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1长沙市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长沙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37万hm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约33万hm2,常年出栏肉猪约800万头。丰富的农业资源,为长沙市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在长沙各地区方兴未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一定的不足。

1.1常见循环农业模式得到有效应用

长沙县星沙镇和浏阳市沙市镇早在2000年时就开展了“稻-鸭”共生模式的试验示范,实现了稻谷增产和鸭子增值的双赢效果;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的养猪户从2005年开始应用“猪-沼-粮”循环模式,陆续建设了户用沼气池,进行了改圈、改厨和改厕。利用猪粪便生产沼气,沼气作为家用燃料,沼液和沼渣随沟渠进入农田作为有机肥料,其中以沼气利用率最高。截至2013年底,长沙4县市拥有户用沼气池约35万个。

1.2产业结构单一,种养结合度不高

区内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例不高,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外,多数农户都是单一的发展果树种植、苗木种植、水产养殖、生猪养殖,少数农户同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如长沙县跳马乡农户主要发展苗木种植,黄花镇的农户主要发展蔬菜种植,极少同时发展生猪养殖;长沙县白沙镇农户主要发展生猪养殖,极少同时发展果树、苗木、蔬菜种植。因同一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种养结合度不高,一方面种植的苗木、蔬菜基地不能近距离、有效的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另一方面畜禽粪便的沼液沼渣不能近距离运输到果树苗木、蔬菜基地,严重制约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循环。

1.3资源再循环利用链条较短,循环模式单一

因同一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种养结合度不高,导致循环方式单一,资源再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短。各县市只是简单的运用了“猪-沼-粮(果、蔬菜)”循环模式和“稻-鸭”共生模式,没有充分利用“养殖业-沼气-种植业”这个链条原理,结合发展其他产业,进而主动构建“猪-沼-果木-鸡(林下养鸡)-蚯蚓-菌-沼”、“稻草秸秆-养牛-牛粪-沼气-粮食”等循环农业模式。

1.4基础设施欠缺,技术瓶颈制约明显

长沙市各县市的农民追求发家致富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强,但因基础设施欠缺和技术瓶颈制约,难以自主构建科学的循环模式,资源再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条比较短,没有完全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农业废弃物只是经过简单粗加工和低层次利用,除沼气技术较为成熟外,其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如稻草秸秆未能得到有效收集和利用。稻草秸秆的收集是一项费时费劳动力的农活,因缺乏科学、有效的秸秆利用方式而导致秸秆丢弃于田间地头,或者就地焚烧,秸秆利用率不高。另外,沼液和沼渣因输送管道设施不到位,且受区内种植作物面积、位置影响,只能随沟渠排放至附近的农田,随意性较大,不能有效贮存或远距离管道输送,限制了沼液和沼渣的利用。

2长沙市循环农业模式构建

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延伸和资源节约。长沙市各县市主要发展的产业有水稻、蔬菜、食用菌、茶叶、果树、苗木、生猪、山羊、水产和禽类,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结合区内产业,构进长沙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如下。

2.1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的模式

主要是充分利用畜牧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秸秆。根据刘朝晖等统计估算,长沙市2010年畜禽粪尿产生量为1713.07万t,其中,粪尿产生量最大的是肉猪及繁殖母猪,产量为1100.34万t;2010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299.84万t,其中以稻谷秸秆产生量最大,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82.67%。可见,解决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问题,对保护环境和发展循环农业有重要的作用。

2.1.1畜禽粪便充分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畜禽粪便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处理可资源化,即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如通过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加工成颗粒肥料和颗粒饲料,也可以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目前,长沙各县市有农户散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议农户继续推行户用沼气利用方式,沼气用于家庭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用于灌溉自家蔬菜地和水稻田;规模化养殖场因畜禽粪便、尿液产生量大,建议采取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加工成颗粒肥料和颗粒饲料。因加工颗粒饲料的技术和饲喂技术较高,以加工颗粒肥料为推荐利用方式。建议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应配套建设专业化有机肥料生产加工厂,将畜禽粪便通过“干湿分离”、除臭、发酵、烘干、造粒加工成便于运输和储存的有机肥料;分离的污水进入沼气池,通过发酵处理后,用于灌溉农作物,实现废水再利用。

2.1.2秸秆充分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秸秆经收集处理后可作肥料,如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也可以作为动物饲料,通过青储、微储及氨化等处理措施,制成便于牲畜消化吸收的生物饲料;初级利用可以作食用菌培养基原料,编制草帘草苫,用于蔬菜产区的温室大棚等,也可以直接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深层次利用可以作造纸原料、提取生物乙醇、秸秆压缩固体燃料等。结合长沙市的产业和现有秸秆利用技术现状,近期建议秸秆作初级利用。一是作为食用菌培养基原料。区内食用菌基地可以收集周边的稻草秸秆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原料,减少对木屑、木材的消耗量;二是入沼气池发酵产沼气。根据长沙市2008年开始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规定城市建成区退出养殖业,各区、县(市)制定当地的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调整全市畜禽养殖业布局。因禁养、限养、适养等规定,部分农户减少了养猪数量,之前建成的沼气池因粪便原料供应不足产气量减少,甚至部分沼气池闲置。建议该片区农户收集秸秆直接入沼气池发酵产气,一是能继续使用方便、干净的沼气,二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使之能源化。远期建议作深层次利用,当前秸秆造纸、提取生物乙醇、秸秆压缩固体燃料等技术正在不断改进,国内个别地方秸秆压缩固体燃料技术已较为成熟,今后长沙地区可结合《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增加资金、设施投入,运用新技术以秸秆为原料生产固体燃料,取代煤炭,为日常生活提供能源。

2.2产业链循环利用的模式

2.2.1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型产业链循环利用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动植物利用”的循环链,长沙市各县市主要发展的产业有水稻、蔬菜、食用菌、茶叶、果树、苗木、生猪、山羊、水产和禽类。建议在粮食、蔬菜、茶叶、果树和苗木种植基地发展“猪-沼-粮(果、蔬、茶、苗木)”、“猪-沼-果木-鸡(林下养鸡)-蚯蚓-菌-沼”、“稻草秸秆-养牛-牛粪-沼气-粮食”等循环模式;在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猪-沼-鱼-鸭”、“猪-沼-鱼、湘莲、藕”等循环模式。总之,遵循“畜禽养殖-沼气-沼肥-种植业”的原则,构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型循环产业链模式,带动区内农户走“以养定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多业发展”的致富之路,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2.2.2立体种养结合的产业链循环利用模式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性及其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利用共生互补原理,在同一时间、空间内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同步发展的种养模式。建议区内结合产业积极发展“稻-油菜”、“稻-鸭-鱼”“、鱼-湘莲、藕-鸭”“、果树(苗木)-蚯蚓-鸡(鸭鹅)”、“秸秆-菌(菇)-蚯蚓-鸡”、“牧草-羊(鹅)”等立体种养模式。农作物还可以实行间种与套种等立体种植,如“果树-花生(大豆、白菜)”、“玉米-花生(大豆)”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互补优势积极发展农作物种植,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

3发展长沙市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循环农业不仅需要生产者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引导者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还需要各部门、各层面的协调配合,才能从上到下,全方位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3.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氛围

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循环农业的理念、模式、效益和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宣传,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普及循环农业知识与技术,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技能,增强他们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促进政府职能部门转变工作观念,以发展循环农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好发展循环农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和激励区内农民发展循环农业。同时还可以引导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领域方向,引导科研人员侧重对循环农业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增强循环农业的科技理论和应用水平。

3.2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坚强后盾。循环农业是一种跨学科的农业综合发展模式,需要掌握生态学规律、生态工程学原理,并运用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组装集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因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技术集成复杂,需要加大对循环农业相关科技的研发工作,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持续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实施循环农业专业型技术人才工程,充分利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技资源,重点培养一批循环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搭建循环农业技术交流平台,加强区域间循环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促使不同的循环理念和模式实现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3.3宣传典型示范,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培育并宣传典型示范,引导区内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发展农村沼气,使沼气建设与发展循环农业相结合、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农业示范发展模式,辐射带动长沙市乃至湖南省循环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长沙市各县市紧邻长沙城区,社会经济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较发达,近年来,长沙市各类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农庄等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的规模和成效。建议根据园区特色经营项目构建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如“农业+加工业”循环模式、“农业+餐饮服务业”循环模式、“农业+休闲观光业”循环模式,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

3.4编制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发展循环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出循环农业的发展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科学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重点包括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整体经济发展规划当中,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做好农业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以规划引领全局,统筹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5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循环农业发展

腾英等通过调研发现,在获得政府支持力度较大的地区,农户参与循环农业的积极性要高得多,相应的效果也好很多。可见,政府的政策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长沙市各级政府应当利用财税、金融等各种手段,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循环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农业经营主体自主构建和推广循环农业经济项目,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其进行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示范;二是对于符合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经营者予以税收优惠或者资金支持;三是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循环农业产业,积极引导社会各界以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循环农业建设进程中。

作者:刘小燕 单位: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