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思政元素挖掘探究

宏观经济学思政元素挖掘探究

[摘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当前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也是新时代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宏观经济学既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也是重要通识选修课程,可以融入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基于上海海事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析思政元素的来源及其与专业课有机融合途径与方法,对经济学科开展课程思政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正是贯彻上述会议和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推行课程思政,将立德、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等教育环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新时代对专业课教师的新要求。然而哪些思政元素可以融入、如何融入课堂教学,这是很多教授宏观经济学教师面对的棘手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通常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不仅表明了思政课程在课程德育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特色。而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进行专业课授课时,通过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目标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最显著的差异是课程本身,前者的主要任务是德育,通常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授,主要任务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在专业知识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恰当地、自然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课程思政的意义。宏观经济学源自1936年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其产生的背景、隐含的假设和蕴含的意识形态与我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而大部分教材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理论时并不注重对此的讲授,因此如何平衡宏观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培养具有视野广、善批判的人才,达到立德树人目的,就构成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第一,宏观经济学的意识形态属性。目前各高校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是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来自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目标和西方国家是不同的。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辩证看待宏观经济学中庸俗的部分,以课程思政的形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二,前提假设的差异。经济学最著名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各种经济学模型。然而,这个假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如果没有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思政,经济学这一假设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误解,认为人人都为自我,要追求金钱价值,眼中没有他人和公共的利益,这就无法形成集体、爱国、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家除了盈利,更要看到自身所承担的爱国、诚信、社会责任等更宏观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宏观经济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选择。第三,宏观经济学中国化。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理论源自西方国家,有强烈的中国化的需要。使宏观经济学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教学内容是摆在全国宏观经济学教师面前一项紧急而重要的任务。

二、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将《纲要》中提出的思政方向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相结合,综合提炼后可以发现,宏观经济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与宏观经济学试图回答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治理经济衰退在主题上具有一定重合性。因此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与宏观经济学有关的重要思想包括,用“中国梦”形象生动地表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提出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等等。在介绍宏观经济相关章节中,可在引入阶段、分析阶段或小结阶段与以上思想自然地相联系,达到增强知识、提高素质效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宏观经济学中均有体现。比如,我们分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自改革开放至今的变化时,通过数据展示经济增长率、在世界排名的变化过程,能非常自然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通过分析发展战略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要GDP,不唯GDP”等观点的阐述,让学生了解应对 GDP进行科学、全面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富强”“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通过分析各地的收入差距,我们了解了宏观经济学中的税收、转移支付等概念体现出“平等”“公正”的思想。通过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如科斯、索洛等的成长历程,深化学生对“敬业”的理解。把宏观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可以凸显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宏观经济学虽起源于大萧条时期的英国,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完全可以相互沟通融合,形成思政元素的第三个来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鲜明的体现。比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节俭是一种美德,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高储蓄率带来高稳态人均收入是同一思想。古代的商鞅变法、盐铁官营、常平仓制度等都是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政策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现了宏观经济学的中国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上海海事大学是上海市属本科院校,在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全校专任教师在各类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宏观经济学课程纳入该校“课程思政”的试点课程并予以资助。课程思政改革实施一年来,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显著增强,知识吸收的程度显著提高。在笔者与授课教师访谈的过程中,感受到课程思政不仅对学生是德行和能力的提升,对授课教师来说也是一次重新认识宏观经济学的过程。通过课程思政,授课教师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更加自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更加自信。我们以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下册)作为指定教科书,备课教师需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作为参考书,每周定期集体备课,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及其与各章节知识点的融合方式。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已有一定积累和经验。我们现以该教材第十四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为例,将上述来源的思政元素融入各节教学之中。各节重难点及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主要介绍以GDP和人均GDP衡量的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情况。教材中主要采用美国的数据,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应该更多采用我国的数据,介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情况,以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规模的世界排名变化两个抓手,在本节开篇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加深对“中国梦”必将实现的认同,同时也将引发学生的思考我国取得今日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为后续内容做铺垫。第二节,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介绍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举例让学生建立起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图景。由于技术的作用比较晦涩,理解的难度较高,因此需要精心构建恰当的例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高铁为例的效果较好。通过介绍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史,讲述高铁技术如何解决了过去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问题,使今天人们买票再也不需要排长队,从而理解技术进步为中国人提供了质量更好、更快捷的运输服务。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突出我国高铁技术与日本“新干线”、法国“欧洲之星”和德国的“城际特快”在速度上的先进性。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爱国”情怀,实现德育的效果。第三节,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介绍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建立、求解稳态以及黄金律等概念。第一个思政元素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节俭”的意义,这有助于对于学生理解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加深对我国文化的自信。由于新古典增长模型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教授所创立,所以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索洛教授的成长历程就充满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意义。索洛出生于1924年,参加过二战,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索洛在他年届80的时候仍然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如今已近百岁,也依然坚持给硕士和博士进行学术指导,他也常常现身于各类学术讲坛上,这展示了索洛教授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在个人层面所宣扬的精神。通过介绍索洛教授的生平,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将敬业精神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课程思政方式。第四节,内生增长理论。主要主要介绍内生增长模型中比较简单的AK模型,其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研发部门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此处可以以美国封锁华为的全球芯片采购为例,结合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等观点,强调只有依靠本国自主研发才能实现技术进步,从而既铺陈了本节的难点又结合了现实发生的案例,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达到增强课程思政的效果。第五节,增长核算。主要介绍核算方程的推导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与在报告中对高质量发展的论述有密切关联。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将报告原文和讲话的视频引入,提出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概念,并设问,全要素生产率是什么,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什么关系?这一做法非常自然地将精神融入本章中。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本节主要介绍实现资本积累、劳动供给和技术进步的具体政策,本身就取材于极富思政元素的实际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所建议的政策忽视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他们默认所有经济体都是市场经济,从而建议做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实践的时间短,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所以在促进要素积累的政策之前还有市场经济改革的任务。结合报告中提出的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本节可以从计划与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差异入手,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也必然包含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此将精神自然融入课程思政。

四、结语

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要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最为关键的任务是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恰当地、自然地融入知识点中。本文认为思政元素有三大来源,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宏观经济学教师若要做好课程思政,就应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反复摸索与尝试,教师将能够恰当地、自然地在每一章融入一个或多个思政元素,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过,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在加入思政元素后,课程内容与授课所需的时间明显增加,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对内容进行取舍,不同教师的做法有较大差异。因此,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以形成一致的课程思政方案尚需我们在实践中去思考和完善。

作者:茆健 李梓毓 杨晓丹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