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总结范例6篇

引导式教育总结

引导式教育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案例化教学 应用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中的重大课题。中学思想品德课必须克服光谈理论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模式,倡导以“理论结合实际”并且以实际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案例教学模式。它包括学习教材理论,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讨论交流,启发指导,体会总结四个环节,这样充分利用了课程和实际资源,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案例化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对实现素质教育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化教学就是指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通过讨论、沟通等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的社会生活性特征。教材中所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于搭建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和流畅性的特点。这里不存在灌输与强化,不存在被动与主动的学教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建立在情感互动基础上的思想交流、情感交互和心灵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二、案例化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采用案例化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在充分发挥教材指导作用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是:设计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升华案例。

1.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案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此案例感兴趣,学生才有可能被吸引其中,才有可能主动思考、自觉反思,才会有所收获。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不够积极主动,其实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设计不当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寻找和捕捉“案例”的支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适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教材的广度,把教材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一节内容时,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公捕大会、公开宣判大会”这两个实际案例,学生从这两个案例中切实体会到了违法以后给社会给家庭所带来的危害,且受到的制裁和惩罚,真正体会到违法犯罪的后果,这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从而远离违法犯罪。为什么要设计这两个案例呢?首先,对于这两个案例,学生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学校亲自带领他们参观了这两个活动。其次,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是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的又一个标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材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那么,把关于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去,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多重效果。

2.教师组织案例讲解案例,学生自主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所以,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案例设计选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案例的选用,多考虑选用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家庭之间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其次,是案例讲解,同样是同一个案例,从不同人的口中讲出来,效果已完全不一样。所以,在讲解时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多讲究解说艺术,如“幽默、讽刺、严肃、活泼”等,这样可吸引学生。最后,是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在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和沟通,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的思想和意识还停留在不成熟阶段,要想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获得较好的效果是肯定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且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设计要求,正确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使其达到理想效果。

3.引导学生归纳案例,总结案例。

在对教学案例讲解、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水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归纳案例、总结案例内涵。通过案例的现象认识和把握案例的本质,这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案例的过程与本质并运用到自身建设过程中才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案例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可以师生共同享受“水到渠成”的效果,还可以由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感受引申出案例结论和体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讨论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和内涵,并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升华案例。

引导式教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康复医学 教学 引导式

康复专业的教学正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将康复科医生的水平,与患者不断提高的需要相匹配,并加强康复医学的创新研究,形成具有高理论知识、高主观能动性,高综合能力的人才,是康复医学教学的重点。我校在康复教学中,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引导式教学应用到教学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校2010年7月~2011年10月进行康复医学学习的110名学生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排除:未完成康复医学课程学习,缺课次数在3次以上,既往有康复医学学习史,未完成期末考试等学生。

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110例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学生55例,其中31例为男学生,24例为女学生,学生年龄在20~26岁之间,平均(23.02±1.06)岁。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1~108之间,平均 (52.62±10.52)。实验组学生55例,其中34例为男学生,21例为女学生,学生年龄在20~26岁之间,平均(23.42±1.28)岁。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3~110之间,平均 (52.97±10.03)。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排名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校提供的设备,包括教学工具、教学视频等进行授课。

实验组学生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是综合利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思维,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进而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提高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在教学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到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模式和方法,使其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个引导者。

课程开始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作为引导的开端,例如,在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中,教师可以录制一节膝关节损伤的病例视频,包括患者入院时的症状、治疗措施。并在教案中,写清楚需要引导学生讨论的主要内容。同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章节,鼓励学生翻阅各种资料进行扩展。

课程开始时,教师播放视频,然后引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特点。让学生每4~6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哪些康复评定。讨论时间为5~8min,随后由1组的1名成员进行总结性发言,其他小组给予补充。随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解。确定学生了解明确后,教师再引入脑卒中的康复运动方案和治疗措施。同样采用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方法。

课程结束后,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分析学生在讨论和总结本节课内容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纠正。同时,告知学生下次教学的内容。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学生在学习结束后的理论考试成绩,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理论成绩满分为100分。批判性思维测试结果,采用WATSON-GLASER批判性思维量表,其中包括推理、假设认可、演绎、解释和评价5个维度,每个维度16个题目,满分为80分,得分越高,表示批判性思维认知能力越高;得分越低,表示批判新思维认知能力越低。

1.4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ɑ=0.05。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

2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学生理论学习成绩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更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讨论

引导式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引导式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之间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课为辅助,这样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彼此交流,可以充分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并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其次,引导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需要进行课前的学习、课上的讨论和总结。同时还要进行讨论、资料查阅、预习等。这样,学生对课程内容经过了多次反复的阅读,掌握得更扎实。

第三,学生在课堂上,要从教师给出的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通过讨论等,搜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摒弃有误和落伍的知识,学生的总结能力、交流能力、评价能力和合作能力得以提高。

我校将引导式教学方法纳入到康复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说明了引导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有效性。

而由于此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案例的选择要典型,并贴合临床实际;课程引导要有序,有重点、难点;在引导式教学实施前,要提供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和资源,包括图书馆、资料库等;在学生讨论时,要做好课堂控制,避免在不必要的问题上讨论时间过长。

综上所述,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教学中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吴建贤,王斌,唐久来等.引导式教育结合按摩法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182-183.

[2]张国勋,成莲英,陈乐云等.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康复中的价值[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1):1068-1069.

[3]张恒.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与效果-实施中国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6):19-20.

[4]廖洪波.在脑瘫康复中应用引导式教育和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探讨[C]. 第六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2011:560-563.

引导式教育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教育; 分类引导; “三个三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62-03

一、引言――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政策溯源

为贯彻团十六大和十六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2009-2013年)》部署,团中央决定于2009年在全团开展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从理论上将全体青年分为四大类,他强调:“面向不同类别青年群体的试点工作要各有侧重。对于大学生,既要向他们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观点,又要善于引导他们对不同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和比较;对于企业青年和农村青年,要特别注重简明化、通俗化,善于将党的‘大道理’转化为他们易于接受的‘小道理’,要特别强调结合企业和家乡的实际;对于进城务工青年,要把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发展进程中统筹城乡仍然存在的不平衡性与激励他们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2009年6月16日,共青团湖北省委召开全省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座谈会,华中师范大学被确定为湖北高校大学生群体试点单位。学校团委在试点工作中坚持分类引导、分层教育、体现时代特色、突出实践要求的原则,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中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二、案例管窥――思想教育分类引导模式发微

团校是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华中师范大学团委以分类教育试点为契机,在反复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变革传统“说教式”、“单一化”、“大而空”的教育方法,初步探索出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团校新模式,即“三个三培养模式”。

“三个三培养模式”包括“三大平台”――核心班――新生起点班、发展规划班、未来技能班;“三分教学法”――分年级、分层次、分类别教学法。这种新模式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更加体现“分解目标、分类引导、分层教育”的精细化趋势。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寓深邃的政治理论于通俗易懂的道理之中,变传统思想教育的“虚”为满足学生需求的“实”。

1.以大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将思想教育目标科学分解,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架构

如图1所示,“三个三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团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置于全部思想教育的逻辑起点,把“集中”与“分类”统一起来,设计出由团校教务部管理下的“理论学习素质拓展技能提升”全方位教育环节。

“理论学习平台”是针对全体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教育平台。以校(院)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马列研究会等为单元,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通过开展政治学习、时政沙龙、演讲辩论、读书会等活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头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

“素质拓展平台”是专为青年骨干设计的长期培养制度,该平台由“校(院)骨干培养计划”和“恽代英大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组成。依托各院系思想教育的优势对基层班团学生骨干进行定期的轮训,从政治素质、领导艺术、管理技巧等方面加以培训。“恽代英骨干培养计划”是以传承青年领袖恽代英的革命精神为主题,贯通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精英培养工程。每年从全校各院系中选拔100名左右优秀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历时四年全过程的跟踪和培养。

“技能提升平台”包括三个特色班,即“新生起点班”、“发展规划班”、“未来技能班”。这一平台是着眼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分年级、分对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实际能力的教育体系。“新生起点班”是为刚入校的学生提供适应大学环境、选课选导师以及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规划班”是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学术科研、就业创业、考研辅导等个性化教育服务的课程。根据四年级学生面对未来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团校“未来技能班”分专题开设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中学校长素质培训(师范教育特色)、企业家素质教育课程等。

为使以上分类引导教育的“三个三培养模式”顺畅运行,经校团委科学规划和设计,制定了标准的团校分类教学课程体系供大学生选修。团校四学年共设置87学时、49个学分,参加团校的学生除必修理论学习平台的7学分外,其余均可在素质拓展平台或技能提升平台中选择必修或选修课程学习。总共获得15学分以上的学生认定课程结业、25~40学分为良好、4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并与素质拓展学分对接。

2.再造团校教学管理流程,有力保障分类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序进行

如图2所示,参加团校学习的全体学生按照华中师范大学团校的有关规定申请入学,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积极的热情参加团校的各项学习实践活动。团校各培训班设立“小组长岗位、班委会岗位、班主任岗位”,三大岗位确保分类教学的正常进行。在学业结束后,对全体学员进行考核,合格者结业,并就其表现给予奖励或惩戒,并记录个人素质学分网上登记表。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特殊情况导致学员不能正常结业的可在团校教务部统一办理相关手续,并进行跟踪教育和管理。

学校知名专家学者、中青年教师、专兼职团干、优秀学工、政工干部等均可参与团校分类教学。原则上团校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团校教师授课申请(见图3)。确定团校教师名单后,教务部将组织任课教师集中备课学习,各任课教师根据分类教育课程安排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

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各院系、各学生组织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设团校课程。自主开设团校课程培训的院系或组织应按照教务部制定的团校课程申报流程进行团校课程申请,团校课程申请须在一周前提交,以便教务部排课,同时课程主讲人、时间、地点由教务部统一协调安排。

3.下拨团校分类教学支持经费,规范管理团校财务制度

校团委拿出专项经费支持团校分类引导和教学,并规范分类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使用支持经费的各个平台(理论学习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及技能提升平台)、各院系、各学生组织(学生会、研究生会及社团联合会)以项目化方式向校团委提出申请,报至团校财务部,统一整理后经校团委审批后决定支持金额。各平台及组织报销费用时,需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团校财务报销表》,将已背书的票据及《华中师范大学团校财务报销表》交到团校财务部,统一送至团委审批,报销总金额以预算总金额为准。财务部将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发票及其他有效票据妥善保存、认真整理,见图4。

三、结论与启示――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现实路径

1.坚持“三个结合”原则,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坚持将思想引领与解决青年思想问题相结合。要紧扣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具有普遍性的关键点,深入剖析其内在深层原因和逻辑关系,在“个性”中捕捉“共性”,从而找到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困顿的“泥沼”。[1]引导大学生自己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开展大学生群体自我“纠偏”的教育活动,这种以“解决某类问题”为导向的教育,使他们的认识更理性、更深刻、更稳定。其次,坚持将思想引领与服务青年具体需求相结合。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就学难”、“就业难”、“创业难”、“婚恋难”、“维权难”等热点问题,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存在成长阶段性需求差异,相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也存在兴趣偏好难以完全一致的现实,这要求思想工作“以人为本”,细化思想教育的目标,分类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用服务吸引青年、感召青年。最后,坚持将思想引导与尊重青年时代特点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准确地把握21世纪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善于用大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教育大学生,善于用生动活泼的教育表达方式,善于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和时尚元素创新教育手段,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时俱进。

2.探索“差异化引导”的实现形式,不断更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创新灌输法,使其与渗透法相结合。高校思想教育中正面的理论灌输仍然是需要坚持的。但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必须对传统的灌输法教学加以改进,把它与渗透式教育方法结合起来。[2]为此,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征和需求,扩大“第二课堂”作用,发挥学生党校、团课、社团活动等思想教育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优势,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教育管理系统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开展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科技竞赛、爱心教育、心理辅导等差异化、丰富化、现代化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分类引导和分类教学中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意识。[3]

3.尝试“流程再造”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机制创新

大学生思想教育分类引导的“流程再造”是思想教育主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方式、程序、制度等整个过程和运转机制的重新设计,以保证分类教育青年的有序进行。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日益习惯于从全球和人类的视角认识问题;日益把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能力发展作为自身成长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4]实践证明,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在坚持政治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将思想教育目标、方式、程序、制度进行再造是分类引导模式得以实行的机制保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本身就是对青年教育目标的区分。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培养,应注重提升大学生建设国家的本领和技能,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塑造则更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当前,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创新和创业的能力、交流沟通技巧等培养都是吸引青年、凝聚青年的拓展领域。因此,伴随教育目标的重设,必然要对教育的方法、程序、配套制度予以变革。具体而言,确保分类引导的效果,应深入调查研究大学生实际需求与偏好、重新调整师资力量、规范教学管理各环节、提供必要的分类引导资金、创新大学生激励制度等。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3.

[2]马先锋,汤仁虹,余维生.理论灌输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与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7):14-15.

引导式教育总结范文4

一、提高认识,营造家庭教育良好氛围

一是提高校长的认识。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校长参加“山东省2016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议”“全国新教育家庭教育研讨会”和 “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等培训达100余人次,开阔了校长的视野,提高了校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认识。

二是提高教师的认识。教师要想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必须给予家长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国内教育名家王文湛、朱永新、孙云晓等来诸城做报告,培训家庭教育教师3000余人次。

三是提高家长的认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是终身的老师。家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认识,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诸城市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做好家庭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积极参与。

二、强化措施,推进家庭教育有序开展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基教科、职成科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每年制订印发《诸城市家庭教育工作计划》。

二是落实家长课程开课。通过“四个一”家长课程、“开学第一课”等,拓宽家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根据《潍坊市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标准》要求,认真落实一年4次8课时的家长课程,并将每学期的家长课程安排及时在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学校将普及培训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建立必修加选修的课程管理模式,构建立志修身、活动体验等校本课程体系。

三是设立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在教育局和学校分别成立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在全市公办幼儿园和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园)设一名家教总协调员,在镇街(园区)中心学校设一名家教总协调员,主要负责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工作。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队伍的建立,保障了学校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整体推进。

四是成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为打造区域内家庭教育专家团队,重点培育了以齐砚艳、宁忠芳等为首的四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探寻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引领全市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是成立社区家委会。在学校、级部、班级三级家委会及县市级家长联合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家委会层级,整合社区资源,建立社区家委会,吸引镇街党委政府及社区领导干部加入家庭教育行列中来。社区家委会的成立,补足了农村学生假期管理的短板,确保了学生的安全管理,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与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纵横交错的家庭教育网络。

六是建立婴幼儿养护指导研究中心。0~3岁阶段的科学养护对宝宝一生的发展有关键性作用,建立婴幼儿养护指导研究中心,研究制订全市婴幼儿早期教育试行办法,着手婴幼儿早期教育团队建设与培训工作。

七是组织教师队伍培训。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培训班,明确家庭教育工作总协调员的职责和任务;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教师和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提升家庭教育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组织心理咨询师认证培训,动员50周岁以下的教师积极参加。

三、创新载体,丰富家庭教育活动内容

一是开设“家庭教育大讲堂”。依托诸城市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设立“家庭教育大讲堂”,定期邀请家庭教育名家开办讲座,向全市的家长和家庭教育工作者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根据家长需求和关注热点,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等进行公益讲座,为广大家长答疑解惑。

二是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为加强家校沟通,倾听社情民意及育子教子方法,促进教育发展,诸城市每年组织两次“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实地家访、电话家访等形式。

三是组织“家庭教育农村行”活动。每两年组织一次“家庭教育农村行”,邀请全国和潍坊市知名家庭教育专家亲临农村学校,向广大农村地区学生家长传递家庭教育理念及知识。

四是开展各类征文评选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征文”“开展弘扬传统节日活动”等,提升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五是借助“互联网+”助推家校共育。教育局和每所学校均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班级也建立了微信群、QQ群,以加强家庭、学校和家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定期推送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及学校重点工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六是课题引领,示范带动。加强基于解决问题的课题研究,通过归纳总结,梳理出十大家庭教育问题,要求每校申报一个;定期组织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学校、教学能手等评选活动,提升学校品味和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督导评价,保障家庭教育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交流展示制度。建立全市家庭教育工作总结会议制度,通过总结、展示、交流,发现和培育家庭教育典型,促进家庭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带动区域内家庭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

二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家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学校预算,确保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三是建立家长课程开课评价制度。建立家长课程学习积分制,将家长课程的学习次数、家长作业等折算成一定的学分,每学期末通过学分评选优秀家长,引Ъ页せ极参与家长课程学习。

引导式教育总结范文5

一、归纳总结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的工作流程

我们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过程进行了合理规划,划分了教学活动前、教学实施、教学活动后三个应用阶段(如图1所示)。其中教学实施又分为引入阶段、学习阶段、迁移阶段。在教学活动前教师的工作为设计教学活动、整理白板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引入阶段,需要利用白板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唤起学习欲望。在学习阶段,教师需利用白板呈现学习任务,通过师幼互动获取新知识。在教学活动的迁移阶段,教师需要做的是利用白板总结、梳理学习成果、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对学习过程进行回放反思。同样,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后针对白板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与评价,查找不足与亮点,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和白板的应用水平。

二、集思广益,归纳创设多元化教学活动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幼儿喜欢有新意、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同时响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纲要》为教育理论依据,利用交互白板等技术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双重交互、自主探究等多方面要求。教学情境的营造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探究欲望、满足幼儿情感需求,但情境的创设也要根据所教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而定。结合《纲要》,我课题组成员通过大量研究实践总结了幼儿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创设参考表(见表1)。

如:在按规律排序活动帮助小红帽的课例设计中,教师运用遮罩的功能将规律排列的图形遮挡起来,以帮小红帽过陷阱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并通过延续排列的方式引导小红帽安全回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就运用了悬念设置情境和问答互动情境设计的理念,通过遮挡,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通过拖拽功能逐一走过关卡,使幼儿获得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

三、有效利用资源库,达成教学资源的共享

引导式教育总结范文6

受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响,当代学生的发展呈现出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价值目标分散化等新特征。如何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理论,冷静、客观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德育课必须完成的任务。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单向性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被忽视,无法发挥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教育功能。因此,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推动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引导性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很好地弥补了讲授法的缺陷,真正发挥了德育课的教育功能。

二、讨论式教学的程序设计

讨论式教学强调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实现提升德育效果的目的,这一过程包括问题设计、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和理论总结四个具有相互关联性的环节。

(一)设计问题

要将学生吸引到德育课中,并使其成为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必须完成一项基础性工作——问题的设计。这一环节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要稍高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下面三点:一是问题的实际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是讨论式教学程序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这一过程的落脚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材料很多,教师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目标规划等因素,选择的材料、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二是问题的开放性。德育课是一门满足于现实需要的、开放性的课程,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能够包容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从宽角度、多方位、深层次去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知识,提高理性认识。三是问题的启发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因人而异,设计深度层次不一、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总体上激发学生追问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扮演“主角”而非“观众”,这种参与首先体现在课堂讨论前的准备过程中。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各个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意愿自由结合,且各个小组的成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每次讨论问题不同,可以重新自由选择组合,这种分组方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明确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小组各个成员的内部分工与职责,对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课设计的内容繁多、任务艰巨,为了能顺利完成讨论的问题,小组成员应该分工明确、共同合作。再次,通过讨论达成小组共识。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小组成员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讨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在讨论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小组成员达成一定共识,为接下来的进一步讨论奠定基础。

(三)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师生双向有序互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前期准备的课堂展示,更是讨论式教学在德育课中应用能否成功的关键。课堂讨论能够给学生思想交流提供一个可以相互“论剑”的平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展示自我,不仅能够训练有逻辑的表达、得当的举止和良好的风度等,而且能够通过倾听汲取他者的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现。讨论式教学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但并不否定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协调作用。教师的有序引导,既可以让整个课堂讨论在和谐氛围中有序进行,也可以给每个学生相对均等的机会。

(四)理论总结

由于受到知识广度、能力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很难依靠一己之力将讨论的成果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教师在讨论之后的理论总结非常重要,不仅要将抽象的理论学习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还要将具体的交流讨论进行升华,总结到理论的高度。教师要统领整个讨论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方法论指导,而且引导学生将探讨的理论具体化为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实际行动,最终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三、讨论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从讨论内容看,须注重讨论问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德育课最忌讳与现实脱离,故意忽视甚至不敢回应社会热点问题,会导致德育课的“形而上学”和“无用”。因此,讨论式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普遍关心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及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在搜集资料、汇总资料、讨论话题中培育道德认识,加强道德修养,并在这一过程提高从多层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从教师角度看,须注重角色转化

讨论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差异在于,前者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让课堂讨论沿着预先设置的轨迹运行,不至于讨论跑题或者难以深入。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诱导,当学生思维处于困境时予以点拨,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特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从学生角度看,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

讨论式教学需要学生有质疑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样才能产生学生感兴趣的讨论话题。教师要保护、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宽容和鼓励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和解释持批判和质疑的态度,大胆创新。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善用自己的认知结构,用自己的视角去质疑任何现成的东西,形成独具个性的解读,培养学生批判精神。要使学生能够乐问、善 问、会问、多问,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才能更好地完成讨论式教学,真正提高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四)从教学环境看,须注重营造和谐、民主、快乐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