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其中,阅读能力就是综合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人汲取知识和养分的过程,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受益终身。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尚小,思维、智力、心理、身体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待开发阶段,是培养其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成为部分语文教师的困扰,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也改变了阅读方式。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阅读方式,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判断能力和认识能力尚弱,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其阅读态度不端正,养成不正确的阅读习惯。且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机会。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有效促进其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开展群文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经过专业教师的反复编写和修订,内容和结构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章与章、课与课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仔细研读教材,先从目录把握教材的整体难度、方向和每一章的主要内容、结构等,接下来仔细研读每一篇文章,把握每一单元、每一课的主要内容、文章载体等,将具有关联性的文章整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师可以将阅读文章按照主题内容进行整合,如写景文章、写人文章、写物文章等;也可以按照文章载体进行整合,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还可以按照文学载体进行整合,如说明文、散文、诗歌、小说等。教师在研读和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书中的每一个板块,并且要做出适当的标记。这样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自然想起其他相似的文章,起到以一篇文章牵动整个单元、甚至整本教材的效果。通过阅读大量相似主题或者相似文体的文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阅读能力。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教学时,可以将单元进行整合后,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例如,本册书第四单元的中《白鹅》《猫》《母鸡》三课可以整合在一起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这三篇文章可以了解描写动物的方法;或者教师可以将本册书第五单元中的《七月的天山》《海上日记》《记金华双龙洞》这三课整合在一起阅读。这三篇文章都属于游记,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掌握游记的写法和写景的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

二、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尚小,存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自制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能力发展,长此以往,在枯燥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失去阅读兴趣。所以,小语文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该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阅读教学,如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展示图片、动画、音频、视频资料等使抽象的、文字活起来,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课堂中进行阅读、陶冶情操,通过刺激听觉、视觉等多个感官,丰富阅读体验,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意境,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查找与这节课有关的动画片,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阅读兴趣。学生在动画片中看到主人公想要自己的禾苗长得更快些,想尽了各种办法,甚至想通过把禾苗一颗颗拔高的方式使禾苗快速长起来,最后导致禾苗都枯死了。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文章理解得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首先,在阅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急于阅读,可以将整篇文章标好自然段,再通过阅读首段、尾段和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教师再鼓励学生通读文章,学会提取段落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并且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地划分层次,掌握文章的写作结构。最后,再阅读一遍文章,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做到一篇文章至少读三遍,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小艇》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以上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首段和尾段进行阅读,了解本文是主要介绍威尼斯水城的文章,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每日在威尼斯河边都会有一番热闹的景象,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和作者想要传递出的信息。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读文章,从中提取关键词和关键语句,如“船舱”“船夫”“商人”“生意”“水上城市”等,培养学生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和对生词的记忆程度。最后,深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和文章理解能力,增强语文修养。

四、介绍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

文章都有其写作目的,写作目的产生于一定的背景之下,学生真正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就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所以,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前,应该通过查阅书籍、文献、上网搜索或者与其他教师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阅读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手法等。教师应该可以将这些资料用在课堂导入环节,在学生阅读前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五、丰富阅读量

小学学生因为缺乏一定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导致其很多时候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出现歧义等。而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想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提高其阅读速度,那么,适当地增加阅读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预习课文内容,鼓励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与教材课文内容的主旨意义、逻辑结构相似的课外阅读资料,从而引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独立思考,拓展语文知识面,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系统的逻辑结构,产生阅读兴趣,建立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的教学时,在使学生学会课文的生词和难懂语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读文章,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思路,再点明文章的主旨,使学生理解雷锋叔叔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德。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几篇与课文内容主旨相似的课外文章,如《董存瑞炸碉堡》《抗日英雄王小二》《小兵张嘎》等英雄故事,这样不仅在阅读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好地体会文章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学习英雄勇敢无畏的精神。

六、运用学讲课堂教学模式

学讲课堂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要将知识学进去,还要讲出来。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围绕课文内容或者某一特定主题,制作幻灯片,将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与其他人分享。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安排学生演讲,一边讲解一边播放幻灯片。学生讲解的过程既是知识输出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加强记忆的过程,加深了对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阅读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一课前,教师可以安排 1—2 名学生在完成阅读预习后,自主制作幻灯片课件,鼓励学生利用课前的 5 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学生可以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宇宙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讲出来,从而有效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阅读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多开展课内、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同时,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其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李佳晨 单位:威海市明湖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