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管思路

事业单位财管思路

 

近年来,我国相继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政府采购等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弱化,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作如下论述。   一、问题现状   (一)预算管理水平不高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管理粗放、违规违纪的情况还普通存在。一是编制预算时本位思想严重,收入编报不完整,支出缺乏统筹安排、依据的政策和数据不准确、套取财政资金、虚报项目支出等。二是执行预算时,因为部门利益,经常隐瞒收入,支出审批制度不严格,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巧立名目发放奖金,提高补贴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的用途“,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三是只注重花钱,不关心资金使用效益和效果,即使跟踪调查,也是分析肤浅、总结简单,绩效考核基本是走过场,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从而使好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二)内部控制缺位   事业单位业务流程相对企业过于简单,内部管理还很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欠缺。单位领导及其财务部门对内部控制不了解或不重视,认为只要正常进行资金收支就可以了,忽视加强对单位财务的内部管理。二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很多部门尚未制定系统规范的开支标准,业务流程等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惯例、或者是按口头不成文的规定办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一些部门虽然制定了一些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却因陈旧滞后、不完整等种种原因而不能执行或未执行,执行力低下,制定的制度和办法形同虚设。三是机构、人员设置、配备不合规定。相当一部分单位未设立内审机构,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业务交叉过杂,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确。部分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合理设置财务管理岗位,财务人员配备不齐。   (三)会计核算和银行账户管理不规范   一是有的预算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统一使用规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有的单位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二是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预算单位必须将会计科目合并或拆分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三是一些单位对财政的政策规定掌握不够,随意开设、变更各类银行账户,利用账户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通过账户转移资金、套取资金的问题,甚至银行账户未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四)资产管理有漏洞   1.固定资产购置方面。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前瞻性,忽视客观需要、财力状况,对固定资产采购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未按照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购置固定资产,单位之间互相攀比,盲目、重复购置资产,规避政府集中采购和违规采购现象时有发生。   2.固定资产使用方面。固定资产管理职责不明,职能交叉,对管理人员配备要求不严,未建立责任追查机制,资产损毁、盘亏难以追究责任。未建立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固定资产保管、使用情况不清。存在财务与资产管理相脱节、管账与管物脱节、购用脱节,致使单位资产存量不实,账实不符,固定资产闲置、浪费、流失较为严重。   3.固定资产处置方面。有些单位在固定资产转让、处置、报废等活动中,未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部门报告,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未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擅自定价,也未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工作,私自处置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五)财务人员素质不高部分单位由于种种原因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绝大部分财会人员一身多职,疲于应付,加之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缺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体系不能得到及时更新,有些单位的财务人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核算常识都不能掌握,这就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完善,甚至出现账目混乱,资产流失,会计信息不真实等现象。   二、对策建议   (一)强化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监督考核三部分内容,预算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应坚持三者并重的原则。   1.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工作。预算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要组织有关部门年初提出初步预算,财务部门广泛收集资料,审核汇总,拿出预算方案,详细论证,充分研究。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大力推广“零基”法、绩效编制方法,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将全部收支编入预算。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收支项目,落实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措施,切实保证预算与实际相符。   2.加强预算执行工作。要加强监督,强化预算的约束力,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和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各项开支必须以预算为依据,严格控制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杜绝挤占挪用现象。采购行为符合政府采购目的,严格按《政府采购法》及相关法规执行。经费支出应取得真实、完整、合法的原始票据,不得以虚假的发票套取经费支出。加大对预算的监督、考评和决算验收工作,加强对预算结余资金的管理。   3.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财务人员要全面参与专项资金的决策与控制,单位要建立完善整套的项目管理体制,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和超范围开支,不得用于与项目无关的其他开支。结余资金按规定及时上缴。财务审计人员要从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进行日常监督,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p#分页标题#e#   4.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评价。财政部门要将绩效评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财政监督职责设计之中,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专项资金的运用进行事前评价,主要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必要性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在事中进行评价,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预防专项资金的滥用、挪用,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后评价要通过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   5.加强对对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财政、审计部门要经常对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确认和审查。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对重大违规事项,要依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建立内控体系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防止经费审批过程中的恶意授权,从而达到从内部杜绝财务舞弊行为发生的目的。   1.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按照《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应首先提高认识,强化“第一责任主体意识”,要带头学习有关财政、财务会计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定期听取本单位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情况汇报,支持财务部门开展工作。建立和完善的规章制度,要切实遵照实行,领导干部带头遵守,财务人员严格把关,审计和监察部门加大监督力度,树立财务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和“一切按制度办事”的良好风气。   2.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相互约束机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授权批准控制、不相容财务控制及业务程序控制等几方面建立一套适应于本单位财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要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审批权限的分配,财务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应经常对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当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有变动和修改,或评价发现内部控制出现薄弱环节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和完善。   3.机构和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以及会计处理程序要相互制约、相互牵制,防止一人负责两项或多项不相容的工作,支票和印鉴的保存、凭证的编制与审核、总帐的编制与明细账的编制等最基本的不相容工作分由两人负责,以降低发生错误与舞弊的风险。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责,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效果。   4.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做好内部审计,首先要明确内部审计的机构和职能,配备高水平的内审人员,建立内部审计规则;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内审人员与领导、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与上级审计机关、合理与合法、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的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使审计工作得以健康发展,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三)强化会计核算和银行账户管理   一是规范专项资金的核算,按项目进行分类核算,按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便于掌握资金专款专用情况和费用控制。二是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决算编报的财务软件实行一体化,直接由账簿生成决算报表,便于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事业单位只能以法定名称在银行开设一个零余额基本账户,并报财政部门审批。账户一经确认后不得随意变更,由于银行更改账号、单位搬迁、合并、撤销等原因确需更改的,应提供有效证明并报财政部门审批。不得随意开设、变更、撤销账户,严禁利用账户滞留、截留财政收入,甚至设置“小金库”和公款私存。   (四)完善资产管理   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全面规范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购置、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坚持定期组织财产清理,加强债权债务管理。对各种借款必须定期清理,及时回收。   (五)加强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对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应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要有过硬的素质以适应改革的需要。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具体情况,不断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充实人员。要有计划地吸收一些年轻的、具有会计专业学历、懂业务的人员充实财会岗位,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量。二是转变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财会人员树立新观念。各单位要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的根本保证。三是加强培训。要加强财会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在财务队伍中普及法律知识,强化财会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实现会计电算化。   经济越发展,财务管理越重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的要求,引进、推广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新方法、新观念,借鉴先进国家和国内前列行业的财务管理的经验,正确处理事业单位改革与加强财务管理的关系,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