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的讨论

关于如何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的讨论

一、成功经验

1、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治理

长治市共有侵蚀土壤59.3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6%,其中耕地11.33万hm2,占侵蚀土壤的19.1%。由于水土流失,大片耕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大面积耕地形成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大量泥沙随洪水下泄,还造成水库淤积报废。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坚持“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一齐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齐抓。具体包括:以基本农田建设和骨干工程为主体,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河道整治为主线,在山上可封山育林,种草种灌,发展径流农业;在缓坡地兴修梯田,改“三跑田”为“三保田”;在沟道、河道修堤坝,拦洪蓄水,拦沙淤地,形成从坡顶到坡底,从沟掌到沟口,从上游到下游,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配套的立体拦蓄防护体系。

2、政府引导加强管理

旱作农业的改进、推广与大面积应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金融部门的支持、科技人员的试验示范、社团组织的牵头、园区的带动与辐射以及加工运销环节的联动,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补贴政策,加大信贷力度,实行干部及科技人员包村包点制度,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新型产业模式等,为确保旱作节水农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要旱作农业技术

为了增加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田的科技含量、提高旱作节水农业的实施效果,长治市结合本地的传统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将各项先进实用技术优化组装配套,成功实施了“一建、二盖、三普、四推广”10项旱作农业新技术。在长治市召开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现场会以后,这些技术被逐步推广到省内外。

1、“一建”

“一建”是指建设标准化旱作农田。长治市多数地方属于黄土丘陵山区,地面不平,耕层不厚,水土流失严重。以农田防护为基础、蓄水保土为中心,采取“四荒”种草种树的生物措施和坡改梯、平田整地等工程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地表经流,使20多万hm2基本农田达到了固土、蓄水、保肥的“三保田”标准。

2、“二盖”

“二盖”是指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生物地膜覆盖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蓄水、保墒和增产作用。经过几年的连续组织实施,在全市基本形成高寒山区地膜全覆盖,丘陵旱地秸秆、地膜二元覆盖,平川地区秸秆覆盖的新格局,从而实现传统农业耕作措施与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有效结合。

3、“三普”

“三普”是指普遍实施抗旱耕作技术、普遍增施有机肥料、普及应用抗旱良种。推广“两庄”抗旱耕作经验,实施两种旱地耕作体系,即旱地休闲麦田实施早深耕灭茬、耕后耙、雨后耙、细整地、机播耧播、播后压等技术;春播旱地实施“秋耕壮垡”(早深耕、秋施肥)、“三墒整地”(深耕蓄墒、耙耢保墒、镇压提墒)、“三深耕作”(深耕、深施肥、深中耕)、适时早播等技术。抗旱耕作技术应用推广,使全市95%以上的旱地有效地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大大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普遍增施绿色有机肥料,根据绿色(有机)农业经济区建设要求,针对农业生产上长期存在的重化肥、轻有机肥的实际情况,发展养殖、城肥下乡、秸秆还田、积沤土杂肥,大量挖掘有机肥源,使3.33万hm2蔬菜平均使用农家肥6000kg/0.067hm2左右,3.33万hm2谷子平均使用有机肥3500kg/0.067hm2以上,其他农作物平均使用有机肥2500kg/0.067hm2以上。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效地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普及应用抗旱良种,利用生物节水途径提高旱作农业效益,在实施旱作节水农业过程中,本着良种、良法一起上的原则,狠抓“四项配套技术”(一是选用抗旱良种,二是实施早播,三是合理密植,四是喷施抗旱生物制剂)。根据不同作物及生产条件,抓名、特、优、新等抗旱品种,抗旱品种覆盖率达99%。

4、“四推广”

“四推广”是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广抗旱播种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秸秆直接还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旋耕、少耕、免耕和硬茬播种在内的一种新型的保墒耕作措施。长治市从澳大利亚引进保护性耕作机械及其使用技术,在全市进行示范推广,其效果是“三减二增”,即减少耕作工序、减少人蓄力投入、减少水分损失、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何建敏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