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根植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具有深厚的人学基础、历史基础和价值基础,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新时代,在借鉴和传承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世界的共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化解世界问题的光辉典范。

[关键词]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意蕴;世界历史理论

在党的报告中,六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更有能力有信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新时代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外交理论中最富有创造力的学说之一,旨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谋求本国与世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促进全人类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于世界大舞台,为社会发展提供中国智慧,是一条共赢共享的新道路。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学基础———人的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一不断探索的过程使得“人的本质”的意蕴不断得到丰富。“人的本质”的内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哲学关怀和价值基础,开拓了“人的本质”在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中的实践应用。

(一)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最初理解根植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学说。马克思赞同黑格尔强调人的意识的说法,立足于青年黑格尔派的自由理性来理解人的本质。但是,这种理解将人的本质看成是精神世界的产物,没有看到人的意识和行动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认识到黑格尔的缺陷之后,马克思转而开始关注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费尔巴哈在考察人类历史时,从抽象的人出发,没有看到存在与实践活动中的真实的人,只是在情感领域内承认独立的、实践的和有血有肉的人。他将人的本质概括为理性、意志和情感(爱)。这样,人的本质除了被理想化了的感情之外,他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它的社会关系。因此,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相反,马克思立足于实践活动来考察人的本质,摆脱了将人本身虚幻化、神化的观点,把人的理解放在德国政治解放的角度,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及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时得出结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1]16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已经开始深入到现实社会中,强调人的异化的根源不应该来源于宗教,而应该到世俗的世界中寻找。

(二)人的类本质

虽然马克思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解释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这一历史问题首先做出解答的是费尔巴哈。他在《未来哲学原理》等著作中正面论述了人本主义哲学,对人的类本质进行了解读。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抽象地理解为“类”,归结为人的自然本质,但未能正确解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主要是意识,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指出:“究竟什么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2]可以看出,他将意识看作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但是,费尔巴哈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理论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因此他陷入了不可解脱的恶性循环中。马克思在最初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问题时肯定了“人的类本质”的学说,提出“人是类存在物”[1]55的观点。但是,他没有仅仅把对人的理解停留在类本质的阶段,指出“人的类本质”学说看不到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强调:“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56因此,马克思将人的类本质上升到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很显然,马克思通过对异化问题的研究来分析人的类本质依然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学的痕迹,将人的本质仅仅停留在劳动层面进行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到资本主义现实的、历史的生产活动中去。因为虽然任何劳动都离不开人,但劳动并不是单个人的劳动。人们在实践劳动过程中还要与他人进行必要的交往,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基本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有赖于他的社会关系,从而得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9之论断。这一定意义上克服了对“人的类本质”的抽象人性论学说,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具体的、动态的社会历史活动。不仅深化了人和动物的区别,还揭示了人和人的关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内涵的不断发展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力量和理论武器。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的本质的突出表现和必要条件,只有在包容和谐的世界大家庭中,全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基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时代是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一时代就是世界历史时代,正如所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3]因此,以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符合理论逻辑又符合历史逻辑,是二者的内在规定。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世界历史作为一个哲学历史观点,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而是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黑格尔从理性出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以自我意识作为精神起点,经历三个过程再回到绝对精神的过程,世界历史就是人的精神在时空内的扩展。“世界历史因此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过程。”[4]换句话说,也就是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提升的过程。但是黑格尔也第一次把世界历史描述成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合理内核,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形成过程和内在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世界历史理论。他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1]169表明世界历史是一个客观物质生产过程,历史向世界转变是一个经验性的事实。从17世纪开始,英法等西欧主要国家纷纷进行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推翻了封建生产方式,实现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拓并扩大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因为随着各个国家生产和消费的世界化,改变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和依赖加强。这一现象使得人们开始突破狭隘的民族界限,社会历史从此由民族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但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阶级却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因为资产阶级虽然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但不是主动驾驭的力量,其根本原因是资本的增殖。资本主义时期的世界历史虽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但并没有实现人们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因此,无产阶级的使命就是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全人类,从而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不仅从横向展现了社会形态的发展脉络,而且从纵向说明了在世界经济活动范围中,各个地区、各个国家越来越突破地区和民族的限制,相互交融、相互制约的现象。从纵向来看,资本主义制度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横向来看,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普遍化,各民族之间越来越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展。因此,世界历史就是各个民族和国家普遍交往的时代,是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全球扩展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既是中国回应时代变化所形成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创立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我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时代下各种重大关系的理论基石;也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动力因素。随着新时代下国际形势的不断变革和调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也须立足新的国际背景,从而实现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全球发展的浪潮中,虽然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全球化的挑战仍然频出。随着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全球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突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5]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借用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话来喻指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5]在世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的视野,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光辉典范。党的报告指出,世界命运把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民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要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时代命题,必将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真正的共同体”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提出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阐述。“共同体”的最初形式是人依赖于自然的共同体。在这一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主要依靠血缘、地域等结成共同体。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也仅限于本民族内部,对共同体的依赖性很强。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批判对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已经突破了狭小的民族区域,人与人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但虚假的共同体采取与人民利益相对立的国家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1]164这里的“共同体”仅仅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通过这种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形态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虚幻的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就是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二)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依赖于自然的共同体”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虚假的共同体”都是和人的真正利益相违背的,都会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因此,随着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这两种共同体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的共同体。只有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共同体。“真正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422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按照全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安排。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统治劳动者的异化现象已经不复存在。旧的社会分工被消除,生产劳动不再奴役人,而是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是社会分工的主人,不再是压迫和剥削的对象。随着阶级和阶级压迫的消失,战争和国家政权也将随之消亡。随着“三大差别”的消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达到了高度和谐,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总之,真正的共同体是人们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是相通的

作为一种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外交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虽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要是由中国提出来的,但是关乎的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内涵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首先体现在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指向,“真正共同体”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它把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新时代,各国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已经超越了国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将单个国家利益融入到世界各国的利益之中,实现更高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共同进步。当今社会,虽然还远远没有达到马克思视野下的共产主义社会,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早已经合和共生,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正如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6]回应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课题,就是旨在与世界人民一道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构建合作、共享、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的具体表现和当代阐释。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意味着中国能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基础、历史基础和价值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世界历史理论”和“真正共同体”的最新发展和最新阐释,二者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一定能为建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6.

[3].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08(1).

[4]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23.

[5].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8(3).

[6]本书编写组.党的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

作者:王强 张宇娜 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