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构建探究

摘要:本文所构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与数据库基础知识、基于ERPU8软件的会计核算管理系统、基于行业专用软件的会计管理系统、可拓展的新领域4个模块课程,设置通识课程4门、专业基础课程3门、专业核心课程1门、专业拓展课程5门,共计13门课程,27学分,486学时。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旅游会计;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引言

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计信息化课程实现从电算化向信息化的过渡。在教学内容上,ERP软件替代传统财务会计软件,聚焦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处理以及ERP环境下的业务重组流程。在教学模式上,“互联网+”教学模式、课外MOOC教学模式以及XBRL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应用并推广。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对培养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构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和完善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在旅游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与提升学生信息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清晰。很多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定位模糊,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电算化教学阶段。目前,高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基本都在使用ERPU8一体化财务软件,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仍然侧重于软件会计核算的功能,重点讲授总账、工资、报表、固定资产及应收应付等模块,而弱化供应链模块的教学。然而ERPU8财务软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通过信息管理为会计决策提供支持。教学定位的偏差,使得学生仅是掌握财务软件的核算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化思维。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少特色课程,无法体现旅游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旅游会计专业学生将来实习就业主要面向酒店等旅游行业企业,而在现行会计信息化教学当中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与行业实践相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素质能力的提升。二是已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不合理,课程的前后衔接、学时设置不科学,课程在体现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方面不够,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会计信息化课程。

(三)缺乏复合型教师。会计信息化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和会计学,专业教师应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此外,任课教师还应了解酒店等旅游行业企业的一些知识,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是大部分会计信息化课程由会计专业教师担任,或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兼任。计算机专业教师熟悉计算机知识,但对会计知识不精通,而会计专业教师对与财务会计软件相关的计算机原理无法进行深入讲解,即无法将会计的理论和会计软件实操有效结合起来,经常是边教学边摸索。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已经成为提升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四)硬件设施不配套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对硬件设施水平要求较高,而多数高校在引进相应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系统后,硬件配套设备往往跟不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训机房设施设备配置较低、质量较差,且软硬件维护不到位,有时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二是高校多采用“单台服务器+客户端”的布局设计,计算资源不足,造成并发用户数服务能力不足,进而影响课程进度和教学质量。

二、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框架

(一)总体框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会计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构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由四个模块课程构成。第一,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本部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知识储备。第二,基于ERPU8软件的会计核算系统,主要包括ERP财务管理系统(总账系统、薪资系统、固定资产、UFO报表、应收应付系统)和ERP供应链管理系统(采购、销售、库存)。其中,ERP财务管理系统是核心,学生熟悉掌握该系统的基本操作后,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三,酒店行业专用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酒店财务系统(SUN)、物业管理系统(PMS)、物料控制系统(MC)、收益管理系统(IDeaS)。本部分课程体现了旅游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对传统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拓展,掌握相关系统的基本操作后,可为学生将来在酒店业实习就业提供无缝对接。第四,会计信息化系统拓展的新领域,主要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通过本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会计专业标准学制三年,其中在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基于此,本文依照前述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进行课程构建。如表1所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类别、学分、总学时、周学时、授课学期等内容。整个课程体系共设置13门课程,27学分、486学时。1.通识课程通识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共4门课,8学分、144学时,占课程体系比重的29.63%。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二)”和“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分别在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由教务处统筹开设,涉及会计信息化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通常在第四学期开设。2.专业课程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设置3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ERP供应链管理系统”“物料控制(MC)”和“酒店财务系统(SUN)”,分别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共8学分、144学时,占课程体系比重的29.63%。专业核心程主要是“ERP财务管理系统”,在第二学期开设,2学分、36课时,占课程体系比重的7.41%。专业拓展课程设置5门课程,共9学分、162学时,占课程体系比重的33.33%。其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物业管理系统(PMS)”和“ERP沙盘模拟实训”3门课程被列入专业限定选修课,分别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和“收益管理(IDeaS)”2门课程列入专业任意选修课,计划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开设。

三、关于完善和落实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几点考虑

(一)将信息化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体现在每门课程之中,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及实践教学方面做出变革和创新。第一,加大信息化实践教学力度,注重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信息化处理的结合、注重课程的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利用每年举办的“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网中网杯”财务决策大赛、ERP沙盘模拟赛等比赛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竞争机制,达到让竞赛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将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之中,进一步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二)建立动态化更新机制,体现学科专业的前瞻性。需要指出的是,设计和构建的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既不能束之高阁,也不能一成不变,应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学科专业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酒店等旅游行业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最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程体系与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相适应,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

(三)搭建旅游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云平台。搭建旅游会计信息化云平台,其实质就是要对现有会计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和扩展。在基础云架构层对物理设备和配套环境进行虚化,形成统一的虚拟资源池,对各类源源进行统一监控、调度和管理,从而改善旅游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物理环境,这是当前各高校可以做、也是亟需做的一项工作。在应用云架构层,进行系统软件、课程资源、课程考核、在线学习等应用程序的构建,并以友好的用户界面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所需的各项应用软件和服务,在云平台上实现老师和学生实验环节交互,进行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程考核等。

四、结语

培养面向酒店、旅行社、餐饮业等旅游行业中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构建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所要达成的总体目标,也是本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建设的共同目标。完善和落实课程体系还需在教材编制、教学设计以及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花力气。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旅游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最大效能,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许鹏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