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活动的应用

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教育活动的应用

【摘要】位于湘西南的隆回县,有着悠久而独特的花瑶文化,包含手工艺、民间歌舞等多种类型。将其与幼儿艺术教育有机融合,不仅可以为其传承和发展开辟出新的空间,对于幼儿的认知、审美、情感等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本文从花瑶文化在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现状谈起,就具体的完善和改进路径进行了总结,以期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花瑶文化;幼儿艺术教育;应用现状;完善路径

在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有一个名为“花瑶”的少数民族,是瑶族中最古老的、最原始的宗支。千百年来,花瑶族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花瑶文化,如手工艺挑花刺绣、民俗活动“讨念拜”和“讨僚皈”、民间歌舞“呜哇山歌”等,而且已有多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和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端,幼儿也是最佳的非遗传承者。所以花瑶文化理应成为当地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重要课程资源。将两者有机融合,既有利于花瑶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花瑶文化在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花瑶文化和幼儿教育的双发展,两者的融合也得到了充分重视,很多幼儿园也通过积极尝试和探索,获得了理想的效果。表现为对两者结合价值和意义的认可、主题课程的开设、实践活动的开展、幼儿审美素质的提升和良好氛围的营造等,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仍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一)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支持力度不够

因幼儿教育尚未被列入义务教育的范围,所以多数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方式等都是自行制定的。花瑶文化是否融入到了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是否开设了主题课程,以及实施效果如何等,都缺少相应的指导和监管。特别是一些民办幼儿园,因为经费较为紧张,所以积极性相对有限,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了不同幼儿园之间程度差异较大的状况。

(二)艺术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因历史原因的影响,花瑶文化在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还是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功利化倾向。比如对花瑶挑花手工艺、花瑶民歌的学习,重点还是放在了知识和技能层面,将会不会做、会不会唱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忽视了花瑶文化的审美特点。新世纪以来,基础音乐、美术教育已经历经了两次课程改革,两次课改,都对艺术教育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审视,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等全新目标,由此也凸显出了幼儿艺术教育在价值取向方面的落后和偏差。

(三)缺少完善的课程评价机制

“课程评价是针对一门课程的开设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审视和判断,并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以充分保证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1]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多数幼儿园都开设了花瑶文化主题课程,但是并未形成健全的课程评价机制,所以开设情况究竟如何,是否实现了初衷等较为模糊,未能实现课程价值和意义的最大化。

(四)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有待提升

因为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学习和培训,所以多数幼儿教师的花瑶文化知识都相对有限,在面对悠久而丰富的花瑶文化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切入,如何选择等。一些有深度、最精华的内容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和利用。特别是在技能方面,花瑶的挑花工艺、民间歌舞等,长期以来都采用口传心授的形式,幼儿教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学习,这种资源开发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到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五)公立幼儿园没有发挥出带动和引领作用

通常来说,较之于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的设施和师资条件更加优越,理应起到示范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诸多公办幼儿园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还较为单一。也没有与其他幼儿园建立沟通与合作,处于闭门造车和各自为战的状态中。以上几个问题,已经成为了花瑶文化应用于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阻碍,急需得到有效破解。

二、花瑶文化在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改进与完善

花瑶文化在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正视、分析和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其改进和完善路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融合意识,转变价值取向

首先是增强融合意识。花瑶文化在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是以发自内心的认可与肯定为前提的。特别是地方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更在意识引导方面责无旁贷。一方面,可以将花瑶文化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融合情况纳入到幼儿园定级评优的考核中,以此来增强幼儿园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融合情况较为理想的幼儿园作为试点单位,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通过以上两种举措,可以表明政府和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的支持态度,起到相应的号召作用。其次是转变价值取向。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幼儿家长,都还是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幼儿今天学得了哪些手工、会唱了几首歌、会跳了几段舞等。”[2]而不是从文化和素养视角来认知和对待。有的幼儿园仅做表面工作,将花瑶文化的融入作为办园特色,实际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价值取向,可以通过宣讲、参观等方式,让幼儿教师和家长真正认识到花瑶文化的价值和学习花瑶文化的必要性,特别是其在培养幼儿艺术素养方面的作用,以及幼儿作为非遗传承人所具有的责任和义务,在明晰了这些基本问题后,就可以达到变被动为主动的效果。

(二)建立评价机制,搭建信息平台

首先是建立评价机制。只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保证花瑶文化主题课程的开展效果,并始终走在一条发展和完善的道路上。具体来说,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幼儿教师,还应该包含幼儿课程专家、家长、幼儿等,力求评价的全面与客观。在评价方式方面,不宜采用单一的量化制评价,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可以为每一个幼儿制定一个档案袋,详细记录每一个阶段学习花瑶文化的感受和成果等,在无形中推动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考虑到这套评价机制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参照,也是一项较为困难和繁琐的工作,可以由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联合幼儿课程专家、幼儿教师等共同开发。也只有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和运用,才能为整个应用与融合过程提供参照和保障。其次是搭建信息平台。花瑶文化悠久而丰富,要选取最具代表性、最精华的内容为幼儿园艺术教育所用。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建立花瑶文化艺术资源信息平台,内容涵盖花瑶文化的基本介绍、幼儿主题课程展示、资讯交流平台等。通过该信息平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本质上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花瑶文化得到新的推广和传播。

(三)整合多方资源,发挥示范作用

首先是整合多方资源。花瑶文化在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需要不断补充、维护、更新的过程,对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特别是当下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幼儿园可以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为这项工作争取到尽可能多的经费支持。特别是花瑶挑花手工艺和呜哇山歌,已经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非遗保护中心也应该对幼儿园提供一定的支持,推动花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组织花瑶民间艺人进行手工艺品公益拍卖、民间歌舞公益演出等,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将募得的资金用于幼儿园的专项活动中。与此同时,也要做到各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其次是发挥示范作用。公立幼儿园应该充分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要求公立幼儿园的园长、骨干教师等,定期深入一些偏远的、条件较差的民办和村办幼儿园,对花瑶文化主题课程的开发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以选派公办幼儿园骨干教师全职支教;另一方面,可以让民办和村办幼儿园教师分期分批到公办幼儿园实习等,尽可能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3]

(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反思能力

首先是开展教师培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决定性影响。针对当下幼儿教师花瑶文化素质较为薄弱的现状,对他们展开专题培训已刻不容缓。具体来说,应从多元化和多层次两个方面入手。多元化培训是指打破以往“你讲我听”的单一模式,采用互联网教学、民间艺人进驻幼儿园、田野采风等多种方式。这种方式上的丰富,可以让幼儿教师以体验的方式感知花瑶文化,获得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多层次的培训是指针对幼儿教师的实际水平,开展因人而异的培训。要通过深入的沟通,让幼儿教师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等,并提供相应的提升渠道。其次是提高反思能力。花瑶文化与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融合,绝不是跟形式,走过程,而是有着深刻价值和长远意义。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树立主动反思的意识。特别是在经过专题培训,在对花瑶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后,更要进行常态化的反思。“包含对个人情况的正确判断、对教学不足的完善路径、今后的发展规划等。这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丰富和提升的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4]综上所述,文化传承是以“人”为核心的,只有得到最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这门文化才能获得最长久的生命力。花瑶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是民族文化中的奇葩。而地方的幼儿和幼儿园,正是最佳的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同时,将花瑶文化融入地方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从小就与这项文化亲密接触,对于他们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就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就改进和完善路径进行了总结。以实现花瑶文化和幼儿教育的互动,为两者的发展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幼儿园课程创生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10).

[2]谢娟娟.花瑶挑花的学前教育价值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6(09).

[3]沃琦艳.论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

[4]张卫民,邹文佳.依托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幼儿园艺术课程[J].文教资料,2018(18).

作者:吕小玲 单位: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