、程式化,没有真正实现对固定资产的有序管理,不仅难以提升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发挥,还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固定资产分配不均等负面问题。在预算管理及成本控制工作方面也没有做到有机结合,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想脱离,让资金管理工作陷入两难局面,无法有效提升其经济价值最大化发挥,无法真正实现资金管理的精细化控制。此外在会计基础工作的制度建设方面也不够严谨细致,从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看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有让人满意的进步,此外在会计档案的使用效率及安全管理方面也一直停步不前。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直接影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对于企业全面建设以及整个行业乃至国内经济建设发展都将造成不小影响。

二、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前文我们就当前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想要切实提升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对策研究。

(一)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方面的科学管理意识不仅仅表现为明确其在企业全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与突出地位,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其具体管理内容以及如何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将这种重要性意识渗透于日常管理及工作当中,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加强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具体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尤其是对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经营者与决策者,这种切实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懂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精髓,才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筹帷幄,才能够避免提升管理质量沦为空头口号,才能够为制度的良性运作营造一个积极的内部环境。

(二)加强管理手段升级

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不仅应该大力应用于生产、销售等窗口部门来提升经营效益的直接获取,更需要应用于内部管理工作当中来真正有效的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助推整个企业的健康运转。对于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来说,对于数据、信息及时、有效、可靠、安全的收集与汇总是支持管理工作科学推进的最重要一环,所以加强网络化建设、自动化管理软件应用以及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就显得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跟上其他部门运作发展水平的同时发挥出管理工作作用,同时也才能够更快的对市场变化、客户需求及企业转型做出反应与判断,真正发挥出全局管理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具体制度建设

1、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物质保障,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当中应该进一步落实一对一的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将每一项固定资产的管理都进行及时的管理数据跟踪录入,确保从购置、运输、入库、调配使用以及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都处于管理体系的控制之内,同时为了进一步实现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还应该根据资产运作现状、企业现实需求等加强资产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加强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结合

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主要就是对资金的管理,而预算管理是加强资金运作及使用的计划性,成本控制是切实把关资金使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所以加强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从流入与流出的一头一尾真正做到对资金的严格管控,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3、大力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企业制度管理范文6

在中国现阶段各大企业构建薪酬管理过程当中,主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在实施薪酬管理的设计过程中,缺乏制度性与系统性,而薪酬管理各项制度和措施通常只强调分散导向,使得薪酬管理的各项机制与体系的建设总额作用无法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对薪酬管理的内部结构进行设计时,缺乏一定合理性,通常体现在无法拉开高比例固定的工资与收入之间的差距,长期浮动的薪酬比例较少变动,并且水平相对较低。在薪酬形式设计的过程当中,更多关注的是外在薪酬,而忽视了内在薪酬的管理;在薪酬制度的管理过程当中,透明度不够高,缺乏互动沟通机制。

二、战略性薪酬管理构建对策

1.完善薪酬结构管理。

要想有效的完善企业薪酬结构,必须合理的调整在薪酬结构当中浮动与固定的薪酬要素构成比例,从员工与行业所从事工作内容差异与职务差异来调整在薪酬结构当中浮动与固定的薪酬要素比例。此外,还要设定高竞争力与高公平性兼备的管理结构。对于不同岗位中的难易程度与复杂程度,立足于员工承担工作责任与知识技能,对不同岗位所具有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合理拉开薪酬之间的差距。同时还要从企业外部着手,对同一行业与同一区域薪酬整体实际情况科学考核,制定出与符合企业自身发展与生存的薪酬管理对策,利用完善的薪酬水平来招募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工作人员,合理化人才投入成本,留住更多管理人才。

2.完善企业薪酬激励制度。

要想保证企业预期价值持续增长,必须在企业管理者、工作人员与企业受益之间穿凿出一套完整的激励制度,这个制度必须适应企业中长期发展,促进企业价值合理分配,利用奖励机制来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通过股份激励,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自身的股东身份来参与到企业的各个发展决策当中,并主动的承担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分享企业经营利润,让经营管理者更加有动力去为企业今后的发展而奋斗。股权激励同样可以在工作人员身上实现,通过这个制度让企业的工作人员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有效的联系起来,通过激励制度,鼓励员工为了奖励努力,从而带动员工积极性,加强员工竞争力,并通过竞争,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促进企业高速发展。

3.完善企业对员工援助机制。

企业除对员工采取物质激励手段之外,还要给予员工一定的精神激励,主要有授权于员工、评审工作绩效及公开公平的晋升制度,还要给员工提高更深层次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根据员工的不同特征为其规划合理的职业道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员工的岗位调动与裁员所造成的压力,这些会造成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出现工作怠倦,对企业发展与员工士气有极大影响。而采取员工援助机制,能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设施保护员工的隐私系统与保持长期免费的福利支持等保障员工的权益,并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诊断评估与专业指导培训机会,免费接受员工的咨询,包括引导压力、规划职业、理财管理、心理健康及法律法规等问题,从而全方位的帮助员工解决问题。通过实施援助计划,能够让工作人员充分的投入工作当中,提高员工的业绩绩效,改善工作的气氛,加强员工的士气,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与促进和谐发展。

4.完善企业的奖励制度。

在设置薪酬的结构时可以添加一些团队合作的奖励,有效地缩小员工上级与下级的工资差距,过大的工资差距使得底层员工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团队合作奖励能够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要明确各团队的职责,以完善奖励和分配的制度,可用评选精英骨干的称号等。在奖励的过程中,实行公开管理,及时与各团队沟通。在发薪酬时,不同团队采用不同奖励手段。当然,企业不仅要结合运用薪酬的现金与非现金薪酬制度,还要把奖励时间的间隔进一步缩短,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保障奖励制度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三、结语

企业制度管理范文7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成本管理;理论及实践

在市场经济体系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大部分企业均构建了完善的现代化企业机制,这给企业长远发展起到了促进的效果。而成本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成本管理力度,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将企业现有资金价值充分激发,以此实现企业稳定发展。因此,成本管理得到了现代企业的高度注重。下面,本文将进一步对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理论及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企业成本管理理论的基本概述

进入到市场经济背景之后,企业运营发展目标更注重效益获取,而效益的提升往往受到成本管理质量的影响,所以,把现代化企业成本管理理论融合其中,可以让企业将原始的成本管理理念进行舍弃,实现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此促进企业整体效益水平的提升。所以,现代化企业体系下成本管理理论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作业成本管理

所谓的作业成本管理主要指,结合客户需求情况,对作业动因进行探究,进而明确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优化对策,以此保证企业合法权益。在应用作业成本管理理念时,涉及的流程有三点,第一,通过对客户各项作业情况进行探究,实现作业中心的建设。第二,把归纳和汇总生产运营业务当作凭证,对成本主体进行确定。第三,对成本动因进行全面分析,以此明确成本增加或者降低的产生因素[1]。

(二)全面成本管理

在全面成本管理理念下,需要企业对自身运营发展环节进行全流程管理,通常情况下,全面成本管理涉及的内容有三点。首先,在进行项目规划和研发环节中,做好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其次,在项目运营环节中,全面落实各项成本消耗、生产等追踪工作,极大限度的提高运营效率。最后,在营销环节中,借助运营环节中存在的成本优势,保证营销的合理性,促进项目价值提升。

(三)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成本管理以及发展战略相融合之后得出的产物,其作为一项高层级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管理会计理念的发展。在这种理念的作用下,可以把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今后发展进行结合,预测和评估企业长远发展标准,并非落实短期经济效益目标。

二、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管理理念方面

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要给予成本管理工作高度注重,加大成本管理理念。但是从实际角度来说,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理念较为滞后,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受到影响的因素数量繁多,如果企业过于注重运营成本减少,而没有给予其他成本因素充分重视,将会使得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差强人意,无法得到成本合理管控的效果。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往往采用减少成本的方式来实现效益获取,但是从效益获取角度来说,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来实现,而生产运营成本仅仅为一部分,故而故意减少成本,将会给企业整体生产运营带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整体效益,呈现出得不偿失的状态[2]。

(二)成本管理方式方面

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成本管理工作应该贯穿于企业整体运营管理环节中,但是一些企业受到原始管理理念影响比较严重,采用的成本管理方式存在滞后性,大部分企业对运营成本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运营环节中的成本管理,而没有注重运营之前以及运营过程中各项成本的投放,没有给予企业后期运营管理工作充分重视。在这种管理理念下,没有将其融合到企业各项运营发展环节中,再加上成本数据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无法获取精准的市场发展信息,缺乏对市场情况的探究,在市场背景下,这种成本管理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

(三)成本管理机制方面

当前,大部分企业均构建了现代化企业机制,但是配置的管理机制过于滞后,大部分企业已经采用原始性的会计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相背离,不能对企业成本进行科学管控。因此,在会计管理理念下,无法将其自身作用发挥在企业运营管理工作中,不能将运营成本相关因素进行展现。企业成本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将会给企业今后发展造成阻碍。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树立良好的成本管理理念

要想保证成本管理工作顺利落实,就要得到现代化成本管理理论和理念的支持,把成本效益管理当作主体,全面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可以从基础上意识到成本管理给企业今后运营和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把减少成本的相关理念价值充分挖掘,以此给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3]。此外,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成本数据,应该进行整合和管理,给企业管理人员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以此实现职工成本管理意识的提升。

(二)实施全过程成本管理

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诸多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成本和运营全流程也有一定关联,将会在企业运营发展环节中加以展现。例如,维护客户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等。因此,针对企业而言,应该把成本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整体运营环节中。企业在确保成本实现合理把控的基础上,还要把企业运营情况和成本管理充分融合,让企业所有运营工作均和成本理念相连接,对影响成本的各项要素进行探究,优化成本管理方式,以此实现企业成本的科学把控。

(三)加强流程成本管控

成本管理的作用在于对企业各个流程进行全过程管理,对运营管理流程实现科学把控。针对企业运营环节中成本管理工作来说,仅仅注重运营成本、人工成本的思考,对运营之前以及运营结束之后的成本缺少合理评估。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作用下,企业在落实成本管理工作时,应该把预算管理理念融合其中,通过统筹规划,对各项运营环节中所生产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预算,以此促进企业资源效益的最优化。企业还要给予市场发展情况充分重视,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探究,对市场发展方向有所掌握,把成本管理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从而促进成本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要想保证企业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需要结合现代化企业制度相关标准和要求,在企业内部全面落实成本管理工作,并要求企业所有职工均参与其中,通过设定考核体系,调动企业职工参与积极性,以此实现成本投放节省。并且,在企业内部设定专业的成本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企业运营管理情况进行追踪,加大成本管理理念,及时找出运营环节中资金投放不合理现象,提出对应的处理对策,以此防止不必要成本投放,提升企业整体效益[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因为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时间相对较短,在诸多方面有待完善,特别是成本管理方式。由于成本管理不但会给企业整体运营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让企业在社会中立足的主要依据。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管理需求,优化成本管理方式,完善管理体系,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鞠骐丞,王睿.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1):218-219.

[2]刘薇.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145.

[3]毕青玥.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J].劳动保障世界,2015(23):35-36.

企业制度管理范文8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手段。而现代企业在经济市场的影响下,不断的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留住企业员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实例。因此,文章首先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阐述。其次,依据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新时代的制度的影响,选择创新管理方法分析,并且详细的针对管理创新进行分析,主要从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内容阐述,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

现代企业;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且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逐渐的在改变和创新。首先,管理理念的创新,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前进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其次,则是需要创新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方式,这样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在其次,则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最后,则需要重新创造企业文化核心内容,这也是保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则可以提高企业的实力。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改革和创新,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是管理模式和文化带来的挑战。由于我国人力资源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所以影响了企业发展。首先,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不够人性化,没有考虑到“以人为本”。其次,则是薪酬制度过于呆板和僵硬,没有发展的空间,让员工没有工作的激情。最后,则是企业管理的氛围不好,导致企业缺乏激情和前进的动力。所以,针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的弊端,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好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研究分析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创新,首先需要创新管理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的发展。发现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强项,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发挥员工最大的作用,为企业创作更大的利润的同时,员工也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甚至拿到更高的报酬,这样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对人才管理的方式的理念,应该不仅仅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个人的选择和工作方式,还应该尊重个人的想法,管理制度,不应该是约束和制约员工思想的手段,而是应该是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变工作环境。因此,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创新管理方式的前提和基础。

2.绩效管理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绩效管理方式,和目前经常使用的绩效管理方式,其中一种就是设置满勤奖,一旦有员工出现意外,需要请假一天,则几百元的满勤奖就没有了。很有可能满勤奖在整体工资中,占据的份额也不少,因此会给员工造成心理压力和不平衡感,这样很多员工会一连多请几天假,这样一来就会耽误公司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项目进度。因此,在绩效管理方面,应该降低满勤奖,改为绩效奖金,工作做的越多,工资越高,或者对企业做出的贡献越多,工资越高。而且需要根据工作的年限,对工资设置阶梯,达到什么工作量,工资就涨到多少。同时还应该设立惩罚机制,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应该按照什么标准计算工资。但是在奖惩机制确立的时候,也应该体现“人性化”管理的内容。如果是因为特殊原因,在按照标准计算薪酬以外,还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

3.人员培训方式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员工进行培训,因为人才和知识,是企业在经济市场发展和立足的根本,因此企业需要平等看待所有的员工,并且针对员工所具有的特点,可以针对员工的特长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发挥员工的特长,在特定的岗位中,实现员工的个体价值,这样就可以保证员工充满激情,努力的工作。而且培训的方式也应该采用人性化的方式,要摒弃某些“狼性管理和培训”的方式,尤其是在培训理念都没有清楚的时候,会适得其反。所以,创新培训方式,也是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一种方式,更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一种方式。

4.营造良好管理氛围,创新企业人文化核心内容

企业氛围能够体现的文化核心内容,因此,想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就要首先创新企业文化,文化核心的内容是企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第一是要创新文化核心内容,第二是要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第三则是要制造公平的竞争和奖惩机会,让员工在和谐,有序,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断的努力。杜绝一切的暗箱操作,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也是创新效果是否好的基础。而营造良好的氛围,与企业的领导者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领导人要重视员工,尊重员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其次,培养企业员工把企业当作“家”,领导人就是家长,让员工传承企业的文化和知识,传承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这样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起到效果和作用。

三、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的手段。关系到绩效工资和福利等内容,而且只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在现代经济市场下,快速的发展和前进。而且“知识改变命运”,同样可以改变企业的现状。尤其是利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式,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氛围,这样才能保证员工是积极向上的,才能触动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互相配合,从而实现了高效率管理企业的目标,因此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古红英.新经济时代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8):144-146.

[2]王绍丽.浅析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2):167-169.

[3]魏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问题探究[JD].吉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