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改革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

医学教育改革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

[摘要]目的:通过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路径和评价机制的实践与研究,升级课程设置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良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方法: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参加临床技能大赛组别与未参赛组进行对比;微课结合PBL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进行对比;OSCE(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组别与常规考试组别进行对比;形成性评价组别与传统总结性评价组别进行对比。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创新教学方法和改良评价体系的对比研究中,实验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良评价体系等途径,可以很好的完成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更好的培养有用的卫生人才。

[关键词]医学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已逐渐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卫生服务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调实践能力,尤其是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已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和“突破口”[1]。陈旧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实用,必然导致“高分低能”的出现[2],因此医学职业教育子系统必须重新设计针对教学和体制的新策略[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也不断出现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如PBL、CBL、翻转课堂等,“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也不断冲击传统教学。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更加实用的评价体系,如形成性评价等。医学教育,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

1研究内容与方法

教学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设置;(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3)改良评价体系。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两组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样卡方检验,检验以a=0.05为水准。

2医学教育改革实施措施及效果

2.1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以满足行业需求为根本。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过硬的实践能力、信息采集和管理能力,同时具备自学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2.1.1调整临床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将诊断操作技术、外科操作技术、急救技术等作为单独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与附属医院、实习医院紧密合作,积极开展见习和临床实训等工作。

2.1.2增加选修课比重。选修课的设置与必修课形成补充,侧重于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或是有利于其社交、沟通能力的发展等[4]。如增加医学沟通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医患沟通技巧等;增加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政策与法规等选修课,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诊疗过程中重视患者的利益,注重人文关怀等。

2.1.3精简授课内容。医学基础课程中,与中学生物学知识重复部分予以删除或精简;必修课预防医学与选修课全科医学概论、卫生政策与法规等内容重复部分,放在选修课中讲授;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中较少应用或与临床关系较松散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同时,适当增加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成就等内容。

2.1.4加强人文、社科教育。增加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公共卫生等课程,部分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通过人文社科教育,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人文关怀,不仅治病,更要救人。

2.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2.2.1以赛促学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临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已然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2010年教育部开始每年举办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加强对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为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力支持[5]。抽取我院2017年参加临床技能大赛的学生及未参加者各30名,分析参加技能大赛前后内科学及外科学成绩进行分析,发现参加技能大赛组学生在理论及实践考试方面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为:参加技能大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在参加技能竞赛的准备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的效果较好。技能训练对理论学习起促进作用。

2.2.2PBL结合微课教学

在既往的教学中,采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于2017~2018学年进一步将微课与PBL教学模式相结合,探讨PBL结合微课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选取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100名学生,分为PBL结合微课组(49名)和PBL组(51名)。教学中,对PBL结合微课组学生采用微课和PBL相关培训及教学前内容,对PBL组学生采用单纯PBL教学法,通过客观考核和调查问卷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PBL结合微课组学生在内科学考试、病历书写及分析和临床技能考核方面优于PBL组学生(表2,表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PBL结合微课组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信息管理能力等方面优于单纯PB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如学习兴趣、临床技能、交流能力等方面,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改良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以理论考试为主,结合实践操作考核,我们引进OSCE及形成性评价。

2.3.1OSCE

OSCE以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考试为蓝本,共分为三部分: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考查学生对疾病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原则等掌握的情况,该部分以笔试方式进行;体格检查与技能操作,以模拟人为操作对象,包括生命体征的检测、系统检查、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以及胸穿、腹穿等临床操作等;多媒体考试,包括心肺听诊、影像学检查结果判读、人文试题等。选取2018年6月进入临床实习的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80名学生,40名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OSCE测试,40名学生以传统考试形式进行期末测试,实验前外科学、内科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实习后第一次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及实践操作)成绩进行对比,OSCE组学生在理论及实践考试方面的成就均优于对照组(表4,表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考核模式相比,OSCE更加贴近临床实际工作的要求,与真实的医疗卫生工作状态更加接近[6]。考核的基本内容以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考试为标准,让学生提前适应考试,亦更能体现学生实际水平,避免“高分低能”。

2.3.2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FA)

形成性评价是相对于当前普遍的总结性评价而言,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反馈,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7]。美国教育家BenjaminBloom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而非结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循序渐进练习方式进行,注重对教育过程的测试,学生处于测试、评价、反馈、改进、再测试的循环中,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趋于完善,属于“发展式”的评价[8]。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高等院校逐步引入此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动态的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通过实时的评价、及时修改或调整教学培养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9,10]。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1)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教学讨论,变相缩小班级规模,同时与PBL等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学生小组讨论期间,教师可专注于每位学生的发言和表现,通过学生在每次教学和讨论中的表现,逐渐完善对每个学生的形成性评价。(2)增加随堂测试的次数及在总成绩中的权重,相对减少期中、期末等常规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如内科教学中,在每个系统疾病教学结束后进行随堂小考,了解学生对该章节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为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可不评分,不公布成绩,仅通过每次成绩的纵向对比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以2016级临床医专业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形成性评价组(41名)和对照组(39名)。形成性评价组以上述方法在教学全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对照组以传统方法进行阶段考试、课堂测试等。以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形成性评价组学生在理论考试及实践操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学生在学习成绩、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的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国家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才能培养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临床医生,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任传忠 王瑜瑾 易慧智 任锦烨 岑章建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