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问题探究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问题探究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是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单位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做好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也有利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本文着重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报告

一、引言

根据《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的有关要求,为了全面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财政部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对单位当年开展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自评价,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编报单位的内部控制报告,以期各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此项工作,查找自身的不足,补齐短板,进一步明晰工作方向和关键点,从而控制和降低本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存在的问题

1.全员参与度不高,编报基础不牢固。内部控制需要单位内部各层级全体人员参与。内部控制业务通常只重视业务层面,缺少顶层设计,缺少自上而下的内部控制体系,没有有效的治理结构、合理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工等,也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的内在机制。实践中,具体负责建设和实施工作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一般为各单位的财务部门,内部控制报告的编报工作也是财务部门完成,往往这项工作变成了财务部门的一项工作,而业务部门往往参与较少,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以业务不熟为理由相互推诿,导致内部控制编报工作的基础不牢固,增加工作难度,影响编报质量。

2.内控宣传不到位,工作积极性消极。近年来,各级财政逐步加快推进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进度,但单位却只在主管部门或者财政的推动下才开始开展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内部控制建设往往仅停留在制度建设方面,未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实施。而员工对内部控制认知程度也较缺乏,对内部控制片面理解为必须按照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能有任何偏差。但是在实际的业务工作中,往往出现突发情况,而员工鉴于对内部控制理解的偏差,不能及时并相应的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导致工作开展不全面、不充分,工作积极性消极,甚至可能无法推进工作。

3.信息化系统不完善,工作效率低缓。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系统建设可以提升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能,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相对比较薄弱,虽然很多业务板块都实现了信息化,但各业务板块之间互联互通并不理想,系统无法兼容,数据无法共享,导致工作效率低缓。

4.数据收集不精准,未进行扎口管理。内部控制报告在填报的过程中需要填报各业务板块的数据,各业务部门仅提供本部门的数据,往往一个数据需要多个部门共同提供,就有可能出现重复或者遗漏的情况。例如,在合同业务管理中,需要填列合同订立数当期应完成合同数到期完成合同数等数据,这些数据涉及多个业务部门。由于业务部门之间相互独立,数据也未统一归集,没有一个部门对合同业务执行情况进行扎口管理并汇总核实,所以在填报的数据有可能重复或者遗漏,无法核对,造成内部控制报告数据不够精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控制报告的最终结果。

5.关键岗位配备不合理,管理不到位。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往往重视制度的制定,而忽视了人员岗位的配备,导致许多岗位的配备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岗位的职责界定不清晰,岗位分工不明确,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容易产生风险。由于受到编制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很难做到所有不相容岗位分离,存在一人多岗的情况。比如,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物资采购和管理由一人兼任,这就容易产生资产流失的风险。原本应该由多个岗位独立完成的工作由一个人独自完成,并且没有相应的替代程序,内部控制中的轮岗要求形同虚设,使得管理出现漏洞。

6.未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2016年在编报内部控制报告时,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自评。而从2017年开始,需要在内部控制编报系统上传相关的证明材料,然后系统根据材料进行自动评价,但是系统对于上传的证明材料与评价指标的关联关系,对证明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判断、甄别,存在一定的风险。每年审计、监察等部门会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因缺少专业人员或者自身业务能力受限未能开展自评价,也未能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内部控制中的许多风险点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内部控制报告的编报结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利用率较低,未能发挥其作用,需要行政事业单位结合实际情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督监察的力度。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的改进对策

1.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机制。健全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制度,建立全员参与、全业务覆盖、全过程监控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能,并进行细分,具体落实到人;明确以财务为牵头部门,主导内部控制建设,其他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内部控制联络员工作机制,强化沟通效率,提高工作配合度。

2.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增强全员内部控制意识。在内部控制建设培训方面加大力度,深入宣讲、传达政策法规。应以内部控制联络员为小组成员的专业队伍,定期召开培训,将政策法规进行传达,再由内部控制联络员在各业务部门进行宣贯,增强全员内部控制的意识。加强内部控制的工作指导,与各业务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内部控制报告附件池中需要上传的各类原始材料作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作证,涉及会议纪要、重大决策程序材料、内部控制培训会等六大业务模块。这些材料需要各业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归集、整理,安排内部控制联络员对各自部门的材料进行归集,统一填报口径,提高编报工作规范性、准确性。

3.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可以对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固化,提高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能力。例如,将差旅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培训费等事项由线下审批改为线上流转,线上审批流程跟预算系统进行关联,进行线上审批时可以共享预算系统数据,事前审批与事后报销数据关联,将控制前移,提高控制能力,更好地防范风险。

4.业务进行扎口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对内部控制工作应该统一部署,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能,将相关的业务事项进行扎口管理,特别是六大业务模块,例如,合同业务是每个业务部门都涉及的,但是每个业务部门在合同的管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会导致内部控制报表数据的不准确。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应该指定一个业务部门将所有的合同收集并进行统一管理,根据内部控制报告中需要提供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才能保证相关数据的准确。

5.设定合理岗位职责,关键岗位定期轮岗。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要重视关键岗位的配备,特别是不相容岗位不能由同一人兼任,要完全分离,对不合理的岗位设置要重新梳理、重新设置。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应建立管理人员权限清单、部门职责清单和岗位职责清单,强化权力透明度。例如,业务部门既是决策部门也是实施部门,这样既不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也容易滋生腐败的风险。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应将采购权限进行合理规划、分工后,由业务部门提出采购申请,采购部门根据申请要求进行采购,并将采购中涉及的两个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建立关键岗位定期轮岗的制度,明确轮岗的范围、轮岗的周期,因一些特殊岗位暂时无法轮岗的,定期做好专项审计工作,提高岗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6.建立评价机制,保证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需要考虑设计和运行两个维度,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设置合理、科学指标,应谨慎考虑指标权重,要细化、量化评分标准,并要求各业务部门提供佐证的材料文件等,依此进行综合评分。内部控制评价既要符合全面性原则,也要符合重要性原则,要重点关注关键事项、核心风险,对此类事项和风险要加大指标权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外部政策和单位内部发展情况不断修正评价指标,定期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的结果与绩效挂钩,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

四、结语

内部控制报告的编报工作涉及各业务部门,工作量大且烦琐。需要单位加强组织领导,并做好相应的工作宣传。让每个员工意识到内部控制业务需要人人参与,积极配合,才能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质量。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报告评价结果,发现单位运行中的风险,及时解决风险,保证单位规范有序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文群,毛红,李奕辰,陈文兰,郭晨曦,周莲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问题及对策研究以M单位为例.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5).

2.李晓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02).

3.吴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探析.财经界,2019(13).

4.师红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的实践探索以地勘事业单位为例.商业会计,2019(06).

作者:朱璟璐 单位: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