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钢琴教学的思考

高师钢琴教学的思考

一、钢琴教学中的“强化”安排   我们了解到,钢琴教学是一门技术学科,要通过艰苦训练才能有所成就。但是训练也有规律可循,并不是一味地机械式训练就可以完成的。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将把强化行为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这两者在学习过程中都起着一定的刺激作用。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才会更加努力,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的表现,即积极强化行为;如果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予以严厉地指正,或敲手指、或呵斥,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练习中就会多加小心,以减少错误的发生,这种刺激则是负强化,即消极强化。由此可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管是采取正强化方式,还是负强化方式,都会增加反应的概率,即学生练习钢琴的行为。在强化理论的推动下,钢琴练习的行为增加了,但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怎样练好钢琴。针对这个问题,斯金纳的强化安排定律给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斯金纳把强化安排分为两种:1.连续强化,每次的正确反应之后都要给予强化;2.间歇强化,不是每次的正确反应之后都要给予强化。笔者认为,对于钢琴的初学者,最好选择连续强化,防止消退现象的发生,等到熟练了之后,再选择间歇强化,以达到永久记忆的程度。在连续强化中,初学者学习的速度可能相较于间歇强化要快得多,但是可能会使初学者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我们在连续强化的过程中,要利用斯金纳的“箱盒训练”的方法,把复杂的钢琴训练行为分成若干个比较简单的小节练习,并对每一个小节进行强化练习,等到把分解的每一个小节的内容都练习熟练之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练习,最后对整体再进行连续强化,这样学生就能尽快掌握弹奏钢琴的技巧,同时还不会对钢琴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连续强化的安排加快了学习钢琴的速度,但是同时也加速了钢琴教学消退的速度,因此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安排间歇强化行为,以减慢消退的速度,增加钢琴教学的效果。这个间歇强化的安排可以是固定比例,也可以是变化比例,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练习的程度,当然与教师的课时安排也有一定的关系。不管哪一种比例的强化训练,都比不强化效果要好。总之,在当今的高师钢琴教学中,既要做到连续强化练习,也要适时穿插一些间歇强化练习,以进一步增强钢琴教学的效果,加快学生练习的速度以及提高巩固知识的能力。   二、钢琴教学中的“操作实验”   针对斯金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张,围绕高师学生钢琴弹奏基本技术训练课题进行分组运用实验,主要是把校内学生分成两组,把校外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对照实验研究,进而将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钢琴弹奏运用中的可行性情况记录下来。但是由于实验研究时间较长,可变因素较多,可控因素不稳定,与真正实验室条件下的实验操作相比仍较为复杂。首先,把校内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连续强化训练和间歇强化训练,以此来研究学习弹奏钢琴速度的快慢。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参加实验的学生都是初学者,在同一学习水平上,这样才能体现实验的公平性与可信性。一个月下来,我们明显发现进行连续强化训练的学生比进行间歇强化训练的学生弹奏钢琴的速度要快得多,掌握得也更熟练。其次,我们再把校外学生也分成两组进行实验,同样进行强化训练和间歇训练,但实验结果不同。一个月之后,我们发现进行连续强化训练的学生比进行间歇训练的学生消退较快,钢琴弹奏也较为生疏。通过以上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连续强化训练能够加快学习钢琴弹奏的速度,但同时也会加快消退技术的速度,因此我们要在钢琴教学中把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结合起来教学。在起初的时候,不仅利用连续强化训练的方式,教学生快速掌握弹奏钢琴的技巧,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间歇强化训练,以此来确保学生在快速习得弹奏技巧的同时,减慢消退技术的速度。   三、钢琴教学中的“塑造”行为   塑造行为是斯金纳强化理论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所谓塑造就是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强化安排使有机体做出原先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在塑造行为的过程中,主要是运用了斯金纳的“强化相倚关系程序”,通过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某种行为。譬如,我们要训练学生弹奏一首曲子,要是我们在等他弹奏完整首曲子才给予强化,那肯定需要等待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学生也许会对弹奏钢琴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们要在他们学会一小节甚至是几个音符的时候就给予强化,这样学生才有信心继续学习下去。在塑造行为中,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实施强化安排的主体,是作为外部环境来刺激学生学习的。在当今高师钢琴教学中,出现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少困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要寻找到一个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塑造模式,积极与普通学科建立联系,然后再利用普通学科的学习理论来重新制定一套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合理安排强化训练:首先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给学生设定一个终极目标;其次,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把终极目标分成一个个阶段性目标;最后,对每一次的阶段性目标所反馈的情况适时地予以强化。现在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生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强化安排。同样分三步走:1.把教师下达的终极目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划分成若干个易于完成的小目标,并逐一认真完成;2.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小目标的时候,要适当地给予自己小小的奖励,并做进一步的强化练习;3.通过一系列强化练习后,把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上课的时候大胆地反馈给教师,让教师给出指导意见,课下再做一些强化练习,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达成终极目标了。此外,在钢琴教学中,塑造行为的完成,还需要学生多进行有意识的模仿训练。这就要求学生除了仔细听教师的弹奏外,还要广泛地涉猎国内外钢琴专家的弹奏。在聆听的过程中,试着去模仿他们的弹奏风格和技巧,然后在自己的练习中不断地加以强化。   总之,要想在钢琴教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要采取一定的强化练习和模仿训练,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为高师钢琴教学中“一对多”的教学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值得我们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借鉴使用。五、结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弥补了人们对普通学习理论认识的不足,开始了研究钢琴教学的崭新之路。其中,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师钢琴教学更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它告诉我们:要在钢琴教学中强化训练钢琴的弹奏技巧,还要利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反馈,以利于在教学中进一步改进,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当今钢琴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透过斯金纳的强化学习理论重新审视钢琴教学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强化学习理论的优势完美地融入到当代钢琴教学的实践中去,真正实现钢琴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王君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