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分析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分析

1人类生态系统理论

1.1人类生态系统的定义

人类生态系统理论是为管理生态系统而提出的。在现阶段生态系统的管理中,人作为一种因素或资源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于是,与传统的自然生态系统概念不同的是,人类生态系统的概念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社会作用和影响。Machlis等将人类生态系统定义为可长期调整与可持续的包括生物物理学和社会因素的闭合系统。不同范围的人类生态系统由决定性资源、社会系统以及在不同人类系统中运动的资源流组成。决定性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资源流是指个体、信息、能量、物质、营养和资金在人类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流动,或从一个人类生态系统流向另一个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系统规定着资源流和决定性资源的利用,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循环和社会秩序。

1.2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

1.2.1决定性资源

本文主要分析几种与研究内容相关并在长期内有显著变化的组分:

(1)自然资源中土地所有权影响着很多社会制度。动植物资源的改变可以导致营养供给、法律、食物及自然界社会准则的变化。

(2)社会经济资源中的人口增长是影响大部分人类生态与社会系统长期和暂时的城市、国家及区域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资本的变化及其混合输出会改变社会机构和财富的等级制度、等级身份以及其他人类社会系统的特征。

(3)文化资源中的组织提供了创造和维持人类社会系统结构的弹性。信仰对人类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一系列的社会事实,对社会制度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

1.2.2社会系统

(1)在社会机构中,法律的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自然资源的利用、资本的发展及其它人类生态系统的组分。政府在很多范围内控制着关键的自然资源,因此,政府行为和过程的变化对人类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管理主要控制着决定性资源和必要的社会系统供给,生产的有效性或分配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人类生态系统。

(2)社会循环包括生理循环、个体循环、制度循环和环境循环。每种类型的循环在不同范围中干扰和影响着人的生理、个体、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变化和发展。

(3)在社会秩序中,身份的多种形式变化常通过社会规范的改变影响社会系统。社会规范中非正式的规范由社区或社会组织实现,正式规范比较严肃和制度化。

2蛇岛老铁山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组分的冲突分析

2.1保护区概况

蛇岛老铁山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西部。保护区由蛇岛和老铁山两部分组成,现总面积90.72km2。蛇岛是2万多条蛇岛蝮蛇(GloysiusShedaoensis)在世界上唯一的生存地。老铁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东北亚候鸟迁徙通道中重要的停歇站,已发现的每年经由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的候鸟有307种,数量超过百万只。除此之外,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还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森林覆盖率在35%以上。

2.2主要组分的冲突分析

2.2.1决定性资源

(1)保护区功能区和总面积的调整。在该保护区成立之时,我国在自然保护区的理论方面仅限于概念和分类的研究,直至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和政策上才有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和规定。1999年,该保护区进行功能区规划,当时总面积为170.73km2;2003年,由于建设国家重点项目烟大火车轮渡,保护区调整了部分缓冲区和核心区,总面积不变;2005年,旅顺口区根据大连市政府拟建设临港石化工业园区的需要,第二次调整了部分核心区和缓冲区,总面积减少;2010年,为进一步缓解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区进行了第三次调整,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均减少。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各功能区所发挥的功能和政策规定都不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规定自然保护区内的核心区需要严格的保护和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内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等活动。纵观几次的规划调整,一方面,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面积逐渐减少且各斑块变得孤立,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功能区的调整致使在不同年份的功能区管理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对策也有所不同,所得到的结果和状况也不同,于是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2)土地利用的变化。以上几次保护区面积和功能区规划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该保护区内部及周边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根据旅顺口区环保局的资料,2000年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用地约为5.71km2,至2007年上升到25.90km2,约增加了5倍,已经渗透到了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周边社区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保护区的土地,给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负荷,而且,建设用地中工矿企业的占地改变了保护区的土地使用权,给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沿着土地可预测的轨迹变化,林地变成了农业用地,最终变成城市用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原有功能。

(3)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根据我国研究人员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9次对蛇岛蝮蛇种群数量的估算进行作图,得到蛇岛蝮蛇近50年来种群的变化趋势。由于1932年、1933年以及保护区建立的1980年测量的蛇岛蝮蛇种群数量在当时认为估算过高,因此没有在图中呈现出来。除此之外,1957年的测量数据5000条也认为是估计过高,可以解释没有落在种群变化趋势线上的原因。在保护区建立以后,蛇岛蝮蛇的种群数量开始逐渐上升,说明了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的管理对蛇岛蝮蛇的保护和种群增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一增长的趋势并不能体现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物种的影响,因为对蝮蛇种群本底值的调查不是每年进行的,在保护区的面积和功能区调整的年份中并没有进行蝮蛇种群数量的估算,而由于外界影响所导致一个物种种群的变化可能是灾难性的、快速的,也可能是缓慢进行的。迁徙候鸟种群数量的本底值较难获得,不过根据蛇岛蝮蛇捕食鸟类的概率可以粗略地估算每年在保护区停歇的迁徙鸟类数量。如按2005年蛇岛蝮蛇种群数量2万条计算,根据观察,1条蛇岛蝮蛇每年吃掉8~10只小鸟,每年约有16~20万只鸟葬身蛇腹,而蛇岛蝮蛇的捕食概率为10%,于是每年至少有200万只的鸟儿飞落蛇岛。而蛇岛蝮蛇各年龄组成所能吞食的鸟类大小主要受鸟类直径的限制,小型鸟类才是蛇岛蝮蛇的食物。考虑到蛇岛蝮蛇不捕食的鸟类及未落在蛇岛上的鸟类,每年途经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的迁徙鸟类数量要远超过这一数值。据剖检统计,食鸟的蛇岛蝮蛇占其种群数量的90%。虽然蛇岛是一座独立的小岛,保护区的规划调整没有减少蛇岛的面积,或给蛇岛带来直接的影响,但是蛇岛周围附近陆地环境的变迁给迁徙候鸟的停歇地造成了难以恢复的变化,候鸟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将间接导致主要以候鸟为食的蛇岛蝮蛇种群数量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4)社会经济资源的变化。近年来,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的缓冲区、实验区及其周边村镇的经济发展迅速,根据2008年的统计显示,该保护区内共有企业465家,其中核心区3家,缓冲区96家,实验区366家;2010年规划调整后,保护区的面积减少,原有企业也随之划出了保护区的范围,于是核心区的企业为5家,缓冲区18家,实验区57家。从经济方面来看,仅在2006年,该保护区辖内的老铁山地区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为88.3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32.9%;在人口增长方面,到2006年底,该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数为46人,缓冲区9174人,实验区34458人。2002—2006年该保护区人口数量的变化。2010年重新规划后,保护区划出了部分土地,人口数量也相应地减少,至2011年5月,保护区内的人口总数为5065人。人口是人类生态系统很多重要组分的供应源,也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的施压者。随着旅顺口区的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地涌入为经济发展提供着技术支持和劳动力,同时也迫切地需要更多的资源配置,社区、工厂和商店等也随之增加。一方面,增加的建筑物的灯光照亮了黑夜,误导了候鸟飞行的方向,甚至使它们直接撞到墙上导致死亡;另一方面,企业数量的增多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5)文化资源的变化。在保护区成立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基本是靠山吃山,捕鸟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传统,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保护区成立之前,老铁山鸟市上每天售卖的候鸟数量最高可以超过万只,于是在最初一些年里,当地居民对于禁捕的抵触情绪也比较强烈。近几年来,由于保护区的宣传和管理力度加大,人们逐渐转变了对待候鸟的态度,虽然每年仍有少数违规捕鸟的现象存在,但是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将这种生存方式转向不依赖于野生鸟类猎取的其他行业。从保护区管理的执法状况来看,每年违法违规的现象大幅度减少。

2.2.2社会系统

(1)农业生产的影响。由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被其他不同类型的土地占用,适宜候鸟生存的林地、草地、滩涂等正向中央缩减,适宜鸟类生存的生境面积越来越小。根据考察数据,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核心区的农业用地面积为0.69km2,缓冲区1.93km2,实验区7.11km2。在最新一次的保护区调整后,保护区内还有3个街道包括18个行政村部分或全部地在保护区内,而这些行政村的存在是先于保护区建立的,在保护区成立的30多年里,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方式也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农药化肥、地膜、塑料大棚的应用、农田和村庄的建设、海产养殖饲料的使用等已经使传统的农田和海岸生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更多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当候鸟在田间或河流、海岸停歇觅食时,这些污染物也威胁着候鸟的健康,因此农业生产对候鸟的停歇觅食有着更复杂及深远的影响。

(2)法律意识的缺乏。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法律知识的宣传也存在着一些漏洞。保护区管理局在禁捕以后的很多年里,执法权有限,而最近一次的规划调整使保护区管理局获得了更多的权力。2010年,保护区内村民非法捕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0只被判有期徒刑10年,处罚人民币2万元。虽然禁捕了很多年,但是对于老铁山历代以捕鸟为生的百姓们,仍有人认为捕鸟是可投机的活动。在人类生态系统理论中有一种解释,在当地居民中形成的非正式规范在与正式规范相冲突时,被称作“民间犯罪”,当然这些活动是与法律背道而驰的。对这一盗猎事件的刑罚不仅为更多的盗猎者敲响了警钟,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居民的法律意识。

(3)身份和等级制度的差异。在蛇岛老铁山保护区范围内的人类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自然资源、当地居民、当地企业、当地政府和该保护区管理局,他们之间的关系为自然资源,是保护区管理局生态保护的根本内容,而当地政府的政策指导并支持着当地居民和企业的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资源不同程度地利用,他们之间不同利益的博弈和相互作用对蛇岛老铁山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的现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该保护区内的主要矛盾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竞争,因此,决策者应该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发挥和扩大当地居民和企业在该人类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使之协调发展,保护区管理局和当地政府加大合作,通过为前者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来缓解该保护区中的冲突问题。

3对蛇岛老铁山保护区管理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老铁山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的分析,本文对该保护区及我国具有相似背景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出以下4个方面的建议,希望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1)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土地归属和面积变化主要由部级管理部门决定,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和面积的变化给保护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保持自然保护区规划的一致性、面积和功能区在时间上的连贯性,首要依赖于部级管理部门对保护区的重视和责任,其次也应有效地采纳学者对于保护区规划的科学方法,以及来自保护区当地工作人员的经验知识,使保护区的功能发挥至最优水平。

(2)蛇岛老铁山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的本底值,包括在物种、社会变化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没有形成系统且长期的考察和研究文献,因此,对于研究该保护区人类生态系统中各组分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无法形成有力的依据,本底值的缺乏也体现了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数量、监测技术水平和经济投入的不足,因此,对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社会、经济的本底值监测应该是今后保护区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3)充分发挥保护区的优势和特点,吸引更多的利益群体了解并关注该保护区,使有兴趣致力于生态保护的个人和团体参与到保护区的合作中来。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不同的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对该保护区的关注越多,对该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就越有利和有效,同时也会提高决策部门的重视程度。

(4)努力寻求缓解目前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矛盾问题的方法。该保护区的几次规划调整的主要原因均围绕着自然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周边社会的发展,引起了当地居民与保护区之间的冲突,于是,保护区一再地划分出土地资源,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促进社区共管,将社区、当地居民和企业加入到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当中来有利于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首先,充分利用当地居民长期积累的经验,可以更好地为生态保护服务;其次,充分发挥和调动当地居民以人为主、以保护区为家园的主观积极性,可以很好地缓解当地居民和企业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冲突;最后,在这种参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解决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区管理之间矛盾的缓解,更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周丹 王子彦 王小平 孙立新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辽宁蛇岛老铁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