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重在找寻"源头活水"思考

作文教学重在找寻"源头活水"思考

摘要:写作文需要“源头活水”:素材积累和语言组织。因此,作文教学要在这两方面做足功夫。素材和语言的积累根据年级的不同,从激发兴趣,到逐步提高要求,引导深入思考,要求从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真正做到“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作文教学;源头活水;素材积累;语言积累

写文章的基本要求是“言之有物”,即有内容可写,能体现真情实感。纵观一些小学生的作文,大都存在言之无物、记流水帐、虚情假意“套作文”、胡编乱造的现象。比如,写关于妈妈的题材,就出现了一大批“温柔”“勤劳”“美丽”的妈妈,好多个妈妈都在半夜“拼命背着发高烧的孩子去医院”。写难忘的一幕,现在还有很多孩子写“扶老奶奶过马路”“公交车上给老奶奶让座”……这样的作文既无新意也无真情实感,长期下去,不仅与作文教学的目标渐行渐远,也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写作热情,不利于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作文内涵。因此,言之“有无”物是学生习作成败的基本因素。朱嘉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读书可获得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学生写作文亦需要“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指写作的语言组织。离了这两方面,作文就是“无米之炊”“无水之饮”。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积累,不吐不快。”有“源头活水”的作文能笔酣墨饱、文思泉涌。因此,作文要写得好,必须在“素材”和“语言”这两大“源头活水”上做足功夫。

一、源头活水来自素材积累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流传着唐代诗人李贺《锦囊与诗袋》的故事:李贺为了积累素材,一直背着一个锦囊,以便于及时记录灵感或见闻,这为他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这个故事生动诠释了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能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不同的学段中提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写作对策尤为重要,对此,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学段能力,由易到难进行指导。第一学段:《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之一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第一学段的写话应该重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留心身边的事物。因此,一年级教学中,在学完拼音、了解几个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后,就可以让学生开始写一句话记事———用一句话起,开始记录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物,不会用文字表达的可以用拼音或画图代替。这个阶段,重在培养他们留心周围的意识和兴趣,应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素材记录不作质量上和数量上的要求。如,学生写“今天我吃了一块好吃的蛋糕。”“今天爷爷来接我回家,我很开心。”这样朴实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真实的感受,应当进行肯定。到了二年级,素材的记载可以适当提高要求,在“鼓励乐写”的原则上,要求学生“乐于运用阅读或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记录事物。比如二年级上册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次写话时,尽量想一想能不能在素材记录中用上所积累的好词。一个孩子在学完“山穷水尽”和“大手大脚”“气急败坏”这三个成语之后,在他的周记中就马上运用上了这两个成语。他这样记录自己的弟弟花钱大手大脚:弟弟一周的零花钱一天就山穷水尽了,问他钱花哪了,他支支吾吾了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妈妈一边叹气,一边气急败坏地说:“你……你这个败家子,从下周起,你不配拥有零花钱了!”三个成语用得恰到好处,加上叠词“支支吾吾”,把弟弟的心虚和妈妈的愤怒描写得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在作文写话时运用所积累的好词好句,将普通的事件描述转化为带有多样情感的描述文字,提升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的感情。第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写话目标之一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一要求,已经从“留心”提高到“观察”,从“写”提高到“写清楚”。这阶段,素材的积累就要做具体的要求,如,去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去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等,并用视频、拍照、表格记录等方式记录下来。还可以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进行布置。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之一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一位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单元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走进生活或大自然中,用拍照、录像、速写等方式记下自己眼中最美的镜头,再配上一段有感而发的文字。这样的“储备”为“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主题作文提供了真实而且丰富精彩的素材,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一个个精选镜头和一段段感情真挚的文字都能直击人的内心,真正做到“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加深学生在文字记录与情感表达的双向互动能力,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提升学生记录生活的能力。第三学段:随着学生年纪和阅历的增长,学生观察世界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深入,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环境、民俗文化、重大事件等。这阶段的素材积累,不仅可以要求他们文字记录,甚至可以让学生试着写调查报告、制作PPT等。笔者在执教六年级时,曾以“了解一种家用电器的制造过程”“家乡的名胜古迹”“不同年龄段的饮食爱好调查”“抗疫英雄故事”等为主题,布置学生去积累素材,为作文做准备。有这样的前期铺垫,学生的每一次作文不仅内容真实,更有较独特而深刻的个人思考和理解。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遗迹”时,结合语文天地当中的综合活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去了解当地各处名胜古迹。汇报交流时,学生呈现出来的语文综合能力令笔者赞叹不已:学生汇报的考察的地点有崇武古城、科山古民居、一片瓦、洛阳桥、开元寺等;考察方式也很丰富,有采访当地老人、上网查资料、去县博物馆调取档案、实地拍照、文字记录等;汇报的方式统一采用PPT的形式,而且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制作PPT,有的负责写汇报文稿,有的负责讲解……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汇报交流的能力,而且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二、源头活水来自语言积累

有这么一个笑话,两个人一同来到草原,一个惊叹:“草原好大,好绿!”另一个脱口而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笑话固然有嘲笑第一个人没文化的成分,但笑过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两人看到的风景是一样的,表达为何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语言积累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层面的差异。由此可见,有好素材,学生未必写得出好作文。作为作文大衣的一针一线———语言的积累也非常重要。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呢?

1.以教材为范本,学习自主阅读的方法。教材的内容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古今诗文还是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材料。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读、诵、背、练、写等方式进行语言积累或仿创。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感受自然之美”,安排了《观潮》《走月亮》两篇精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两篇略读课文,以及日积月累中一首古诗《鹿寨》,编者通过多种文体、多个角度,一一展现了自然美景。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分享喜欢的好词佳句,反复品读揣摩语言表情达意的精妙,抓关键词理解想象意境的美好,仿创《走月亮》的片段展现某个情景的美,以及背诵抄写优美句段及古诗等方式进行学习。在多种方式的学习中,完成了一次“深化积累”的储备过程,一些清新隽永、葳蕤生香的语言在品赏分析、接纳吸收、转化表达中,不知不觉留在了学生的记忆中。同时,也要以教材为范本,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积累的方法。特别是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很多就是指向阅读方法的掌握。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要素之一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两个要素都是阅读课文的好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落实这些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积累语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提高阅读吸收能力。

2.巧借单元主题,丰富课外积累的内容。鲁迅先生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虽然教材是很好的范例和语言积累材料,但是单靠课内的积累对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思维的拓展是远远不够的。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大背景下,教师要巧借单元主题,让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阅读天地,在博览中拓展语言、丰富见闻。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秋天的美景”,精选了一组描写秋天美景的课文。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这一组课文中描写秋天的优美语言,还应该尽可能地将他们的阅读引向课外。教学三首古诗后,可以让学生去背诵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学完《秋天的雨》,同时可以推荐阅读名家经典散文,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余秋雨的《秋雨》等,推荐名家经典现代诗,如徐志摩的《沪杭车中》《私语》,海子的《秋天》等。再比如,学习《三字经》的过程中,同步推荐阅读相关的小故事,如,背诵“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我就让学生读《孟母三迁》的故事。背诵“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时,推荐阅读《燧人氏钻木取火》和《季札挂剑》。这样的拓展阅读能帮助学生丰富同一主题领域素材的积累,帮助他们丰富感性认识和体验,帮助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3.加强运用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阅读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积累语言的同时,加强运用意识,让学生的积累能够学以致用,借助积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能反过来激发其积累的兴趣。比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词语,如:“快乐、飞快地”等形容词、“跳绳、听音乐”等带有动作的词组,以及“AABB”“ABB”式的词语等。学这些词语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指向表达的练习,如:你能用“安安静静”说一句话吗?在写单元看图写话的练习“救鸭子”时,提醒孩子们在看图说话的时候注意用上学过的词语。有一位孩子就说:“今天,天气晴朗,蓝盈盈的天空飘着几朵胖乎乎的云朵,一只可爱的鸭子笑眯眯地在草地上散着步,他一边慢悠悠地走着,一边哼着歌儿,心情甭提多快乐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运用意识非常珍贵,教师马上给这位同学点赞,并组织同学进行点评:“同学们,这位同学刚才说得非常非常精彩,老师可要给他一个大大的赞。知道老师最欣赏他什么吗?”于是同学们纷纷说,是会用词,用上了学过的好词。教师也马上对同学们的认同进行肯定,并鼓励他们多积累运用:把学过的词语记下来并用上,语言就更精彩,写的文章就漂亮了!学生听了备受鼓舞,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不仅提高了阅读积累的兴趣,而且更关注自己积累的运用情况,于是,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一次次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和构建起来了。古人云: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身边的一花一草、一动一静皆为写作的素材,匠心而作也能成绝妙诗词。因此,作文教学中,欲解决学生习作“言之无物”之困,应先激发学生主动观察世界的兴趣,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练就发现美的眼睛,做阅读的小海绵,从经典佳作中吸收语言精华,加以练习运用,不断积累“源头活水”,让学生用“我眼”观世界,以“我手”写我心,从而开启每一位学生乐于写作的大门,不断提高其写作能力,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郑爱菊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第五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