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谈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民办高校以及民办高校的学生逐步增多,给民办高校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为例,立足于新文科的“整合”理念,探讨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设置兼容型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化教学平台,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利用融合实效评价,打造系统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新文科;会计专业;培养模式

新文科建设是指通过与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同时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开展一系列跨学科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年3月,为进一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精神,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1],《通知》落实了新文科建设工作的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深化新文科的建设,使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世界水平以及中国特色。会计专业是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如何满足国家对数字经济创新的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质量会计人才,成为民办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2]。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

传统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在提高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本专业学生基本会计实务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观念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3];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缺乏实践操作;教师专业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存在落后等。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环境向多维方向转型,即向虚拟化、国际化、数字化、金融化和电子化转型,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对整个会计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会计及相关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文科背景下,会计教育应把跨界一体化理念作为根本指导,逐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过硬的理论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新型会计。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相继出现[4],使经济宏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仅关注会计的核算与监督职能,更加注重会计的管理职能,会计工作也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综合化转变。基于新文科的“整合”理念,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基础,提高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综合素质为目的。既要立足于新文科的“整合”理念[5],又要注重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能力为本,设置兼容型专业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化教学平台,运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利用融合实效评价体系,打造系统完整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最终构建成“一个核心、两个对接、五种途径”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新文科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为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订,打破专业壁垒,注重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专业整合互补,着重突出能力培养,职能素养的培养,打造德才兼备的新型会计人才,使他们具有全局管理观、大数据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人。图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入教材、入课堂、入学生心”。进教材、进课堂是可视化的,“入学生心”是不可视的,但它是前两项的最终目的。“入教材”是指会计专业课程与国家的新形势、新政策、新发展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每门课程中均蕴含着大量的课程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入学生心”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学生个人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二是课堂融入思政元素。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应用于会计专业所有课程教学之中。“入课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仅仅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局限于课堂中,与实际相脱离。课程思政进入课堂,就是要求利用好每一堂课均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三是利用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财经“道德”主要问题。课外有着多样化的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素材,鲜活的课程思政素材更具代表性和说服性,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开展志愿活动、社区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优势,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育人全过程

(三)重塑专业课程体系

在新文科“整合”的新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全新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下,重塑的课程体系既包含大量的会计实训、实战内容,也融入大量的课程思政教育、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等跨学科教育。完整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要贴近会计工作岗位现状,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全面、多维的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全过程教学效果。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课程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全方位结合,人文课程与职业课程的结合,专业课程与数字技术课程的结合。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新文科背景下,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向着智能金融、共享融资和云金融方向发展,更加现代化,更适合企业现代转型升级需要。因此,高校必须对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适应性改革,培养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会计专业能力复合型会计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更适合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财务分析、审计学、税务会计等课程更适合应用于案例教学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申报与会计等课程不仅涉及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涉及极其熟练的技术操作。实际上“边做边学”综合运用,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探究式的教学法(即发现法、研究法),则更适用于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践、会计信息培训、税务会计与报告培训等强化实践类的课程;项目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基础、会计信息化等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会计专业公共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更适用于兴趣小组教学法、云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会计基础实务、经济法基础等证书考试课程适用于在线学习,线上具有大量的考试资源。利用上面的教学方法,将目前现有的教学资源与大数据、智能、人文教学资源统一结合,将信息化以及通识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去优化一些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实现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际的应用。

(五)注重实践教学

高校会计专业是集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培养模式。

1.加强校内实训平台的建设

高校应重视构建多元化的会计专业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构建系统的会计管理知识。建设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虚拟仿真培训室(VBSE)、分岗培训室、综合培训室等,以及通用沙盘和ERP培训室。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会计专业课程实验、综合专业实训、技能资格认证等模块。专业课程实验主要侧重于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核心课程,综合职业培训旨在提供管理技能、沟通协调技能、信息收集技能、专业判断等方面的培训。

2.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企业的职位技能训练目标是实现以实际操作岗位为参考的教学模式,为了有效利用实习资源,学校可以在大四上半学期,安排时间让学生去企业实习。企业的岗位技能培训可以由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和企业的专业会计人员共同承担,双方联合制订培训方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指导实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适应岗位和社会的能力。

(六)重点提升师资力量

要重点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师资力量与教学软硬件设施是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再先进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用。

1.建立校内外实训“双师”团队

学校是一座象牙塔,教材中的案例都是理想化的教学素材,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迫切需要实践教育的熏陶和“实践工作者”的指导。目前,许多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缺乏会计实践经验,无法保障实践教育的实用性、全面性。学校一方面要加强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加强完善选拔、培训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方案,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中实习,积累实操经验,以便有效地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实操训练,使专业会计师队伍更好地参与人才培养中。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以及信息化水平面临会计教育、大数据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能够及时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也需要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利用各种财务软件进行实操教学的能力,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转换成实战操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应根据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研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新构建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注重在通融的文科内部,交叉文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会计专业要相应增加开设新媒体技术、大数据财务分析、新业态的财务管理模式、业财一体的课程。在新文科建设的要求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建设智慧教室,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徐晓惠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