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提案范例

技术创新提案

技术创新提案范文1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整体解决方案;供应链一体化;智能化服务

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配套不完善、资源环境压力以及消费市场转型压力增大使得本土制造业企业经营模式的内在劣势逐渐显现。国务院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总体导向。其中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中最具潜力的业务方向,服务型制造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实质性升级的关键。同时,消费者不再停留于对产品功用的基础性要求,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服务质量和精神需要。因此,传统制造行业迫切需要在新市场、新竞争的背景下进行转型发展。本文将对上海和科这一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分析,探究它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的特点与本质,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

一、文献基础

(一)制造业服务化。从产品视角看,服务化是企业从提纯物品到以顾客为中心的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动服务和知识的“组合”的转变。从制造企业的角色定位看,服务化是制造企业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的转变,产品是服务的载体,产品所承载的功能与服务是顾客价值的来源,服务化是从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的转变,是企业价值增值过程。企业价值链中,各主体的价值增值可以通过服务化实现。服务化包括内部服务化(如研发,营销等)和外部服务化(如采购,运输,安装和维修等),其中内部服务已成为影响制造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外部服务对顾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企业战略角度看,制造业服务化有核心技术服务化和主营业务多元化两种基本形态,并且存在基于顾客产品正常运作、竞争力提升和业务竞争优势建立的三种服务化战略升级类型。

(二)整体解决方案理论。整体解决方案模式是以满足客户需求、解决客户特定问题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系统整合。企业借助不断集成的优势资源,逐步由产品制造商转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从而陆续向客户提供需求诊断、开发设计、设备集成、专业维修等全价值链的总集成、承包服务。

二、案例选取与数据收集

(一)案例选取。本研究选取的案例为上海和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以汽车热交换器为主导、管路及相关设备为配套,结合销售、设计、组装、调试、研发、售后于一体的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同时也是行业内具有相当规模、较大影响力且发展迅速的企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服务化方面,该企业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数据收集。本案例的数据来源主要有:(1)一手资料。包括2019年七八月对上海和科总部和厂房实地考察、走访得到的信息,访谈上海和科的项目部经理、管理层等工作人员获得的访谈实录,以及浏览上海和科公司内部的企业目标等文件和厂房的实际流水线等获得的信息。(2)二手资料。来源于网上收集的上海和科对外公开宣传战略信息和第三方机构对于上海和科的经营业绩、企业战略的分析和报道等。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本文的每位作者都独立进行了案例整理分析并相互讨论,通过遵循规范的案例研究步骤,从而保证案例资料获取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三、案例分析

上海和科整体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核心是在数据网络化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生产与服务的智能化。在整体解决方案形成过程中,为客户提供从构思立案开始,到设计、加工、组装、调试、检查为止的整套提案,并按照客户需求开发和试制相关设备。自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企业以独有的尖端技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模式。

(一)智能“一站式”服务。1.自主研发的数据中心。上海和科通过SiteManager远程终端,直接连接设备PLC,远程采集设备数据到SCADA,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处理中心将采集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周期进行整理,生成相应的报表,并根据设定好的周期向客户提出保养提醒。同时数据采集中心将分布各地现场设备运行时产生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智能化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售后服务的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派遣,并且能收集设备运行数据,加以分析后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2.“一站式”的设备方案。上海和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考虑到有些客户自身无法进行产品分析,和科自制研发了F&TA无损CT检测装置,针对翅片及扁管等小尺寸样件,通过X射线扫描成三维建模立体图像,检测产品内部且不会破坏产品,并出具检测报告,为客户提供免费的无损探伤及检测服务和最准确的产品信息。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了从构思立案开始,到设计、加工、组装、调试、检查为止的整套提案。撇弃企业仅出售设备、客户仅购买现成设备的简单传统制造业销售模式,和科公司倡导订购设备前企业与客户先沟通,了解客户在通用化产品上需要增加的定制化服务,以生产出符合客户个性化需要的定制化产品,并为客户提供稳定的售后保障。上海和科为客户提供的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台设备。3.独特的远程服务器。为了及时解决客户问题,上海和科在2019年4月搭建了Cloud服务器,这是上海和科的一项服务创新技术,即利用大数据,在每一台新出厂的设备上搭载SEC-OMEA远程调试模块,不需要工程师到场,即可远程解锁设备获得设备信息,诊断PLC设备并协助客户现场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售后响应速度。它能够对客户的投诉意见,做到实时反馈,为现场生产争分夺秒。同时上海和科为每一位客户配备了专属售后人员,提供稳定的售后保障并承诺24小时内解决客户痛点。远程专家中心为客户提供了在线监测、故障诊断、远程维护等售后保障服务。由于企业的设备是面向全球客户销售的,一旦距离较远的客户设备出现问题,调试工程师和维护工程师不能立即赶往现场解决问题,Cloud服务器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一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售后响应速度,为客户提供了稳定的售后保障。和科通过对客户价值的关注,依托分散化的资源集成,建立属于自己的智能“一站式”服务模型,实现了企业产品模式从简单的物理产品向具有丰富服务内涵的产品服务系统的转变,完成了从普通的产品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变。

(二)供应链一体化。1.成本核算一体化。上海和科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将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相互分割,生产部门仅关注设备的制造成本与研发,销售部门仅关注销售成本和销售量。在一体化管控策略下,上海和科以销售部门传递给生产部门的生产数据为依据,定量生产,节约生产和销售成本,从而能更加关注产品设备的营销和售后服务,建立起面向客户和产品的成本模型,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为开拓市场和客户奠定了坚实基础。2.信息系统一体化。上海和科对公司的运营机制进行了变革,将组织结构分为四大部分,综合管理中心、营业中心、技术中心和生产管理中心。其中综合管理中心负责财务、总务和安全检查,营业中心负责售前咨询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技术中心负责设计制造和现场调试,生产管理中心负责采购和质检。运营机制的变革能有效优化订单生产到产品完工的计划、执行和监控过程,完善了公司的供应链。成功实现业务服务创新的同时,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服务和实现了对市场的有效渗透。上海和科的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有效改善了原有的粗放、低效的管理模式。在内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产品流和信息流的高效运转,为公司科学决策,精益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上海和科从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型成功,原因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1.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为终端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更为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和心理满足———客户依靠信息反馈全程参与生产活动,能够将自身对产品的需求信息反馈给企业,甚至提供对产品研发、生产的建议,企业可以此为基础对产品进行创新,进一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2.完成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转型。依据客户定制化需求,和科与客户进一步交互,从功能实现上对产品进行分析,增加满足客户需求的新功能,并依托产品制造过程衍生出与之绑定的定制化服务。基于企业自身核心资源并依托服务、知识等资源的协同整合,实现定制化产品与服务同步提供。最后,企业将产品与服务等要素进行系统化整合,为客户提供从构思立案开始,到设计、加工、组装、调试、检查为止的整套提案。3.实现价值最大化。和科对客户的生产意见做到实时反馈,为现场生产设备争分夺秒;通过设计图纸、调试记录以及客户情报,采取准确有效的对策;为客户配备专属售后人员,提供稳定的售后保障,踏踏实实做好服务,解决客户痛点;利用共享Cloud优势,采用扫码方式,读取客户操作指导、故障排除,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4.服务型制造与制造业升级匹配。在中国制造业升级进程中,和科加快服务化步伐,探索由提供单纯产品的生产型制造转变成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型制造之路。服务型制造提高了和科的创新能力和生产绩效。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和科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增强了自身产品设备的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和整体行业的服务水平和层次,为中国制造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管理启示。1.提高以顾客价值为核心的服务质量。以顾客价值为核心,即基于顾客的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的权衡或对产品效用的使用感提供产品和服务。和科从企业自身出发,主动地满足顾客需求,并在服务的技能和标准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再通过服务的反馈机制,最终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作为制造业服务型企业,服务并非与生产相分隔,反而能够以服务促进生产,达到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2.利用网络场景进行价值创造传递。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是特定场景化的消费群体,企业应站在顾客的角度,建立与消费社群的情感连接,为其提供基于新场景的解决方案,进而为目标顾客创造更好的价值体验,提高企业的价值共创效率。利用网络场景建立和协调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帮助企业回答价值共创和传递的场景是什么,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合作伙伴是谁,企业如何创造和传递价值给目标顾客等问题。和科强调客户体验和社会化营销的相互促进,改变价值传递方式和服务模式,促进营销渠道的扁平化发展,通过为目标顾客塑造从功能到利益、信任到知识层层递进的体验层次,划分出更多的体验应用细节,提供基于长期目标顾客的养成类体验,为目标顾客创造极致体验。3.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要顺利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正确引导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多年的国际代工使“中国制造”具备了世界体量,积累了发展经验,但也遇到了转型瓶颈。因此,“中国制造”要由大变强,实现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本土制造业企业需要走“专精特新”之路,成为生产技术和工艺领先、经营业绩良好、长期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李天柱,刘小琴,李潇潇.VCC视角下的制造业服务化模式及其演进[J].科研管理,2020,41(09):230-237.

[2]王翔.制造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管控策略实践———以S公司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20(08):46-47.

技术创新提案范文2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首先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不能与其相违背;其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与企业的现状相适应;再次,规章制度的制定还应与企业文化相符合。在企业发展进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适时制定相应的制度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管理的需要。

1、企业制度目前基于“人”(企业家),不是基于“文化和战略”

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整体治理的个人思想很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建设。企业的制度建立就是领导者一个人或者是最高领导者几个人拍板决定,而这些本应该是由企业发展多年累计下来的结果。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只是表面上遵守。而在私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员工抱怨领导者没有以人为本的管理企业,制定的政策不能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领导者又埋怨企业员工的执行力差,不能以企业为重。

2、缺乏激励的功能

管理者所需要的是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产生的结果,但每个人的行为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必定经历一复杂的过程。一个组织对员工的激励,要密切注视并研究激励的过程。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制定不同的激烈措施,比如有的员工喜欢金钱上的激烈,有的员工却是更在意精神上的鼓励,而这正是中国企业忽视的一个问题。制度的执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使制度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激励性。让员工有动力自己去遵守企业的制度,为企业的目标努力。

3、企业的策略规划

很多行业的企业都用相同的竞争策略与竞争者竞争,中国的企业策略选择的同质化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利用波特定律研究发现一个好的策略一定要具有以下特色:一、清楚价值提案,明白企业制定一个策略对企业的价值贡献。二、完全不同,为客户量身订做的价值观,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策略管理。三、为了取得优势,必有一些牺牲。四、所有的环节都可以互相结合支持。五、建立的位置可以持续下去并在其中发扬光大。从波特理论来看企业的策略发展无不提醒着企业,在企业制定策略时可以采取差异化策略,中国企业的管理困境有很大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企业领导者制定策略的本身。

4、企业内部的执行力

执行力对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只有那些能够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及时,并作出迅速应变的企业才能赢得先机。从上面两个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在制度建设和策略建设后还有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企业对这些策略的执行问题。国内企业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中,主要走的还是资源、机会导向型的发展道路,造就了诸多企业的迅速崛起。但反过来看看,许多企业往往是徒有虚空的庞大身躯,而没有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足够坚实的基础,这也导致许多著名企业一旦面临发展资源、机会丧失时就会轰然倒下,这样的先例在过去二十多年间并不少见。

5、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影响

在新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存在着跌价的可能。例如企业购买的软件,就会因功能更强大的新版软件的上市而大幅跌价。在此情况下,不少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运用专用软件进行专业设计的高科技类上市公司,将面临着无形资产大幅减值的可能。

6、国际发展政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很多中国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而不是可持续发展,这肯定创造不出国际品牌。另外中国企业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的风险。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人才问题也是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与国际公司合作不可避免的要与国际公司发生合作关系,国际合作合同是这个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对策研究

(一)实施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基础。只有创新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持续改进的制度,使之与组织行为相适应,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具体的讲,首先要更新经营管理上旧的思想观念.确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观念。其次要实现管理组织现代化,建立市场适应性能力强的组织系统,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第三要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用于决策与预测、生产组织和计划、技术和设计的现代管理方法。目前国内企业都应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按照国内外先进的标准规范企业各项管理行为,根据发展需要持续改进。

(二)以人为本.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新经济时代的划分标识是知识经济,所以,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己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创造性的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关键。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做好企业组织结构没计,确保做到层次清楚、职责明确、工作落实。其次要充分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用好人才,使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确保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知识新、观念新、思路新,奠定创新的基础。

技术创新提案范文3

崇尚劳动光荣的理念是工会组织开展特色活动的灵魂。工会组织深入开展的各具特色的各种劳动竞赛,带领职工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积极开展以小革新、小设计、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五小”经济技术自主创新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发展中实际困难,为职工在生产经营中成长搭建平台。工会组织要重点投入精力做实、做细,对工作成果进行重奖,挖掘职工潜能,鼓励先进,引领创新。这些活动促进生产,党政喜闻乐见,既让职工能够提高素质又能得到实惠,要准确把握,出新出彩。企业开展有特色活动,就要敏锐感知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时期和各项工作中的难点,一以贯之崇尚劳动光荣,及时组织职工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以专题攻关、劳动竞赛、生产会战、专项突击队、合理化建议、生产经营管理诊断等一切创新的形式去开展有效工作,去助推企业攻坚克难。尤其在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时候工会组织要率先冲在前面,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行动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分担重担,去想办法,去战胜和解决困难。工会组织要带领广大职工把崇尚劳动光荣的理念变为崇尚劳动光荣的实际行动,善于发现并及时捕捉职工身上的闪光点,选树先进,弘扬企业正气,以榜样的力量带动企业的发展。营造劳动光荣和公平公正的氛围,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做贡献的良好风尚。选树好先进典型,做好劳模选树、评比和表彰。召开“劳动最光荣”劳模事迹报告会,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把弘扬劳模精神落到实处,以先进典型引领职工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让西南石油工程公司荣获的“中国石化优秀先进工会干部和先进工会组织”、“中国石化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获牌熠熠生辉。

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开展特色活动的根基

实现中国梦,根本上是为人民谋幸福,让更多的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共同享有人生出采的机会。这就需要培养造就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劳动者素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也是工会开展特色活动的根基。劳动者素质高,则企业兴。企业工会要围绕企业创新发展开展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实职工培训工作。现代企业面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质的快速更新,企业必须及时跟进,实现迅速调整与时俱进。企业职工最好的福利就是培训,尤其在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使职工能够通过培训增长技能和才干使他们有能力在社会的竞争中丰满羽翼,有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有能力最大化地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为此企业工会组织要积极带领职工队伍针对产品更新换代、企业生产经营所需适时开展职工岗位培训工作,使职工不断提高技能,提高素质,提高认识,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所需的自身实力。工会做工作、搞活动,特别是搞有特色的活动,要本着不给生产添乱,不给职工加压,不缺位,不越位的原则,与党政勤沟通,多交流,选准时机,把握航向。学会运用钢琴指法,分清轻重缓急,弹出起承转合,不同时期找不同目标,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关键,抓住要害,提纲挈领,事半功倍,恰到好处地为生产经营敲边鼓,和党委行政和谐共振。企业工会要组织职工在企业进行设备改造升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等方面做足文章,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参与热情,突出群众性、广泛性、适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使职工积极追求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提高素质,共享创新成果。工会工作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提高素质要尝试建立重点工作监督机制、问责机制,坚决杜绝只说不做的现象,让企业和职工都感受到工会在提高素质方面带给他们很大实惠,从而争取让他们更大的支持和理解工会的工作。

三、创新发展是开展特色活动的动力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主导,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倡导创新劳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引领时代新风尚。企业发展要着眼于发挥创新这个核心驱动力,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自主创新实践,激活创新潜能,争当创新先锋。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职工群众是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在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依靠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促进生产力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一线职工的技术创新与创造发明,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工会要发挥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工作立足岗位实践、贴近生产一线的优势,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职工创新、创效活动,培育一线创新人才和创新创造项目,动员职工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贡献聪明才智。正如在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更是工会开展特色活动的不竭动力。要引导职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主人翁责任意识和“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高度自信,主动参与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热爱学习,崇尚知识,陶冶积极向上的情操,立足本职工作,锐意进取,争创一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劳动技能水平,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企业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先进性,以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担当起承载中国梦的主力军作用。

四、运用好载体是开展特色活动的有效途径

企业工会开展特色活动,构建主流文化,必须为职工展示才华搭建平台,运用好载体是工会开展特色活动的有效途径。工程公司为切实加强党和工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了“为民务实清廉一转双创双促”主题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党工共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水平,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公司科学发展建功立业。运用好各种载体,进一步推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为展示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打造“打造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石油工程西南铁军”的精神风貌,启动了“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开展了职工论坛、“七一”书画摄影展、“铸就石油工程铁军实现西南油气梦想”征文、职工篮球赛等活动。利用工会组织的好传统和大舞台,积极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为职工提供各类有益健康的文体技能培训。坚持阵地建设,为职工购置健身器械,为职工强健体魄创造条件。组织职工养成良好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趣,在群众性、广泛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上,围绕职工需求下功夫,想办法,努力构建新时期工会活动品牌。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彰显工人力量。必须运用好各种载体,使工会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尤其是有特色活动的开展要做到开展一项就扎实落实一项,项项都达到精品要求,实实在在办出特色。

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开展特色活动的落脚点

技术创新提案范文4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公众参与环境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公民个人和环保组织,公民个人可以通过在本职工作中加强与环境保护的联系来促进环境技术创新进程,或利用业务时间,通过宣传环保,向有关部门举报环保非法事件、提出环保建议等形式参与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环境损害发生以后,公民还可以通过提起诉讼等方式保护自己的环境权利,终止有关科技项目的实施。但是,公民个人的力量是零散的,环境损害往往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联系,仅靠公民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环境保护中的种种问题,而大量的环境保护组织是公众参与的有力促进者,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运行与他们众多的环境保护组织是分不开的。环保组织又可以分为环保团体、面向环保的科技团体、民间环保组织以及社区环保组织。其中环保团体指的是主要由全国环境科技工作者、环境工程技术人员、环境教育工作者和环境管理工作者(统称环境科技工作者)志愿结合组成的,专门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全国性科技团体,具有跨部门、跨行业、横向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是政府联系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环保团体围绕重大环境科技与环境政策问题,开展学术交流、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技术咨询、推广科技成果、普及环境知识、举荐优秀人才等,做了大量工作,是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和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而面向环保的科技团体,指的是在由非专业环境保护科技工作者志愿结合组成的,从事一定的与科技工作者专业相关的环境保护活动的全国性科技团体,具有跨专业、针对性强的特点,是政府联系环保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重要途径。

面向环保的科技团体,能够将环境保护活动与科技团体自身在技术、宣传、专业知识的优势结合起来,开展各项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工作,是国家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又一支重要力量。环保团体和面向环保的科技团体,都是政府领导的环境保护组织。而相对于政府环境保护组织而言,民间环保组织是围绕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人类的环境利益开展活动的环境保护团体。一般来讲,民间环保组织是以全国性或区域性为基础,其在组织经济、技术革新以及迅速回应突发性环境事件方面能力突出,注重对全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协调指挥;社区环保组织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环保组织,与民间环保组织相比,能够更好的对涉及社区利益的环境项目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具体的环境项目的参与和了解也较多,针对性较强,可以有效减少信息成本,从而能够弥补通常的环保组织的缺陷[2]。无论是环保团体、面向环保的科技团体,还是民间环保组织、社区环保组织,这些环境保护组织都代表着各自群体的利益,可以代表其成员与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环境事务的有效合作。较之于公民个人,环保组织拥有更多的环境信息,掌握了更高的科学技术手段和专业知识,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无疑会对环境技术创新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且可以在环境教育与提高环境意识等许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参与环境技术创新过程中,环保组织的行动是多方面的,既可以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帮助政府制定环境技术创新政策、方案和行动计划,制定科研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参与各种各样的环境技术创新行动,还可以促进这些方案、政策、行动计划和规范的实施,并且还能举报各种环保违法行为,促进环保技术的应用。在各国的环境技术创新实践中,环保组织己经通过各种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

公众发挥的作用

西方国家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与公众的积极参与是密不可分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通过公众参与得以解决的,特别是那些环境污染的受害者。环境污染受害者同时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这些行动会促使政府立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建立环境评价程序,但这些成果必须公之于众。中国的环境保护是由政府主导的,但有必要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技术创新过程中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以下就是公众参与的一个典型实例。2005年4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圆明园的防渗漏工程举行了第一次公众听证会,2006年2月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同时,内容更加具体、范围更广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也将颁布实施。在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环境政策制定实施中,公众参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也很重要。非政府组织可以集中公众的意见,形成政策建议并且使决策制定者做出回应。通过个人、社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公众能对当地环境问题的解决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影响到政府和企业。很多环境问题是通过环境创新解决的,而公众能促进这些创新并评估其效果。现在,通过发挥各类通讯媒体的作用,包括互联网,公众参与的渠道得以拓宽。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的蓝色地球奖(该奖项1992年由朝日玻璃基金建立)颁给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的杰出公民。如果中国能够设立一个国家层次的环境保护奖项,将其授予对环境保护和环境科技创新作出杰出贡献的公民或社会团体,将对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对于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公众参与,公众应该有知情权,甚至可以监督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开发项目。公众应有权利并有渠道获取生态技术方面的信息。公众监督体系应包括公示、听证会、新闻会、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监督,以及公众媒体。加拿大萨德伯里是一个很好的公众参与案例。近一个世纪以来,采矿业、伐木业和冶炼业毁掉了该城市周围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当地公民和团体开始采取行动要求改变现状。最终,公司、当地政府、省政府和联邦政府共同努力对这个饱受污染的地方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这里已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这向我们展示了即使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也能在公众参与的努力下重新恢复生机。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案例。最近厦门的公众参与,使一个造成严重污染的化工厂重新选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按照现有法律,是不能否定政府在该地建造大型化工厂的决议的,但是公众的压力改变了政府的决定(《新京报》2007年12月8日)。

公众参与的方式

公众参与的前提是信息获取,我们提出的全国环境信息系统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有义务披露相关信息。鉴于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必要通过该信息中心收集和对健康影响的数据和信息。如果只关注单位排放量,而不是总排放量,那么,当总排放量持续快速上升时,会给政府造成错误的安全感。通过公开权威的结果和相关的标准,公众、社区组织、当地非政府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就能正确判断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我们应该通过公众教育、培训和宣传鼓励公众参与直接的、以基层为导向的监督,这样才能加速环境技术创新的发展。让公众理解并接受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要让广大中国公民了解,不断提高他们的意识并加强教育。另外,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公民对环境退化的意识高于欠发达地区,这使发达地区的公众更有权对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发表不同意见,因此导致了更多的资源流向发达地区,加剧了区域公众环境意识的差距。更多公共资金投入相对富裕地区的环境保护[4]。公众参与环境技术创新扩散的途径之一就是环境科普,它具体指的是公共个体或者环境组织参加的以公众作为环境科技知识传播的对象,进行的相关科技信息的传播交流活动。开展环境科普的目的是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环境科学技术知识,倡导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公众的环境科普教育是一个过程,具体的说就是一种传播普及的过程,是一种环境科学知识传播系统,因此,它遵循一般的传播学的基本规律,又有其自身特点,在公众参与环境科普教育中,主要的因素包括环境科普的主体、内容、手段、对象以及效果几个方面。#p#分页标题#e#

公众环境科普的主体是指组织环境科普实施的行为主体。在公众参与环境技术创新的途径的背景下,作为环境科普的主体就是从事环境科普的公共个人和相关的环境组织。如从1998年起从事民间环保事业的王丽娜[5]、热心从事环保教育的朱再保、向人们宣传塑料袋的危害的陈飞[6]、收购废电池并宣传废旧电池危害的田桂荣[7]等等;其中78岁高龄老军人朱再保,离休后坚持22年从事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在湖南岳阳市城乡组织开展了140多项次、累计3000多万人次参加的各类环保宣传教育活动[8]。从事环境科普的环境组织则主要包括环保团体,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等;面向环境的科技团体,如各级科学技术协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等;以及民间环保组织、社区环保组织,如自然之友、绿色北京、新田志愿环保中心、绿色之星废电池志愿者服务队、健康环境公众教育促进会、绿岛文化、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新疆环保公益组织、绿色空间大学生绿色行动等[9]。环保组织开辟了自下而上和横向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机制。环境组织中的环保团体,作为专业性的环境保护组织,能够利用独特的环境知识和技术优势,进行广泛和有效的环境科普,是环境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如2007年6至10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北京大学(含医学部)、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发起并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将4•5万册《农民身边的环保科普知识》宣传册发放到村干部、农民、中小学师生手中,3000余套(4张/套)农村环保科普挂图张贴到村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切切实实地将环保知识、环保理念在农村中广泛传播[10]。面向环境保护的科技团体,则在利用自身科技知识和广泛宣传网络的基础上,推动与科技团体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的科普教育。

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例如,全国科普日是由中国科协组织各级科协和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是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旨在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07年全国科普日就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采取宣传展示、专家讲座、咨询答疑以及科普产品推广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播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珍惜水源的科学知识和理念[11]。与其他环境组织相比,参加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成员大都是有兴趣或有志于环境保护的人,由于这些成员常常是自发或自愿结合的,他们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引导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调动公众参与义务劳动、义务赞助等多学科、全方位的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12]。如,2000年5月31日,“自然之友”启动了我国第一辆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羚羊车”,几年来,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已经深入200余所学校,与两万多名中小学生共同感受自然、关注环境;1999年底,重庆绿色志愿者联合会组织志愿者徒步嘉陵江两岸环保行,历时45天,行程1170多公里,途径4省(市)、23个县、120多个乡镇,传播环保理念、开展环保活动;“北京地球村”以申奥为契机,在北京市积极推广绿色社区的建设,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肯定与支持;由多家环保民间组织联合会发起的“26度空调”活动也得到了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2005年,79%的环保民间组织发起过志愿活动,共动员志愿者857万人次,平均每个环保民间组织吸引了2500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活动[13]。“保护母亲河行动”、“索南达杰藏羚羊自然保护站服务”、“北京动物园志愿者导游”等已经成为环保志愿者服务的知名品牌。

目前,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科学和技术政策中定义的听证体系只适用于有限的范围。在环境立法方面,原国家环保总局在2004年8月6日首次对“污染排放许可条例”进行了听证会,这标志着环境立法听证体系的建立。此后,环境立法的咨询活动经常开展。环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公众监督有两种方式:(1)个人对企业违反法律法规的投诉;(2)相关环境保护组织和非政府机构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个人投诉和监督行动的方法主要包括固定的“投诉箱”、环境保护机构的举报热线“12369”及其网站。个人代表也可去相关部门举报。相关环境保护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对环境科技创新的监督模式包括公众会议、建立公民绿色组织等。这些环境科技创新的监督行为不仅确保环境技术真正得到应用,而且有利于环境友好型公共政策的制定,同时也评估了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风险性。公共监督强调了环境保护的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由公众管理和评估,这将有效解决几个层面上的“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问题,甚至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公众也是很多产品的消费者,一旦有选择,他们就会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开发绿色产品是中国的优势,如太阳能热水器。山东日照就是一座以太阳能闻名的城市,在太阳能热水器应用方面,开辟了先河(《新科学家》,2007年11月10》)。在家电设备的使用上,中国公众越来越多地选择环保型产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在提高环境标准的同时稳定价格水平。

公众参与环境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二就是环境咨询,它具体指的是指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环境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制定环境科技政策、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科研项目立项等过程中,以听证会、提出意见等方式反应公众的建议和要求[14]。公众参与环境咨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公众对相关政策和项目的认可和接受,提高政策、项目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价值,使公众能够对有关的政策、项目形成全面而正确的了解,确保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协调政策、项目与公众之间的关系[15]。公众参与环境咨询的主体,指的是参与环境咨询时的公众代表,主要包括受到政策、项目环境影响或怀疑会受环境影响的公众、专家学者、感兴趣的环境组织和新闻媒体,其中感兴趣的环境组织又可以分为民间环保组织、社区环保组织和面向环保的科技团体;新闻媒体则包括相关的报纸、网络、电视、广播、杂志等[16]。环境咨询中的公众参与是一个连续和双向交互意见的过程。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公众参与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范围和内容不仅日益理性化,而且日渐深入和科学化。与此同时,公众参与的途径也在不断程序化和规范化。公众参与环境咨询的途径与方法很多,从简单的说明会到繁复的咨询委员会、听证会等都可以用来探寻或汇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咨询委员会、非正式小型聚会、社区组织说明会、听证会、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记者会邀请意见、座谈会、论证会等。参与的方法可以视具体计划的内容与性质交互组合运用,有较大的扩展空间[17]。这些参与途径,在双向沟通、公共接触程度、处理特定利益的能力等性质上有强弱之别,就告知教育、探询争议、解决问题、意见回馈、评价与建立共识等目的,亦各有所长,应针对具体计划的性质作最有效的安排选择。#p#分页标题#e#

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中,还包括共识会议、愿景研讨会、协商民意调查、公民评审团、观点研讨会等参与方式[18]。此外,在政策、项目的环境咨询过程中,公众参与时机确立的一般原则是愈早愈好。因为公众参与不能保证使每一个公众都对决策感到满意,但在拟议活动的较早阶段就允许公众参与,使他们找到表达意见的途径,并在决策程序中听取并考虑他们的意见。这不仅有助于达成一致的意见,也有助于决策的实施和履行。目前听证会制度在我国的环境立法、环境项目评价、环境科技政策中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在环境立法方面,2004年8月6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向社会公告将就《排污许可条例》举行听证,标志着环境立法听证制度的建立。之后,环境立法的听证活动不断进行,如海南省就“白色污染”和电动自行车管理立法举行听证会;山东省2004年8月就《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举行首次立法听证会;重庆市2004年11月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举行立法听证会;河北省唐山市于2005年7月对限制高硫份煤燃用举行立法听证;湖北省人大2006年4月就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立法召开立法听证会;山东省济宁市2006年11月就《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19]。在环境项目评价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圆明园整治工程事件,是公众参与环境咨询的很好例证。公众参与环境咨询是行政机构欲对其行为感兴趣或受其行为影响的公众之间的一种开放的、持续的、双向的交流过程,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这种交互式交流的目的是促使双方学习和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公众参与为行政机构最广泛的收集不同意见、观点和价值取向提供了一种手段。它也允许行政机构做出更好地和更有见地的决策,而且,公众参与环境咨询,通过创造一个提供评论和有影响决定的机会而使行政机构和公众取得双赢,一方面保障了公众环境知情权,有利于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民主法制观念的贯彻;另一方面,也有利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

公众对环境技术创新过程的监督,集中体现为两类活动:(1)个人针对企业环境违规行为的举报;(2)环保相关组织或部分民间组织,为推动环保政策法规的实施、促进环保技术的应用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就个人的举报监督活动而言,其途径和形式主要包括环保机构常设的或其网站上设立的“投诉信箱”、“12369”环境举报热线、以及个人亲自至相关机构口头反映情况等。相较下,环保相关组织及民间组织监督环境技术创新的模式更为丰富,如公众集会、示威游行、建立绿色公民组织、公民投票政治选举、抵制行动[21]等。上述活动对环境技术创新的监督,不仅确保了环境技术能够切实被应用到和大众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更为营造有利于环境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认为,就环保工作的公益属性而言,公众监督环节直接将环保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凸现出来。攸关公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直接交由公众自己管理、评估,才能将环保工作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问题有效的解决。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技术创新的形式更多体现为个人或个人聚集地(如社区)等主体针对企业环境违规情况的举报行为。据中国2006年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民生指数”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86%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63%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只有24%的公众对我国总体环境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32%的被访者对总体环境质量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可见,现阶段我国公众已经具备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步开始通过采取行动加入到监督环境质量的行动中去。

一些环保先进地区,其个人举报机制已经比较完善。如宁波市环保局就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信访体制,鼓励公众参与。不仅开设了12369环保投诉热线,还多次在新闻媒体大幅刊登环保投诉电话、信箱等信息。相关数据显示,自宁波市环保热线开通到2006年底,宁波市共受理投诉24031件,查处率100%,满意率98•2%。近期,伴随举报量继续增多,当地群众对环境的满意率也持续提高。然而,就全国个人参与环保监督工作的总水平而言,仍然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民生指数”针对公民环保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57•05分,环保行为得分为55•17分,都没有及格;就公民具体行为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常用的环境投诉方式是向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反映情况,而知道“12369”这个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的不足20%[22]。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凭借其地理位置、人际关系等先天优势,也在环保监督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效果。如本项目组在对宁波市环境技术创新情况的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当地排污重点监查对象多是一些规模较大、所处行业非常重要的企业,因此这些企业往往在市区周边建立厂区,其员工住宅,也往往依厂而建,并逐步形成一个集生活、工作、娱乐、教育、医疗为一体的、以特定企业为中心的社区。宁波市北仑发电厂、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等周边地区都属于这种模式。这样的社区不仅方便职工上下班、休息,更有利于社区居民对所在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日常监督。同时,来自于这些居民的监督往往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就可以通过企业员工直接反映到领导层面,有利于问题的高效解决。与国外环保民间组织、协会等机构的活跃状况不同,国内这些机构对于企业违规行为的监督、对于推动环境技术政策的顺利实施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较有限。尽管近年来关于环境问题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政治事件呈强劲的上升趋势,但是就其规范性、常规性、制度化等方面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同时,由于这类事件缺乏组织、杂乱无序,它们的频繁发生也并不能代表我国公众组织监督环保工作正在朝制度化方向发展。这种现象与我国政府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有地位有一定关系,也与以往相关监管部门没有建立高效、权威的投诉反馈机制而缺乏公信力、权威性有关。为此,有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程序、制度,以便个体和公众组织都能够顺利参与到环境技术创新的有关决策中。

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对政府和企业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社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空白。社区组织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求我们将社区建设成“环境友好型社区”。中国传统上并不重视社区这一概念,不重视基层社区的社会监督功能。但现在,社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的网络。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慈善、职业支持、公共安全、计划生育、卫生服务、环境保护、社会争端调解和生活服务方面,社区组织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全世界非政府组织(NGOs)在环境保护和创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截至2005年,中国共有2768家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其中包括1382家由政府牵头成立的非政府环保组织,共拥有224000名员工,其中69000名专职员工和155000名兼职员工。每个组织平均拥有25名专职员工,大约有30%自发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只有兼职员工而没有专职员工。虽然中国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发展非常迅速,但数量仍然有限,规模仍然不大。它们在环境保护行动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明显。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应该在创新体系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能够有效地评价当地的需求和污染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发展潜在的影响。创新是由当地需求驱动的,如果能够获得公开和透明的信息,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就能评估当前工作的有效性,并呼吁实施技术和环境管理方面的改进。志愿者是推动环境创新的另一股重要力量。他们能够弥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留下的空白。很多志愿者能够采纳最佳环境实践并将其在社区中进行推广。例如,在北京,一个志愿者为了节约能源,提议将26摄氏度作为室内空调温度的下限,并已经被政府采纳。#p#分页标题#e#

环境技术创新意味着环境技术产品能够被推广、采用,在商用过程中创造市场价值,进而形成一条能够循环、互动的环境技术创新链条。公众在此过程中,扮演了环境技术产品的采用方、用户、消费者等多重身份,能够通过应用环保用品,对这些蕴含先进环境技术的产品切身体验、购置、推广普及,并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以促进更多新型环境技术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公众参与对环境技术创新过程的良性运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购置环保用品的消费者类型来看,个人和企业是其主要用户。就个人消费者而言,随着近年来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个人在购置商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将产品的环保参数作为最终购买与否的重要标准。如环保汽车、生态住宅、绿色食品等,说明公众已经深刻意识到环保优先带给个人的长远利益可大大弥补短期的经济损失。可以认为,环保产品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与政府相关部门创造的制度环境、各类环保组织采取的种种宣传、普及手段、以及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等方面密切相关。尽管如此,受制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环保产品在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应用和扩散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关资料显示,环保产品在部分发达国家的推广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混合动力车在欧美市场的迅速普及、垃圾处理器等环保设备在发达国家普通社区早已配备等事例均已证明。尽管发达国家环保产品普及的广度和强度,与他们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较早开始重视环保事业、公民素质高等先天条件有重要关联,另一方面,其规范、完善、实施有力的制度环境也对环保技术产品的推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美国针对企业采购环保设备的税收优惠办法、投融资优惠措施、新加坡对于违规采购未达标设备企业的严厉处罚等系列制度。因此,围绕促进环保产品的采购,尽快搭建相关制度,并配合有效的实施办法,是解决公众以采用环保产品这一途径参与环保技术创新的良策。

结论

整体上看,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以来,我国的环境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种成就的获得主要依靠政府,公众所发挥的作用甚微,公众参与环境技术创新的力度还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的主体、领域、过程和保障等方面。从公众参与的主体来看,民间环保组织尚未大规模兴起,公众个体参与意识低下。环保组织应该是公众参与环境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截至2005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环保民间组织2768家,其中,政府部门发起成立的环保民间组织1382家,占49•9%;民间自发组成的环保民间组织202家,占7•2%;学生环保社团及其联合体共1116家,占40•3%;国际环保民间组织驻大陆机构68家,占2•6%;环保民间组织现有从业人员22•4万人,其中全职人员6•9万,兼职人员15•5万,平均每个环保民间组织的全职人员在25人左右;在民间自发的环保组织中,有近30%只有兼职人员而没有全职人员[23]。尽管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得到迅速发展,但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环保民间环保组织数量还很有限,且规模较小,尚未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这同国外环保组织在环保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角色相比,显然还很低。

技术创新提案范文5

关键词:阿米巴经营模式F公司

1阿米巴经营会计概述

阿米巴经营模式属于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它有两大基石:一是阿米巴经营哲学理念,以其为指导来转变员工思想;二是阿米巴经营会计系统,实现精细化核算,作为企业运营的指南针。如何让阿米巴落地,就是要抓经营这个主线,利用阿米巴经营会计报表,通过经营数据,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检讨企业的管理,实现企业的运营改善。阿米巴经营会计是以促进经营为目标的会计系统,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能够表现出清晰的收益和折损,及时发现成本漏洞。它与传统财务会计有显著不同:首先,不需要应用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理论;其次,阿米巴经营会计科目名称通俗易懂;再次,通过对各阿米巴单元的独立核算更容易把经营问题看清看透;最后,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核算周期,这也是阿米巴经营会计能够在企业落地应用的基础。目前阿米巴经营模式本土实施案例大多集中于制造业,因其产品便于制定标准价格,实现内部结算,而服务业应用案例较少。

2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前F公司概况

F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提供产品质量技术鉴定分析服务的企业,服务涵盖产品质量司法鉴定、保险鉴定、失效分析、可靠性检测、环境与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及分析等多个领域。业务主要来源于法院,案件流程长、差异大。产品质量技术鉴定业务流程涉及销售接单、技术咨询回复、审核报价、收款、内部案件分工及预案编制、现场勘验、实验、报告编制、数据分析审核、法务审核等诸多环节,并需与法官进行沟通,了解案件背景及争议焦点,需进行现场调查勘验,需配合案件审判出庭,每个环节的不专业都可能影响鉴定报告的质量和可接受性。在未引入阿米巴经营模式前,企业内部各部门/岗位经常为受质疑(或有技术处理难度)的案件互相推诿责任,甚至为避免承担责任而以各种理由将案件滞留于中间环节,有的案件受理后甚至长达一年都出不了报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口碑。F公司进行技术鉴定业务实验室投资大,设备投资原值过亿元,但销售收入2016年以前一直未能突破3000万元,长期处于亏损的状况。在内部考核上,以案件正式报告发出为节点确认收入,有的案件周期长,一些环节流出数月还不能计算绩效;单件案值低,案件数量多,核算未能细化,成本归集不准确,对以产值(案件收入扣除差旅、外协等直接成本)为依据计算激励的效果不佳。激励不及时和激励基础数据统计不准确的现象同时存在。

3F公司阿米巴经营模式的应用

F公司结合自身服务模式的特殊性进行了阿米巴经营实施的探讨,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一些阿米巴运营规则和操作方式。

3.1阿米巴核算组织的划分

阿米巴组织的划分是实现“量化分权”的基础,组织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阿米巴的实施效果,合理划分的组织要求该组织能够独立进行阿米巴经营会计核算,能够独立承担责任。F公司结合年度运营计划及业务的特点对组织进行了适当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承担的责任内容;核算的便捷性(收入、成本是否便于归集统计);内部交易价格是否便于制定。总的说来就是要责权统一,又尽量避免内部交易为争取资源和利益产生纠纷。F公司将阿米巴组织划分为三级,事业部和内部监管部门作为一级阿米巴,销售与技术部分为两级(二级、三级)阿米巴,销售部三级阿米巴按市场区域划分,技术部三级阿米巴以技术支持领域(如电子、机械、材料等)划分。阿米巴组织的划分既形成内部竞争态势,又尽可能避免跨部门内耗。

3.2阿米巴经营会计报表科目的设置原则

鉴于财务会计的一些理论对于许多非专业人士来讲非常的艰涩难懂,财务报表的一些科目也显得不那么直观。阿米巴经营落地就得让人人都能看懂经营会计报表。F公司在设计阿米巴经营会计报表时,科目名称也结合业务内容设计。对于报表的结构纵向按收入,变动成本、边际利益、固定成本、经营利益从上至下展示,横向按预算和实际及差额展示,另设计了阿米巴主要指标报表,反映主要指标实际与预算的变动情况。这种分类方法与财务会计按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类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但通过量化分权和核算细化,加快核算速率,能够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企业的运营情况。

3.3阿米巴收入、成本的核算原则

(1)阿米巴收入的确认原则

根据各部门责任不同采取不同的收入口径,事业部层面统一为按完工进度确认案件收入。由于阿米巴经营为内部管理的创新实践,采用内部交易价格进行内部结算,层层传递责任,F公司在导入阿米巴经营模式时借鉴学习的企业基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F公司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对收入确认进行了一些调整:第一,销售部以收款确认收入,以强化销售部门收款责任。第二,技术部以当期案件进度确认收入。这是由于技术部负责技术咨询、勘验、实验、数据分析、报告等工作,业务流程较长,如果报告发送(交付成果)才确认收入,与当期发生的差旅、外协、实验等成本不符合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可能致使部门损益不均衡。这样收入确认就有了两种口径,以回款和案件进度确认的收入,内部结算时销售部的内部交易成本与技术部的内部交易收入存在不一致,事业部层面考虑当期实际完成的工作量以技术部的进度收入为基础确定,汇总时不考虑内部交易的影响。销售部与技术部内部交易价格的确定由于案件单值低,数量多,如果按每个案件去确定内部交易价格耗时耗力并难以协调,因此经过对各部门历史费用的测算以每个案件案值的70%为内部交易价格,作为销售部门的成本和技术部门的收入。

(2)阿米巴经营成本的归集原则

以收入与成本配比为原则,严格界定成本归属期,当期成本必须及时归集。阿米巴经营实践以企业各部门努力用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销售额为原则,F公司一方面通过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将案件流程分解至各工作步骤,通过LIMS系统直观地看到案件在各环节的停留时间及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和考核,努力实现销售额最大化,同时根据费用配比及透明经营原则,将当期成本及时归集,以便于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实现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F公司摒弃传统的财务会计报销费用的方式,重新梳理定义了成本概念及统计规则,如将人工成本中与收入相关的绩效部分列入变动成本,基本薪酬列入固定成本。设备折旧、对鉴定方法的研发等计入固定成本。支持部门的全部成本计入固定成本,作为事业部的分摊项目。

3.4阿米巴经营模式的信息化实现

F公司开发自身的阿米巴经营会计核算系统,反映各科目的当月及累计数据,并自动生成相关的指标数据。F公司利用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统计案件进度收入,利用企业移动办公系统及时统计差旅等支出,将采购、库存等模块直接架构于经营会计核算平台,尽可能实现系统集成。对目前尚未达到集成的表外加工的按行车里程统计的车辆使用费、行政部统计的各科室电话费用等实现向阿米巴经营会计系统的导入和导出,从而实现阿米巴经营成本归集的及时性。F公司在月度进行的阿米巴经营分析会议时,从阿米巴经营会计系统生成的分析数据和指标是进行TCD成本降低的重要依据。

3.5F公司阿米巴经营模式应用的效果

F公司以阿米巴经营会计指标为基础,各阿米巴组织通过指标与预算、与前期实际的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TCD改善提案,每月对改善提案进行进度跟踪,通过发现问题、提出改善措施、跟踪改善措施的实施效果来实现阿米巴经营的循环控制。同时通过调整绩效考核方式,对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进行股权激励等措施来提升员工的自主经营意识。阿米巴经营实施后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过去不愿做到现在抢单做。F公司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故障树等方式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将非标的失效分析通过软件应用实现部分案件的快速鉴定,案件平均周期由原超过3个月缩短为1个月。业绩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6年即扭亏为盈,实现利润537万元;自2016—2018年,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30%,利润平均增长率超过40%;预计2019年度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实现净利润近2000万元。同时,依托于公司阿米巴经营和鉴定技术积累,3年来由产品质量分析鉴定业务孵化出保险鉴定、车辆检验及痕迹鉴定、车规级汽车连接器质量认证等新的阿米巴,在部分领域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4F公司阿米巴经营会计应用的思考

因为许多企业以财务会计数据为阿米巴会计核算的基础,在数据处理的及时性及核算口径的一致性上存在差异。F公司也不例外,有大量的财务会计表外加工数据,这加大了财务及相关统计人员的工作量。虽然F公司开发了阿米巴经营会计核算软件,但在集成不同系统数据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从阿米巴会计报表数据满足经营需求的要求来看,面临提供周期不断缩短的趋势,因此业务、财务会计及阿米巴经营会计系统融合势在必行。从阿米巴经营会计系统底层设计时就要考虑组织结构、数据交换等的互通性,甚至考虑将一些基础统计的业务流架构于阿米巴经营会计系统中运行,实现数据及时提供。在事业部层面、公司层面的阿米巴经营会计指标分析也可在系统融合的基础上引入部分非财务指标,以更好地实现阿米巴经营实践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杰.基于阿米巴经营模式下的管理会计实施研究——以Y公司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2).

[2]谢丹丹.阿米巴的秘密武器用好经营会计报表[J].中外管理,2018(12).

技术创新提案范文6

关键词:环境规制;区域经济;空间溢出;空间异质性

近年来,环境治理水平已成为判断是否实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标志。完善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是环境治理水平提升的有力保障,是优化环境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长期沿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治理不到位、环保效率低下,造成巨额环境治理成本,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的瓶颈因素。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不平衡发展矛盾不断加深,通过构建合理高效的环境规制政策体系来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刻不容缓。环境规制经历了由单一主导到多维协同合作的演变过程,逐步形成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公众参与型和自愿行动型等多种类型交互融合的多维协作体系,为环境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那么,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如何?作用效果是否显著?未来环境治理工作的优化和提升方向在哪里?环境规制是协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明确各类环境规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优化调整环境治理政策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文献回顾

关于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大致分为三种观点。一是基于“波特假说”,环境规制通过“创新补偿”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技术创新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二是环境规制基于“污染天堂假说”和政府间“逐底竞争”不利于经济发展。粗放型产业导致治污成本大幅增加,挤占了集约型产业发展空间。三是两者受到区域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产业发展等因素综合性和间接性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从空间效应视角对环境规制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Naso等发现区域环境法律通过设置技术进入门槛导致空间经济差异化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较为关注。宋马林和王舒鸿从区域差异视角探索环境政策对环境效率提升机制。上官绪明和葛斌华认为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显著直接提升效应和负向空间外溢效应。

现有研究对综合考虑环境规制异质性和空间互动作用效应存在不足,即把各类环境规制和空间溢出效应共同纳入分析框架内。若要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忽略空间外溢效应以及只靠无差别化的环境规制政策,是远远不足的。一方面,单一环境规制忽视了区域内不同社会主体的差异化特征,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技术创新得不到合理的政策性鼓励,降低环境治理效率。另一方面,忽略空间联系会割裂区域间各类要素和政策的互动交流效应,并产生遗漏变量问题。从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视角下,分析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的作用关系,对于优化环境规制设计、提升环境规制实施效果和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理论机制与假说提出

(一)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影响机制面对当前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严重约束经济发展的困局,已有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影响机制的讨论主要从“波特假说”和新古典增长理论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波特假说”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会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陶静发现环境规制通过提高劳动和资本生产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张娟认为环境规制对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具有正向关系。另一方面,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环境规制的实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或对不满足环境排放标准的企业进行停产整顿处罚,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挤占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空间,降低生产效率,企业可能处于经济收益考虑迁移至环境门槛较低的区域,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知,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应是创新补偿效应和合规成本相互作用下的一种动态均衡,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陶静和胡雪萍发现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质量间是倒“U”型关系。刘建民和薛妍探讨了基于地方政府间“逐底竞争”约束机制,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U”型关系。

由此,提出假说1: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非线性影响。

(二)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空间效应

地理学第一定律指出,区域间发展特征具有关联性和相似性。一方面,空间邻近会加速环保标准信息、企业治污投资和绿色创新技术的扩散,促进环境规制的竞争与模仿效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空间上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基于区域创新和产业升级相关理论,空间溢出效应也体现在推动相邻区域间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区域间制定相似的环境进入标准,吸引关联产业集中落户,逐步形成区域集聚的产业发展体系。通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同搭建市场交易平台、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等,实现信息、资金和人才的高速流动,促进技术创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形成区域间的规模和集聚优势。同时,环境规制通过补贴和补偿等形式,选择性地将具有创新发展潜力的相关产业集中布局,协同合作,形成完备的朝阳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区域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

由此,提出假说2: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空间外溢性特征。

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基于Elhorst研究,将空间杜宾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pGDP是经济发展水平;enr为环境规制;Xit是控制变量;wij是空间权重矩阵;μi为个体效应;γi为时间效应;εi是扰动项。

(二)变量选择

核心变量。经济发展水平(pGDP)是被解释变量,相较于生产总值忽略人口数量影响,人均生产总值更客观地反映区域经济真实水平。

环境规制(envireg)是核心解释变量,借鉴已有研究对环境规制的定义和划分,并考虑数据可获得性,构建分类变量指标。命令控制型(ord)采用每万人行政处罚案件数作为变量。市场激励型(mar)以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来表示。公众参与型(pub)以政协和人大提案数量之和表示。自愿行动型(vol)采用人均自然保护区面积作为指标。

控制变量。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选取以下控制变量。居民生活质量(liv)、科技创新实力(tech)、对外开放度(open)、资本存量水平(fix)和工业化水平(ind)分别采用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专利申请受理数量、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工业增加值作为变量。

(三)数据来源

以2001-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形成面板数据。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缺失数据采用构造函数法补齐。对货币类指标以2001年为基期,采用GDP平减指数平减。基于共线性和量纲问题考虑,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实证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

2001-2020年,经济发展的全局莫兰指数均显著大于0且呈整体递增趋势,表明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空间集聚度不断提升(见表1)。随着交通便捷度提高和信息技术普及化,要素流通和互动合作逐步加深,区域间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

(二)实证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分析。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构建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区域经济的空间自回归系数ρ均显著为正,表明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相关性分析一致(见表2)。

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的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均对经济发展产生先抑制后促进“U”型特征,而自愿行动型则为先促进后抑制倒“U”型特征。命令控制型容易导致企业中断生产和产生“逐底竞争”行为,削弱技术革新动力。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化,简化生态环境项目审批程序,建立环境监督执法清单,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提升。市场激励型存在统一定价和象征性收取治污费现象,导致创新动力不足。随着多样化市场激励政策出台,建立污染税和污染费、绿色创新补贴、排污权交易等制度,激发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公众参与若无有力监管,会增加政府运行隐形成本。随着构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平台,环境质量信息通过大众媒体广泛传播,形成对企业的舆论监督机制,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自愿行动型减轻政府治污压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但自愿组织结构松散、管理约束性不足,难以形成长期环境治理投入,不利于环保可持续性。

环境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估计系数均显著,除命令控制型表现为倒“U”型,其他三类环境规制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效应均表现为“U”型特征。命令控制型具有强制性特征,以行政法规等形式要求企业遵守区域环境进入门槛,并对没有达到污染排放标准的企业采取相关措施,在短期内环境质量取得较大提升,但也导致企业因生产成本骤增而迁移至该地区周边环境门槛较低的区域,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短暂促进作用。但从长期看,随着“三高”企业落户周边区域,粗放型产业结构会挤占技术创新空间,也会引发当地政府因竞相放低环境门槛产生“逐底竞争”,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对于市场激励型,区域间在统一生态资源市场过程中,会产生社会成本和制度成本,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短期不利影响。但随着区域性生态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可激发本地区和周边区域的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积极性,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对于公众参与型和自愿行动型,在搭建区域性环境监测平台和利用互联网实现公众监管模式的初期,公众参与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引导,只注重短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随着环境信息公开透明和环保知识普及,同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区域间的信息流动和相互合作更为频繁,公众逐步成为跨区域监督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有效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

空间效应分解。进一步借助求偏导方法,将空间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环境规制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与上述结论一致,即除了自愿行动型是倒“U”型特征外,其他环境规制均呈“U”型特征。邻近区域各类环境规制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效应,除命令控制型倒“U”型特征外,均具有“U”型空间作用特征(见表3)。环境规制实施初期,区域间在政策法规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模仿行为,导致相邻区域间对市场和企业进行争夺,区域间竞相放松环境规制门槛,陷入粗放型发展死循环。随着环境规制设计和实施逐步优化,邻近区域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绿色技术创新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稳健性检验和区域异质性分析

稳健性检验。基于经济距离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除了公众参与型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效应显著性不足外,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关系和空间溢出效应与前文基本保持一致。

区域异质性分析。与中国整体和中西部相比,东部环境规制实施效果以及空间溢出效应更为明显,表明在环境规制设计和实施方面均较为成熟(见表4)。中部地区环境规制的区域间互动性不足,尚未形成多种类型协调合作的作用机制。西部地区的命令控制型实施效果和空间溢出效应略优于其他类型环境规制。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态势,空间异质性明显;异质性环境规制与区域经济均为非线性关系。除自愿行动型呈倒“U”型特征外,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对区域经济均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作用机制;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除命令控制型为倒“U”型外,其他环境规制均呈“U”型特征;相较于中西部,东部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的空间外溢效应更为显著。

基于此,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环境规制实施效能,推进环境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基于不同环境规制适用场景,通过相互配合、互补长短,提升环境治理效率。发挥好命令控制型监管职能,提升法律法规对市场和公众行为的约束力度。优化市场激励型工具,建立明晰的奖罚和创新补贴机制。规范公众参与和自愿行动相关行政法规,明确参与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良好氛围。优化区域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深度激发市场激励型潜能,开展生态产品和排污权交易试点。一方面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进行生态要素市场化实践。另一方面扩大排污权交易试点范围,将生态成本逐步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中。针对生态资源价值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通过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相对合理的生态产品参考价格等措施来实现。构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区域性环境污染监测和生态资源管理平台。一方面通过制定统一的环境排放标准,设定一致的企业落户环境门槛,可有效解决“污染天堂”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区域范围内政府间互动和交流,形成政府间的良性竞争,避免“逐底竞争”。

参考文献:

1.牛秀敏,何艳秋.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非线性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2(12)

2.RicciF.ChannelsofTransmissionofEnvironmentalPolicytoEconomicGrowth:ASurveyoftheTheory[J].EcologicalEconomics,2007,60(4)

3.NasoP,HuangY,SwansonT.TheImpactofEnvironmentalRegulationonChineseSpatialDevelopment[J].EconomicsofTransitionandInstitutionalChange,2020,28(1)

4.宋马林,王舒鸿.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3,48(3)

5.上官绪明,葛斌华.科技创新、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6)

6.张娟.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基于创新补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0)

7.陶静,胡雪萍.环境规制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6)

8.刘建民,薛妍.财政分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环境规制的“U”型调节效应[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1)

技术创新提案范文7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5G;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1广播电视技术存在的问题分析

传统广播电视工作由于技术较为繁琐,存在效率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构建5G技术格局,对于提升广播电视行业发展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5G技术,具有更高的速度优势,有助于实现数据信号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进一步融合,有助于推动传统广播电视技术转型升级,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切实发挥5G技术的优势[2]。在广播电视工作当中,由于数据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不同的部门,而且这些数据没有及时的形成共享的模式,有些数据没有合理的运用起来,因此这些数据也会因为利用效能较差而变得没有时效性。这些没有时效性的数据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给设备和数据的更新带来阻碍。在开展广播电视工作的时候,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查验,通过用5G技术整合数据资源,有助于提升综合效能。通过这些5G技术可以有效的衡量广播电视技术程度,及时掌握5G技术发展,做好广播电视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发展,提升5G的利用效能。进一步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提档升级,对于构建现代广播电视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综合效能。比如说,现代5G+VR/AR就是重要的发展,趋势,通过VR和AR技术的有效利用,结合5G技术发展,能够进一步拓宽广电发展前景。如何利用5G技术推动广播电视技术行业提档升级,是现代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要点,对于提升工作发展效能。在5G时代,可以采取低成本的广播模式进行内容分发,5G广播技术还可以让经典的广播方式具备更强交互性,我国成立的无线交互广播工作组正在积极参与推动3GPP关于5G广播的标准制定。通过与欧洲广播联盟(EBU)携手形成有关5G广播标准的统一提案,将把标准递交到国际电信联盟(ITU),使之成为国际电联标准。通过优化5G广播技术模式,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效能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发挥5G技术效能,构建起科学的广播电视技术体系。具体来说,通过应用多样化的5G+VR/AR广播电视技术,提升广播电视技术综合发展体系。

25G技术在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应用要点

2.1强化5G信息系统的构建

为了改变原有广播电视技术工作发展的不利情况,必须要利用5G技术手段,对于数据的整合和处理予以重视。为此,构建有效的5G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好的处理广播电视技术领域中所存在的数据性问题。在构建5G系统的过程中,要从畅通5G信数据信息的应用角度出发,强化5G系统构建的完善性。在构建5G系统的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要考虑到广播电视技术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方式,在常规业务的基础上,了解广播电视各部门在数据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定相应的5G系统程序,并开辟不同的5G平台。相关的业务部门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窗口开展工作。对5G数据进行搜集和处理的时,也要重视内部数据的应用和整合,尤其是针对广播电视信息的拓展,必须要在系统内部畅通数据间的联系。通过数据的对比和管理,发现系统维护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了保障数据系统的稳定运行,必须要对相关的5G平台进行定期维护,及时发现信息处理上存在的错误和遗漏,将信息数据管理上升到技术层面,对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的归档,并且定期分析数据,确保在可控范围内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广播电视信息体系的高效运转,满足现代传媒发函需求[3]。比如说,可以利用FPGA技术,提供高清化、数字化、立体化业务服务,FPGA本质上行可以实现可编程排列,对于编程和逻辑单元阵列技术整合,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5G技术当中,FPGA就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比如说,先进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持高塔高功率的700MHz5GNR广播系统,可满足未来低频段(400MHz~1.2GHz)5G高塔高功率广播与基站组播/单播业务融合需求,对于提升广播电视发展效能具有积极意义。在优化技术体系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利用700MHz5GNR广播系统,能够助推5G广播电视技术提档升级,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构建起科学的广播电视体系。在应用700MHz5GNR广播系统技术实践中,要实现基站组播/单播业务的融合,实现5G数据资源的进一步整合,适应当前广播电视发展需求。

2.2畅通5G信息共享模式

在广播电视系统内部,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共享上。在传统广播电视体系中,由于各个部门没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5G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存在阻碍,有时面对较为复杂的业务,很难进行数据的互通,影响了广播电视工作的效率。为此,在搭建相关5G信息系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信息渠道的畅通,让各个部门能够在合理范围内得到自己需要的数据。为了避免5G数据信息过于陈旧的问题出现,要定期对5G平台上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针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社会发展动态进行修改,并且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尤其是那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可以归类在一起,通过整合利用5G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构建科学的广播电视工作体系。为了避免造成信息分享的压力就需要在5G信息平台构建的过程中,考虑到各个部门信息传递的频率和时间,针对不同的部门进行系统的分析,实现广播电视数据交换的及时性。同时,又不影响其他部门的业务办理,避免造成工作堆积的情况。在相关数据分析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数据业务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经办使用类别,另一个是管理维护类别。在广播电视工作当中,不同的管理部门应该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以便对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维护,避免问题的发生,切实发挥5G的优势[4]。具体来说,对于具体内容,可以基于CDCF技术实现热点切换,实现保障优化目标,依托CDCF技术,实现热点精准推送目标。依托CDCF技术,能够解决现代5G技术应用的问题,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效能的进一步提升,构建起科学的广播电视技术应用体系,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满足5G时代社会公众对于广播电视技术的需求。作为相关工作人员,要探索CDCF技术的应用效能,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效能的全面提升,更好地提升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水平,满足当代社会公众对于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2.3实现智能化的广播电视业务发展

5G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提高广播电视业务的办理和发展效率,提高数据的整合力度。为了充分体现业务办理模式的创新性,可以开通相应的网上服务平台。比如在进行5G业务办理和查询的过程中,就可以在网上申请开通相关业务,然后工作人员通过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初步审核,并且将这些信息录入到系统之中,作为基础性材料存储起来,这样能够缩短业务运转的时间,提高广播电视行业运转的效率,让广播电视技术行业形成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在5G技术具体应用中,可以应用UPCF模块,进行精准的用户分析,释放5G技术优势。作为技术人员,要将传统业务与UPCF模块技术整合起来,结合当前技术发展实践,进一步依靠BBSF模块,进一步完成无线传输层面上的切换,提高广播电视业务综合发展效能。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不仅体现在经济行为上,也体现在社会服务部门。为了强化数据信息的对比,以及智能化广播电视工作的应用,可以开辟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平台,让更多的人通过网上办理的方式,享受更优质的广播电视服务,降低传统广播电视业务的风险,促进广播电视业务的不断发展,切实发挥5G的应用效能,提升广播电视行业的综合发展效能。比如说,5GNR广播系统由5G广播网关、基带处理单元(BBU)、射频拉远单元(RRU)等模块组成,符合3GPPNR工业框架的BBU+RRU应用部署架构。基于5GNR广播系统由5G广播网关等构建科学的5G信息技术体系,有助于提升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综合效能。

3结语

5G技术的发展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强化了网络技术的应用,拓宽广播电视信息传播方式的渠道,让广播电视工作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相较于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方式,5G数据信息处理以崭新的姿态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促进,降低了行业的成本,提高了广播电视工作的质量,让5G工作能够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更好的为大众服务,更好地适应5G社会的发展需求,提升广播电视综合发展效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德海.5G在未来电视广播技术的思考[J].电视技术,2020,44(2):52-53.

[2]姚立业.5G技术在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应用[J].电视技术,2020,44(3):60-61,69.

技术创新提案范文8

由于知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因此,知识距离的含义,也可以表示为新知识的某一信息状态,转移到与买方的基础知识实现共同信息最多的新知识信息表达状态的距离。

知识距离三维结构模型为我们如何缩小与别的知识差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①对于已经文档化的显性知识,要缩短知识距离只有通过买方调整其知识基础来实现,或者是通过中介(如教师),加强对买方的知识培训,改变显性知识的现有信息表达状态,从而缩短知识距离;②对于隐性知识,一般而言,卖方将根据买方的基础知识的状态,通过不同的编码和形象化方式来改变新知识的信息表达状态,以缩短知识距离。

尽管该模型是一个关于知识买卖的模型,但是,由于知识价格的高低决定于知识在买卖转移中的距离问题,而这种距离大小又以双方的知识差距为基础,卖方知识显性程度强,与买方距离越近,越容易被买方所把握,知识转移的要价就低。如果买方知识基础好,对卖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越透彻,与卖方知识距离近,因而知识卖方要价也低。所以,从该模型阐释中,我们可以了解知识转移之间存在差距,要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应该从买方与卖方两方面入手。这已经接近罗斯·巴纳德(Ross.Barnard)的知识距离理论,为我们认识知识距离以及如何缩短知识距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然而,该模型在诊断一个企业(知识买方)与别的企业(知识卖方)知识差距时无能为力,不能通过它确切知道与其它企业的知识差距;它还给知识一个概念性模型,从而限制了该模型在缩短知识差距方面的应用性与操作性。

为更好地了解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现状与知识差距,我们可以借鉴罗斯·巴纳德的知识距离概念。

他认为一个公司至少会呈现出知识的4个维度,知识的每个维度都可以依据Bohn的知识成熟度八等级划分(见表1)来客观衡量,找到相应维度的知识所处的等级。这8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完全无知、有意识、可衡量、控制媒介、具备过程能力、具备过程特征、知道为什么、获得完整知识。在每个知识维度上将已有知识和待吸收的新知识的知识等级相减,将得到的每个知识维度上的知识等级差进行加总,得到的和就是表示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知识距离或者称为企业的总知识距离。对那些引进技术的企业而言,在目标技术己经确定并了解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情况下,知识距离还可以被用来衡量向新技术跨越的难度,并就技术知识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因而基于知识的角度,每个企业在引进外源知识或技术时,都应该首先对自身知识结构及其知识构成和分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相应知识势差跨越的难度,来确定可以引进的技术类型,使得企业既能够通过合理的引进而获取技术优势,又不因引进技术的难度系数过高或过低出现技术消化不良的状况。

巴纳德的知识距离理论由于运用了波恩(Bohn)的知识成熟度模型,使我们可以以之为参照诊断与识别出企业各方面的知识状态,并利用该模型分析标杆企业的知识成熟度,有利于企业双方的知识差距。该模型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诊断知识成熟与否的共同标准,学习企业可以根据该模型中的知识位置描述、知识典型形态和知识特色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本企业的知识现状。同时,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分析标杆型企业的知识状态,通过如此比较,本企业与其它企业的知识距离就显现出来,为 学习型企业向标杆型企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有针对性的知识缺口弥合导航图。该模型是一个知识管理的极佳工具,目前在企业界应用广泛。不过,该模型还不是很具体,还不能直接对比双方的知识差距,还需借鉴知识成熟度进行间接对比;同时,为了把握本企业与先进知识的具体差距,还必须结合一定的行业或企业知识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另外,该模型对如何弥补知识差距没有作进一步探讨,使得知识距离理论仍呈现出较强的概念性,需要理论界、企业界作出更多的实践性努力,使之发展为一个完全的、实用的诊断知识差距的工具。2两型一体知识差距弥补模型运用知识距离模型测量出本企业的知识状态与知识差距后,一个企业要将自身打造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型企业,就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以加强对本企业的知识管理并弥补这些知识差距。为此,笔者结合知识的来源与转移机理,提出了一个两型一体的知识弥补模型。所谓两型是指企业的知识来源无非来自两个方面:内生型与外生型。内生型指本企业员工、工作小组、研究机构通过自身的知识努力与工作技能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创造出大量的知识,内生是知识创造与弥补的根本;外生型是通过人才的引进或者技术的购买等外在途径来获取知识与技术,它是企业积聚、积累知识及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尤其在我们发展中国家,许多企业普遍使用该途径,这是由其追赶型的发展战略所决定的。但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大变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否则就不能成功应对竞争环境的挑战,两者只有相得益彰才能架构起企业的知识根基。正如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引进与模仿之后,现在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以实现更高的发展一样。一体指知识源、知识受体、知识通道、知识内容四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缺乏任何一个环节,知识就不能转移,知识差距的弥补就无从着手。下面对该模型进行简单论述。#p#分页标题#e#

2.1两型

2.1.1内生型策略

内生指企业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自主创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垫高知识平台,缩短与标杆知识的差距。

而内生知识又主要来自员工个体对某一问题的新解决所产生的思路或技能,来自项目小组或团队对某一新任务、新技术的联合攻关,来自企业整个发展思路的改变、新的企业文化倡导、新的组织结构实施,也来自企业的管理调整。企业应该鼓励这些知识主体加强对新环境的适应改变,以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是企业立足的根本。缺乏自主创新知识的能力,不仅产生不了合适的知识,而且也难以吸收、消化外在的新知识。这些内生知识或显或隐,鉴于内隐知识在整个企业知识总量中的地位与价值,我们应该重点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管理,使之不断转化为企业的共享知识,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层次,缩短与被吸收知识的距离,也可防止知识的流失。

2.1.2外生型策略

外生型策略是加快知识积累、缩短知识差距的捷径,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而言,该策略尤显重要。外生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从外部直接引进先进人才、技术或设备,是加快设备更新换代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培养娴熟技术人员,进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正是通过对外源技术的消化吸收,企业才逐渐培育自身的技术基础,实现对技术知识的有效和快速积累,尤其是引进专业人才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便捷的途径。(2)兼并。兼并拥有特定知识的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是企业获取与积累知识从而寻求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企业兼并的过程中,需要将双方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整合的技术上实现知识的共享,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合作。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来说,合作途径主要分为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R&D3种。

2.2一体

2.2.1知识源

知识源是知识的拥有者,特别是作为企业内部的知识拥有者,企业要激发他们自主创造知识的热情,鼓励他们发扬自我奉献精神,实现知识源的共享。

2.2.2知识接受者

知识接受者是知识转移过程中接受知识的主体,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动机和意愿、吸收知识的能力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大多是由商业目标驱动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提高员工业务工作目标来推动员工产生知识需求,催生其获取知识的动机。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与所要吸收知识相关的背景、经历、经验等,企业通过提供岗位轮换或其它学习、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吸收知识的能力。

2.2.3转移媒介

转移媒介是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之间传递知识的桥梁。从结构角度看,转移媒介由知识编码和转移通道构成,企业应倡导各知识主体将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双方能接受的知识编码,对于那些内隐性强的知识,企业应该创造知识主体间的接触与交流平台,比如面对面交流、电话、信件、网络等。

2.2.4知识内容

知识内容指被转移的知识。一般来说,特定的知识内容总是对应着特定的知识源,由于知识源主体不同,知识内容的依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在进行知识转移时,应结合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转移方法。Dixon给出了连续转移、近转移、远转移、专家转移和战略转移5种知识转移方法口],企业可以借鉴使用。

知识内容不论来自内生还是外生,它们都要经历一个从拥有者借助合适的媒介传到接受方的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四者缺一不可(见图2)。3缩短知识差距的措施根据以上所述知识距离理论及知识差距弥补模型,笔者以为,要加快知识创造与管理、缩小本企业与标杆企业的知识差距,最根本的是应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

3.1建立知识学习机制

彼得·圣吉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得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口1。一个知识型企业,决定了其是一个学习型企业,惟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多变的时代与环境,才能积累起极富竞争力的知识。学习是缩短知识差距、迎头赶上的必经之路与基本途径,企业应将学习作为一种机制深深地嵌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以至每一位员工。

不仅要通过营造企业的饥饿文化敦促员工加强内部的自我学习,而且要借助区域集中、知识外溢进行大规模的外部学习;不仅要通过培训、轮岗、进修等正式渠道开展学习,也要通过师徒传教、实践社群、各种俱乐部等非正式途径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经验知识,而且要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学习通用知识;不仅要在干中学,而且要在学中干;不仅员工、组织要有学习的危机感和学习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各种团体要下大力气进行学习。正如彼得所言,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体学习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修炼卟]。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你永远不能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学得愈多,愈觉察到自己的无知,因而公司不可能达到永恒的卓越,它必须不断学习,以求精进。台积电就是一个极力强调与挖掘学习潜能的世界级大企业,它成功最关键的是缘于它的不断学习、全员学习、全方位学习。台积电在新竹科技园区的大楼内有自己的训练中心,除了开设各种班之外,还请外面的专家来本部培训、做讲座,并送员工外出学习。它们与外面一些大学联合办班,不论你是新来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作业工人,都能接受各种培训与学习。在台积电,尽管没有严格的打卡等考勤制度,但是,内部却自然有一种自己不努力工作、学习就会被淘汰的企业文化。也正因如此,1987年台积电建厂时,英特尔来台湾准备找工厂代生产晶圆,发现台积电有266个缺点,认为台积电不能当英特尔的代工厂。台积电自此借助有效果的知识管理和严肃的学习文化,使其在短短12年内,迅速扩建了5个工厂(包括南科厂、新加坡、波士顿厂),还在美国硅谷建成台湾第一座12寸晶圆厂,一举而成为世界级的大型电子科技企业。

3.2建立知识创新机制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通俗地说,它是一种全方面的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根基,是缩短知识差距的快速通道,是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要素。为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必须先有一种创新的文化价值观,它是凝聚人才、实现人才自我价值的灵魂。国外的研究认为,留住企业中前20%的人才的最关键因素中,创新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排在了第一位。与此相应,海尔的实践提供了另一方面的证据。海尔连续14年以平均年增长82.86%的高速度前进,它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海尔的创新文化,得益于技术创新,得益于文化与观念创新,海尔文化的核心只有两个字:创新。#p#分页标题#e#

在企业创新机制建设中,不仅要通过任务压力迫使员工创新,比如,中集集团从2005年开始,积极推动“3+1技术创新工程”,还要求管理人员和全体技术人员结合集团业务发展目标,每年提出3项有效创新提案,完成1项有价值的创新成果。该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例如,集团下属的上海宝伟的“出箱口龙门吊下线运输设备”项目,由工程师赵声录率几个基层员工,基于对产品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深入研究,仅1个月便自主开发出了方便实用、并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通用性出箱下线运输装置。公司每年可节省几百万元,而投入只需要20万元左右¨J。

而且要营造一系列的创新风气与环境,鼓励与支持员工们自主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管理者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管理者如果只口头宣扬企业的创新而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予以保障,提供一系列的创新服务,甚至自己只是作为一名创新的监督者与旁观者,那他对创新的作用是阻碍而非促进的。所以,美国社会学家奈比尔斯有句名言:创新自下而上,风尚自上而下。现在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员工跳槽更多的不是为了炒公司鱿鱼,而是炒上司的鱿鱼”,因为,这些员工都是那些富有知识和创新精神、追求自我发展的新一代知识型员工。

3.3建立知识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