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论文范例

评价指标论文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1

期刊论文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研究人员详细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因此一直是业界研究的热点,而如何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是人文社科领域科研管理与创新的重点与难点。长期以来,对于人文社科期刊论文的评价以同行评议法和文献计量法为主,存在以发表载体判断成果质量等不足138,如一些高校在科研成果认定中,大都以的期刊及其期刊影响因子(或是否为核心期刊)代替对论文本身的评价,这种评价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足;又如一些评价是以文章是否为课题或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标准,忽略了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及其经济价值。目前,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开放,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学者间的交流方式更加便捷、灵活、多样。替代计量学(Altme-tircs)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成果评价方式在国外逐步兴起。该方式重视社交网络的计量指标,成为一种面向学术成果的全面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为使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更为合理,加快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研究的国际化步伐,提高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替代计量学及国内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访谈,设计了国际化背景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国际化背景下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体系构建

为减少研究者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的主观性、片面性,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内容,并邀请国内外图书馆专业的20位专家就指标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根据问卷反馈及访谈结果最终确立了国际化背景下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所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级:一级指标包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指标;二级指标包含发文期刊影响力等5个指标;三级指标包含被中外文检索刊物收录等25个指标。

2.1一级指标

2.1.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A1)主要是指发文期刊的影响力以及论文本身的影响力。一般来说,期刊水平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论文的学术水平,所以对论文评价时,除了评价论文本身的影响力外,本研究仍选取了常用的期刊影响力这一指标。

2.1.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A2)侧重论文的形式规范性和内容价值两个方面。与内容相比,论文形式规范性往往容易被作者忽略,但在国际化背景下,为便于国际交流,论文形式规范性同样需要引起作者的重视。

2.2二级指标

二级评价指标分为如下5个:一级指标外部因素(A1)包含发文期刊影响力(B1)、论文学术影响力(B2)与论文社会影响力(B3)3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内部因素(A2)包含论文形式规范性(B4)和论文内容价值(B5)两个二级指标。

2.3三级指标

根据指标的层次关系,5个二级指标下共包含25个三级评价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2.3.1发文期刊影响力

发文期刊影响力(B1)包含3个三级评价指标,分别为:①发文期刊被中外文数据库收录情况(C1)。论文被哪些数据库收录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当今国内乃至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文献数据库有Elsvier、EBSCO、Emerrald等,但是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语种以英文为主,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虽然也以外文,但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比例有限。为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选取了国内的知名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这些数据库分别收录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所涵盖的高质量期刊。②近5年影响因子(C2)。对于被SCI等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而言,该指标指的是期刊近5年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之所以选择5年影响因子的平均值,是因为相对于当年的影响因子,5年的平均值更为客观。③当年平均被引数量(C3)。它是指某一期刊论文当年平均被引数量。这3个指标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发文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2.3.2论文学术影响力

论文学术影响力(B2)包含5个三级指标,分别为:①被检索系统收录情况(C4),指是否被国际或国内知名检索类数据库收录,如国际上比较认可的SSCI、SCI、Scopus等数据库;国内的人大报刊复印资料、CSSCI等数据库。一般而言,能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说明论文通过了国外同行评审,有一定的创新性,质量较高;根据国内的评价标准,学术界对发表在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认可度较高,但并不排除一些优秀在非核心期刊的情况。②被转载或摘录情况(C5),指论文公开发表后,经过二次加工以二次文献的形式被新华文摘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的情况。论文能够以二次文献的形式被转载,说明其学术水平不仅得到了发文期刊的认可,而且还得到了业界专业人士的认可,是一种间接的同行再评审,足以说明该论文在业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③被(他)引次数(C6),指论文是否被中、外文文献引用,论文在一定时期内被引次数越多说明其学术影响力越大,质量越高。但是这里需要注意3个问题,首先,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思想一般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人们接受或认可,因此一般情况下短时间内其被引率不会太高。《科学》杂志曾对发表在4500种顶级科研期刊上的文章作过调研,指出只有45%的论文在发表后的5年中被其他文章引用。大部分文章被淹没在众多的科研资料中,所以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考察一篇论文5-10年的被引次数,而不应采用1年的被引次数。其次,论文的被引包括他引和自引,他引更能够体现文章的学术影响力,说明该文对后续研究产生了影响。第三,在关注论文被引次数的同时,还应考虑引用文献来源期刊的水平。④被下载量(C7),指论文被下载的次数。之所以选取被下载量作为评价指标,是因为目前的数据库均提供下载服务,被下载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该论文受读者(包括研究者)关注的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论文的影响力。⑤基金资助(C8),指发表的论文是否有课题作为支撑。一般而言,有课题支撑的论文由于在立项时经过同行专家的充分论证,研究基础扎实,研究内容丰富,起点较高,具有创新性。三级指标C4-C8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论文学术影响力(B2),但并不能全面反映论文的社会影响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开放获取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青睐于借助微博、博客、脸书、推特等网络社交平台学术论文或表达学术观点,进而扩大论文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替代计量学就是借由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评估出版作品的线上影响,可以说其在很大程度上是评价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可令使用者快速获悉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此外,高引文率的学科具有较高的替代计量学表现,而对低引文率学科的替代计量学分析可以从其他方面对该学科研究进行有效补充。姜春林、高飞等提出应把替代计量学纳入我国已有的人文社科评价指标体系中;赵蓉英等以汉语言文学学科为例,应用Altmetrics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为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理应引入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

2.3.3论文社会影响力

国际化背景下人文社科论文社会影响力(B3)包括5个三级指标:①社交媒体的讨论和使用热度(C9),指学术论文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及传播情况。国际上Altmetrics的数据来源广泛,所说的社交媒体涵盖Facebook、Twitter、Blog、微博、领英等。2014年起,新浪微博的数据已作为评价指标被收录到Altmetrics中,数据可以回溯至2011年10月[14]。然而不能完全照搬Altmet-rics,因为国内学者目前不能使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所以设定社交媒体时需要体现中国元素,如可以把微信(如社科学术圈)加入考察指标,考察国内学者对该指标的认可度。②学术网站的讨论及评价(C10),指学术论文在学术网站被讨论及转载的情况。学术网站包括国内的学术圈、小木虫、科学网、经管之家、Re-searchGate、Academia.edu等。本研究选取的学术网站是国内研究者经常参与互动的网站。Ac-ademia.edu和ResearchGate均为成立于2008年的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随着网络价值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学术社交网络中。这种社交学术网站打破了国别和领域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学者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学者可以在该类网站上交流和评价共同关注的论文或观点。③出现在政策档案或政府文件中的次数(C11),尤其指档案文件中对论文的提及次数。Altmetrics把学术论文的观点是否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作为衡量论文社会影响力的指标并赋予一定的权重。笔者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被政府部门批示、采纳的观点一旦在政府制定的政策和发展规划中产生了影响,其社会影响力不言而喻。④被百科词条引用(C12),指论文中的观点或概念是否被百科词条引用,百科词条包括wiki及百度百科。Altmetrics通过统计被wiki词条引用的次数或浏览、讨论的次数评估论文的社会影响力。在国内,wiki使用的频率不及百度百科,所以在评价论文的社会影响力时,加入了论文的观点是否被百度百科词条引用这一指标。⑤论文获奖情况(C13),主要指论文的获奖级别。国内外设立的人文社科论文奖项很多,一般而言获奖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社会认可度均较高,所以将其列入论文社会影响力评价指标。

2.3.4论文形式规范性

除了以上外部因素外,在评价过程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论文内部因素的评价,体现内部因素的论文形式规范性(B4)及论文内容价值(即同行专家评审)(B5)两个二级指标共包含12个三级指标,具体分析如下:论文形式规范性(B4)可以分解为C14-C18共5个三级指标。①中英文题目(C14),指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及中英文题目是否齐全完整。在国际化背景下要想扩大论文的学术交流范围,论文必须有准确、精炼和完整的英文题目。标题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论文的“脸面”,好的标题可以引起同行的注意,是吸引读者关注论文的重要因素。②中英文摘要(C15),指论文是否同时含有中文、英文摘要,摘要的书写是否全面详细。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交流,英文摘要最好是叙述性摘要而非指示性摘要,通过阅读摘要即可了解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摘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论文是否被期刊录用、被文摘收录,尤其是发表在国外期刊的论文,编辑首先关注的是论文的摘要而不是文章本身。③中英文关键词(C16),指关键词的选取是否齐全、规范,能否代表论文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关键词往往反映文章的主题,不论是国内数据库还是国外数据库都把关键词作为论文检索途径。关键词准确、规范、齐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能否被研究者准确、快速锁定。④参考文献(C17),主要考察论文标注是否规范,引用资料、观点的来源是否清晰,是否有侵权行为。不同期刊对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有不同的要求,但都要求具有可追溯性。如发表于国内期刊的论文参考文献一般采用GB/T7714标准,国内对该标准会随时更新调整;国外期刊参考文献书写有MLA(the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和APA(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两种格式,一般人文社科论文多采用MLA格式,因此参考文献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书写。⑤作者中英文简介及作者ID(C18),指作者学术简介以及代表其身份标识的IDORCID或ResearchID。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国内学者在时最好附有中英文作者简介,以便于国际交流。此外,为避免作者重名的情况,目前国内外部分期刊要求作者提供IDORCID或Re-searchID,这是未来期刊发文的要求,所以作者ID被确定为论文规范性(B4)的子指标之一。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2

目前,债券投资已代替银行存款成为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渠道,然而,债券市场的走势也因此会影响到保险资产的配置,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自身的业务结构、发展规模及战略布局,加之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波动加大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导致我国保险资产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若保险业要在与各大金融行业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直面各种挑战,在接连不断的挑战中谋求发展。现阶段,我国保险资产管理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1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国际经济走势,同时世界经济的波动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分析我国保险资产管理问题时,不仅要分析国内的经济环境,还要将当前国际政治的变化和经济格局的调整考虑在内。

1.2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面临巨大压力

受托管理我国保险业约90%的可运用资金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2006年以前只能管理保险公司的资产,缺乏直接接触个人以及其他机构的渠道,而国外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仅能够管理保险公司自身的资产,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管理第三方资产,并且第三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50%。同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扩大资产管理范围,推动资产管理公司由单一管理保险资产向综合管理社会公众资产转变。然而,逐步扩大的资产管理范围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说,虽然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可预知的风险。

1.3投资收益低下

随着我国保险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保险业的可利用资金也在不断增长,但由于我国保险业目前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仍然将资金投资的重点放在存款和债券资产上,而在基金、股票上的投资比例较小,加之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加,造成市场流动性泛滥,债券市场的收益率日趋下降,从而导致我国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也随之明显下滑。所以,如何提高资产管理的投资收益率,是我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4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

近几年来,保险行业续期效应降低,从而造成保险业的流通资金减少,成本压力增加,保险负债成本呈现出日渐上升的趋势,资产负债收益率匹配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投资收益率达不到预定利率水平,将导致新的“利差损”产生。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资产久期远远低于负债久期,“长钱短用”现象屡见不鲜,而且随着负债定价利率的上升,业务增加反而会造成附加费用的增大,此时负债成本较高,资金回报压力增大。由此可见,保险行业目前的这种资产负债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构建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地建立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现有的统计制度和相关的统计数据,还要充分考虑到国际之间对比的需要,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要满足指标体系设置的一些基本原则外,还要满足以下几项原则。

2.1主次性原则

由于能够反映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的指标较多,如果都用来当成评价标准,容易造成指标设置主次不分,给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选取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时,应该遵循主次性原则选取对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产生主要影响的指标,而忽略那些影响较小的指标。

2.2可行性原则

影响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有定性的不可量化的指标,也有能够定量描述的指标。无论是定性描述的指标还是定量描述的指标,都应该是可行的,有据可循的。因此,本文为了更好地将保险资产管理水平作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所选取的都是评价资产管理水平的可行性指标。

2.3比较性原则

在运用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问题时,往往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因此在选取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时,不仅要便于保险资产管理自身前后进行比较,而且还要便于与其他金融业资产管理水平之间进行比较。另外,为了能与国际保险资产管理接轨,还要在指标选择上尽量靠拢国际通用标准。

3构建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在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进程中,保险资产管理作为保险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其盈利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决定了保险业的自主竞争能力,也成为保险业增强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促进金融市场稳步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我国保险行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3.1保险资产管理的现实竞争力

所谓的现实竞争力就是指主体在现实中获取竞争优势所拥有的资源。保险资产管理的现实竞争力主要由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资产管理效率、资产管理的业务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要素构成。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行业投资主体的资产管理能力,是各行业在资产管理上相互竞争的核心方面;不同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能力的强弱也是现实竞争力的基础;而风险的管控能力是企业管理人自身管理能力、风险防范意识的重要体现,构成了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险资产管理的效率与未来发展的高度。为了提高保险资产管理效率,有必要将国外先进的资产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我国的保险行业中,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保险业投资覆盖了证券、货币、衍生品等各投资领域,并在此范围内打造不同风险收益率的产品链,在更广阔的空间内为客户们捕获投资机会,分散投资风险。

3.2保险资产管理的潜在竞争力

潜在竞争力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它对于未来整体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险资产管理的潜在竞争力是使现实竞争力得到有效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所在,主要包括市场环境、政策支持以及业务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要素。在大资管时代,资产管理范围的逐步扩大,使得保险资金的风险进一步加剧,并且对现实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反应也更加敏锐,国家政策支持可以为保险资产管理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而业务、产品、组织上的创新对于提高保险资产管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以资产管理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为分体系的保险资产管理整体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内,资产管理的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保险资产管理的整体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4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由于我国保险行业的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够完善,监管机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所涉及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估算方法并没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使得国内各家保险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本文在我国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指标只作定性描述,并将保险资产管理竞争力评价体系分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子评价体系,总共设置14个指标。

4.1保险资产管理现实竞争力评价指标

市场规模反映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宽度和广度;资产管理效率是国内外资产管理竞争的一个核心方面,因此本文选取投资收益率来体现保险资产管理效率。资产管理的业务能力指标又可以细分为资本负债比、资本安全性、资本流动性、资本充足性、业务产业链和业务价值链。资本负债比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流动性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不仅能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所面临风险的大小,也能反映企业资产管理的能力。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就在于平衡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关系,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运用委托人的委托资金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能只考虑资产或负债,而必须要保证资产和负债的动态协调与平衡,为资产委托人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收益;资本安全性、资本流动性客观上反映了资产管理的服务属性;资本充足性、业务产业链和业务价值链3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保险资产管理的实物资源、业务宽度和业务价值。风险控制能力是现实竞争力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选取资本缩水幅度这一负面指标来度量对保险资产的风险控制能力。

4.2保险资产管理潜在竞争力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3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第一,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准确;第五,不能全面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

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

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

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

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4

(一)营销资源评价指标

企业营销资源来源非常的广泛,由企业对其进行统一配置,从而形成营销竞争力。营销资源具有双面性特点,并非每种营销资源都对营销战略发挥作用。,而有些营销资源对企业来说闲置无用,这些资源就是无效资源。在市场营销中,需及时掌握信息动态、收集市场情报,利用渠道商、卖场等信息反馈渠道,了解市场行情和竞争对手的现状。作为营销基础资源,人力资源也非常重要,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不断优化和调整竞争力。衡量人力资源指标时,需根据人员流动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合理性等于(流动人员数/企业总员工)×100%。在产品市场上,品牌是以建立优势品牌的方法,引起消费者们的注意。企业营销过程中,资源增值能力的不断提高,可用品牌价值、企业知名度以及美誉度,对其进行衡量。

(二)营销创新评价指标

首先,营销理念的创新。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内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调整,所处环境开发度也不断增大。从企业长期的发展视角来看,每位员工都有创造性的想法和潜能,所谓管理人员,其责任就是要激发和挖掘员工们的潜力。以企业营销策略决策能力为例,又可以分成四个具体的指标。产品决策能力是衡量企业产品种类、包装以及样式和风格的决策能力。价格决策能力是产品定价能力;渠道决策能力主要是指衡量企业管理渠道、新营销渠道决策能力;促销决策能力主要是指市场竞争中根据需要采用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能力。

(三)营销运行评价指标

对于目标完成能力而言,即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完成预期目标的能力;营销执行能力,则是通过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完成营销任务的能力。其中,目标完成能力评价指标中的经济效益指标达成率等于效益指标实际完成量与效益指标预期完成量的百分比。企业渠道资源的扩大能力主要有以下衡量指标:产品市场覆盖率=(产品覆盖市场/同类产品市场)×100%;客户增加量=现有客户保有量-原来客户保有量;供应商增加量=现有保有量-原来保有量;营销渠道投资力度=(现有营销渠道投资额-原来同时期营销渠道投资额)/原来同时期营销渠道投资额×100%。

二、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步驟

对于企业而言,营销策略具体可分为:市场定位,该策略是锁定当前潜力市场,并且根据竞争者产品在现代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消费者需求来确定;产品策略,主要包括产品包装、商标以及颜色的合理安排,产品策略与整个企业营销活动成功与否,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价格策略,即对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制定,其中包括产品成本、市场需求分析等内容;渠道策略,即产品流通渠道,其执行效果直接将决定着市场的开拓情况,以及营销目标能否实现。本文所研究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在确定评价指标基础上,在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时采用了德尔菲法,有效地克服了头脑风暴法之弊端,确保了各指标测评客观性、准确性。在此过程中,企业可根据市场竞争对手的情况,对其营销竞争力进行预测和评价,基于对结果的分析和考虑,不仅可以得到企业营销竞争力现状,而且有利于企业制定对于策略。在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一)明确目标,构建适合企业的层次结构模型

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然后依据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和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由各指标组成的评价结构体系。

(二)建立比较式判断矩阵

在判断矩阵建立过程中,根据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各层次隶属性,基于对于数据资料的分析结论、专家意见,两两比较各指标因素。

(三)确定营销方向

在此过程中,企业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收集到的信息数据,估测出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力,然后将其反馈到战略运营管理体系之中,通过战略性决策的实施,来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结束语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5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集体访谈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8名体育教育学专家(副高以上职称)、5名省市级名师以及40名小学基层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所收集的访谈资料确立本研究的初选指标集。专家访谈一共分为两轮,第一轮访谈的主要内容是请专家将评价一节小学体育课的主要指标进行阐述,确立本研究的的预选指标集。第二轮专家访谈主要是请专家根据自身的课程评价经验对本研究确立的预选指标集进行修正和补充。在两轮专家访谈后初步确立,本研究的指标集。研究运用SPSS21.0版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变异系数对指标进行了修正。课题组根据两轮专家访谈所收集的资料,编制了《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所有专家访谈后所确定的一级到三级指标,采用里克特7点问卷评分法对问卷的指标进行赋分,问卷中指标的分值“7、6、5、4、3、2、1”分别代表“非常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非常不重要”。研究对120名小学体育教师发放该研究问卷。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3.33%。在问卷施测的三周后,课题组对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随机抽取25%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第二次问卷调查的数据与第一次测量的数据相关系数R值为0.857属高度相关,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指标体系指标的初步选取

本研究对参与本研究专家访谈的专家进行第一轮专家访谈后,将几位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并根据相关文献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初步确立了本研究的预选指标集,详见表1:由表1可知,根据访谈专家以及教师的意见,小学体育课的主要评价一级指标包括教学组织设计、教师教学表现、学生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生理负荷与思想教育四个方面。这四个一级指标中教学组织设计包含了8个二级指标、教师教学表现包含了10个二级指标、学生课堂表现包含了7个二级指标、学生的生理负荷与思想教育包含了4个二级指标。在进行第一轮专家访谈初步确立了预选指标集后,课题组进行了第二轮专家访谈,本论文访谈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同类拆分异类合并的原则将第一轮专家访谈所确立的指标进行合并拆分,以避免出现指标高度同质化现象和指标的涵盖范围过小的情况出现。第二轮专家访谈的结果表明,专家根据同类拆分异类合并的原则将原有的4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进行了合并和重新划分,A组教学组织设计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由原来的8个二级指标合并为5个二级指标,B组教师教学表现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由原来的10个并为6个,C组学生课题表现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由原来的7个合并成6个,D组学生的生理负荷与思想教育有原来的4个二级指标合并为3个。同时专家建议为了保证测量指标的全面性,每个二级指标下应建立2个三级指标以保证测量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在指标体系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建立完成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集初步确立完成。

2.2评价指标集的修正

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意见集中度和意见协调度两个指标对本研究的指标集进行了修正。其中问卷调查对象的意见集中度用问卷调查结果算术平均数(M)表示。M值越接近于7说明被调查对象越同意该指标的重要性,M值越接近于1说明被调查对象越不同意该指标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为了考量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的意见是否统一,研究用变异系数(CV)来表示所收集数据的离散程度。CV值越趋近于0说明该指标的调查对象意见越集中,所收集的数据可信度越高。本研究课题组将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算数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对研究对象的对指标集三个级别的指标的认同度进行了描述。指标集的4个一级指标的意见集中度M值均大于6.5,意见协调度CV均在0.1上下波动,说明了指标集的一级指标能够准确地测量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几方面因素,且被调查者的意见协调度较高说明了被调查者对4个因素的观点较为一致。因此,本研究的4个一级指标应予以保留。由表3可知,指标集的二级因素中共有5个二级指标的意见集中度M<5(重要),5个指标的编号分别为B4、B6、C5、C6、D3。在五个意见集中度较低的二级指标中B4、C5、C6、D3四项的意见协调度CV值均大于0.2,变异系数较大,说明问卷调查对象对这几项指标的意见不够统一,应予以保留。在意见集中度较低的二级指标中B6的变异系数CV值为0.0911,说明该指标的数据离散程度较低,被访者的意见较为集中,应予以删除。

3结论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6

(一)高等教育水平的定义

1.存在事实。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运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是否进行对比分析,它的水平也是既定事实,只是通过比较来评判它的高低才能体现其现实意义。例如,2011年、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了3167万人、3325万人,这两个数字表示了在2011、2012两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数据。

2.发展事实。

发展无分高低、大小,变化即发展。从时间的视角将高等教育相关要素进行自我比较,得到的就是发展的水平。仍以在校生人数为例,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158万人。

3.相对事实。

单纯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水平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它是好还是坏、是高还是低,但我们对其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后得出它的相对水平,从而确定其在整体范围内的位置。例如,将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他各国高等教育水平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各国高等教育的相对水平,从而观察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4.动态事实。

在评价高等教育水平时,假如选择的参考标准不同,得到的结论是有差异的。例如,选择的比较时间点不同、比较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都有可能不同。

(二)人作为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1.时代背景。

“以人为本”是个顺应时展的主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迅猛发展,“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渐渐地被人们重视、研究和讨论,人们将之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付诸于实践。近年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几乎都在强调以人为本。我国在执政方面也一直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治国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前知识经济引领全球,世界各国拼的已经不是物质,而是具有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储量。究其根本,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也是基础、前提要求。

2.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最终的根据和本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内在要求明确把人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根据和本质。从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来看,高等教育是将人作为培养对象的社会活动,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从头到尾都由人来参与完成,人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中的“本”其实质就是根本、动力、目的,说的就是社会活动中要把人看成是发展的根本要素、动力源泉、最终目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这一点正迎合了“以人为本”的内涵。由于人才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目前被国际上或是国内广大专家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高等教育具有三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将人才培养视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必要的、科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在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人才培养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后而演化出的新的职能,并且也都包含着人才培养的本质内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实力。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所以培养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始能”也是高等教育的“核能”。

3.评价中“人”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永恒主题,也是人类不懈追求而又永无止境的目标。高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注重“人”的社会性,因此活动水平的高与低就要以“人”作为评价基础,针对人的发展情况做相应的分析。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人们各自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根本性质,是人们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个人社会特质、群体社会特质。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此活动“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和教师。“以人为本”高等教育是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动力,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把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的指标作为重中之重,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以生为本: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高等教育水平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评价高等教育水平归根结底是对学生各方面水平的评价。二是以师为辅: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研究为何强调教师方面?因为教师是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劳动者,是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力量。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拥有高素质、高效能、高创新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使高校人力资本循环模式良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的各方面水平是保障优质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高等教育水平的外延

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通过对人的培养过程的研究,探寻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外延。高等教育水平的外延包括高等教育投入水平、高等教育过程水平、高等教育产出水平。本文将人的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投入、过程、产出。因此,从对人的培养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过程和高等教育产出三个基本要素。高等教育投入为高等教育水平的形成提供了入口保证,为高等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是保障高等教育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它制约着高等教育过程的实施及高等教育产出的实现,直接对高等教育的水平产生影响。高等教育过程是实现高等教育水平的途径,为高等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平台,对高等教育水平起到了长期影响作用。高等教育产出是高等教育带来的结果,是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的最重要依据。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基于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过程的内涵和外延的合理认识,从影响和关系高等教育的种种因素中去分析概括。结合以生为本和以师为辅两方面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等教育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建立了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的目标层是高等教育水平;准则层由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组成;子准则层分别将学生和教师下设三个维度即投入、过程、产出;指标层在上述三个方面细分为若干个终极指标。通过对高等教育的理论分析、研究文献及专家咨询,对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进行了初选和完善,初步的指标体系作为预选指标集包括23个指标。结合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原则,并且体现文章的主旨思想“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笔者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指标构成了符合高等教育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学生方面:在“投入”这一子准则层中剔除“生均专项补助经费”,更换成“专项补助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比重”这一指标,专项补助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值能够综合反映出政府对高等教育特定项目、特定领域的重视程度,确保专款专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入“城镇在校生与农村在校生人数之比”揭示了国家或地方对高等教育的普及状况,若城镇新生的比例过高,说明高等教育对农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体现国家的宏观战略思想“公平正义”。在“过程”中加入“获得奖学金人数比例”,设计合理的奖学金获得比例会增强激励作用。在“产出”中加入“岗位需求数与相关专业毕业人数契合度”,我国高等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对接等问题。岗位需求数与相关专业毕业人数契合度能够真实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在哪些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不足,所以我们可以用其作为评价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方面:在“过程”子准则层中加入三个新的指标,包括“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奖励制度的合理性”、“考评制度的合理性”。高等教育管理是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入窘境。例如: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交叉课程过多、方法雷同,导致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无异,不能更好地选拔人才,区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才能达到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目的。用教学方案的合理性来反映这一现象,并从中得到改进的启示。如果针对教师的奖励制度和考评制度公正合理,就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最终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撑。综上所述,最终确定的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构成。

四、总结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7

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在国际项目管理能力基准(ICB)中,将项目管理能力描述为项目管理的知识、素质、技能以及取得项目成功的相关经验的集合。管理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研究是近年来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在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取得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提出了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从组织的战略与战术定义了通过项目实施组织战略的过程能力,构建了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体系与改进的思路。杨启防、白思俊运用OPM3模型的核心思想构建了相对适合我国组织项目管理发展现状的基于OPM3的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体系。欧立雄、纪文宝等针对大型水电开发企业提出了集成能力、专业化管理能力、企业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指标体系。朱桂新、鲍学英提出来基于项目全过程的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徐先国构建了包括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项目管理培训、统一方法的形成、知识管理及应用、单位内部的项目环境因素、以往的项目完成情况6个方面构建了国防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潘红在PMBOK和C-PMBOK的知识体系九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OPM3的评价标准、方法和绩效评价理论,构建了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3级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也曾从组织机构建设、技术力量及历史业绩、对项目管理控制协调的力度3个方面构建了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针对大型煤炭企业如何构建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还缺少研究。大型煤炭企业的项目管理处于整个煤炭建设项目管理的核心地位,内容包括了煤炭建设项目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招标投标、项目实施的控制、项目试生产、项目整体验收等阶段,项目往往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布局和能源安全,具有政治性、一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构建一套适合于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2构建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1构建的原则

为了使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满足目标的需要,在建立评价指标时要遵守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设计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本质和评价的目标。

(2)可操作性原则。

构造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在现实条件下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否付诸实施,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有足够的精度。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对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界定,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不同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影响,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合理地界定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系统范围。

2.2构建指标体系

该文基于文献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确定大型煤炭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项目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成一个多级递阶结构模型,依据该模型建立与项目管理能力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层次指标体系。由于项目管理能力涉及的指标数量较多,要做到既全面又无冗余,需要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整合,原则是删除那些对测度目标序位不产生影响的指标,即保序性准则。

(1)项目管理组织建设能力。

项目管理组织是项目管理活动的载体,项目管理的组织模式、组织结构的选择,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组织人员的配备直接影响着项目管理活动的成败,故在评价时必不可少。

(2)项目过程管理能力。

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活动包括3个阶段:项目管理决策和部署过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控制和管理,项目的收尾管理即移交过程及未来生产运营。大型煤炭企业应具备科学的项目决策能力,在我国近几年西部矿区开发建设中,表现出的问题比较严重,在项目方案决策、井巷开拓方式选择中失误时有发生,造成了重大损失。

(3)项目管理培训能力。

衡量企业项目管理培训的内容包括培训的内容、规模及培训的效果上。培训是充实项目管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型煤炭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并通过取得项目管理专业人才认证的比例衡量培训能力的高低。

(4)项目管理技术的应用能力。

项目管理技术是在项目管理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工具和技能。

3结论

评价指标论文范文8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ofCitationReport,以下简称JCR)作为国际上评价学术期刊的权威工具,从出版至今一直被全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作为评价期刊的重要依据。其早期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被一些知名学术期刊作为期刊荣誉标注在期刊主页的显著位置,如SAGE集团出版的期刊,在每种期刊页面的醒目位置都标注了期刊的影响因子数据。2009年,JCR增加了“5年影响因子”,并引入Eigenfactor项目组开发的从2007年起启用的“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力分值”作为其评价指标[1]。2015年,JCR又增加了“标准特征因子”和“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这两项指标[2]。JCR近两次新增的5项评价指标,对于期刊评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5年影响因子在原有影响因子计量方式的基础上将期刊的计量周期延长至5年,避免了原有影响因子计量周期过短而带来的期刊指标的不稳定性;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力分值采用新的计量方式、以5年为统计周期并扣除自引计量而得,开启了对不同施引期刊赋予不同权值、对学术期刊结合引文数量与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新时期;标准特征因子和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分别是对期刊的特征因子标准化和影响因子百分位化后得到的水平指标和位置指标,具有非参数性质,这两项指标的重要意义在于将以往的具体指标值进行标准化或百分位化,避免了以往不同学科性质带来的期刊影响因子或特征因子等指标值差异过大、无法进行跨学科期刊对比的缺点,并且使得同一学科内的期刊评价对比更加直观。目前,对JCR新增评价指标的研究,有任胜利、俞立平、盛丽娜、顾欢等一批学者[2-13]对特征因子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标准特征因子、影响因子百分位(实为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在期刊评价中的表现和应用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Jacsó[1]以JCR图书馆学信息学期刊为例,探讨了特征因子分值和论文影响分值指标与5年影响因子的相关性;Wagner[14]探讨了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在跨学科期刊评价中的意义。在国际旅游学术期刊评价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有:Ryan[15]基于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旅游、休闲与接待业期刊的点击情况对期刊进行了排名;Sansrosell等[16]对2007~2010年间JCR收录的34种Hospitality,Leisure,Sport&Tourism期刊影响因子的当前趋势、总体排名和时间稳定性进行了研究;Gursoy[17]采用同行评议的方法,分别对旅游学期刊和接待业期刊进行了排序。国内主要有邓金阳、罗艳菊[18]使用标准差法,根据麦克乔所做的对期刊的综合重要评分值结果,将国际性英文旅游学术期刊分为4个等级;宋志红、王小琼[19]根据我国学者的引用情况,将国际性旅游学术期刊在我国的影响力由强到弱分为5个等级。从上述研究内容看,目前尚未有就JCR新增的综合代表性评价指标应用于期刊评价方面的研究,也没有采用JCR新增的客观评价指标应用于国际旅游学科期刊评价的研究。本文在论证的基础之上,选择JCR评价指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3项新增评价指标——标准特征因子(NEF)、论文影响力分值(AIS)和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AJIFP),以JCR收录的旅游学科期刊为例,分析该学科期刊对应的3项评价指标的特点及排序,进而对旅游学科期刊进行综合排序评价。

2JCR代表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JCR评价指标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按评价指标的计算原理和功能,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总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和特征因子分值;(2)相对量指标:影响因子类指标(包括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与论文影响力分值;(3)水平指标:标准特征因子;(4)位置指标: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5)时间性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6)中性指标:载文量和可引用文献论文百分比。在新增评价指标中,笔者在综合考虑期刊整体影响力和由篇均文献水平体现出的期刊影响力的基础上,选择标准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和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三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具体选择理由如下:第一,标准特征因子(NEF)。标准特征因子是将特征因子分值的标准化。特征因子分值是在总被引频次仅考虑期刊被引数量的基础上,赋予施引期刊不同权值、综合考虑期刊被引的数量及施引期刊的权值而计量出来的评价指标,两者的指标值都体现了期刊的整体影响力,但特征因子算法更为科学。而标准特征因子由特征因子分值指标引申而来,具体算法为将期刊的特征因子分值除以期刊所在学科期刊特征因子分值平均数得到的比值,如果该比值大于1,则说明该期刊优于学科期刊平均水平,反之亦然。标准特征因子不会改变期刊在所在学科期刊群中的排序,即在学科内,期刊的特征因子和标准特征因子排序一致,但后者克服了不同学科间期刊特征因子分值存在差异而带来的跨学科期刊比较的弊端,最终以较好的显示度实现了同学科和跨学科期刊之间的比较[3]。第二,论文影响力分值(AIS)。论文影响力分值也是在特征因子分值基础上计算而得,具体算法为将期刊的特征因子分值除以期刊所的标准化比值(所有期刊的论文总数为1)[2]。从计算原理可以看出,论文影响力分值与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一样,均是从篇均文献指标值的角度来评价期刊的重要性,但前者既改进了算法:由综合考虑期刊被引数量和施引期刊权重的特征因子分值计算而得,又改进了计量周期和计量方式:以对期刊评价较为稳定科学的5年为计量周期、并排除期刊自引带来的影响。从以上计算原理可知,论文影响分值是目前JCR评价指标中对由期刊刊载论文体现出的期刊质量评价的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其地位和作用应该相当于传统评价指标中影响因子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未来的期刊评价中将会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个指标体现的是具体分值,这种分值在不同的学科期刊之间差异会很大,比如医学期刊的论文影响分值明显高于其他学科期刊,所以,论文影响分值仅适用于同学科内期刊之间的比较。第三,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AJIFP)。根据科睿唯安JCR快速使用指南的定义,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JIFP)是根据期刊在学科内的影响因子排序计算而来(JIFP=((N-R+0.5)/N)*100%,N为学科期刊数量、R为学科内某一期刊的论文影响分值降序排位[20])。由于很多期刊在进行学科归类时,会归属于不止一个学科,在所归属的每个学科中,都会有一个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所以JCR将期刊在不同学科中的JIFP进行平均,得到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AJIFP[20]。将影响因子转化为百分位不会改变期刊在同一学科中的排序,即降序排列的影响因子的排序和影响因子百分位值排序是完全一致的;与影响因子相比,影响因子百分位在跨学科期刊比较中更为直观。通过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可以对不同学科之间的期刊进行跨学科比较。

3JCR代表性评价指标在旅游学科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旅游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同时与地理、历史、环境等多个学科有较强的关联性。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相应地,研究旅游现象的旅游学科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国际旅游学术期刊作为旅游学科研究的重要展示平台,其评价日益成为业界学者关注的一个课题。同时,旅游学科是笔者所在高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为了给该学科领域学者了解国际旅游学术期刊评价及发展提供参考,笔者对该学科涵盖的国际学术期刊评价一直跟踪研究,前期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数据来源于JCR最新的统计年2016年Hospitality,Leisure,Sport&Tourism分区,人工去除不相关期刊后,得到23种包括旅游、休闲及接待业的广义上的旅游学科期刊数据。

3.1标准特征因子

从表1中旅游学期刊标准特征因子值数据,可以看出旅游学科期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整体影响力大的期刊极少。JCR收录的23种旅游学期刊,仅有TOURMANAGE一种期刊的NEF值大于均值1(注:同学科领域的NEF均值均为1)、在所属学科中影响力优于平均水平,占比仅4%。其余22种期刊均不及平均水平,大部分期刊标准特征因子分值很低,影响力在从属学科中处于低水平。第二,期刊之间影响力差距大。排名第1位的TOURMANAGE,NEF值是排序第2位的ANNTOURISMRES的近2倍;表2中标准特征因子的中位数极大值比和极小极大值比分别为0.1011和0.0172,全局分布较为分散。第三,影响力低的期刊集中。NEF值低于0.1的期刊有8种、占比35%,低于0.2的期刊有16种、占比70%,可见,旅游学科期刊的整体影响力大大偏离所在学科的平均水平。

3.2论文影响力分值

从指标值看,表1中的数据体现了相邻排位的旅游学科期刊之间论文影响分值差距不大,极小极大值比和中位数极大值比分别为标准特征因子对应比值的6倍和4.3倍,可见,在旅游学科期刊的论文影响力分值分布相对比较均匀。从排位顺序看,各种期刊的排位与标准特征因子的排位,除1种期刊没有变化外,其余期刊的排位顺序都有不同程度的位次差,其中位次差最大的是TOURISMECON,这种期刊在标准特征因子值排序为第12位,正好处在学科的中间水平,但在论文影响力分值中的排序则处于靠近末端的位置。可见,在JCR旅游学科期刊中,从期刊的总量指标或总量指标衍生的水平指标体现的期刊整体影响力和从篇均文献水平体现出的期刊重要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3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

JCR根据期刊载文的学科属性,将不同的期刊归属到不同的学科,但这些期刊都同时归属于Hospitality,Leisure,Sport&Tourism和Management学科,只是每种期刊归属于其他的学科时不一致。比如TourismManagement,归属于EnvironmentalStudies、Hospitality,Leisure,Sport&Tourism和Management三个学科,2016年这种期刊在三个学科中的JIFP分别为96.667%、98.889%、92.526%,其AJIFP则为三个值的平均数96.027%。就旅游学科来看,大多数相邻期刊的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差距在10%以内,但排在学科末尾2位的JTOURCULTCHANGE和JHOSPLEISSPORTTOUREDU,与上一相邻期刊的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相关分别达到15.665和13.877。从表2中的统计学数据看,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的中位数极大值比较标准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力分值对应的比值高,说明在这个指标中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期刊分布相对集中;而极小极大值比只略高于标准特征因子对比的比值,与论文影响力分值对应的比值相差约2.6倍,在这个指标中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期刊分布较为分散。

3.4JCR旅游学科期刊综合评价

标准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和平均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尽管具体指标值表现有差异,但是在同一学科内均可体现期刊的排名,三者分别代表了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期刊论文的影响力和期刊在学科内所处位置的平均水平。考虑上述三个指标在JCR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代表性,本文对三项评价指标赋予相同的权重,对旅游学科期刊按每项指标的排序计算出综合排序值,按综合排序值再对旅游学科期刊进行排序,各种期刊的分项排名和综合排名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