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病理学基础改革

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病理学基础改革

摘要:

分析中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病理学基础改革,提出化解当前“中职学校招生多、生源质量下降与中职学校资源短缺”矛盾的思路以及实现“胜任岗位,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职业教育目标的“五步法”。

关键词:

中职;病理学基础;护理专业

1新时期中职教育的特点

随着职业教育门槛的降低,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推进,近年来,中职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0—2015年,中职教育每年招生均突破600万人,约占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3/4。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导致中职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业内流行的观点是中职生是第三、四批录取后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调查显示,2011年,我校生源中,入学时中考成绩等级为B及以上者占初中生源的5%,C以下或无中考成绩的占80%,高中毕业生不足7%。表明学生中考成绩偏低、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偏低。67%的中职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30%的中职生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1]。中职教育改革整体滞后。根据《中等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各类中职学校经历了“联合、升格、划转、撤并”等关乎学校前途命运的改革。从此,中职教育进入低迷的彷徨期,教育教学改革也进入了观望期,直至招生政策的完全放开以及国家免学费等资助政策的大力推行,才使生源逐步回升。对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中职教材《病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们发现课程难度并没有降低。这可能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及要保持专业课的专业性、实用性、完整性等有关。我校护理专业3个年级的病理学基础课程考试结果见表1。3个年级为同一教师授课,考试范围和难度相当,具有可比性。表1显示,3个年级的实测差均在10%以上,提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均达不到预期。由于2014及2015级采取了一些强化措施,故现象有所好转。另外,中职学校采用的传统三段式(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也导致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治疗与预防严重脱节[2]。

2病理学基础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病理学基础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包括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两方面。

2.1课程改革

从教材角度看,课程改革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2002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一版、2008年“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二版和2015年“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三版。本文主要从教材内容设置特点、版面布局、易用好学、职教目标契合度与不足4个方面对3版教材进行归纳比较。(1)2002年第一版教材。主要是参照大专教材,针对中专生特点进行删减并适当降低难度,没有统一编制的教学大纲,也无课后习题,教材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及职教目标等方面均不完善。(2)2008年第二版教材有了明显改进。①分专业设置教学大纲,能适度区别不同专业要求;②对内容、标题、结构进行合理布局,增加了少量课后习题和较丰富的图表,教材的专业逻辑、教学逻辑、版面布局、易学好用等方面得到较明显的优化;③知识目标难度进一步降低,增加了一些临床知识链接,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立足岗位,重实践,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方向。(3)2015年第三版教材针对第二版的不足加以改进。①学习目标设置情感、知识、能力3个维度,但知识目标仍用“掌握、熟悉、了解”等传统不易评判的动词划分,情感目标没有更充实的内容加以支撑,此外,对临床上一些不常见的疾病或不常用的知识点进行优化;②增加了较多的彩图案例分析题,但缺乏其他题型习题,故易学好用方面虽有进步但仍有不足;③增加了许多贴近生活或临床的案例,利用“情景导入”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贴近岗位。总之,第二、三版教材在内容优化、易学好用、职教目标、服务行业方面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但在结合当代中职生特点(专业兴趣低、自学能力差、教化转变难),紧扣新课改目标(贴近岗位、对接标准、服务行业、终身发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病理学基础的3版教材比较,见表2。由表3可知,第二版教材的学时由第一版的74学时降为36学时,而字数由249千字升为298千字,平均每节8.28千字,相当于每分钟207字,即使除去非讲授内容,课时仍较少。第三版教材参考学时为46学时,字数324千字,学时数比第二版增加了10学时,笔者认为若采用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课时基本够用,但如果采用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法,则约需增加15~23学时,共需61~69课时,而这也是在可承受范围内的。

2.2教学改革

2007年以前,教学改革主要以PPT课件制作为代表,辅以应用计算机技术,较少进行具备成熟理论的教学法的应用实践。2008年以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外人才的频繁交流以及金融危机引发大批企业倒闭,促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职业学校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进行了一系列以促进产业对接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目标的核心观点:一是胜任岗位;二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围绕这一目标,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对病理学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从着重的时间来看,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改革;从着重的教学主体来看,分为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着重于课堂内的改革:一方面是应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增强课堂呈现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灵活应用教学技巧、教学道具和语言魅力,增强课堂效果,如应用思维导图[3]、数字化虚拟切片[4]、四格图片(正常器官切片、异常器官切片,正常组织切片、异常组织切片)方法[5]等。着重于课堂外的改革:一方面强调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前移或后移课堂学习重心,把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增进师生互动和解难答疑。翻转课堂教学法[6]、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便具有以上特征。以教师为主体的改革: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一些以往难以说明的问题或原理,如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此类方法多属于着重于课堂内的教学改革,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则多属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上述面向课堂内外和针对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的改革探索,有利于丰富教师病理学基础教学经验,提高授课效果,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符合当代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和精神。但研究发现,其仍存在以下3个问题:(1)课程改革包括课时改革没有跟上;(2)没有或很少能获得学校及以上层面的支持;(3)几乎是单兵或小分队作战,难以获得实施上述改革所需的充分条件。

2.3传统教学法的优缺点

由于上述3个问题没解决好,加之教学资源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导致目前中职学校大多采用传统讲授法。传统课堂教学重视教师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进度、有难易梯度地传授知识,有较强的主动性与灵活度。传统讲授法更符合教师、教室、教学用具等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当前大国办教育国情[7]。然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教师忙于讲授灌输,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独立思考和互动探究的主动学习机会,这既不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方向,也不符合当前“能胜任岗位,能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传统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节点。

3改革方向与设想

为改变教学资源短缺、课程改革滞后的中职教育现状,我们提出一些顶层设计构想。以中职卫校病理学基础教学为例,提出如下设想:(1)成立至少面向全省的课题组;(2)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3)取得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具体分5步走:第一步,以赛选才。通过组织全区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骨干竞赛,选取合适人选作为课题组成员。第二步,课改先行。(1)按照原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不同章节选用合适的教学法;(2)按选用的教学法编写教案(推荐教案);(3)重新编写教学大纲(要求不同、课时数不同);(4)按新教材、教学大纲及教学设计(第一成果)进行由点及面的第一阶段的教学改革。第三步,理实兼重,同步进行。即同时对参与教改的人员进行教学法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保证效果。第四步,再赛选优,找到典型。在第一阶段推行2~5年后再次比赛,挖掘优秀教师和作品(典型教案、课件等作为第二成果)。第五步,录制视频,二次推广。把优秀教师典型授课过程录成视频,并进行较大面积地推广。

3.1课改

成立课题组,集中培训,然后分组重新对各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和梳理,对适用于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按上述方法重新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按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重新编写,课时数按新教学法重新规划,教案为推荐教案。上述材料为第一成果。此阶段要解决3个核心问题:(1)找出病理学基础各章节最适用的教学法,并加以教学设计;(2)重新编写教学大纲,确定课时数;(3)出台相应文件,要求试行学校给予课时数、资金、教具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3.2教改

在课程改革完成的基础上加以宣传,鼓励学校和个人参与,进行2~3年的试验,每年进行总结改进。此阶段为第一成果的应用,是由点及面的小范围实践,相关培训可由参与方自行完成,最后经修改定稿形成第二成果。

3.3师改

针对可选用的且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微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教学法等[6],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病理学基础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学科,要求教师具备较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而这却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的短板。故在组织教改时应尽可能选用“双师型”教师或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以保证教改质量。

3.4改革成果及其应用

在2~3轮总结改进后,课改、教改方案已基本成型,成型的课本、教学大纲和教案将成为第二成果。利用该成果再进行1~2次授课比赛,选出优秀教师和优秀作品,然后对优秀教师典型的授课过程进行录制,形成第三成果,随后在学校间推广使用。录制视频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重点录制公共讲解部分,即前情知识、目标、要求、做法、学法、注意事项等,把师生互动部分留给现场授课教师;二是注意各章节视频时间不宜太长,要留时间给师生互动,确保视频的实用性。课程改革“五步法”的优点:(1)可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资源;(2)把更多时间、精力留给现场授课教师;(3)留有持续改进的空间和时间;(4)较适合目前教学资源短缺的中职学校现状。缺点:(1)格局较高,涉及面较广,不易控制,需要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牵头;(2)周期较长,不可控因素较多;(3)需投入的资金较多。综上,待课程改革“五步法”完善成熟后,即可在多学科、更大范围推广,具有可复制性。

参考文献:

[1]刘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8):72,95.

[2]秦敬民.中外高等医学教学改革现状与问题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93.

[3]张玉丽.思维导图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6(21):234.

[4]曹玉文,李威,万立会.翻转和传统的混合教学模式在《病理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3(8):32.

[5]张宁.四格式图片学习法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1(14):23.

[6]谢莉莉,朱孔利.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教学模式的应用与评价[J].护理研究,2016,30(3):887.

[7]胡迎春.职业教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甘定基 单位: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贵港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