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例6篇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并已被实践证明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和利用一个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就业指导课应是一门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职业、择业、就业与创业知识、技能以及经验,促进学生选择、获得并准备从事一项与个体匹配的职业并力求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课程。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分中,更是体现在学生求职就业时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展示中。将案例教学引入就业指导课已成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手段。

二、典型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

1.提升就业指导课案例教学有效性和系统性

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的案例教学十分重视,但是在案例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工作显得相对滞后。缺乏有效性和系统性,使得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性有所欠缺。实际上,简单的举例或者引用数据,是无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的,更难以做出就业指导课所要求的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由此可见,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学得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条件。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能提升就业指导课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案例教学内在要求。

2.保证就业指导课案例教学科学性和规范性

典型案例库建设的过程,就是教师精心备课,规范教学的过程。典型案例从选择、编辑、引用、评价,在于学生课堂互动中,发挥着启示、引导的作用。只有优质的案例才能体现就业指导课的科学性,才能收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对案例中的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思想和认识,通过这些活动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能较大程度上树立科学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观念,规范就业指导课课程教学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典型案例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讨论,发现问题,做出判断;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案、措施。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扩展了所学知识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的应用范围。典型案例的建设,一定要贴近学生现实需求。通过学生参加讨论和分析自身关心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就获得了在短期内接触、处理各种各样问题的实践机会,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三、典型案例库的建设

1.典型案例的特点

(1)指导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程的指导思想,将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均没有定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正确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准确设计人生定位,把握机遇,使得他们能终身受益。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情景再现与角色体验,能引起大家对课堂教学中某种导向性的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思想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局限于个别情景或者特殊问题。

(2)实践性。典型案例的选择应是真实可靠的,这就为在课堂上接受书面知识的学生提供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因此,实践性也是在选择典型案例时需要把握的重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出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体验实践过程。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以及教师总结和点评,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案。典型案例的实践性,体现了就业指导的案例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的欠缺。

(3)针对性。典型案例库建设应是在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相对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要掌握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规律以及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实际需求,要做到对症下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防止理论脱离实际。同时,要注意把握本校学生或者授课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如,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需求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目标不同等。因此,在典型案例选择的时候要特别思考,“这些学生需要什么”“这个案例能达到什么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典型案例的针对性,并取得实效。

(4)启发性。案例之所以能称之为典型,必然有引发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因此,典型案例的启发性也应是重要特点之一。典型案例能记忆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对整个职业生涯的考量,更能启迪学生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典型案例本身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存在,切忌成为学生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典型案例库建设原则

(1)“分层分类”原则。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就业由原来“统分统招”的模式过渡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指导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帮助掌握求职技巧,设计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发展与成才打下基础。典型案例库建设作为就业指导课案例教学的基础,应把握分层次、分类别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年级、专业、目标、需求等方面进行区分,并配套选择相应的案例,进行“分层分类”的案例库的建设,保证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2

关键词:社交媒体 大学生先进典型 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F270;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08-02

一、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现状

当代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参与,作为驱动未来时代迅速发展的重要群体,青少年的培养则显得极为重要。青年群体覆盖领域相对较为集中的高校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塑造健全青少年人格品质的基地,为了促进我国各项指标迅速发展进步,逐步增强中国教育领域的科教力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理应承担起培养社会楷模的重要责任。有关心理学家曾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独处时极易产生孤独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绪的出现,他们往往比其他群体更易结群。此外,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易受他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影响,即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同一个人生成长阶段,相互沟通时具有共同语言,彼此所传达的观念以及话语导向更加具有感染力,群体染化效应表现得尤为突出。

基于以上讨论可知,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意义,它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促进中国梦更快、更好的实现。回顾我国历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先进典型案例,都可以从中看到未来的希望:有“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美誉之称的武汉大学黄来女不畏生活艰难,在保证学习成绩优异的同时背着父亲上大学,孝感动天;优秀志愿者典型――杨子威,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生,积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献血捐髓的案例被人们牢记,其精神深入人心等等。这些优秀典型都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续写一个个感人的诗篇,实为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楷模,引导着同时代大学生更好地塑造健康的人格、素质与正确的义利观与道德观。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外元素交流频繁,当代大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远比上一代人多,尤其现在正处于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时代,学生借助手机、网络等电子媒介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更易于接受新的观念,因此大学生的人物性格与价值观念逐渐趋于多样化。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先进典型工作时却还以传统单一的“雷锋精神”作为宣传题材,虽然活动开展期间可见成效,但活动过后工作成效甚微。“雷锋精神”是应该作为我们宣传的典型和榜样,但是宣传内容和方式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相隔较远,多数学生无法从中产生共鸣。基于当代新的时代背景,国家在推进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时应改变以往过于单一、形式、老套的宣传方式,突破传统模式的框架,紧跟时代潮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创新发展新的宣传渠道,选择合适的先进典例代表。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道路曲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的长期感染下,大学生遇到的先进典例都是被学校包装、改进过的完美型人格楷模,他们往往完美无暇,不存在一丝缺点,不过这种宣传形式却不被大学生所认同,完美型人格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学校所塑造先进典例的人物形象不够饱满,学生无法产生共鸣,甚至有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此外,传统高校更加偏重教育者的主体性,却忽视受教育者本身的主动性,强行向受教育者灌输他们不曾接触过的冰冷、无感的文本类道德思想知识,其工作成果收效甚微。

二、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

随着全球发展趋于多样化的大潮流,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交流沟通的渠道十分丰富。在物质文化发达,精神文化多样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遇到的诱惑也随之增多,长时间处于温暖安逸的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大学生对梦想的追求,对塑造大学生坚韧、进取、勤奋、刻苦的精神造成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担当。为此,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紧抓主要矛盾,顺应当代社会发展潮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大力推进国家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工作的发展,使大学生受到先进楷模的典型事迹的感召,引导大学生思考社会所需要的正确义利观与道德观,并遵循社会需求积极选择正确的价值观。由此看来,高校积极推进培育大学生先进典例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导向价值、激励价值与文化价值。

1.导向价值。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流入对中国社会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西方文化倡导人性的张扬,提倡自由,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人们的人物特性得到充分释放,人们的个体意识、自主意识与权利意识逐步增强。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被过度宣扬,中国传统优良素质却被一部分人逐渐淡忘,享乐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想开始在社会中蔓延,这种现象会对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义利观、审美观发生扭曲,导致出现错误的社会行为。近年来社会上不断滋生出许多不良风气使当代大学生深受其害,一部分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宣扬个人中心主义,毫不顾及他人的境遇与感受;一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冷淡,对周围所发生的事采取漠视的态度,漠不关心,并对志愿者等奉献精神不屑一顾,缺乏对同学、朋友或其他人的关爱,缺少社会担当精神;有些同学则将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即使他人无意触犯到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高校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大力宣传与开展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的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在保留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优良素质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张扬个性,塑造健康的人格。

2.激励价值。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所接触的文化、思想、人物与环境都有可能决定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与行为价值的选择。大学生目前的人生阶段尚不具有成熟的思想,年龄阶段、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都不能使他们足够理性地对周围事物的价值观做出正确判断。他们行为大胆,思想开放,可塑性极强,相比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他们更易接受新的思想。因此在这个重要阶段,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人物楷模,激励他们大胆出发,积极为理想奋斗。高校在选择先进典型使应着重典型的真实性、时代性与鲜活性,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励大学生,感动大学生,使大学生从先进典例身上引起共鸣,并从中学习楷模的优秀素质与成才经验,不断激励自己向着梦想前进。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激励价值。

3.文化价值。当代社会的一个鲜明标志是网络社会,网络将全球各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不同地区与人民能够快速学习与引进其他地区的文化,但是从某个层面来讲,在物欲纵流的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与新鲜元素的流行并不是一绝对的好现象。高校积极培育大学生先进典例,对于高校文化底蕴的传承与个性气质的发扬起到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此外,发展先进典型工作有利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优良的传统素质,促进中国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推进中华文明的宣扬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基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的大潮流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性,高校应紧跟时代潮流,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内容,以学生成长需求为着力点,积极推出合适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促进大学生更多地思考人生,以实际行动达到大学生先进典例培育工作的目的。

因此,高校积极推进培育大学生先进典例的工作具有十分鲜明的导向价值、激励价值与文化价值。

三、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机制的探索

首先,积极开展大学生先进典例培育机制的前提是做好宣传工作。基于当代新的时代背景,高校应改变以往过于单一、形式、老套的宣传方式,突破传统模式的框架,紧跟时代潮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创新发展新的宣传渠道。高校可利用校园资源,在校园内开展先进典型表彰会议,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合理利用网络电子媒介,通过各大媒体平台或报纸杂志加大对先进典例的宣传力度,为大学生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先进典型案例,避免形式主义,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应深入学生内部,与学生深入交流,积极推动广大学生一起探讨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从中思考当代社会所需要的行为价值,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其次,为了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先进典例推广机制。高校可采取“传承”的形式积极推动典型先进推广工作,建立“老生带新生,一届带一届”的纵向传承机制,以典型来促进发展,不断激励各届同学为下一届同学做好楷模,实现先进典例宣传示范作用最大化。除了纵向传承机制,高校还可采取点面横向宣传机制,即构建网状体系。确立个人为先进典型代表,以此为圆心向外延伸,使个人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扬,以裂变的效果将先进典型的进步思想与优良精神手口相传,营造出人人学习典型、人人争当典型的积极向上的气氛,促进典型培育工作更加有效的进行。需要明确的是,高校选择先进典例代表时必须具有针对性、代表性与真实性,高校需要建立长期的考察制度,通过认真工作深入调查筛选出真正合适的先进典例。

再次,在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趋于多元化的时代,不仅出现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其价值观点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因此在选择先进典型形象时也需考虑多元化。虽然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同一个人生成长阶段,相互沟通时具有共同语言,彼此所传达的观念以及话语导向更加具有感染力,但是群体染化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与人生价值发生改变。想要促进先进典型的多元化,需要选择不同领域的楷模,不仅仅需要道德楷模,还需要工匠楷模、生活楷模、创业楷模、政治楷模等。在高校教育事业中合理利用群体感染效应,积极宣传工匠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楷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极呼吁同学学习楷模的综合素质,教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与正确的道德观,使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目标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优秀楷模,学习楷模的进步经验与优良素质,从而利用自身的力量与才华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最后,充分将网络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利用网络机制宣传先进典型,多采取交互流形式与网民进行实时沟通,深入网民内部,了解网民对先进典型的看法,为广大人民营造出更加和谐、积极、正能量的网络育人环境。目前大学生查找知识与获取信息的大部分渠道都是来自网络,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查找内容形象具体的特点。互联网可以通过动画、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综合界面传达给大学生更加具体形象的知识信息,促进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教导内容的理解与接受。再加上近年来电子产品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大多数人都可以接触到网络,通过网络可以使学生投入极小的成本换取极大容量的有效信息。高校应紧抓这一特点,加大力度推进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案例,教导大学生遇见问题时先从自身找原因,对他人宽容,对自己严厉,对身边的事物始终保持热情向上的生活态度,借助网络优势培育大学生自觉构建出自我教育良好环境。高校可利用各大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使楷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与大学生实现沟通与交谈,以此消除大学生与先进典例的距离感,使大学生产生共鸣,由此促进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楷模所传达出来的优良精神。通过与楷模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主动地学习楷模的优良精神,以自身切实行动表明学习先进典型的决心。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为广大学生推出各个领域多元化的先进典型人物及其相关典型事迹,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案例激励大学生,促进典型培育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氛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极呼吁同学学习楷模的综合素质,教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与正确的道德观。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典型示范效应研究(编号:16Q119)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照清,袁以明.大学生先进典型形成群体示范效应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6)

[2] 赵正洲.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3] 李炜.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工作浅析[J].高等教育,2013(12)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学校办公室 湖北武汉 430200)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3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教学实践

环境影响评价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在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人才需求量逐年升高的同时,从事环评工作也成为环境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重要就业领域之一。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工作在本科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框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对于提升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其依据建设项目相关资料编写环评论述或报告书的基本能力。

1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脱节。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所讲授的理论比较陈旧,与现行环评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严重脱节,理论教学无法满足职业资格考试需要。(2)教学内容与社会对环评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相脱节。教师讲授内容过于强调基础理论,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与领悟环评的技术方法,不能满足社会对环评人才能力与素质的需求。(3)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各高等院校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能力训练不够。(4)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环评项目不具代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到实际环评项目,对学习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针对我国高等院校环评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专家提出将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工作与环评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和理念[1-3]。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进行改革,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改革

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环评工作的结合。教学内容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直接体现[4]。如何对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进,使之能够与现行环评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所在。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目前,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可供选择的教材较多,如朱世云与林春绵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环境影响评价》[5]、周国强主编的高等专科学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类专业系列教材《环境影响评价》[6]、钱瑜主编的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规划教材《环境影响评价》[7]、曾向东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短学时系列教材《环境影响评价》[8]等。然而,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教材的内容与现行环评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且教材内容与现实中不断更新的环境标准、环境政策法规、技术导则等存在较大差距,教材内容存在明显滞后性,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为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修订与更新,精心准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实践采用摒弃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教材中过于陈旧及应用性不强的相关内容,增添与环境影响评价职业资格考试及实际环评项目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例如:(1)删减现有教材中过于理论、实践性不强的相关内容,如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2)增加与环评职业资格考试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如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等内容。(3)增加与实际环评项目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环评项目的工程分析、环境风险评价及公众参与等章节。

2.2 教学方法改革

对现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通过引入基于案例式教学的多种新颖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1)在各重点教学章节中引入典型案例的讲授,如水环境影响评价典型案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典型案例及风险评价典型案例等。这些建设项目的环评案例是由主讲教师在已完成的实际环评项目中精心挑选并经过加工后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认真分析,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中用到的案例知识相互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2)在课堂中引入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增加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时间,相应减少单纯理论课程的授课时间,设置典型案例的讨论环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分析案例、思考案例、讨论案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性环节。(3)引入实际案例进行模拟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典型案例为背景,设计一些建设项目的环评任务书,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环评的模拟设计,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2.3 学生参与方式的改变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课程的方式,使其能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环评课程的学习。在本课程教学中,通过改变学生角色使其实际参与项目实践。例如:在学生完成模拟案例的设计项目后,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代表汇报环评项目设计,其他小组成员点评其项目成果情况,指出项目设计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进行最后点评。通过这种参与方式的改变,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理论转为主动提出并解决问题,其对课程的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授课方式也由单纯的讲授转为引导其学习。此外,依靠现有“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参与市场上环境保护公司的实际环评项目,使其适当承担编制环评报告书的工作(如环境现状调查、公众意见调查等),观摩实际环评项目评审会的现场等。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使学生亲身参与实际环评项目,使其角色发生改变,达到从“知识的学习者”到“项目的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2.4 考核方式改革

改变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使其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考核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考核,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等均发生改变,由此考核方式也需进行相应改革。在课程考核中,大幅度提高实践性环节所占的比重,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并适当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三部分的成绩比例为5:2:3。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环评项目制作、项目小组汇报与点评上,因而实践性环节所占比重增大。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

3 课程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3.1 理论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联

目前,国家对从事环评工作的人员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人员必须具有上岗证,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必须配备相应的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要求。为使培养出来的环境专业人才更加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对高等院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使之更加科学与合理。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摒弃现有教材中过于陈旧及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增添与环评职业资格考试及实际环评项目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此外,将环评从业资格证书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以相关从业资格考试的重点内容为蓝本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理论教学有的放矢,达到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其职业竞争力的目的。

3.2 能力培养与职业技能相结合

相比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本科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的改革却相对滞后,严重阻碍和限制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和就业竞争力的拓展。目前,各高等院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理论环节的讲授安排较多,且理论课程大多是单纯地讲解环评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技术方法等,实践环节内容较少,致使学生无法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真正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有些知识非常难懂。本课程通过开展基于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在各重点教学章节中融入典型实际环境影响评价案例。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学生分析与讨论案例,学生模拟设计与制作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3.3 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融合

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学习中,学生仅是被动地接受课程理论知识,没有调动其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此外,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考核采用理论考试形式,实践性环节考核未能体现,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实际环评项目的制作能力。本课程通过改变学生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学习方式,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以及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等措施,使学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实际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工作,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习效果。此外,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实际环评项目的参与,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4 结束语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更新,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环境影响评价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可大幅度提高学生通过相关考试的比例,整体提升高等院校本科环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在教学中引入基于实际的典型案例,使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的规律,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增强。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参与到相关环评项目的工作当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环评工作的认识,培养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综合就业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杨芳,颜世发.融入环评师职业资格考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84-86.

[2] 张波,吴春笃,储金宇.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94-96.

[3] 王建宏,陈家庆.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式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7):105-106.

[4] 王开峰.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1,38(5):280-281.

[5] 朱世云,林春绵.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周国强.环境影响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4

当前我国园林行业发展进步不明显,因此园林设计应用型人才影响着我国园林发展的趋势。我国园林行业发展情况有两种,一是创新能力欠佳,结合当地文化特点且构思新颖的作品基本没有;其次喜欢借鉴近现代欧洲园林设计的构思,可又没将其内涵理解领悟,对此目前我国园林设计作品多数照抄国外园林设计理念,缺乏抓住本土民族特点进行创新。我国多数园林设计者不注重园林发展过程的历史及文化,创作过程中将其忽略,构思出来的作品缺乏内涵,毫无品味可欣赏。历史文化对现当代文化有着较深的影响,在其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日本、韩国现代园林成功案例可证明,将现代欧洲园林理论和实践同本土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方可设计出富含本土特色的园林。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必须将现代欧洲园林设计模式与我国传统园林种类互相结合,才能改变目前园林发展缓慢的情况。从园林设计教育方面看,全面认识园林设计学科可促进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帮助学生加强掌握园林发展规律的能力,尤其加强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继承历史及创新的能力,才能加快现代园发展的步骤。

二、历史园林设计课程教学不足的问题

1、分不清课程重要性

我国的大学可分为研究型与应用型,研究型大学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园林设计学科以园林史理论课程为前提,开设科目多为理论型;而应用类大学则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一般根据行业技术要求来培养学生,因此园林理论科目课程在应用型学校中得不到重视,此类教学方法虽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降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极少数应用型高校的老师和学生甚至认为不该再开设此类对园林设计构思及施工没有很大帮助的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该采取何种方案将理论性科目及培养人才操作能力相结合,是目前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考虑的问题。

2、学时时间短并受限制

应用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数把学生的学习时间花在操作培养方面,导致在所开设的科目中,理论类型课程时间安排得较短,一般少于35个学时。课时量变少,学校理论课的开设也只能随之减少,有的高校甚至只从世界园林史或我国古典园林史两者当中挑选1门讲授,内容比较单一。而近现代世界园林发展状况多数被舍弃或者只抽取一小部分穿插在课时剩余的课程当中讲授。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缺少园林史理论科目,园林设计课程的知识面也就不完整。我国现代园林发展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经对比,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应用型学校开设园林史理论科目很有必要,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国外造园技术的先进方法,还能了解欧洲现代园林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我国未来园林工程师能吸收其丰富的经验进行开拓创新,影响我国园林行情前景,促进其快速发展。

3、教学方法单调

总结我国园林设计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园林设计理论课目多数采取单调及陈旧的教学方法,并且大部分高校只注重对国家及地方园林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着重观察我国园林内容及种类的发展,导致学生只能单一地吸收园林相关简单知识。教师教导学生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因人施教。由于应用型学校面向社会发展现状,重点培养园林行业所缺乏的高层次人才,故其教学方法相对研究型学校而言也比较落后,必须根据实际教学并且还要灵活运用。

三、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1、从专业入手,确定教学计划

目前,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与欧洲园林行业的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要拉低差距水平,国家必须大力培养综合能力强和敢于大胆创新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能力培养,课程多数应与技术和实践相关,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应该全方面培养学生动手以及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其大胆创新打下基础。具体方法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培养学生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其次通过分清主流的学习,使学生领悟世界园林设计发展史,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人才。

2、从实践需要找出教学重点

应用型学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指导原则,因此其开设的园林设计理论课对学生要求并不高,教学内容也不完整,教师对于复杂且难理解的知识并不深入探讨,只会简略带过。如讲授我国古典园林史,其只会讲述园林的发展史,比如园林在殷汉朝时期兴起;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变化;隋唐时期出现繁荣的景象;而宋朝到清初园林开始出现成熟现象;但清中叶至清末近代园林才全部成熟。可是,我国古典园林史内容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其中还包括园林发展过程中每个朝代的历史概要、园林发展状况与历史经典作品及园林特点等等。

教师讲解时应该根据每个朝代园林的特点出发,主要引导学生领悟设计者思绪及历史变化的影响,同时还可补充课外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有较深的影响,教师讲授时可对此内容适当补充开,增加学生知识面,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写意山水”与“有若自然”如何影响我国后世园林。我国明清时期古典园林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此时期还是我国古典园林历史上的巅峰时期,至今我国很多地方仍保留许多该时期的经典园林,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仅讲解当时朝代的发展程度及文化情况、还须拿实际园林的设计特点进行重点探讨。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取案例对照法

我国高校对历史理论科目多采取根据历史来探讨的传统教学方法,此类方法直接叙述,很难开拓学生思维并且不能灵活使用,因而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既不能吸取优秀园林的成功经验也不敢进行大胆创新。案例对照法是目前园林设计科目史论教学方法中比较新颖且效果不错的的教学方法,其把多个时期和多个国家或有借鉴成功园林构思经验的作品通过对照,从中获取园林设计构思的普通规律,透过差异找出园林流变的发展现象。例如讲述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时,可拿同时期美国古典主义园林设计师丹•凯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照比较,探讨德国古典主义园林构思元素对古今园林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充分了解古典园林与当前园林设计构思的关系。根据对照类型,案例对照法可根据空间、操作、历史发展情况与细部研究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横向对照法、纵向对照法、宏观对照法和微观对照法。一个例子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讲授,如讲授我国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可与我国两汉时期的园林对照比较,讲授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也可与西方园林或日韩园林对照比较等。

四、总结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5

【关键词】高校 财会实践 教学 互动式教学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互动式教学法便是其中一种。所谓互动式教学法,从广义上来看,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活动互动,讲、评课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环节中,也可以完全运用互动式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自由互动,以便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在这一目的下,本文拟从互动式教学法的狭义含义为出发点,试图探究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根据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类型划分,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五种典型的类型,因此,只要按照这五种类型进行教学,便可以在遵循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之上,达到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主题探讨类型

每一堂课都有自身的主题,只有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围绕这个主题才能真正的搞好教学工作。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搞好互动式教学法,就需要按照主题探讨类型的基本流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是抛出主题,教师可以依据课堂内容告诉学生本堂课所要讲授的基本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教师提出主题中的问题,也就是对该课堂中需要学生及其关注的问题做一点说明,并点明主题中的主要问题。第三是要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可以对学生分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思考,力争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对主题中的问题进行思考。第四是让学生寻求答案,经过思考之后,要求所有的学生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并试着让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出自己的回答,最后是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教师一方面要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为出发点去归纳答案,另一方面也要从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去教育学生如何思考,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思考,并总结出得出正确答案的经验,以便让学生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思维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抛出主题和归纳总结这两个环节中,教师是主导,其余的环节中学生是主导。这也就是说,在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和让学生寻求答案这两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两个环节含有思考基础上的师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下的思考反应。因而就可以有效的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达到互动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二、问题归纳类型

问题归纳类型的互动式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进而获取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而采取的一种教学类型。一般来说,问题归纳类型的互动教学法的步骤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三个步骤。因此,要想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中搞好互动式教学法,就必须按照以上三个步骤进行。在这里我们以财会实践教学中的审计教学为案例予以说明这一问题。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审计?”“审计的特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思考,或者让学生寻找答案。其次,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给予学生答案,告诉学生审计的基本含义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具有独立性特征、权威性特征、公正性特征等。最后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也可以依据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见的审计实际情况予以说明。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如果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上述四个步骤,就会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到知识,并且在与教师的讲解与指导下理解知识,这也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得到了良好的互动,因而是符合互动式教学法的。

三、典型案例类型

典型案例类型也是互动式教学法中常见的基本类型,按照典型案例类型的基本要求,其实施过程一般是利用较为典型的案例予以讲解相关的知识。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环节中,这一教学类型较为常见,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也应该指出,还有一些需要强调的内容。

一方面是在典型案例的选择上,不仅应该选择那些具有较强针对性、启发性的案例,而不是选择那些较为普通的案例,这一点尤为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而且还要选择那些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关注,调动学生兴趣,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另一方面,典型案例确定了之后,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精心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科学的设计案例,而且还要求教师要在典型案例讲解的过程中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力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去。只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了,这样就可以达到互动式教学法的真正要求。

四、情境创设类型

情景创设类型也是互动式教学法中常见的类型之一。一般而言,当前教师也都经常性的开展各种形式的情境创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目前课堂创设情景的基本方法来看,主要有两种基本方法,高校财会实践教师不妨有针对性的尝试这些方法。

一是生活情景创设;所谓生活情景创设,也就是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问题,通过学生思考与互动,以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比如在讲授会计凭证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即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单据,并判断这些单据是否属于原始凭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课外作业,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而且还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二是课堂上的创设情景;所谓课堂上的创设情景,也就是在上课时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把知识讲授转变成为学生自我发挥的平台,也就是让学生讲课,教师点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类型的创设情景,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处于指导地位,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点评要以鼓励的方式进行,以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学生讲解,就意味着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使得互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因此也就可以看出,互动式教学法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五、多维思辨类型

相对于其他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法来说,多维思辨类型的要求较高,原因在于,多维思辨法类型在于把现有定论、解决问题的经验方法提供给学生,同时让学生思考是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进而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已有的知识。对于高校财会实践教学来说,也是可以把这种形式的互动式教学法应用到具有的教学环节中去的。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讲透彻所有的知识点;如果教师不能讲透彻所有的知识点,就有可能意味着学生不理解,不明白,因而也就不可能达到多维思辨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职教能力。把知识点娓娓道来的给学生讲授清楚,以便为学生思考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思考;在整个互动式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维思辨类型中更是如此,如果缺少了学生的思考,多维思辨类型便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对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不管学生回答问题是否正确,都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得到思考的锻炼,从而为多维思辨类型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学生因素。三是教师要更好的参与学生互动,相比于其他形式的互动教学法而言,多维思辨类型更需要教师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去,一方面,需要教师创设较多的互动环节,这一点可以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不仅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形式的互动,当然也应该指出,如果允许学生设计互动,要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比如符合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习热情等。

综上所述,主题探讨类型、问题归纳类型、典型案例类型、情境创设类型和多维思辨类型是互动式教学法中常见的基本类型。要想在高校财会设计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开展互动教学法,可以依据这五个类型的基本要求去设计教案、参与教学。同时,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较多的采用不同类型,以便使得互动式教学法在高校财会实践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的典型案例范文6

关键词 典型工作任务;中职;数控专业;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50-04

1 引言

“十三五”期间,晋江安海职业中专学校成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院校54所中的1所。加工制造专业群是学校的重点专业群,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又是加工制造专业群的品牌专业,因此,加强数控专业的内涵建设是重中之重。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建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组织校本教材开发,是现阶段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铣床加工技术与项目实训》的校本教材开发为例,介绍校本教材开发的理念和做法。

2 典型工作任务概述

以往的教材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体系,侧重知识的结构,注重知识的储备,没有明确提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学生学完后还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生产的需要。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系统,更符合人的思维和实际工作过程,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典型工作任务理论源自于德国,在实践中被各国广为应用。典型工作任务是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描述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中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体现了本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活动中也促进了职业能力的发展。

典型工作任务未必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岗位工作任务,而是各项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性、代表性任务,是由优秀教师和杰出员工、资深车间主任、中层领导等实践专家组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归纳提炼而成的。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

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提炼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群(职业行动领域群),即简单零件手工制作、普通机床零件加工、数控机床零件加工、零件检验与质量控制、生产计划与组织、较复杂装配件制作等,包括了有覆盖性和职业针对性的典型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企业实际。依据该职业行动领域开发出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所培养出的数控人才肯定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3 数控铣床操作工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相关知识分析

通过对泉州晋江和厦门地区的企业调研,形成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分析报告,发现中专毕业生最主要的工作岗位是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本文以数控铣床操作工为例,对企业优秀的数控铣床操作工、中层领导、企业高管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的调研,以工作过程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步骤归纳出数控铣床操作工的工作任务、内容、职业能力、相关知识分析(表1)。

对工作任务通过归纳提炼,选出具有完整结构和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其归纳为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演绎成学习情境。

4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设计学习情境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数控铣床加工技术与项目实训课程共制定5个学习情境(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数控铣床基本操作(基础模块);项目二,平面铣削;项目三,二维铣削;项目四,孔系加工(项目二三四为能力模块);项目五,综合加工(综合模块)。在每个学习情境(项目)中又细分出几个子学习情境(任务)。如图1所示,孔系加工中细分出:子情境任务一,钻孔加工;子情境任务二:螺纹孔加工;子情境任务三,镗孔加工。在每个子情境(任务)中的教学中都采用了六步法。

现以学习情境四(项目四)“孔系加工”中的子情境任务一“钻孔加工”为例,说明子情境任务的设计。

学习情境:孔系加工。课时:20课时。

子情境任务一:钻孔加工。课时:6课时。

一、资讯。

了解客户的加工要求和图纸要求(表2)。

二、决策。

对完成任务的多个方案进行分析,选定最佳方案。了解常用孔加工方法的加工特点和经济精度, 确定装夹方法、刀具种类与大小、所需的量具。本任务保证中心距,减少钻孔轴线偏移,需先钻中心孔;保证?10H7孔的加工精度,采用先钻后铰、先粗铰后精铰的加工工艺。

三、计划。

制订详尽的计划步骤(表3、表4)。书写加工程序清单。

四、实施。

按计划实施,完成加工任务。针对学生都不懂的地方,教师统一讲解,个别学生单独辅导,教学的内容取决于学生之前对该部分的掌握情况。

五、检查。

1)孔间距35±0.02精度要求高,可使用以下检测方法。

①在孔口去毛刺后,用精度0.01的数显孔距卡尺直接测量。

②在孔中安装塞规,使用外径千分尺先测出两塞规的最大距离L,再测出两塞规直径尺寸D1和D2,孔距Lx可间接求出:

Lx=L-(D1 +D2)/2

2)孔径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可使用以下检测方法。

①检测时用?10H7的孔用光滑极限量规,通端能通、止端能止为合格。

②三爪内径千分尺测出其孔径是否在公差范围内。

表5楣ぜ检测表。

六、评价。

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教师总结重难点。评价包括评价标准、评分标准和分值,一般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部分组成。针对孔加工的完成质量,需要借助量具进行尺寸和表面粗糙度逐项检查,进行成果性评价(即工件检测表),占总评价的60%。由于它只是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考核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因此要在总评价中加入过程性的评价,即工作方法、职业态度和团结协作的评价,该部分占总评价的40%。表6为学生综合评价表。

教学方法建议: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法、头脑风暴法、分析法、讲授法、演示法、仿真教学法、归纳法、行动导向法。

教学工具建议:上海宇龙仿真软件、课件、视频、刀具实物、实习指导书、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数控系统编程说明书、网上精品课程。

孔加工的学习情境中除了设置子情境任务一“钻孔加工”之外,还设置子情境任务二“螺纹加工”、子情境任务三“镗孔加工”。这三个子情境任务结构相似,方法一样,但学习训练内容逐步递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断积累了实践经验和技巧,提高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其他项目参照孔加工来编写。

5 结束语

和以前使用的教材相比,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通过分析、整理、提炼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依循从易到难的工作任务设置由浅入深的子情境任务,通过多个子情境任务的学习,完整地掌握了典型工作中所需的职业能力。在子情境任务中通过六步法组织教学,做到教学做评合一,实现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全面地掌握工作过程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通过《数控铣床加工技术与项目实训》校本教材的编写,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晋江安海职业中专学校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笔者认为,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一种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