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研究(3篇)

高师音乐教育研究(3篇)

第一篇: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能力提高研究

摘要:

高校音乐课程教育内容的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音乐教育的改革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推进,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同时这也对音乐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师音乐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变化改变了我们对传统高师音乐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理念。传统的培养思想观念下,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音乐专业技能单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培养出来的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偏弱,不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音乐的教育。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这些弱点在当前对音乐基础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的突出,所以当前急需促进对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音乐教育;应用型;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的教育分配制度已经取消,但针对高师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却没有对应的进行改革,这就导致目前高师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内容却和实际社会中需要的内容有所偏差,在面对就业压力的时候,其竞争力比较小。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如何加快对高师院校的教育改革,促进其培养音乐人才模式进行向实用型的方向进行转变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不合理之处受到了质疑,随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改革的推进,一些新的教育实习模式开始出现。但每一种教育实习模式都有优点也有不足,有些学校试图用单一的教育实习方式去改变传统教育实习模式的弊端,但往往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其失败的原因除客观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受制于教育实习方式的过于单一化。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综合性则克服了单一化的缺陷,它在近二十年的探索过程中,积极融入了“混合编队实习”、“模拟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1]。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是一个融入了多种实习模式的综合化的实习方式,或者说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在所有的教育实习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开放性,这为它的不断完善注入了活力。从横向来看,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通过对其他模式的借鉴与比较,能够吸收其它教育实习模式的优点;从纵向来看,贯穿全程实习的理念,分阶段实施,能够准确把握音乐教育实习改革的方向。

一、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不强,培养目标淡化

对地方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目标要进行改革,当前的教育目标是站稳讲台的同时要兼顾舞台,传统的这种观点比较适合对地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但却不适合高中和大学。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对课程设置方面,片面的注重该专业本身的学位问题,追求音乐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忽略该专业教育教学理论和音乐实践教育能力的培养,相关的课程比重一而比较低,没有体现该专业本身的特点。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在高师院校内率先进行课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强化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强化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树立起真正对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观念,使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与社会脱节。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我国的高师音乐院校音乐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由由公共课、音乐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三部分构成。从目前社会上反馈回来的需求看,该课程的设置并不合理,三个部分课程所占用的时长比较相差悬殊,课程本身的结构也存在问题,忽视了对高师音乐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

对教学课程的改革是对能够体现教学方式方法改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学校是才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纯的照搬书本上的教育教学内容,一种最为常见的做法是教师将课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搬到了投影仪上,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也更多的是教师"说",学生"听",没有进一步的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也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学校的课程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讲台的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在下面睡成一片,教学内容和形式非常的枯燥乏味。

(四)教育见习、实习活动不能真正落实

最近几年对学生教育的目标淡化,同时教育经费也出现了紧张的情况,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没能够重视学生教育过程中见习和实习的活动。有些学校虽然有安排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但大多数是按照下最后一个学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个学期学生面临着找工作和毕业的压力,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把经历放在见习和实习上面。同时,学生对学生见习和实习的过程、效果没有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管理,甚至出现了有些学生根本不去见习、实习。

二、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建议

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时刻根据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变化进行快速和有效的改革,在分析和学习国外同类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对应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需要多元化

传统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针对基础教育培养音乐师资力量,但随着目前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不断饱和,更多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面临着多种不同的选择,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已经不再是需要理论型的人才,而是需要面向音乐教育市场实用类型的人才。目前音乐教学逐渐的走向了大众,成为当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音乐专业教学目标的同时,要重新进行定位,把原来比较狭小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变得多元化,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的音乐人才。

(二)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

要科学合理在课程设置上,对音乐理论课要侧重于应用性"民族性"实用性。除了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于作曲的操作理论也要进行教授,比如实际运用较多的和声"复调"曲式"音乐编制以及视听练耳等。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编"改编等实际应用能力。对一些较为实用的内容,如民族风格的旋律写作和声配置"音乐作品的配器等要加大课程设置。

(三)教学内容上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

在音乐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符合设计的实际需求,不断的进行创新,增加教育过程中的辅助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当前学生的导向性,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按照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培养和发展。同时也要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等级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分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情况进行考核。

(四)教师要在观念上更新,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创新

教师观念上的更新,要落实到教学方式方法上。认识到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意义,就需要在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进行改革,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引入课堂,如电脑音乐制作等。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音乐创编"音乐欣赏"和声等课程知识进行直观的、多样的传授,让学生能够现场感受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是一个融入了多种实习模式的综合化的实习方式,或者说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在所有的教育实习模式中具有最大的开放性,这为它的不断完善注入了活力。从横向来看,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通过对其他模式的借鉴与比较,能够吸收其它教育实习模式的优点;从纵向来看,贯穿全程实习的理念,分阶段实施,能够准确把握音乐教育实习改革的方向。

作者:曾晓安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统计基础[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聪聪.我国有关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鲁东大学,2014.

[3]吴栎森.高师音乐教育实习中集体评课活动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第二篇: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浅析

【摘要】

学业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功能很多,主要有导向、鉴定和选拔、诊断、调节、激励以及发展的功能。自从教育教学评估被提到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业评价的改革,这不仅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课程标准改革的必然。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学业评价;现状;建议

由于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传统评价模式,目前在我国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普遍性问题,使学业评价应有的价值功能不能得到完好的发挥,不利于新时期素质人才的培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

一、评价标准存在局限性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是以所学各门课程考试合格为标准,这不能够准备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智力水平与实际能力。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中小学教师,而目前的评价体系片面地追求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及技能技巧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学生将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授业能力的测评与发展,使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二、评价内容存在死板性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状况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就练什么。这样既容易使学生丧失平时学习的自主性,为了应付考试而出现临阵磨枪的状态,也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和枯燥练习的状态。

三、评价方式存在单一性

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考试中,除了音乐技能课程以表演形式进行外,大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测验。由于传统的纸笔测验以选择性标准试题为主,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忽视了对其实际应用,因此,单纯地采用纸笔测验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评价中存在不公正现象

由于音乐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的接触较多,尤其是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中,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较多。因此,在学业评价中经常存在“人情分”等非客观因素,致使教师不能够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加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这种不公正现象的出现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及对考试的重视度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和谐关系的建立与保持。

五、改进评价体系的措施

鉴于发展性学业评价体系,针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提出了对其学业评价改革与发展的新构想:

(一)坚持学业评价的标准以培养目标为根本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突出师范性,打破盲目地与音乐学院等同起来,过度重视技能技巧的传统评价体系。把评价的重心由单纯的音乐专业知识向学生对音乐教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实际应用水平逐渐转移。

(二)改革或增加考试项目,赋予学业评价内容全面灵活性

让评价内容由死板性向灵活性转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出现死记硬背临阵磨枪的不良现象。为了实现对学生师范性的培养目标,可以在考查中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的角色,对其他同学的进行评价,考查学生作为音乐教师应有的审美鉴赏素质与能力。这样全面灵活的评价内容促使学生进行针对性地练习,能够使他们得到全面的进步与发展。

(三)实施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学业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对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这些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学业评价中的纸笔测试不能摧毁,但却不能视之唯一,在纸笔测试的基础上,应根据每一学科的特点,相应地加入新的评价形式,实现对学生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教师应当发展的眼光对处于不断变化的学生进行动态且全面地评价,使学业评价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客观真实的判断,更好地发挥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促进作用。

(四)制定标准化测验,提高学业评价的科学性

标准化测验具有统一的参照标准,能够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及所在院系、学校、地区将自己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相应的参照群体进行比较,这种标准化测验在制定过程中要在全国范围内经过相应的群体实验、比较、修改、完善,其测验信度与效度经专家不断地调整与提高,可以通过测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五)采取合理的方法手段,保证学业评价的公正性

在技能技巧的考试中实施对教师的评分监督,采取现场亮分、算分制度;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对于音乐理论课程的考试,学校可对每位任课教师评阅后的试卷进行抽查,检查教师对学生成绩评定的精确性与合理性。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摒弃传统学业评价中的种种弊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宗旨,健全和改革学业评价模式,使学生以发展求得不断进步,成为被社会所用的合格人才。

作者:顾森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曲振国,李天思.当代教育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徐艳萍.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3.

[5]黄玲.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学业评价的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第三篇:高师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传承研究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学校音乐教育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最广阔的平台。高师音乐教育承载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任,这个专业的学生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者,又是未来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者,他们是推动传统音乐在整个学校教育传承中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有效传承机制,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中国传统音乐;高师音乐教育;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浩如烟海、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当今日新月异、综合国力不断增长的中国,却不受国人的亲睐,被逐渐边缘化,有的甚至消亡。在2014年10月15日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重要的手段。

一、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传承的重要意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宛如涓涓流淌的溪流久远绵长。商代以前,“瞽宗”、“成均”等教育机构就以音乐教育为主,周朝时也有“大司乐”和“有司”等礼乐管理机构,音乐教育是它的职能之一,“知乐”是当时上层社会成员的重要素养。虽然从汉代开始直至清末教育改革之前,国家所办的学校和民间私塾等教育机构中都不设置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但是,“从北魏时形成到清雍正年间才得以禁除的中国乐籍制度,自上而下通过轮值轮训制使中国音乐传统一脉相承”[1],已经历时一千多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入侵,西学东渐,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无论是基础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都形成了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的格局。长期以来,中国的学子一代代不断接受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的教育,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在教育中失衡,“藏在深山人未识”,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承与发展,逐渐被边缘化,导致当下社会、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漠视是必然的。高校是我国学校教育链的最顶层,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在这里磨砺成长,高师音乐教育承载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重任,这个专业的学生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者,又是未来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者,他们是推动传统音乐在整个学校教育传承中的中坚力量,是传统音乐的薪火传递者,因为他们的教育对象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关键。我们要想使传统音乐发扬光大,就必须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和熏陶,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建立传统音乐有效传承机制,使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较强的传统音乐教学能力,将对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作为从事高师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深感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的认识知之甚少。高师音乐教育从初创期就以西方音乐体系为主,一路走来,我国的专家、学者虽然不断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但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现状来看,传统音乐教育教学不容乐观。主要显现为,有的学生在试讲时对国外的音乐作品分析、讲解条条是道,一讲到中国的传统音乐则花样百出;有的声乐主修学生演唱水平很高,可以游刃有余的演唱歌剧咏叹调,但在试讲时却无法较好的范唱京剧(戏曲)选段;有的钢琴主修学生演奏水平很高,奏鸣曲、协奏曲不在话下,可是当有学生演唱地域性较强的民歌时却找不到合适的钢伴;律动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试讲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时,大多数学生设计的律动难以准确表达传统民族音乐的风韵,只会照搬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律动,却不知从中国民间舞中采撷有针对性的动作,不会融会贯通,主要原因是不爱学中国民族舞,没有积累……种种现状表明目前许多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还不能胜任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根基,转变观念,调整课程,精选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法,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具备良好的传统音乐教学能力,为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夯实基础。186

三、传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教授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能力。我国传统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想取得有效的传承效果,高师音乐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学习传统音乐,研究传统音乐,热爱传统音乐。高师音乐教师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将直接作用于他们的音乐教学活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所掌握的传统音乐知识与技能应高于、多于接受教育的学生,应有“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像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等传统音乐,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成为高师音乐教师的短板。高师音乐教师除了通过网络、音乐采风、艺术调研等形式自我提高外,国家要创造条件,对高师音乐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同时也将当前专家、学者研究出来的传统音乐新成果,通过培训的方式快捷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不断提升高师音乐教师教授传统音乐的教学能力。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不是排他性的,高师音乐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传承传统音乐并不是将高师音乐教育局限在纯传统音乐教学的窠臼中故步自封,而是以我为主,兼容并蓄,从而实现传统音乐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调整课程

增加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比例。中国传统音乐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多姿多彩的类型。王耀华先生、杜亚雄先生合作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一书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含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含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含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含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和巡幸乐、宴乐”。在时间上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方法、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都属于传统音乐的范畴。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程中只有《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乐器演奏(中外乐器各一种)》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受到授课时间的限制,涉及的内容不够深、不够广,无法适应不断深化改革的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必须紧随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增加实用性、应用型的传统音乐课程。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这为增设传统音乐课程提供了空间。因此,高师音乐教育除了开设《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声乐》、《钢琴(含歌曲伴奏)》、《乐器演奏(中外乐器各一种)》、《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11门必修课程外,还应以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及当地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增设《中国民歌》、《戏曲摹唱》、《中国音乐作品分析》、《民族乐器合奏》、《中国民族舞》、《民族音乐多声视唱》、《五声性调式和声》、《地方传统音乐》等相关课程,加大传统音乐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增加学时、学分,以保障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的储备。

(三)精选内容

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渗透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能否达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浩如烟海,高师音乐教师应根据自己所任课程,在传统音乐的海洋里精心挑选与《新课标》和当地基础音乐教育相适应的、优秀的传统音乐知识,纳入自己的教学范畴,同时还应将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应用在教学中,为未来的音乐教师积累教学能量。以《声乐》为例,在《新课标》中,要求中小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中国民歌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范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高师声乐教师应将中国民歌、京剧或当地的地方戏曲唱腔片段纳入平时的声乐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心用情多练,掌握相关的歌唱技能技巧,具备范唱与教唱的能力。在《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民族音乐》等课程中也可以通过音乐文化差异的比照学习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四)讲究方法

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传统音乐作品,离当代很久远,学生们对它们有疏离的表现,很正常。高师音乐教师要有使命感,在课堂教学中各尽所能,既要靠熏陶,也要靠“灌输”,但在“灌输”中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善于选择当代既具有鲜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做引导,多层面、多角度、多方式展示给学生,循序渐进激发兴趣,进而去探索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要善于运用互动、提问、启发、探究、模仿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未来的音乐教师在喜爱我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也为他们今后的传统音乐教学,在方式方法方面提供借鉴,使之良性循环。

四、总结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学校音乐教育是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最广阔的平台。我们高师音乐教育要珍惜先辈们馈赠的这份厚礼,应将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基因通过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使之入耳、入脑、入心,深深的嵌入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脑海,并由他们不断传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作者:江水莲 单位: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项阳.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J].中国音乐学,2001,(2):11-13.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2004.

[4]马达.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

[5]罗乐.清末民初我国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观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傅利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的相关思考[J].中国音乐学,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