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金融论文范例

西部金融论文

西部金融论文范文1

一、关于栏目策划设计,可在已有基础上,再加细分、深化

汉唐研究,从时代之长及涵括的内容之丰富,都是一个十分宏大的课题。汉、唐作为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两个盛世,可以研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说,汉和唐可以分开研究,也可以放在一起作综合研究。而两朝既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又有科技、教育、文艺、宗教等等广阔领域都可纳入研究的范围。因此,作为专栏的汉唐研究有点显大,它既不像问题、专题,也不是典型的学科专栏,很有必要根据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结合本刊实际,对专栏加以细分和深化,以选择若干方向、专题作为重点,持久、深入地开展研究。关于栏目的深化、细化,我在编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期间曾作过尝试。主要是采用“栏目+专题或问题”形式:如“西部研究”曾根据稿源情况,细分为“西部经济”“西部文化”“西部教育”“西部文学”等分话题开展研究。“学术前沿”是一个以反映在我校召开的高层学术会议新成果的栏目。该栏目主要采用“栏目+会议主题”形式:如“学术前沿: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前沿: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学术前沿: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学术前沿:价值哲学的哲学反思”“学术前沿: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治理与防范”“学术前沿:当代视野下的教育与幸福”,等等。关于“汉唐研究”专栏的细化、深化,似乎也应该更加重视薄弱环节问题、前沿问题,选择相关专题作深入研究。目前,在陕西的期刊中,涉及汉唐研究内容的栏目有《西北大学学报》的“秦汉史研究”,《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唐史”“唐诗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等。细化、深化“汉唐研究”栏目、选择重点研究方向时,应尽量避免与上述陕西已有栏目过多地交叉重合,以体现“人无我有”的鲜明特色。在栏目策划设计上,还可考虑从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点上的突破向某一专题系列的研究扩展,从零散研究向形成系统成果深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专栏,曾连续发表马正林先生有关古都西安历史的研究文章,如《长安城的兴起》《汉都长安》《隋唐长安》等文章,其后作者以这些文章为基础,撰著形成了论述西安历史的系统专著《丰镐—长安—西安》。另外,史念海先生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专著《中国古都和文化》也是以其发表于“历史地理研究”专栏里的多篇论文为基础构筑而成的。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汉唐研究”专栏可否与之相联系,在“丝路文明”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上作文章,选准方向,有计划地组发系列文章,推进丝绸之路研究取得某些成系统的大成果。凤凰卫视近年连续播发“丝路文明”节目,看后深受启发,关于这一课题似乎大有文章可作。

二、在栏目的编辑上,应再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主动组织开展学术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学术研究必须从问题出发,研究、解决学术发展中的难题。在这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曾先后开设过不少问题栏目,如“哲学体系问题讨论”“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高校办学自主权及其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等,其中办得最理想的问题栏目则是“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专栏组发表葛剑雄等专家、学者的论文8篇,分别质疑、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农耕活动与湖泊的消亡、西北干旱区河流水量的古今变化、人类活动与毛乌素沙漠南扩、人类社会需求与动物的减少和灭绝等重要问题,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2]。《唐都学刊》应考虑与相关专家尤其是栏目主持人,共同策划设计汉唐研究领域里类似前沿问题、薄弱环节以及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对学术问题的讨论与争鸣,始终是推动学术研究深化和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观点的分歧、结论的不同是不可避免的。学术期刊及其专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组织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形成大胆创新、百家争鸣的氛围。在学术期刊史上,不少期刊都因为组织重要学术问题讨论与争鸣而成为名刊。如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校长华岗主持的《文史哲》因长期深入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发表李希凡等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有关观点的论文等,在我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笔者主持编辑过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之所以在文史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就与其所开展过的学术讨论与争鸣有很大关系。如著名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与柳存年先生关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成书先后问题、牛致功先生关于西安建都朝代问题的讨论等,都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扩大影响力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唐都学刊》如何在汉唐研究等领域里挑起话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及其分歧看法,组织讨论,这对于扩大专栏及整个刊物的学术影响,都不失为十分有效的举措。

三、在作者队伍上,应在重视专家名人的同时,注意把眼光投向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办刊、办专栏,竞争都十分激烈,其焦点集中在优质稿源上。优质稿件的匮乏,成了当前普通院校一般学术期刊栏目建设和办刊的最大困难。笔者的建议是,一方面编辑部仍要积极主动地工作,加强与专家等高水平作者的联系,包括登门组稿,挖掘高水平论文;尤其要重视在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上面对面地向专家学者组约稿件,这也是提高组稿效率的好方式。另一方面,根据笔者多年编辑工作和指导研究生的体会,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大都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完成的,不少都有真知灼见,有较大学术价值和较高水平。编辑部可以加强与相关学科专业博士生导师等专家的联系,发掘有水平有价值的学位论文,选用其中出彩章节。《唐都学刊》以往在这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专门开设有“博士论坛”,我认为还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更多地把眼光投向有实力的年轻学者。如此,努力建设形成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骨干作者队伍。

西部金融论文范文2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山区、中西部地区。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吉林省截至2009年11月末共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村镇银行的建立处于“试水”阶段。从目前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类似于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现在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路,并且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在华的投资以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其目的在于不是一个纯盈利的机构,主要是给当地的居民带去金融知识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3.村镇银行的性质及类型

村镇银行的性质为: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银行。主要类型有境外金融机构控股、境内金融机构控股、企业法人组建、自然人组建等类型。

3.1村镇银行的作用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解决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优质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存款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是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闲散资金少,在吸收存款方面比较困难。其次,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提供的服务是否及时、方便、快捷和多样也是吸引客户的主要方面。村镇银行刚刚成立,面临网点少、成本高、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

(2)贷款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村镇银行面对的放贷需求较大。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户、村镇企业早已被传统商业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无疑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贷款额度受其资本金限制,服务区域受限。这使得村镇银行不可能拥有大集团客户。大多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仅超过底线。

(3)竞争力方面的问题

因受到业务地域限制,村镇银行之间并不存在业务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即主要竞争对手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等。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拥有了庞大的金融网点和固定的客户群。而村镇银行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大多数客户还采取观望态度,,因此村镇银行在竞争力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

(4)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4.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2010年3月22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乡银监局批准,河南新乡新兴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百姓。目前其人员还未全部到位,业务还未开展。

5.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不明朗;(2)资金短缺;(3)人员素质问题;(4)盈利能力

5.2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缓慢;(2)新乡市地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经济不发达。(3)专业人才大都流向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4)村镇银行服务对象是农户及中小企业,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

6.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1)争取政府正当扶持,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可以在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营业税、所得税、分红、进入“门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帮助村镇银行进行融资,解决村镇银行创立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在法律上和行政上对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和管理。但是,政府不当干预也是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在具体操作上,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以使其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不能够单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2)严格进行市场化操作,建立合理的银行制度

首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信用危机。其次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村镇银行内部的各种责、权、利的关系。再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将经营情况进行公开,方便存款人查阅。应建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最后,建立危机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扩大。

(3)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展开错位竞争

村镇银行主要面对的是农户和中小企业,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即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该地区,在开展信用审查时除了审查财务数据外,更关注借款人的个人情况对还款能力的影响。村镇银行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受资金、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展开错位竞争,才能够与大型银行抗衡,吸引更多的客户。

(4)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风险防范

针对农村金融风险较大和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首先是外部监管,即要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管,鼓励存款人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其次是专职监管,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所有的信息披露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完整、及时;最后是内部监管,要充分发挥银行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

7.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一)绪论;

(二)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三)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四)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六)研究的结论

8.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案例,对当前我国构建科学有效和谐的村镇银行体系给予系统地研究。本课题首先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全面系统地分析。接着,针对作为特殊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给予剖析。再者,对作为农村经济金融流通形式的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和地位作用给予分析。最后,根据现代全球经验发展趋势和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新乡村镇银行、河南村镇银行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对策。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9.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研究视角,一点带面的对河南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与研究。论文主要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给予分析,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典范,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特征、作用给予详细分析。同时,在科学辨证分析其经营管理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以及存在的困境给予分析。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寻求未来发展的良好对策。本研究课题以河南新乡村镇银作为研究案例对我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给予研究,在河南银行业发展中是一种创新研究。

10.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创新之处

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研究的视角较新,本文主要是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从新乡市的角度来研究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支持问题,而国内外文献中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区域性研究较少,大多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宏观分析和研究。研究的观点较新,从多角度构建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有:(1)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之处;(2)如何构建整体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11.预期目标

本论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有:(1)农发行新乡市分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信贷投入的意见;(2)研究的理论成果既要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客观规律,又能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证与政策支持;(3)论文研究水平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高要求。

12.可行性论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业务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单一支持粮棉油收储向多方位、宽领域支农的转变,初步实现了向现代银行体制的转变,农发行新乡市分行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和“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支持粮棉油收购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乡市新农村的建设。新乡市农发行作为当地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将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作为‘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一体规划、一并推进,新乡市农发行按照总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结合新乡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新乡市农发行信贷支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县域城镇建设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新乡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人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工作多年,对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的业务情况比较了解,本人已经收集了大量与论文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对于论文的写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3.研究结论

西部金融论文范文3

近年来,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市场的加速发展,金融学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专业学生高考入学成绩在各高校一直以来名列前茅,成为集中高校高分考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这充分反映了金融专业受到社会青睐的程度;二是很多金融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等)受到了很多非金融专业甚至非经济专业学生的青睐,选修人数总是名列各专业前茅;三是高校金融专业举办的各类金融活动(如模拟股市大赛等)总是有大量外专业同学参加,而学校组织的金融知识方面的相关讲座也往往成为学校学生中最受欢迎的讲座。在看到金融学科及其相关课程在高校中大受欢迎并不断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从自身近年来从事金融教育的实践出发,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金融学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认识。

一、目前普通高校金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金融基本知识严重匮乏

伴随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近年来也曾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面对公众的金融教育活动,如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编写了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金融知识国民读本》,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2008年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金惠工程”的教育计划等。然而,这些金融活动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以被称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为例,在笔者的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多数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如在笔者承担的一些金融类专业课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对一些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如股票、债券等)都缺乏了解,也不清楚我国现实中金融市场的最基本发展情况,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在专业课上挤出大量时间来讲解这些金融学的基本常识。

(二)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合理性

对于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学生而言,进入大学之后,其一般要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学习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等,再根据自己的选修方向(如银行管理、投资、保险、金融工程等方向)学习具体的金融专业课。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分析,目前金融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仍是以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并未摆脱以货币、银行为核心的旧有教学内容,并不能反映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高速发展的现状。实际上,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的研究,而国内很多高校的金融学研究其实质还只停留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畴之内。按照国际的主流观点,货币银行学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国际金融则仅属于国际经济学范畴,显然很多高校并没有将金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来看待,因而也就造成对微观金融活动缺乏研究,缺乏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使培养的金融人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无法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很多高校中根据课程安排,他们往往只能选修《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具有一定难度的金融专业课,由于这些学生通常并没有经过金融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学好很多专业课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当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学习金融学的积极性。

(三)金融英语教育严重滞后

学好金融学必须首先培养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金融人才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即是金融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整体滞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完全是被动学习,英语应用能力极差。这反映在金融专业方面就是国内只有极少数院校有能力选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实行全英语授课,多数院校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仍远离英语,很多学生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金融英语词汇。目前,虽然一些高校努力在金融专业开设了诸如金融英语之类的专业课程,但从实施效果看仍是难如人意。从金融学科本身分析,目前国内学界与英美学界相比在理论水平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诸如《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JournalofFinance》等在英美等国出版的金融学刊物代表了整个金融学科的发展最前沿,而从国内高校在这些国际顶尖期刊的情况分析,能者多数都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而在国内的一些学者虽然金融研究水平较高,但由于英语能力不足而无法在这些国际期刊上发表中国学者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考试为中心,总是认为掌握了书本上的内容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就是最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事实上,金融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社会科学,也是与社会乃至每个人的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科学,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这些金融活动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而诸如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高息”集资血本无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加剧贫富差距等现象又会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金融专业的学习中,只有将这些现实问题与课本中的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们才能够真正理解金融学的真谛,进而获得金融学学习的乐趣。因此,在笔者的金融学教学实践中,总是特别强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学习在课上,而功夫应下在课外,要多提出问题并勤于思考。虽然在笔者的努力之下金融教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感觉受到多年来固有模式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期末考试乃至研究生专业考试的指挥棒依然起着极大的作用。

(五)科研与教学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的金融学科的科研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具体表现在很多金融专业教师在高级别的期刊发表文章,承担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出版了较多学术著作等。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对于我国的多数普通高校而言,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主,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客观上受职称考核等因素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多与教学相脱节。很多教师为了多出快出成果,其研究方向与教学内容几乎毫无关系,如此下去的结果是教学与科研相割裂,两者成为了争夺教师工作时间的竞争对手,本应是促进教学工作的科研任务反而变成了影响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障碍。#p#分页标题#e#

(六)金融道德教育几乎为空白

金融学的基础不是“聪明和勤劳”,而是“诚实和正直”。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专业工作者更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良好的职业操守,而现实情况却是,我国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在高校中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不仅职业道德无从说起,而且就是一些基本做人准则也很难遵守。例如,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在考试中却利用各种手段作弊以获得通过;还有少数学生靠造假获得贫困生待遇,这些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诚实和正直”,以这种心态从事未来的金融工作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改革建议

(一)金融基础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开始普及

拥有金融学的基础知识是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金融基础知识的教育,以美国为例,美国能够成为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金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教育,把对国民的金融教育看作是未来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3年12月4日,美国国会颁布了FACT法案,其明确提出正式成立美国金融扫盲与教育委员会,其目的就是通过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高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程度,并把面向美国国民的金融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法案。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等国的经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引入金融教育。事实上,现在中小学的政治等课程中也有少量经济学的知识介绍,应该继续充实这些教学内容或直接开设一门与金融相关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应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能够使学生明白现实社会中一些基本的金融学常识。

(二)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我国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步伐,建议首先压缩合并部分与金融专业关系不大的基础课,部分基础课程还可以进行内容上的改革,如将现行的基础课英语直接调整为金融英语应用,这样可以突出金融专业教学的学科特点,并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这门语言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在具体专业课程设置上,建议逐步摒弃传统的以货币、银行为中心的旧有课程的同时,金融专业应争取开设包括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等一系列课程为核心内容的全新专业课程,从而使金融教育能真正反映出当代金融学发展的成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大力开设各类新课的同时,一些新开课程与旧有课程以及新课之间都存在较多的重复,如《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期货与期权》等课程本身内容设置上就存在大量的重复,究其原因,还是国内金融学教育在追求过快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学科课程自身的合理规划,一些课程只是从国外教材中简单“照搬”,缺乏整合意识,因此这种课程本身也必然是粗放型的。因此,在高校金融专业内部的课程设置上应尽快进行改革,短期追求的目标应是各门专业课程之间通过教师合理课程安排和分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长期追求的目标则应是打破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框,根据教学资源的自身情况将现有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开设出内容具有鲜明特色的新专业课,并力争实现金融专业的品牌化特色。

(三)考试改革———以考察应用能力为核心

现阶段多数高校在考试中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过于注重考试,考试内容集中于教材且多而繁琐,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就以考试为中心,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获得考试高分;另一个极端则是完全不注重考试,学生的成绩最后以一篇学业论文来决定,很多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平时不认真学习专业课,期末之前临阵抱佛脚粗制滥造一篇论文应付了事,而通常情况下教师也不会因为论文质量的原因而不让学生通过。以上两种极端均不可取,第一个极端只能把学生培养成“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机器,第二种极端则容易使很多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完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金融专业课程考试应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试改革。学期论文不能简单地代替考试,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方面应强调基础知识为辅、应用能力为主的新考试模式,基础知识主要考核的是学生对金融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应用能力方面则应特别强调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对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释直至预测。当然,在考察应用能力的试题面前是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这就需要教师从经验出发,从理论联系、逻辑思维、观点创新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解答给出客观成绩,这种考试改革其实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教学改革———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核心

要想克服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的学习倾向,单纯依靠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显然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在金融专业的授课中,教师首先应确立全新的教学方向,即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自己去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我们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应以此为主要标准。只有在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学生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突出案例教学,应从学生身边的现实出发分析各类金融问题(如助学贷款与个人诚信、我们身边的通货膨胀等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开启一扇大门。

(五)科研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

普通高校应改变现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科研应以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在教师晋升职称、评优等活动中优先教学型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服务于教学的积极性。

(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我国高校各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中,即使不开设专门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各门专业课程的出发点也应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在授课中应坚持以诚信道德教育、规则教育为主线,并通过国内外金融法律法规的介绍以及对一些发生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现实案例分析,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按规则办事”、“诚实”、“守信”等观念,从而培养出既具有很高金融素质又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金融人才。

西部金融论文范文4

一、宏观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

数学和经济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从经济学诞生到现在,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数学,基本上都是依附在数学这一学科之上而得以成功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来讲,数学的概念是在漫长的生产活动过程中一点点的根据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产生的,而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也由于各种统计规划方面的需要,逐渐的在数学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今的诸如人口学、劳动工资学、金融学、价格学、市场学、财政学、会计学等等无跟数学中的计数、计量、计算等紧密相关的经济学的分学科。可以说,如果离开了数学的概念,可能就衍化不出后来的那些学科,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完整的经济学,更不会有宏观经济学的存在。

二、宏观经济学中数学理论的应用分析

从自古以来经济学跟数学这一学科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来,在对于研究宏观经济的时候要不要应用数学理论这一问题上根本就不需要怀疑,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确定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应用数学理论的方法,改变当前存在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人员对于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应用知而不精,精而不细的情况,促进专业人员对于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应用情况。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在宏观经济学当中对数学理论的有效利用,大多都是通过对于数学模型的利用来实现的,但是,即使在对于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数学模型的应用,到现在为止,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仍需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沉淀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标准。

(一)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情况。经过实践研究表明。

在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合理的应用数学理论将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能够让问题变得更加的清晰化和具体化,也比较容易能够发现一些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更有利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进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当中的应用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研究人员对于数学理论的掌握度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宏观经济学当中,还有很多的数学理论或者是数学模型都是出于初步臆想的阶段,还不具备比较明确的预测性质,而这些,就需要广大的红光经济学的研究人员再经过大量的实践以及完善才能够形成完善成熟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模型,也只有经过完善之后,才能够毫无顾虑的投入到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当中,才能够在现实的应用中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和效益。

(二)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应用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也正是由于研究人员对于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当中知而不精,精而不细的尴尬情况,所以,即使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理论,也会以为一些小细节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由小生大,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而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在对于数学理论的应用方面,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对于数学模型的应用上,对数学模型约束条件的取舍过于随意。几乎所有的应用在宏观经济学研究当中的数学理论,都是在设定若干前提和假设条件的基础上确立的,这样,只有当所有的假定条件都满足其本身的逻辑严密性和计算准确性的时候,该数学模型才能成立。而在实际的实践当中,绝大多数的经济研究人员对于建立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都把握的不是很好,对于约束条件的确定十分的随意,好一点的可能只是将约束条件简化一些,而差一点的,根本就不考虑约束条件的存在,也就是说,在建立模型的时候仅从模型本身的需要出发,却不考虑实际的客观要求是否符合。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当中,数学理论的应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说,对于数学理论的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对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细致程度,尤其是在当前科技高度发展,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严谨越来越精细的时代,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所以,有关专业人员一定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掌握好数学理论在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郑世军 单位:贵州凯里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第二篇

1、互动教学活动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宏观经济学理论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而学派林立,有的侧重于关注长期问题,有的侧重于关注短期问题,有的侧重于需求方面的问题,有的侧重于关注供给方面的问题,有的侧重于关注政府干预,有的侧重于关注市场自由。因此,对同一个问题这些学派常常看法不一,存有意见分歧是司空见惯,于是就导致很多问题貌似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习惯了中学课程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的学生们普遍感到极其不习惯,甚至是非常别扭,由此加重了经济学教学的困难。目前的经济学教学简单地采取传授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经济学教学内容上偏重于理论,教学方式更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三重境界中哪一个都不容易实现。学生通常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方式单一而枯燥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难于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不佳反过来则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进一步弱化了经济学教学效果。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与丰富教学手段。针对上述经济学教学所出现的情况与问题,改革方向之一就是要加强互动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解决经济学课程枯燥、实践活动少的难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显著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强调了掌握方法的重要性。伟大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也同样认为,学习个体有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它可以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能够支配学习者在对付环境时自身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即学会如何来学习,提高学习质量。简言之,互动教学围绕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它将极大地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有利于教学活动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这不仅会突破课堂的局限,弥补课时量偏少的现状,而且将有力引导学生良好学习研究方法的培养与形成,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经济组织与经济行为有更加深刻直观的理解,牢固树立经济学思维,从而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

2、互动教学的设计

总之,互动教学就是要以激励和提升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当然,学生们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老师耐心细致与循循善诱的指导十分必要。幸运的是,当前IT产业迅猛发展,网络工具越来越多样而便捷———既便于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料,又便于快速沟通交流,这就为增加互动教学的改革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手段与客观条件。下面,简要地介绍我们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所做的积极尝试。

2.1总体设计思想

当前,许多高校采用高鸿业版本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其特点是以阐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理论为主,围绕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等几大宏观经济目标,系统介绍了相关的经济理论模型,及其理论支撑下实施的多种政策组合与效应。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国家,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其任务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情况的变化制定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这一会议使得宏观经济理论的运用有了极大的用武之地,因此,我们决定以模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形式作为互动教学的切入点,组织与选拔学生代表各主要经济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会议模拟,积极细致地引导学生利用多种网络工具自主地展开资料搜集、整理与交流,以及串联各理论知识的运用,努力做到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2.2部门的选择

目前,西方经济学说多从市场经济制度这一隐含条件出发,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区别。在相同经济理论的支持与指导下,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采取的政策举措应该是不尽相同的。尤其是广受大家非常关注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我国不能简单照搬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需要在政策实施的时间、力度、组合等方面多多考量,为实现政策目标更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比如说,为实现充分就业目标,依据宏观经济理论中的菲利普斯曲线,主要依靠实行一定的通货膨胀政策。然而,这涉及货币政策的权衡取舍,对于中国而言绝非如此简单,它还应该综合考虑劳动者权益、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等系列宏观环境,在政策的具体运用上牵涉到我们的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否则,只是中央银行实行一定的货币政策并不够很好地奏效和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为了充分而深刻理解宏观经济政策所依托的经济原理,以及这些理论在我国具体国情下的实践与运用,我们特地选择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统计局、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商务部、国资委、人保部、住建部、农业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由学生通过竞争的方式筛选出各部门的模拟会议组成人选。

3、模拟会议的组织与实施

旨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悉心准备,模拟会议从前期准备到顺利举行基本上贯穿学期始终,共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筛选成员的演说阶段。首先,在新学期伊始公布活动方案。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部门进行报名,通过发表竞职演讲展开竞争,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获胜者,由他在模拟会上代表该部门发言建言。活动方案一经公布,学生们群情振奋,踊跃报名。其次,在正式的竞职演讲阶段之前,允许报名者在该部门所涉及的范围内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想法准备演说方案。在此期间,老师引导大家充分利用网络工具,比如,查阅各部委政府网站、专业数据库和专业论坛,熟悉所参与的职能部门尽快进入角色,尽可能多地搜集所需要的材料等等。再次,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少,在从第五周起的连续数个星期里,每次课堂最后留出部分时间由部分报名者发表演说,每位演说者限时3分钟。每个部门演说结束后,由全体同学投票决定最后的胜出者,以代表该部门参与最终的模拟大会。这样,当选代表走马上任的那个高兴劲头,别说有多高,进一步迸发下一阶段继续参与模拟会议的热情。第二阶段:精益求精的交流探讨阶段。首先,每位胜出者各自分别准备出模拟大会发言稿。要求按照自己掌握的数据资料和经济理论来决定演说内容———从本部门的角度出发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为来年的经济政策建言献策。为增强模拟会效果,每位发言者必须制作幻灯片,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有理有据、逻辑严密、言简意赅。其次,就演讲内容的初稿与老师面对面地讨论。指导老师条分缕析地介绍由于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导致同样的政策为什么国内需要牵涉多个部门,以及牵涉哪些部门,它们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协调配合。在此基础上,肯定初稿好的方面,指出不足之处,要求每位同学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发言稿幻灯片,一定要运用理论来展开剖析,尽可能地做到精益求精。再次,在具体模拟会举行前,反复修改以确定最终的发言稿。通过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等及时与老师沟通信息与交换意见,数易其稿,日臻完善与简洁。这样,不少的同学制作的幻灯片很精彩。第三阶段:模拟发言阶段。在上述两个阶段的精心准备下,基本上在12月份国家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期进行模拟会议。这既与学习进度相一致,又便于模拟会议的成果可与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成果相对照,以检验同学们的理论知识运用效果。模拟会议安排在正常的教学进程中随堂进行,时间为连续的两个课时,教室尽量布置成一个会场形式,代表们在前排座位就座,其他同学分列其后。前一个多小时由各部门代表陆续上台,在限定的时间内结合幻灯片展开声情并茂的论述与发言。剩余时间里,由任课老师逐一进行细致的点评,总结得失,对于参与学生的合理分析给予充分的肯定,明确指出需要改进的欠缺之处。

4、总结

我们先后在三个学期进行了尝试,每次都有班级近半数的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模拟会的活动中去,各方普遍感觉收获颇丰。模拟会议的开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得参与者在理论与实践间建立起理性的沟通桥梁,把昔日难以理解的图形与数理模型变得鲜活起来,还把这些同样地传递给那些未报名参与的同学。通过模拟会议的进行与网络工具的充分利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得以从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书本向实践的转变。可喜的是,在活动中许多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可谓是一石数鸟。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们的良好学习研究方法迅速形成,他们对经济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直观的理解,逐渐树立起一定才经济学思维,从而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值得关注的是,在竞职演说、发言稿以及模拟会议发言三个环节,还需要精心准备,在学生们的临场语言表述、时间掌控、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必须给予耐心而细致的指导,特别是对于登台演说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足够的信心,努力克服胆怯与紧张的心理。如果有条件的话,可先期进行一个小范围的彩排,以进一步增强演讲和模拟活动的教学效果,使得教学活动臻于更高境界。

作者:胡卫东 单位:湖北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第二篇

1、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效益逐年上升,但是这也慢慢引起人们对房地产业未来发展状况的担忧,比如泡沫论、地荒论的出现,都表现了人们的忧虑,但是现阶段群众们最忧虑的还是那让人望而兴叹的房价,国家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才连续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政策。

2、宏观经济政策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性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现状越来越好,但是飞速发展的经济也陆续带来了一些经济难题,那么国家这时必须依靠这只“看得见的手”,帮助那只“看不见的手”,进一步稳定市场秩序,解决冲突,避免一些消极因素的滋生。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依靠各种调节和控制的手段,如增减税收、改变货币供应状况等,最终来改变市场的总体需求量,同时还会对人们的就业水平和国民收入造成影响的政策。

2.1财政政策调控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性

所谓财政政策就是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增减税收来改变市场的总体需求量,同时还会对人们的就业水平和国民收入造成影响的政策。在房地产业过热时,政府通过增加房产税、减少投资等措施来降低投资者的经济效益,为房地产投资成本增加负担,这样一来,就能够转变市场发展方向,使潜在的投资者放弃进入市场,最终解决了市场中的难题,缓解了矛盾,同时还能够间接放慢房地产发展的脚步,从而避免一些由于房地产发展过热而引发的问题,最终可以保证国民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2.2货币政策调控与房地产市场的关联性

货币往往是与银行挂钩的,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控主体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发行量,从而使利率波动,最终影响市场需求。首先,存款准备金政策。国家改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的供应,最终引起利率的波动,来影响房地产投资状况。比如,这几年,国家为了降低居高不下的房价,就提高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储备,从而降低了贷款份额,最终造成利率的提升,投资者自然也就减少了贷款,最终缓解了市场的矛盾,放缓的发展步伐,避免和减少了一系列问题的突发。其次,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采用调整再贴现率这一手段来改变商业银行货币流出的数量,以此来引起利率的波动,改变投资者的资金流向,最终影响到市场需求,收紧房地产贷款的口子,延缓房地产过快发展的脚步,从而间接改变房价现状,帮助消费群体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民生的改善。

3、宏观经济政策与房地产市场协同发展的路径

经济周期的波动与市场价格的波动一样,都属于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应该客观面对房地产经济周期,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可以解决房地产业的周期振荡,保持波动被控制在合理、稳定的范围内,从而避免巨大波动给房地产业带来的经济创伤。以下对宏观调控政策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与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关系。

3.1处理好房地产业发展周期差异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统一性的矛盾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房地产业也具有地域性特点,在不同的区域,房地产的繁荣程度也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房地产的经济周期分为全国性的周期和区域性的周期。由此可见,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对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考察,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避免以偏盖全,同时还要落实各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执行,取得实效。

3.2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整货币政策

政策的制定要与实际国情相结合,因此,货币政策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时刻以国民经济的变化为导向,进行政策的及时变更,以避免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迷或者高热度的状况。国家还要注意及时调整利率,做到松紧合理,调控有序。同时,要严格限制货币政策的调整范围、时刻关注金融市场的流动,在此基础上,抓住房地产对国民经济有巨大贡献这一优势,延长周期波动,让房地产业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保持财政政策调控的稳定

经过时间的考证,当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时,采用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措施对经济的复苏和长足发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因此,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应该尽量减少现阶段的财政政策,如应该减少对现阶段投资项目的资金支持,从根本上转变结构。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政府必须谨慎选择适应现阶段发展的财政政策,同时要尽量不使用大幅度的调整措施,保障房地产经济的稳定发展。

3.4加大对房地产产品的改善力度

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住房供应体系存在很多缺陷,房地产供应和消费者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基于这一点,政府应该指引市场形成一种梯度消费模式;政府要不断完善居民住房保障体系,为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难的问题;将住房投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肆意扩大规模;解决供需严重失衡的问题,比如,减少大型商品房和别墅的供给量,减少大户房、天价房的建设指标,多提供中小型住房,满足中低等收入人群的需求。同时,房价之所以居高不下,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严重阻碍了房地产的发展。由此可见,应该严格控制房价,政府要及时搜集和了解各个时间段、各个地区的房地产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使房地产市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科学的价格评估,可以让房价更加合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这有利于促进房地产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3.5新的调控政策不该贸然出台

自新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以来,只有各别城市的房屋成交量出现了些许下降的状况,但是仍未影响房价,房价仍然居高不下。因此,不少群众认为,是国家调控的力度不强,应该陆续出台更多的政策来调控,比如利用开始征收房产税的方式来压制房地产的投机倒把,让房价开始回落到人们普遍可以接受的水平,满足群众需求。而想要出台调控政策,就必须首先进行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否则政策对市场只会造成负面效果。而国家要进行调控,就必须遵循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必须着重解决资本盲目流动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只是片面依靠抑制房价上涨的方式,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的调控政策必须立足于长效机制上,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让政策能够发挥实效,同时还要多管齐下。

4、结语

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房地产经济同其他经济形式一样,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性。而在不同时期,其波动性具其特殊性,在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下,其周期波动自然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二者进行分析研究十分必要。只有通过出台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引导健康合理的公民消费模式,加大公民的住房保障力度,打击各种恶意哄抬房价的行为,房地产的经济周期才会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房地产业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广阔。

作者:王胜男 单位: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

第三篇

1、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

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多数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中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许多经济学热点内容也能从中找到模型来解释和衍生,当前的各类经济学学术期刊论文中也常常能见到该课程包含的经济模型与知识点。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能使西部地区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宏观经济学研究前沿的内容,在阅读相关文献时能尽快理解其中心思想和关键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加强,能够运用更深入的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方法和更前沿的数学方法演绎与证明经济学命题,针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模型建立、经济学分析、数学推导以及之后的实证分析。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获得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由于国内外经济学类排名较高、质量较好的期刊往往十分强调理论模型的严格推导与证明,因此学生在对高级宏观经济学进行理论和系统的学习之后,会对当前较新和流行的经济问题、理论模型与数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容易在较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应学术论文。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开设和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一种挑战,能够提升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学习和研究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更多高级宏观经济学内容,了解更多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与主张,掌握更前沿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对经济学的其他方向进行研究时或许也能触类旁通,有所裨益。

2、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当前,西部地区不少高校逐渐向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在开课与授课中也反馈出一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2.1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

由于长期以来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等存在着优势积累,经济专业排名靠前的名校大多数位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东部地区高校(考研地区划分的A区)的考研分数线总体而言高过西部地区高校(主要在考研地区划分的B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西部地区经济类研究生生源对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了解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对初级和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可能还较为欠缺。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时,教师常常会为了照顾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而调低授课难度,降低讲课速度,并适当回顾复习一些初级、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这导致了高级宏观经济学本身授课课时和难度的欠缺。

2.2缺乏相关数学知识

数学是高级宏观经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涉及的数学工具主要有动态规划、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测度和积分、随机过程等,硕士研究生在修习此课时往往会因为相应数学知识不熟悉而难以理解课程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多数高校经济系专业的本科阶段在开设课程时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类课程在大一、大二就讲授完毕。虽然学生在考研时会重新复习这三门课,但在大一大二的本科学习中可能由于不知道考研科目设置而对上述数学课程不够重视,学习时一知半解,做习题时草草了事,对知识点掌握不够透彻。同时,在大三、大四以及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中可能因为未开设或未选修经济数学方法、随机过程、金融数学等与经济联系度较高的数学课程而导致数学基础薄弱,在接受高级宏观经济学教育时面对复杂的数学工具很难理解和掌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高校在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师资力量缺乏。讲授该课程需要较深厚的经济学沉淀和数学功底,同时由于许多参考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都是英文文献,需要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予以支撑,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常见。②存在人才缺口。许多能力很强的教师或博士均由于待遇、福利和机遇等原因选择了东部地区高校就业,导致西部地区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引进不足。③现有教师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涉及经济学和数学的前沿问题,若未一直关注该方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则很容易造成知识更新速度较缓,讲授课程内容陈旧、不适用等现象。④授课方式。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模型和数学推导,若不注意授课方式和讲课风格,则容易让听课学生有艰深枯燥之感,难以对该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3、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提到的西部地区高校在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3.1从学生的角度

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前置课程知识欠缺以及基础薄弱,针对性的对策有:

①各高校经济专业应该在本科教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引起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功底,在大三、大四阶段广泛开设经济数学方法、中级宏观经济学、金融数学方法等专业选修课,并在大一、大二阶段向学生强调经济学学习和考研科目中数学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初、中级宏观经济学和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尽量拥有系统的经济学和数学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各高校经济专业在对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同时,应该实际调查选课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做好课程衔接,最好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之前先为有需要的学生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并适当地增开与高级宏观经济学对应的数学课程,如动态规划、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测度和积分、随机过程等。同时,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相关外文文献的能力,应该配套地开设专业英语课程。

③为了保证学生在接受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配套课程之后能真正达到课程要求,应该在出勤、课堂表现、习题和考试上适当严格要求,该课程中大量的模型推导必然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来理解、推导和记忆。适当选取考试的方式和考试的难度,使学生在有动力学习的同时又不至于背负太大压力。

④学生在学习了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并掌握了其中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后,下一步必然是通过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方式来体现出学习到的知识。若缺乏相关培训而导致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欠缺、写作方式不规范,则很难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开设科研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的配套课程与讲座,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也非常重要。

3.2从教师的角度

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引进缺口和自身知识更新,针对性的对策有:

①设法增强师资力量,引进相关人才,扩充师资队伍。注意有针对性地引进符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讲授条件(即经济学、数学和英语均有较强能力)的人才,为此可以适当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培养专业的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原有教师结构知识储备落后,要积极地提高原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②形成高级宏观经济学研究团队,吸纳能力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加入团队,设法增强团队科研能力和合作能力,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联系。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大量学习新知识,一个良好的研究团队能使团队中成员对相关知识有更广泛和深刻的了解,共同讨论和研究也能使人受益匪浅。

③针对教师知识更新速度问题,西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应该加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派出相关教师与人才赴外学习深造,与国内外名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学习他人长处,弥补不足。同时应该尽量保证学校外文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更新及时,为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得相关学科最新前沿理论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金融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原因;对策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进行的综合性培养与锻炼,涉及专业知识、写作、思维方式等多种能力,是对学生文献检索与综述、独立工作、科研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是本科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初次尝试。本文分析了国际贸易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不当

选题决定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效率和价值,对论文质量发挥关键作用。但现实中,不少学生存在盲目定题现象,对毕业论文选题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存在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选题过大,内涵、外延太大,需论证的问题太多,对本科毕业生而言,因时间紧迫、知识面窄、篇幅有限等因素制约,选题过于宽泛会导致涵盖面过广,从而难以驾驭。二是选题偏离专业。少数同学出于个人兴趣去研究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无直接关系的问题,从而脱离了专业培养目标。

(二)论证不充分

毕业论文的论证过程展现了作者的思维逻辑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论证不充分的典型缺陷,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违反形式逻辑,具体表现为结构紊乱、层次不清、分类错误等;二是论据与论点间缺乏相关性或相关性较弱,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少数采用定量研究的论证中存在数据陈旧的弊病。

二、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低的原因

(一)学生角度

1.思想上缺乏重视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好坏对学生毕业、就业以及攻读研究生均无影响,因此多数本科生忽略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不情愿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普遍存在敷衍、拖沓的现象,论文质量当然无法保证。

2.科研素养缺失

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科研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语言基本功较差,在论文中屡有错别字\句子不通顺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学生查找、理解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恰当地处理原始文献和数据资料,仅会对手头资料进行简单的堆砌,不会使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再加工,提不出创新性的观点。

(二)教师角度

多数本科生都是第一次撰写科研论文,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技巧等缺乏应有的认识,需要论文指导老师给予悉心指导,但现实中老师疏于指导的现象并不鲜见,因为指导老师不但要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还需完成特定的科研工作量,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悉心指导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加之多数学生在大四期间都忙于在外实习或就业,指导老师只能通过电邮等形式了解学生论文的进展,较难对论文的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亦不会对学生提出严苛的要求。

(三)教学管理角度

毕业论文启动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期间涵盖了若干周的毕业实习,并正值学生就业及考研,这些都对毕业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造成了一定影响,学生无法全心全意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现实中,笔者指导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以实习、就业和参加各种考试多次拖延,不能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来交稿。由于敷衍、仓促交稿,导致论文的结构和内容经不起仔细推敲。

三、提高国贸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的首要原则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对于国贸本科生而言,应该具备应用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的能力。国贸专业本科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鉴于选题的重要性,指导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等信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介入自己的研究课题;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学科前沿、热点问题,作为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注重对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和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立足于本科教育全过程之中,可借助各阶段的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的锻炼来促进形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合理设计课程并提高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统计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第二,开设专题科研讲座,让学生能接触到国贸理论前沿知识。第三,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数据搜集能力。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常见中文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检索方法,还应让学生掌握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统计数据的查询方法。第四,鼓励学生申请学院、学校甚至省级别、部级别的项目,通过撰写项目书来锻炼文献搜索与提炼、社会调研、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科研能力。

(三)强化激励与约束

在毕业论文工作启动伊始,专业系有必要组织一次关于毕业论文的专题讲座,详细阐述毕业论文的性质及重要性,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毕业论文的写作目的、要求和任务。强化激励的方法有:给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并支持优秀文章的公开发表;同等情况下,优先授予“优秀毕业论文”的同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关于约束机制,可行措施有:开题报告写得较差的同学,取消答辩资格;对在第一轮答辩之中评价较差的论文,要参加学院的二次答辩。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论文指导老师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工作负荷许可的情况下,设置关于论文指导教师的甄选标准。责任心缺失、科研能力较弱的老师不应担任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学校和院系要注重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的提高鼓励、支持相关教师接受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有条件的应资助教师多参加高水平的国贸学术会议,追踪本学科的理论前沿。

四、结语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实现,其中需要方方面面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的高度重视、指导老师强烈的责任心、学校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等缺一不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本科生论文重复率过高的不良现象,学校有必要加大相关投入的力度,购买智能化的软件以及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加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与管理亦需要不断自我改革、完善,促进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整体提升,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戴晓芳.本科毕业论文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3):105-108.

[2]李海燕,俞金梅,高志红等,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41-144.

[3]王高峰,赵增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科技视界,2015(29):36-36.

[4]苑萍,张炜丽,张泽等.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0):98-99.

西部金融论文范文6

关键词:SPOC模式;《金融学》;选修课程;翻转课堂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提档升级,各种类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已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以《金融学》为代表的经管类通识选修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逻辑线条系统、理论关联紧密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无法开展针对性的例题教学和实践讨论,致使学生往往陷入对“理论”死记硬背的困境;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于线上教学,则不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出现专业知识学习的“碎片化”。以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将小众教学、微型课程和集约化讲授融为一体,采用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回应了高校课程教学校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基于SPOC教学模式对高等学校《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不仅可以将合作、讨论、质疑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力度,同时还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创新、创造、创意和创业的“四创”能力。基于此,本文重点以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为例,设计嵌入SPOC理念的《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并阐释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一、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困境分析

当前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商业联系日趋紧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复合型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引入国际研究型大学的惯常做法,开始对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进行类别细分,学生在主修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必须要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通识课程。《金融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受众的专业知识背景存在差异、选修课程班级规模庞大、教学评价体系单一,《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多方面困境。

(一)《金融学》选修课程章节内容设计不合理

在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双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下,高校教师出于缩短备课时间、降低教学过程复杂度的考虑,会面向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金融学》选修课程,而多数教师并未把握学生受众的差异性特征,通常是把面向金融学专业讲授的课程章节内容简化移植到非金融学专业授课过程中,实际上是专业课程的简单通俗化处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课时有限、重在知识广度介绍的特征,一味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缺乏专题亮点章节内容的精细打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并不强烈。而且,金融学专业和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诉求等明显不同,如果没有厘清《金融学》选修课程与所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学科联系和知识起承性,对具体章节内容安排进行适当删减和突出,将导致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时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偏差。

(二)《金融学》选修课程通识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定程度而言,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育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其旨在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选修课程仅是学生修满专业学分达到毕业条件的一个基本门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未能投入足够精力参与到通识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从教师主体来看,诸如商学院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金融学》选修课程往往是由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专业老师来讲授,主讲老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色彩,难以将专业课程教学和通识课程教学融会贯通,对学生金融视野的开拓和金融素养的提升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学生主体来看,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选修《金融学》课程时通常抱有“凑学分”的心态,此时其倾向选择学分高且教学考核相对简单的课程及授课班级,这与通识教学的课程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金融学》选修课程实践教学手段不丰富

在《金融学》选修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讲老师的教学理念倾向于客观主义,教学形式偏重“注入式”教学,实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方面,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只是将老师头脑中的客观事实转移到学生头脑中去[1],对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知识传授过程过于刚性化。另一方面,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呈现“唯一性”趋势,教学主要采用“满堂灌”形式,互动和讨论环节流于形式,也没有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致使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强化效果并不理想。

(四)《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金融学》选修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的判定依据包括出勤率、课堂发言及随堂作业[2],期末成绩的判定依据主要是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课堂发言和随堂作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介绍和案例讨论而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控制,期末的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也过于突出结果导向,教学评价机制的运转成效并不乐观。而且教师从事选修课程教学,在优质课程(金课)立项建设、教改项目参与、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劣势,这也导致教师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从事选修课程教学实践改革。

二、SPOC翻转课堂在选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翻转课堂自2012年以来得到大规模倡导,并与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相结合,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但受教学资源、课程定位、班级规模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的课程适用性还存在一定不足。在此背景下SPOC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视,SPOC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MOOC平台资源及相应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限定了课程开放规模和准入门槛,通过线上MOOC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提升专业教学的针对性[3]。具体来看,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强调赋予学生个性化、体系化、深度性的课程学习体验,也重新塑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4],确保了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下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出其各自的比较优势。近些年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国外著名学府的青睐,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部分学院尝试将SPOC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在线上规定学生每周应完成的课程学习内容,在线下翻转课堂则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化理解[5]。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选修课程的优势分析

将SPOC翻转课堂应用于诸如《金融学》这类选修课程具备如下几方面的优势:其一是有助于丰富选修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源。SPOC教学模式可以实现MOOC资源、微课资源以及自有录制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帮助老师将大量精力从备课资源准备工作中抽离出来,能够专注于教辅资源的选取、补充和完善以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设计,从而有效提升选修课程的实际教学成效。其二是有利于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章节内容设计的针对性。相较于MOOC资源的大规模在线开放特征,SPOC教学模式注重受众选择的精准性和课程内容的定制性,其可以帮助教师结合选修课程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体系构成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凸显选修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导向。其三是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在线上开展课程导学和项目分工,还可以让教师在线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线上与线下教学手段的互补与交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其四是在帮助学生拓展学科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SPOC翻转课堂实际上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多渠道资源辅助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提升学生对于专业主干知识和关联知识的学习素养。

三、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金融学》选修课程SPO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应在充分认知和了解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为前提,以老师线下课堂教学引导为重点,以课后练学评价为延伸,充分发挥各渠道学习资源的比较优势,调动学生选修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选修课程教学回归通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具体来看,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资源开放共享、课中教师精准引导和课后跟踪评测分析三大部分。在课前资源开放共享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受众前端分析和章节内容编排工作[5]。具体来看,应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选修《金融学》课程专业的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构架、理论积淀进行群体画像,梳理、分析、研判学生受众对于《金融学》课程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金融学知识的核心需求痛点,据此对金融学课程框架及章节内容进行简化和重构。如对于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重点需要掌握金融要素、金融中介、金融供需和金融调控监管四大板块的主要内容,结合主要板块可以勾勒符合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诉求的金融学逻辑线索及主干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整理线上教学辅助资源,尤其是通过引入优质MOOC资源和自行开发微课资源,在线上平台开发集教学大纲、教学PPT、案例视频、习题库、参考论文于一体的课程资源包,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必须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相关课程资源,提出围绕知识重难点的学习任务单和系列思考题,允许学生线上分组讨论并发表各自观点,强化其对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和理解。在课中教师精准引导阶段,教师可以从线上平台导出学生课前学习的相关数据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同疑难点进行甄别,明确课堂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金融学》选修课程而言,可以结合课前列出的学习任务单,通过金融实践案例分析、商业理财情景实验等方式开展问题探究型教学,在此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讨论,以小组形式汇报针对学习问题的共识观点,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并在SPOC平台上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体会,加深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能否将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关键就在于授课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精准引导程度,教师在SPOC翻转课堂中实际上扮演着控场者的角色,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展和学生学习讨论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而对自身的教学节奏、教学方式等进行适应性调整。在课后跟踪评测分析阶段,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本节课程讲授的主要金融知识点开展线上单元测试,要求学生在课程尾声或课下时间及时登录相关平台答题,测试结果同步反馈至教师线上课程后台,教师据此考察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程度,并就争议性问题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讨论和指导,并在下节课堂教学时抽出少部分时间进行问题阐释和知识巩固。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线上平台上推送、上传一些与课程章节内容紧密联系的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后就感兴趣的金融话题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发现研究兴趣点和学科交叉点。

参考文献:

[1]童正芳,李雪,刘妍.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5):56-60.

[2]刘妍,岳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与主体行为研究[J].高教学刊,2018(2):81-83.

[3]李蒙.MOOC平台SPOC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7(2):1-3.

[4]徐蕾.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国际金融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9):147-148.

西部金融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创产业;产业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我国文创产品飞速发展,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格局正在建立,数字经济正在与传统经济模式深度融合,产业跨界成了新的发展方向。文化创业产业也逐步呈现市场化、规模化的新业态。因此,在这样的节点上,使用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文创产品的发展是找到新发展格局下文创产业发展路径的重要手段。

一、产业经济学与文化产品的基本概念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产业经济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拥有了相当完善的理论体系。西方的产业经济学主要聚焦产业组织与产业行为,将产业与市场等同,进行微观的组织行为分析。而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则集中于国民经济的某一行业或部门,聚焦于产业之间的发展联结以及产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发展规律。因此有别于西方的产业经济学理论,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涵更加广泛,层次更加丰富。在学科设置上除了有相关企业发展理论,以及产业组织理论,还有对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间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的探讨。

(二)文创产业的内涵与特点。第一,高原创性。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即其凝结在产品中的知识和创意,文创产品是通过对这些抽象的符号与图案进行物化或由此产生的各类服务。对于文创产品的消费即对知识产权的消费。单纯的模仿与简单的组合并不会得到市场认可,同时阻碍了产业资本的形成,无法扩大再生产,最终只会导致市场的萎靡。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让原创性强的文创产品为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提供基础动力,这样才能培养创意市场形成稳定优质的客群,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1]。第二,高附加值。文化创业产品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其与其他产品的高融合度。在核心的创意体系形成后,只要将其与成熟的产品进行配套研发,最终得到的文创产品都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作为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创产业的介入可以让原本束之高阁的博物馆藏品焕发新的生机。以台北博物院为例,通过将北宋汝窑莲花温碗进行文创研发,力求在配色、造型、质感上保持特点,结合现代人的使用场景和新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最终的产品受到了市场与同行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行业,文创产品自身的研发只是其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的文化IP更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变现能力。随着文创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也将发掘出一批高价值的文化IP,并围绕此形成全新的产业布局。第三,外溢性强。文创产业的发展水平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例证。这源于文创产业本身外溢性强的特点。伴随文创产业的发展,文创产品自带的文化属性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产品本身对美的追求也将逐渐影响每个人,进而从整体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提高社会审美水平,增强文化凝聚力,丰富精神世界,最终促进社会核心发展。同时文创产业形成的产业链也将涵盖多个产业部门。由此形成的带动能力也将促进消费结构由单一性向高层次、多样化的角度发展,从而为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良好的引领作用[2]。

二、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文化产品的现状

(一)创新能力不足。文创产业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文创产业的创业活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创新亦没有深度的认知,在创新模式上多数产品只用了简单的叠加,认为将马克杯、文具等产品上涂装相应的图片标识即为文创产品,这只是简单的包装,并没有形成应有的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甚至出现一加一小于二的状况[3]。在创新理念上对传统文化IP的挖掘没有深度和广度。现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依然囿于部分较为成熟的内容,没有深度探索传统文化中现有的大量宝藏,由此形成的诸多IP亦没有关联性。

(二)产业体系亟待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离不开市场的调节,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统筹与配置就需要有完善健全的产业体系做支撑。文创市场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运行不畅,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分工。目前文创产业总体规模和产业聚集度仍然偏低,生产要素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产业如交易平台、经纪等和下游产品包装、配套服务等产业存在缺位,产业聚集的效应无法最大程度发挥。产业链也缺乏更广泛地拓展延伸,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产生竞争内耗,市场未形成合理的分工。根据国外成功的文创产业发展经验,文创产品若要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需要形成从游戏、小说、电影等到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一系列文创衍生市场。只有拓展出更多的文创衍生产品,才能构建出更加规模化的产业集群[4]。同时,我国缺乏运用产业化方式将文创内容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人才,很多有创意、有价值的产品无法得到好的市场推广,商业转化率不高,经济价值难以实现,导致文创产品在流通和消费时受阻。

(三)金融服务不够健全。目前文创市场资金使用成本较高,融资多以直接贷款、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为主,相关金融产品与服务较少,现有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无法有效保障文创企业的融资,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融资困难制约着我国文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文创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存在着前期投入巨大、价值评估难、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资金需求巨大,往往又难以得到资金支持。多数项目需要经过漫长的研发周期以及审批手续才能产生部分收益。同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文创产业的需求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巨大的产业投资风险。文化产权交易的不成熟也是致使文创行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核心产权为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所以在估值、质押流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阻力。

三、产业经济学视角下文化产品的发展策略

(一)拓宽产业发展方向。由于文创产业高原创性的特征,文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拓展思路、转变思想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产业的突破发展。首先要重视与互联网的融合。随着5G技术、AR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文创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势在必行。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创产品可以拓宽产品表达形式,互联网带来的强代入感也可以提供更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为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铺平道路。其次要盘活传统文化富有价值的文创IP。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内核,打造有深度、有内涵的国产IP[5]。

(二)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文创产业只有形成完整的市场运转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应制定具有引导性的文创产业政策,并为文创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结合本地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强文创产业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避免市场乱象,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优化营商环境。其次,政府要把握好文创市场发展的内驱力,重视市场的作用,充分考虑市场调控的内生机制。只有利用好市场化和产业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创产业的高附加值作用,促进文创生产要素自由流通,推动产业升级。

(三)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首先,国家应针对文创产业出台相应政策,保证金融工具的对文创产业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运用市场的手段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了让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外,还应支持难以上市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鼓励包括风投、基金、保险等在内的更多金融机构为文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加快文创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利用现在比较普遍的包括融资租赁、仓单质押等方式,结合文创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同时,建立健全文创权益类交易平台和文创产业融资担保服务,为文创产品交易的规范化和资产证券化提供评估保障和交易机制,降低文创企业的融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文创主题投融资论坛,建立文创专项风投基金,增加金融机构和文创产业的沟通交流,推出对应的金融产品。最后,建立完善并具有针对性的文创金融法律规范,对于文创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特点,在权利归属和价值评估等存在不确定性方面的问题,要完善知识产权,形成文创无形资产的科学评估机制,提高文创产品的金融流通性。

参考文献:

[1]闫壮壮,成民铎.产业经济学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3):35-37.

[2]于晓明,何志勇.浅谈文化产业投融资[J].中国商论,2021(2):162-163.

[3]郑正真.“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创产业发展趋势及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论坛,2021,32(1):1-7.

[4]潘爱玲,王雪.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1):64-71.

西部金融论文范文8

关键词:绩效评价;因子分析;文化产业

一、引言

2016年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的概念,文化产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中的重要部分,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绩效评价则是衡量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成果的有效方法,通过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利用负债率、利润率等常用财务指标、平衡记分卡等管理工具对文化企业经营绩效进行测评。张仁寿等(2011)根据广东等13个省市2007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的CCR模型和DEA的“超效率”模型对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这一研究从经济社会宏观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各地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绩效的差异。朱尔茜(2017)通过选取81家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并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熵权法对四类能力指标赋权,得到了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得分和排序,并提出合理建议。总体来看,现有研究通过多种角度、方法对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进行绩效评价,但鲜有研究将地域因素与绩效相结合,但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文章将地域因素纳入分析内容,通过提取关键性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多方面评价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绩效,为投资者投资、企业开展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以中国《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四个方面选取可以充分体现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15个财务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指标值越大代表公司经营状况越好或风险越小的指标为“正向指标”;反之,则为“逆向指标”。(表1)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2012年,国家统计局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构成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及其辅助生产活动,文化用品和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本文选取上交所与深交所上市的57家A股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区域划分依据为国家统计局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区域划分标准。

(二)数据来源与标准化。数据均来源于CSMA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在选定指标后,为减少指标量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方法为:Z=(X-X?)/啄x,其中,X?为X的均值,啄x为标准差。在因子分析中,SPSS软件会自动处理标准化。由于X3(资产负债率)及X4(产权比率)为逆向指标,因此作正向化处理:Yij=-Xij,不改变指标值的分布规律。

(三)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通过KMO和Bartlett检验对原始数据进行可行性检验。KMO值用于检验因子分析是否适用,若介于0.5与1.0之间,表示适合因子分析;小于0.5,表示不适合因子分析。文章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10,近似卡方值为1219.176,df值为91,sig.为0.000,效果显著,以此判定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四)因子分析结果。1、因子提取和解释。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结果如表2所示,此次共提取了4个公共因子,它们累计解释了原有变量87.958%的信息量,因子提取效果较为理想。(表2)为方便解释因子含义,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利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表3)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因子含义较为清晰,可得以下结论:第一个因子在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上的载荷值较高,反映盈利能力,以F1表示;第二个因子在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产权比率上的载荷值较高,反映偿债能力,以F2表示;第三个因子在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上的载荷值较高,反映发展能力,以F3表示;第四个因子在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上的载荷值较高,反映营运能力,以F4表示。2、因子得分与评价模型构建。根据上述分析,以旋转平方和载入中四个因子各自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模型为:F=(0.31951F1+0.22813F2+0.20168F3+0.13027F4)/0.87958=0.3633F1+0.2594F2+0.2293F3+0.1481F4,根据模型计算相应得分。3、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结果分析(1)各指标权重分析。根据因子分析原理及提取的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确定各指标权重。由绩效评价模型可以看出,盈利能力的贡献率最大,权重为36.33%,一个公司盈利能力强,就具有持续稳定地赚取利润的能力,必然会拥有更多的资本与资源增加生产投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偿债能力,权重为25.94%,也是影响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绩效的重要因素。而营运能力与发展能力的权重较低,说明这些指标目前对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绩效贡献相对次之。(2)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绩效分析。在盈利能力上,57家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总体较差,仅有5家公司得分为正,其余均为负值,且各地区平均绩效均为负值,其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公司有45家。从地域分布来看,东北地区平均绩效水平最高,主要由于公司数量少,绩效水平差异化不明显;西部最低。在偿债能力上,57家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总体较强,其中有3家公司为负值,其余均为正值。从地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发展能力上,57家上市公司平均绩效为正值,说明发展能力强,其中52家公司为正值,其余为负值。从地域分布来看,中部地区平均绩效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在营运能力上,57家上市公司平均绩效一般,其中24家公司为正值,其余均为负值。从地域分布来看,西部地区平均绩效水平更为突出。

四、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