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例6篇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斯金纳;程序教学;小步子原则;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斯金纳教学理论

B・F・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模式。斯金纳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塑造行为,通过塑造来促使某种行为反应,并采取“逐步逼近法”,通过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各种反映来塑造某种行为。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教学的流程应遵循如下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并提出了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

小步子原则和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教学内容按内在的联系分解成一步一步相关的教学程序,并为此组织一系列相关的材料,将这些材料一步一步、由易到难的呈现,尽可能的减小各步之间的难度,这样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只要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较小,

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将比较简单,学习内容也比较容易接受,并建立起自信,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2教学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学生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因此帮助学生建立程序设计的思想尤为重要。笔者在多年讲授此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斯金纳的小步子原则和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设计了一些一步一步分解的案例,以下阐述其中的一个与循环相关的例子。

(1) 提出问题

利用级数和的计算公式 ,计算圆周率 。

在讲解循环时,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讲解了循环的基本概念后,将此题展示出来,学生初看此题,一般会觉得有点难度,无从下手。为此按照斯金纳的小步子原则和直线式程序教学的模式,先抛开此问题,转而从另一些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向这个问题靠拢,直至解决这个问题。

(2) 计算级数的和:1 + 2 + 3 + 4 …… + n

在提出此问题后,提示学生这就是一个单层循环,只要不断的进行累加动作,即可轻松解决,设置1个存储累加和的变量sum,并将其初始值设为0;设置1个控制循环的变量i,其值的变化过程就是级数的各个项的值1、2、…、n,循环的次数就是级数的项数,每循环1次,将循环变量i的当前值累加到和sum 中,循环结束后sum 中存放的就是级数的和。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void main(void)

{

int i; /* 定义整型循环变量 */

float sum=0.0; /* 定义并初始化累加和 */

int n;

printf("n=? ");

scanf("%d",&n); /* 输入项数*/

for(i=1;i<=n;i++) /* 循环条件 */

{

sum = sum+i; /* 不断累加 */

}

printf("sum=%f\n ",sum); /* 输出累加和 */

}

(3) 计算级数的和:1 + 1/2 + 1/3 + 1/4 …… + 1/n

在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后,及时地进行总结,以强化学分析此题,无非是将每一项i变为 1/i,即可解决,使用多媒体教学即可当堂修改程序,并运行程序,当学生看到程 序的结果(1)不正确时,及时地强化另一个概念,即类型问题,即1/i为整型,因此从第二项以后的结果为整型0,必须将其中的一个改为浮点型,如果将int i;改为float i;,则不利于循环,可将1/i改为1.0/i,即可解决,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void main(void)

{

int i;/* 定义整型循环变量 */

float sum=0.0;/* 定义并初始化累加和 */

int n;

printf("n=? ");

scanf("%d",&n); /* 输入项数*/

for(i=1;i<=n;i++) /* 循环条件 */

{

sum = sum+1.0/i; /* 不断累加 */

}

printf("sum=%f\n ",sum);/* 输出累加和 */

}

(4) 计算级数的和:1 + 1/3 + 1/5 + 1/7 + …… + 1/n

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后,再分析此题,无非是产生跳跃,即隔项累加,这也简单,将循环的步长设为2,即将循环的for(i=1;i<=n;i++)语句改为for(i=1;i<=n; i=i+2),即可解决。

(5) 计算级数的和:1 - 1/3 + 1/5 - 1/7 + …… 1/n

解决了上一个问题后,继续分析此题,必须解决正负相间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可以为学生提供2个案例,一是电灯的开关,按一次为“开”,则再按一次为“关”,并具有不断反复的功能;二是负负得正的特性,即如果有一个值为-1的数,乘以数值-1后,其值变为1,在此基础上再乘数值-1,值又变为-1。那么学生很快即可推倒出结论,即每一次都在前一次的基础上乘数值-1,即可解决正负相间的问题。在学生的思想有了一些火花后及时地提出实现此思想的技术手段,为此在程序中增加一个变量sign,设其初值为-1,在循环中增加语句sign= -sign,那么在循环的控制下,此变量sign实现了正负相间,代码如下。

#include<stdio.h>

void main(void)

{

int i;/* 定义整型循环变量 */

float sum=0.0;/* 定义并初始化累加和 */

float sign=-1;

int n;

printf("n=? ");

scanf("%d",&n); /* 输入项数*/

for(i=1;i<=n;i=i+2) /* 循环条件、步长为2 */

{

sign = -sign;/* 正负相间 */

sum = sum+ sign*(1.0/i);/* 不断累加 */

}

printf("sum=%f\n ",sum);/* 输出和 */

}

(6) 回到原始的问题,计算圆周率

在带领学生逐个解决上述问题后,回到原始的问题,此时学生立刻会得出结论,将上述代码中的语句printf("sum=%f\n ",sum);改为printf("sum=%f\n ",4*sum);,即可解决。

3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案例。同时应尽可能做到:所选案例可以调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强烈的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进行强化,并给予学生鼓励,接着将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分解为较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教师应尽可能集中精力设计“小步子”,提出适应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做到及时反馈。“降低坡度”,“及时反馈”等,体现了直线式程度教学思想。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斯金纳的小步子原则和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设计出的一步一步分解的案例。以这种教学模式,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从而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2] 李明.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南丽丽. 阶梯式教学法在C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 计算机教育,2008,(4).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2

一、教材分析

《For循环语句》课程是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一课,For循环是循环结构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其作用是反复执行一段程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好处。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之前通过对顺序结构、选择结构的学习,对VB程序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本节课从一个简单的实例着手,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使用循环结构,怎样使用循环结构,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使用循环语句的必要性。(2)熟悉循环语句的格式与功能。(3)掌握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2.能力目标:(1)能看明白循环语句的程序代码。(2)会据题设编制简单的程序。

3.情感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探究精神。(2)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1.教学重点: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解决措施:运用讲授法和教学演示,让学生掌握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2.教学难点: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解决措施:运用形式活泼的分组活动,通过任务加深理解循环过程。

五、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请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编写程序在屏幕上显示5个竖行排列的“+”号。

学生:使用顺序语句,写出程序如下:

Print“+”:Print“+”:Print“+”:Print“+”:Print“+”

教师:大家运用顺序结构编程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得非常好。可是,如果我要显示100个、1000个“+”呢?难道就这样一直写下去吗?

经过分析,可以得知这其实是让计算机完成某个重复劳动,如果只告诉计算机重复的内容和次数,剩下的工作让计算机自动完成,就能达到我们的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For循环语句,让循环语句来帮助我们减轻重复的劳动。

教学意图:课程开始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任务,然后逐步加大难度并提出假设,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学习新知

展示程序代码并通过流程图进行分析: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 i=1 to 100 step 1

print“+”

Next i

End Sub

教师:For循环的作用是使语句重复执行,被重复执行的语句称为循环体。循环变量被赋初值后,如果没有超过终值,则执行循环体语句;当循环变量递增后仍然没有超过终值,继续执行循环体语句;否则,结束循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For 循环变量 = 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语句组或循环体

Next循环变量

说明:

①For是起始语句,Next是结束语句,两者缺一不可。

②循环变量,是一个数值型变量。

③初值、终值和步长,可以是常量、变量或表达式。步长可以是正数或负数,如果步长为1,则可以省略不写。

④循环体,位于For和Next之间的一个或多个语句,无任何语句则称为空循环。

⑤退出循环,使用Exit For命令。

3.分组讨论

教师:下列四段程序,要求写出执行结果。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完成一题。

①For i = 1 To 10 : Print i : Next i

②For i = 1 To 100 : s = s + i : Next i : Print"s="; s

③For i = 100 To 1 Step -1 : s = s + i : Next i : Print"s="; s

④For i = 1 To 10 : i = i + 1 : Print i : Next i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在积极参与中分析思考,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知识、得出结论。

4.课例分析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课本上的超级水稻种植案例,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程序功能。

(案例:袁隆平超级水稻种植统计分析,省略)

教学意图:通过课本自有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程序,逐步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为程序设计打下基础。

5.尝试编程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阅读分析示例,对For循环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的目的是要自己完成程序设计。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分为四个阶段,“做什么”、“如何做”、“编写代码”、“调试维护”,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试试自己编制小程序并上机测试。

①编写程序,求100以内偶数的和。

For i = 2 To 100 Step 2 : s = s + i : Print s : Next i

②编写程序,已知y=x+2,当x=1,2,3,4,5时,y的值分别是多少。

For x = 1 To 5 : y = x + 2 : Print y : Next x

教学意图: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尝试的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做,在一次次的尝试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6.归纳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For循环语句的格式和功能,以及运用循环结构进行程序设计的步骤。

教师: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循环结构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转化,多角度、多方式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上的一个实践。

作业实践:编写程序,求各楼层用户的用电量。(题目略)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3

摘 要:针对军队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员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课堂教学成效差、教学评价滞后等问题,根据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借鉴BOPPP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以学员的信息反馈为基础、以过程评价为牵引的高效课堂模型实施框架,验证模型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BOPPPS模型;高效课堂;过程评价

1 背 景

1.1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队院校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改革。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力度,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信息技术类军事人才。2013年ACM/IEEE公布的教学调整方案中,系统知识和系统能力的培养成为重点[1-2]。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最适合培养学员系统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但是,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简单概括为:①没有形成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教学过程与课程评价分离,评价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课程本身;③没有将学员反馈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撑点,极大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1.2 本文的研究目撕脱芯糠椒

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3]。这里的“高效”,是指对过去课堂教学具有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弊端而言,在“有效”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4]。

2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高效课堂模型的实施

根据军校教学新型信息技术类军事人才培养要求,应将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在系统知识和系统能力的培养上。整个高效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六大模块,以信息反馈为支撑,以过程评价为牵引;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2015学年第二学期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本科直通车和本科合训学员为教学对象,按照完整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型施训。模型定位为教学内容的开展、学员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推动3个互动环节,模型的具体展开关系见图1。

3 程序设计课程高效课堂模型实施案例分析

笔者以课程第四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中“循环的嵌套”一节为例分析课高效课堂模型的具体实施过程。需要注意,在施教模型的过程评价环节,需要动态设定评价工具、量规、过程等细节。

3.1 前 测

3.1.1 实施要素

结合上节课内容“for循环语句”的程序设计要点和计数型循环结构的要素,分析演示学员课后大作业“秒针倒计时”。演示完毕后,学员进行讲解。

3.1.2 过程评价

检验学员复习及完成课后大作业的情况。评价工具有自评和小组互评。小组评分时要注重倒计时程序的准确性、可读性和友好性。评价成绩、等级情况及教员给出的实质性评语按照课后大作业量规表(表1)记录到学习过程评价表(表2)。

3.2 引 入

案例引入:播放火箭发射倒计时视频,激发学员兴趣。

任务引出:由案例引出分针与秒针的倒计时任务,进一步展开教学活动。

3.3 教学内容展开

3.3.1 实施要素

(1)目标知识点1与2引出:对分针秒针倒计时任务进行类比讲解。倒计时与时间单位秒、分有关,采用时钟进行类比教学,把这两个单位转化成模拟时钟秒针、分针的运动规律。通过动画演示时钟运动规律,分析这三者与循环之间的关系,引出前两个目标知识点,帮助学员理解多层循环嵌套。

知识点1:循环嵌套的概念。

知识点2:嵌套的层次。

(2)目标知识点3引出:教员对比讲授单重循环与循环嵌套的联系,在已有的两个单重循环程序设计要点的基础上,由倒计时新任务总结得出第3个程序设计要点。

知识点3:确定循环所在层次。

(3)目标知识点4引出: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学员找出图2所示星号图形的输出规律,写出相应语句。注重学员对循环嵌套设计要点的掌握程度,通过数字分析得出内外层循环控制变量的关系,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并给出第4个程序设计要点。

知识点4:内外循环控制变量的关系。

(4)目标知识点5引出:以单层循环程序设计的思想为切入点,引导学员总结第5个程序设计要点。

知识点5:循环嵌套程序设计两个要点:①确定循环体,首先找出重复执行的动作,然后确定循环体所在循环的层次;②对循环体循环的次数进行控制,首先确定循环控制变量的初值、末值和步长,然后确定内外循环控制变量的关系。

3.3.2 过程评价

利用启发式教学设置关键线索问题,按照评价量规表(表3),将教员评价等级情况记录到学习过程评价表。

3.4 小组竞赛,巩固加深

3.4.1 实施要素

布置经典数学问题“百钱买百鸡”案例。从数学思维入手,引导学员分组讨论,得出计算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编程思路为循环嵌套结构。

3.4.2 过程评价

过程组织方式:单个课堂试点班为25名学员,按每组5人,分为5组。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员分组时要兼顾小组人员整体水平,防止出现有的小组基本不会但有的小组水平普遍很高的问题。讨论并发言结束后,首先由学员自评,再由教员针对核心问题(即计算机解决此类问题的穷举法)进行全班讲解。注意,教员在这里只对核心知识点(循环嵌套结构的实现)进行讲述。最后,把学员互评和教员评价等级情况记录到学习过程评价表。

3.5 后 测

3.5.1 实施要素

学员完成案例设计,为两支军队设计通信密语的编码方案,并进行学习反思。学习反思是学员自评的一种体现,要注意实战案例的选取。主要内容包括已掌握知识点、未掌握知识点、想要需要继续学习的知识等。后测设计过程就是学员自我反思过程,既将教学内容与服务部队相联系,又自我反思知识掌握情况。

3.5.2 ^程评价

学员填写学习反思表。学习反思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已掌握知识、未掌握知识、还需学习的知识等。教员按照案例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反馈情况在后续过程采取同步的教学辅导策略,比如个别知识点的专门或深入讲解,不同等级学员的单独授课等。

3.6 总 结

教员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深化,加深学员的理解。整节高效课堂过程思路按照是什么、怎么做、能做什么展开,见图3。需要注意的是,思路图并未记录评价过程,此环节隐含在模型中。

4 高效教学定量实施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以2016年全军文化基础课程统一考试作为评判标准。将参加考试的高效课堂班学员成绩与全军其他19所参考院校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在人数比例均衡的条件下,全军所有参考班级的平均成绩为66分,而学院高效课堂试点班平均成绩为88分,见图4;90分以上人数占全军所有参考学员90分以上的比例为42%,见图5。高效课堂班无论在高分率方面还是平均分方面均领先其他参考班级。

5 结 语

5.1 总 结

按照高效课堂模型对课程试点班进行教学,并经过全军统一考试进行检验的结果证明,高效课堂能够提升军队院校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通过模型实践,能够得到几点启发。

第一,前测、小组讨论与后测3个环节易被忽略,影响教学效果。要注意模型过程设置必须完整,各环节前后衔接,一步步深入展开。

第二,受实战化教学总方针的引领,应将模型的后测过程案例与部队实际相结合,使服务军队特色更加鲜明,符合带有军队院校特色的教学发展要求。

第三,过程评价量规表、过程评价表、大作业量规表等评价文档与课后大作业、课堂抢答、课堂讨论、学习反思等多种过程评价方式相结合,能够使评价形式丰富,使评价为教学过程服务,促进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5.2 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

由于研究模型在完整性、可靠性方面的局限性,高效课堂教学仅局限于本校的本科直通车与合训专业,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稍差。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长期研究课题,后续的研究方向是,第一,需要在过程评价环节的工具、量规、标准、文档等方面进行量化和细化,比如加入知识能力自查表进行环节完善等。第二,以提升教师清晰构建知识内在联系的层面充分借鉴并完善BOPPPS模型的实施过程细节,更好地完成计算思维的内化,使高效课堂模型的应用效果和领域进一步提升。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教司课程改革项目(2-1-ZXM-05);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教改项目(训教[2014]37号)。

第一作者简介:杜晶,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ACM/IEEE.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a 2013 ironman draft (Version 0.8)[EB/OL].(2013-03-26)[2016-12-20].http://ai.stanford.edu/users/sahami/CS2013/.

[2]王志英, 周兴社, 袁春风. 计算机专业学员系统能力培养和系统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3(9): 1-6.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循证设计;护理教育;护理教学空间

1国内外循证设计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1.1循证设计的历史溯源

循证设计是一种基于环境心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设计思想,通过严谨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环境和建筑对患者产生的影响[1-2]。循证设计由循证医学发展而来,最早是以美国建筑学者Roger在80年表的《窗外景观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论文为典型代表[3],而此后Roger本人也被视为循证设计的鼻祖和奠基人,由此,相关的循证设计论文相继出现,发展迅速。90年代,美国健康设计中心成立,随后与多家卫生机构发起名为“卵石工程”的研究项目,为在此领域有丰富实践与理论经验的专家推出了循证设计认证。2009年,《循证设计理论指导下的多种建筑》一书的出版将循证设计由医疗卫生建筑设计理论扩大到教育领域。

1.2循证设计的核心观点

循证设计定义:“为达到最优结果的设计结果而制订的遵循证据的建筑环境的有根据的决策过程。”其最初的核心内容是经循证设计保障患者住院安全,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2在高校护理教育中进行循证设计研究

依据循证设计理论,循证设计过程:(1)明确循证目标与目的;(2)查找有关证据的来源,有选择地解读研究证据;(3)提出概念及假设;(4)收集基线数据;(5)督导循证设计过程;(6)在高校护理教育中进行循证设计后开展效果评价。要求高校教师对其他高校相关循证设计案例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选择后,提出准确的循证设计概念和有关假设。护理教学空间的设计旨在突破基于传统经验和感觉以及传统主观臆断设计。其目的是为护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管理者和护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最优的工作环境,组成一个交叉学科的团队,应用仿真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实物模型来了解高校护理教学的真实情况。研究分为简单模型、仿真模型及功能性模型3个阶段。

2.1简单模型阶段

在建立简单模型之前,护理教师就已经花费了一定时间做前期准备与研究,简单模型是用简单材料组成,以方便随时调整。这一阶段由护理教师、教学办人员、高校管理者和专案经理共同参与研究,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征求其对于模型护理教学空间内相关活动的有关意见,如:护生对病房功能区的使用、病房空间、相关护理记录、患者转诊、病房病床的可达性、药物配给、护理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以及护理设备的使用和配置等。征求被调查者对于护理教学空间的效率、安全性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被调查者对护理教学空间进行亲临体会,对护理教学病房模型进行深入体验与思考[4-5]。

2.2仿真模型阶段

在第一阶段简单模型建立以后,护理教师根据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负责督导第二阶段仿真模型的建造,进行护理教学实验室场景测试。行动小组对前一阶段得出的成果进行归纳,用于指导仿真模型在护理病房各种常见场景的测试。这些病房场景包括:对患者进行抢救、患者移动、各项基础护理操作与药物配制等。经过模拟这些不同的病房情景以评测护生在真实病房环境的反应,这样可以评价护理设备的使用以及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2.3功能性模型阶段

这一阶段在医院病房中完成,由护理带教教师和护生共同参与完成。带教教师将随机抽取的护生安排在相邻的真实病房中,同时让同一组护理人员护理同一组护生,以方便进行对比研究。带教教师对护生进行定期调查,包括护生对护理教学空间的环境以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6-7]。

3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实证研究及其证据分级

本研究采取规范实证研究,步骤如下: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形成计划、计划的实施、评价结果。

3.1行动小组及研究现场

本次行动研究是护理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一起参与的合作式研究。因此,首先要建立稳定的行动小组。本次研究中,行动小组中的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分析护理教学中的问题,以此共同规划、监测方案。在此期间,他们学习参观高校护理实验室,成立行动小组,通过问卷反馈信息,资料收集方法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资料收集方法有:(1)访谈法:使用目的抽样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前期文献循证研究,准备好访谈提纲,通过追问访谈者的方式收集数据及资料。(2)观察法:采用参与式观察,对护理带教教师、校领导以及教学办人员等进行观察,收集资料。(3)专家论证:德尔菲法专家意见咨询,针对系统建模及流程设计等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咨询,为真实了解各领域专家对基于循证设计理论护理教学空间的建议与意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计算机专家2名、心理学专家1名、护理学专家3名、人居建筑学专家2名、社会学专家2名共10人,设计专家咨询表,对循证设计理论护理教学空间方案进行论证。专家论证分4轮进行,第一轮:向专家提供研究内容的背景资料;第二轮:专家将对咨询表中所列的问题做出判断并提出意见;第三轮:根据第二轮专家对咨询表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判断;第四轮:基于第三轮,各专家反复论证,或仍保留第三轮意见或提出意见。

3.2实证研究

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的介入,开启了护理领域的实证研究。护理教学空间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影响护理教学效果的因素,先假设结果后探寻原因;(2)研究自然体验产生的护理教育效果,先假设原因后探寻结果;(3)研究护理教育与自然体验之间的因果机制。

3.3研究证据的分级

陈耀龙等[8]提出,将信息预先分类,再根据标准将同类信息进行分级,这是遴选大量信息的技巧。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实证证据来源于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因为研究的质量存在差异,应该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和证据分级[9],再结合护理教学空间特点,将其研究证据分为4级。

3.4护理教学空间的循证设计过程

护理教学空间的循证设计过程为“寻找教学证据—使用教学证据—总结教学成果”。在分析护理教学空间循证设计优劣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制作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证据分级流程图

3.5教学证据的探寻

首先,行动小组对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重点进行研讨,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例如,有关大学生教育需求的假设等。其次,通过系统文献回顾的方法,收集针对研究假设的资料,若收集的文献不能解决问题,行动小组及时召开专家论证会展开相关研究对研究假设进行证明。文献查找的步骤一是计算机的初步检索,应使用较多的有关词汇和词汇的组合在几个权威的数据库检索,保证检索到全面的数据;步骤二是对预检结果通过查看文章题目、关键词、摘要等进行人工手动筛选,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最后一步是通读文献和根据证据分级的标准归类文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循证设计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教学建筑和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一大趋势,其以最佳证据为中心的理性设计思路的优势,给我国护理教学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可使我国高校护理教学空间和建筑向更舒适、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我国对基于循证设计的高校护理教学空间投资较少,因此在高校教学空间建设设计最初阶段,采用循证科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针对大学生特殊的教学环境需求和个体行为特点,较好地发挥其教育方面的作用,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护理教学空间设计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值得高校相关院、系参考。

参考文献:

[1]格伦,罗璇.基于循证设计理念的护理单元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4(22):25-27.

[2]孙振宁,杨传贵,贾梅.美国痴呆症康复花园设计综述[J].中国园林,2015,31(9):75-79.

[3]吕志鹏,朱雪梅.循证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3(10):24-29.

[4]史蒂芬,魏德勃,葛一,等.当今美国医疗建筑发展的十大趋势[J].城市建筑,2012(5):66-73.

[5]舒平,张晓頔,汪丽君.基于循证理念的建筑设计过程解析[J].城市建筑,2014(18):45-46.

[6]龙灏,况毅.基于循证设计理论的住院病房设计新趋势———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为例[J].城市建筑,2014(22):28-31.

[7]鲁本•M.雷尼,罗曼.花园重归美国高科技医疗场所[J].中国园林,2015,31(1):6-11.

[8]陈耀龙,李幼平,杜亮,等.医学研究中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的演进[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2):127-133.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5

教师设计有效练的要求是明确所设计练习的目的和意义,注意联系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把握分配好练习的时间和次数要适当,同时充分发挥反馈练习的作用。只有这样,所设计的练习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反复练习,周期巩固

小学生学习数学,总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某个数学知识有一个表象的认识,然后在多次的反复练习中,加深认识,逐渐形成自己思维的东西,这样就达到巩固的目的。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周期反复再现。例如,在教学新的内容时,在练习题中要适当穿插一些前面学过的旧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反复接触的机会,寓复习于平时的练习之中。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讲到的先快后慢遗忘规律,教师对学生新学的内容,在设计练习时反复再现的周期要短些,然后逐步放长;对于之前所学的熟练内容,反复再现的周期可以更长一些,在这样周期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也就巩固了。

二、对比练习,灵活运用

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势,今天学习乘法应用题,往往认为所有的题目都用乘法来做,明天学法,又会认为题目都是除法题,为了解决学生新旧知识互相干扰的问题,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做到新旧知识不断对比交替,以提高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有些学生就分不清什么时候是求周长,什么时候是求面积。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就要设计一些有对比性的题目,让学生辨别、判断、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加深认识、促使所学的知识达到内化的目的。

三、针对练习,领会实质

平时,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通常模仿性的练习也做得很好,但是,在做到综合练习题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的出现各种错误。这种情况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出错的的知识点,或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弄不清楚的内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地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例如:在教学 “循环小数”的概念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判断题。

①0.4242是循环小数。( )

②0.272563……是循环小数。( )

③0.3636……是循环小数。( )

④无限小数一定是循环小数。( )

⑤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 )

⑥0.453274……是无限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

这样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循环小数”的含义,避免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错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坡度练习,训练思维

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另外,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不可能是一致的,有的接受能力强,有的接受能力弱,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有坡度,形成有阶梯。为此,教师可先设计一些模仿性的题型联系,然后逐步提高,进而设计出一些富有变化和发展的练习,这样就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形成分层教学和练习,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有其得,让优生永远不满足地探索研究,让差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促使全班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 “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变式练习:

①食堂买来280千克大米,计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少吃了5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②如果把上题中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实际比原计划多吃了一天,这批大米实际每天吃了多少天?该怎样解答。

③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还可以变换吗?如何变换,怎样解答?学生深思熟虑后提出:实际吃了8天,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少吃了多少千克?等等。这就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提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趣味练习,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学生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使小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探索学习。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教师如果能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题目或数学游戏,学生必然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这节课结束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号,按教师的要求站立,看谁的反应快。

循环小数教学设计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63-0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115找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学习活动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经历寻找、分析、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的过程,知道生活中事物的排列存在循环排列的规律。

3通过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感知规律

师:今天聪聪和明明要带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个令小朋友记忆深刻的日子。(课件播放“六一”儿童节的情境:有绘画区、游园区、手工制作区等,最后镜头定格在P116手绢图。)

提问1:明明和聪聪带领我们来到了作品展览区。我们被这幅画吸引住了:小精灵为什么对这幅画那么感兴趣呢?(如果学生只发现上下两行图形的规律,可以在学完新知识后回过头来再观察;如果学生在这个环节就发现中间的图案呈循环排列,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接着往下怎么摆。)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提问1”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问题中复习了旧知识,激活了学生先前经验,对可能衍生出的“新规律”还将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为新课教学搭桥铺路。】

二、问题引导,掌握规律

(一)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师:原来这幅美丽的图案中还隐藏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这个秘密被小精灵发现了也被我们同学发现了,你们真能干!

提问2:明明受到了启发,也设计了一幅图案。你能找出图中隐藏的秘密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让2-3名学生汇报

④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学生发现的规律

⑤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提问2”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先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学生发现的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与电脑声效,让教学难点“循环排列规律”得到很好的突破,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方阵图形,逐步深化寻找循环排列规律的方法。】

2找生活中的规律。

提问3: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有循环排列规律?

3完成课本第115页。

例1:■ ■ ■ ……

做一做 ……

师:聪聪和明明把我们带到了接力赛的场地。看到那么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参加比赛,他们也按耐不住了。

(师先出示第一组图形,课件演示聪聪拖出第二组图形,明明拖出第三组图形。)

提问4: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把第4组画出来吗?

(二)深入了解,掌握规律

改编第二幅主题图,师在黑板上贴第一行,以小组接力的游戏接着往下摆一摆。

(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把左边第一个移到最后,一种是把右边第一个移到左边。当摆成一个方阵后,让各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是根据什么摆的。)

提问5:接着往下摆第5行,你发现了什么?第6、第7行呢?

提问6:如果把这个图案印到一块很大的布料上,怎样印才比较快?(电脑演示单元块黏贴过程)

【设计意图: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解决,应用规律

1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课件展示)。

师:在生活中还有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这是老师找的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问题7: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2提问8:我们学校的新教学楼即将建成,你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装饰我们的新教室吗?

(同桌合作,可以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设计。)

提问9: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排列的?

3互相欣赏(用今天所发现的规律验证一下同学排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和组织学生“玩中学”,激发和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技能技巧,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问题总结,拓展思维

提问10:聪聪和明明带着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今天,旅程结束了。你们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提问11:这节课我们用4种图形设计出了美丽的图案。你能运用今天所发现的规律,用更多的图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循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总结,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并且把这个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继续探究与应用,设计出新的图案,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