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应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可以提升医务人员道德水平。从当前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滞后,表现为:学生政治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强、医德修养滑坡、动手能力较差、人际交往合作能力比较欠缺。为此,可以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层面改善、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通过优化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强化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医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医学生的社交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水平;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培养人文素质。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因此社会也对现代医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通过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这就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素质全方面融合发展。医学是服务人的工作,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培养软指标,更应该重视和做好。

一、人文素质培养对医学生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人的修养、气质和人格的集合体,是相对稳定的精神品格。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将艺术、语言、历史、法规等相关领域优秀的成果内化为气质、修养和人格。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人文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主要包括品德、学识、才能和体质等方面。

(一)医学人才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

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医学院校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必须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尊重人类、敬畏生命、有爱心、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守护者。

(三)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肿瘤等发病率明显增加,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疾病谱变化与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息息相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认为:疾病是人在社会中生存,就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也会发生改变,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后,机体产生一系列复杂变化之后的一种整体表现。

(四)提升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之宗旨。在医疗实践中,医德和医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纵观古今,医德要求和人文素质培养要求基本一致,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基础。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充满激烈竞争。就业跟踪回访显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薄弱,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

医学生肩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任,是国家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的专门高级人才。医学生培养关乎国计民生,社会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呈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态势。人生追求自我化、道德实践趋于利己化、政治参与功利化等现象并存[1]。

(二)发展认知能力较弱

受市场经济影响,金钱至上、待遇第一的观念影响着医学生的就业观,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单位的首要标准是薪资报酬。他们认为薪资报酬高、福利待遇好就是满意的工作[2]。绝大多数毕业生从未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及路径从未冷静分析、深入思考,不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顾眼前利益,不管将来发展。

(三)医德修养滑坡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属职业道德的范畴,是医疗卫生职业的道德规范要求,是发挥良好医术的基础,是职业的灵魂。受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多元价值体系影响,个别医学生职业意识不强、职业认同感下降、医德修养滑坡。认为医护人员风险压力大,收入与付出不配比,甚至对吃请受礼、开大处方、收回扣等现象持认同态度。加之就业同质化,也给医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动手能力较弱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虽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有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考取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相关技能证书,鼓励获取相关的荣誉证书,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学业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善于动手操作,甚至不愿意动手操作,实践操作能力较差,高分低能现象比较突出。

三、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大学生人文素养受个人养成、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改善、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必需多管齐下。

(一)国家社会层面对策

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地域特色文化营造氛围,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在校内开展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宣讲,传播、鼓励开展公益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促使全社会人文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从而营造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二)学校层面的对策

1.优化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以实践为载体,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和培育常态化,作为高职医学院校要将医学生的职责和使命作为开展医学生“三观”教育的切入点,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地策划开展活动,创新活动方式和方法,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尤其是医疗资源,积极搭建校外实践活动平台,落实思政课程和医学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

2.增强医学生的职业素质

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开拓创新意识不强、职业角色进入较慢等问题在医学类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因此通过加强院校合作教育,聘请医疗单位专家参与教学,构建校院合作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到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实习见习,直接接触社会实际使其更加深刻认识国情、民情;联合医疗卫生单位、社区、街道开展医学相关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3.强化医学生的文化素质

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等课程课时量,加大人文素质课程考核比重,以达到拓宽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目的。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起“关爱病人”的人文理念,关注病人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敬畏生命,为病人提供优质而经济的服务。

4.提高医学生的身心素质

救死扶伤是医学生的职责和使命,其实现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积极向上的心理。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应当符合当前社会准则和未来职业要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明确良好的身心素质对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性;其次要积极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应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身心素质,增强意志。教师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不但要教学生做事,更要教学生面对失败和挫折,自我调适。

5.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水平

医德,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表达,是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呈现以及调节医患关系、医际关系和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医德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最高表现。现代社会道德对医务人员的需求,主要包含同情心和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高等院校科通过改革医德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教学方法、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传统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营造医德教育氛围。

(三)个人层面的改善对策

医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入学后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结合兴趣、爱好、能力等特点权衡利弊,定位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通过职业规划树立塑造个人职业文化形象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参与人文科普活动、开展人文作品创作尝试,以促进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增强自信心。

四、结语

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对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医疗服务的质量、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3]。从现状来看,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比较严重,加强教育势在必行,需要社会、国家、学校和个人共同重视,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品格高尚的大学生。尤其是培养将敬畏生命、珍视生命,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实践指南的医学生,为将来从事医疗服务行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施莹芳.彭问斌等新时代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分析及教育提升途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17):79-82.

[2]姚美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湘潮(下半月),2010(9):105-106.

[3]周烁,贾国葆.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83-84.

作者:巨鲜婷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