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德育构建分析

微时代德育构建分析

摘要:“微时代”是将微信博文代为传播媒介,立足“微小而迅猛”的自信时代。无孔不入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冲击着人们的感官,无与伦比的新载体平台对接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体无限迸发出私人感的民主,我们只有把握“微时代”灵动的基本模式,努力探索德育的新方式,才能应对“微•云”的新鲜形态。德育不能停步于传统嫁接,而应适应改革大潮,如此方能为当下的时代弄潮儿补给正能量。笔者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学校立足时代,借助“微•云”构筑充满魅力的德育场地的策略。

关键词:“微时代”;德育构建;德育活动

一、“微时代”巧辩新德育

应对“微时代”展现出的巨大磁场,德育人应该认清表里,团结协作,充分展示出人文带动德育的合作之路。第一,媒界多元化、定制化。遵守法律框架,跨越传统媒体的“把关”和“认筹”,自认为“媒体人”的大众,自由地进行信息和传播。互动交流中,每个人都有条件化身节目脱口秀,依托各种媒介点评江山,将“3D空间”装扮成社情民意的集散地。第二,传播速度“N次方”“微型化”。“微”是“微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条目有上限却没下限,短时间“快手”编辑,极大拓展了新闻交流的互动,手慢就成“旧闻传说”。编辑和阅读日新月异,更加讲求平等协商,更加强调多维思辨,变教本位为学本位,由单向施教转为民众坦诚互动,努力提高德育应对各种信息的技巧与工作艺术的能力。第三,传播交流的“互动化”“公开化”。广播式的交流,完全是公开透明的,源于新媒体的参与度,每个德育团队都互相映衬。美丽的校园,因为有了制度和文化的衬托,才显得静穆和温暖。而“微时代”串联起的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也是因为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美丽,让德育的和谐生发了无限的力量。第四,鲜活动人的“原始直播”。手机与互联网的联姻,促使手机实时播报,彼此“坦诚相见”,成为社会舆论原始素材,对时事产生“现场感”和“代入感”。微时代”对学生成长的对接符合“地球村”变革的新规律。一是体现德育工作的透明度和家校互动;二是新媒体的影响力适合开展基层德育普及和全社会协同作战[2]。

二、德育新场地的构建与自觉

(一)创建主题云空间,构建动态德育资源

如何以德服人?也许我们并不缺资源,面对传统呈现方式的内敛和低效,似乎各个领域都需要锻造。学习力的生长密码依赖更多显性资源的滋长,向善向上的永恒追求,正在马不停蹄地向德育要成绩。首先,德育要懂得整合公共资源,在共享WiFi中,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如我们可以将CCtalk平台以及诸多网络课程等适当加工,将其转变为学校资源,随时调用,随时互动、随时反馈。其次,打造学校个性的德育资源。例如,校本课程中的自编读本,除了印制彩色绘本外,还可以整合成电子版漫画和微课推送。富有个性的德育资源应运而生,资源有了,呈现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利用各种有效媒介进行互动传播,把相关资源放在云平台。再次,构建和谐德育场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应将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观念,和“微时代”各种事物相融合,让无法用金钱度量的诚信,无法用时间衡量的幸福彼此引领,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共享主题资源网络社区,草根课题崭露头角

一场关于“网”的技术变革,不仅促成智能终端设备的更新,而且已经从“基于现象”转为“基于价值”,所有的大数据直接渗透于公众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导向,重构区域间的界限。“微时代”的代码语言、情绪方式已经蔓延至人类世界的细枝末节中,信手拈来“线上”的微弱关联,都可能转变为“线下”的不合逻辑。心灵共鸣,精神上聚焦价值,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德育革新的主阵地,建立德育专网,整合动态德育资源库,探索德育小课题,切口小、易操作的草根精神让“家•校”都变成校本德育课程建设的开发者与实施者,“师生互助、生生协作、家校联动”三位一体的德育场,丰富并拓展着德育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无限领域[3]。网络式主题资源社区,使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再是强制,而是诱导和自愿,在合适的时间、空间,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碰撞。学生情不自禁地投身信息源,选择并判断,实现多方位的自我教育。在这样一种与时俱进的价值体系中,学者和教者都担负着多重角色,既助推资源社区的健康拓展,又在这里受益匪浅。游戏化德育故事,核心素养擂台,都会让学生获得大量横向技能的真实体验;同时也可以对“热点问题”进行回复并评价。

(三)微信推送,用大数据擦亮德育名片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德育体系更需要统领全局、完善机制和融合创新,其精神内核在传统和前沿思潮的互辩下,协同服务于学生的素质养成,贯穿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至善并负责任地面对新时代。很多基层学校出台“善雅文化”“至善小主人(三好学生)”的评定方案,学科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定标准,聚焦到个人道德之美的分量;还大力推行“最美”评选制度,将对学生的评价从教师、同学扩展到父母、亲邻。每一次评选都是“家校共育”的盛会,都是学生沐浴善雅洗礼的最美时刻,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里程纪念碑[4]。

三、凝聚人心,完善德育场的顶层设计

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软实力。至善,是一种事业理念,更是一种境界追求,我们要勇于突破自我,追求完善,追求卓越。“让我们做得更好”赋予“微时代”更多解读和精神诉求,它让德育场具有浓浓的人的味道和留白,也让时空中的生命体彼此关怀。独立“小我”把自己写进时代的日记,启动智慧教育,学水之善,上善若水。德育不能停步于传统嫁接,而应适应改革大潮,如此方能为当下的时代弄潮儿补给正能量。

四、结语

大爱行天下,知行合一,做真人。作为德育人,我们要冲破传统的束缚,把握“微时代”灵动的基本模式,努力探索德育的新方式,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咏梅.把家校沟通当回事[J].中华家教,2011(10):21.

[2]韦森松.真正实现有效家校联系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11(09):112.

[3]康建军.对家校互动的再思考——回应《家校互动的“独角戏”》[J].思想理论教育,2011(06):89-90.

[4]邱叶珍,尹荣慧.浅谈班主任进行家校联系的途径与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5):78-79.

作者:陈敏敏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