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法范例

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1

一、引导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引导式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对体育内容加以研究、探讨以及创造。引导式教学方法正符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对小学生加以引导[1],充分调动小学生对体育知识与动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高。

二、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1.确立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对学生的指引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小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使得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体育教学。鉴于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在室外上课时注意力不会高度集中,体育教师有必要对小学生的体育动作学习加以指引,从而促进他们较好地接受体育知识。例如,教师在教关于“接力赛”的知识与动作要领时,首先明确接力赛教学的目标:一是要锻炼小学生身体的反应能力与爆发力;二是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进一步地制定出实际的教学计划,在开始进行新内容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做一些准备活动,然后再进行相关的练习活动。如让小学生各自进行练习跑步,激活身体运动细胞,同时使他们能够在爆发力量之前得到一定的缓冲;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进行实际的接力棒活动练习,其中稳稳地接住接力棒是关键,如果在比赛中出现掉棒现象,就会延长比赛的时间,从而降低小组比赛的成绩。由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性与方向性的教学,从而明确指引小学生练习,提高他们对接力赛相关技能的掌握。

2.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多媒体教学技术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教小学生学习打篮球的时候,其中有许多关于篮球技术与技巧的知识,教师通过语言来解释难以表达清楚,小学生也难以接受,那么教师可以先在室内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感受与学习相关的动作。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教师要对其中的关键点加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技巧,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室外进行实地学习与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篮球中的知识与技巧[2]。再者,教师以往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就某一动作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学习,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教师可以大大减少示范教学,从而将更多精力放在纠正学生动作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多有针对性的指导。

3.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开展针对性教学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加强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小学生所学习的体育内容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使得体育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实际。例如教师在讲解篮球比赛场中的情况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在篮球比赛中队员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默契,同时还要学会与其他队员团结协作,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观看半场篮球比赛的视频,然后让他们发表对篮球比赛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看法,判断出他们对篮球的认识与熟悉程度,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如将班级中的男生与女生分开,然后通过引导的方式在男生、女生所具有的不同篮球水平上进行指导。通常男生对篮球的熟悉度要高于女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男生重点掌握配合度的问题并提供一些技巧性的动作指导;而对于女生,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对其加以引导,如让女生站成不对称的两排,然后进行传球,使女生可以更多地触摸篮球,帮助女生发现篮球中的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语言方面给予小学生一些鼓励,使他们能够在这种积极语言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促进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小学体育的教学带来良好的效果,在激发小学生篮球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3]。由此可知,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对教师而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优化体育教学的内容,寻找出更加适合小学生学习体育、热爱体育以及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方式;而对小学生而言,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可以对自己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从而使自己的体育动作更规范,有助于更好地锻炼并在体育运动中取得良好成绩。

三、结束语

小学体育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引导式教学法的应用,结合对相关体育动作的言语解释与指导,从而使得小学生能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勇于尝试体育活动,以提高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王鹏 单位:山东省青岛李沧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温国平.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4):90-91.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2

传统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地方本科独立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引导式教学方法适合应用于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学的教学中,采用多种引导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国际金融学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地方本科独立院校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方法备受关注,这对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际金融学是高等学校经管类本科主干课程之一,属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内容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无法满足我国与世界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金融交往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1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型重点大学金融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日趋完善,在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有较成熟的理论指导。而对于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独立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非金融学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管理上,目前普遍存在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1.1课程内容体系设置不科学

1.1.1课程建设目标设置不明确。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应用性”,其目的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既有别于以理论创新为己任的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重在实践动手技能培养的职业技术院校。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则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根据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特色立校。然而,目前国内有很多地方独院应用型院校商科类专业开设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沿用研究型重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设置的模板,难免造成课程目标设置同质化,但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资条件远跟不上的囧境。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对象而设置的课程目标,无疑是不适用的。

1.1.2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有偏差。国际金融学课程在知识体系上的理论框架基本成熟,只不过以往重点院校长期偏重宏观金融理论,但是对于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目标并非专门培养金融人才。因此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重心应该放在微观金融方面,注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个人、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经济活动中涉及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如国际贸易中的融资和结算问题、外汇交易过程中汇率风险管理问题、现代金融创新和风险管控问题等。课程体系与内容建设上应该本着“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使理论能够更好的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多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理论本身的内部逻辑。

1.1.3教材质量参次不齐。当前国内三类较好的国际金融教材都不能完全满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第一类是复旦大学姜波克等编著的《国际金融学》,角度新颖,理论深刻,但侧重于宏观金融,是重点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典范教材;第二类是人民大学陈雨露主编的《国际金融》,体系比较完整,偏重宏观和理论分析;第三类是对外经贸大学刘舒年主编的《国际金融》,是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构建知识体系,偏重于国际贸易所需要的国际金融实务,但内容传统,没有反映当前国际金融的最新成果。前两类教材偏重理论和宏观金融,是专门面向重点研究型院校金融专业学生构建的知识理论体系,对于非金融学专业普通本科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在适用性方面需要改进。第三类教材是基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而构建的知识体系,但是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数学水平,自然也不适合。鉴于此,地方应用型独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国际金融学教材需要吸收上述优秀教材的长处,结合本校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独立建设。

1.2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1.2.1教学过程以讲授为主,缺乏实践环节。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强调教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目前,国际金融学教学仍然是课堂讲授为主,教师依据国际金融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在讲授中,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环节偏少,在课堂上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进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缺乏主动性。这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使学生经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更不能灵活学以致用,应用能力欠缺,教学效果不佳。

1.2.2课程成绩考核方式单一,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国际金融学的课程成绩一般是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卷面考试成绩组成,但是由于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平时考核成绩基本停留在考勤和课堂纪律等客观非学习效果因素方面。地方独立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原因,使得对人文社科类专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成这些专业基本的实验、实习条件不具备,像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国际金融学》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点的境地,一些实务性课程如《外汇市场业务》根本无法开设实践环节,使学生对外汇业务中的外汇交易、外汇期货和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仅停留在书面的介绍层面,缺乏实际操作,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削弱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循环,导致学生普遍“高分低能”的现象。落后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1.3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际金融学是一门涉及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甚至数学等多学科、多课程,其理论模型较多,而且具体业务实践操作复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目前纵观国内高校教师,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甚为罕见,大多教师由学校学生变成教师,根本没有经过社会实践,教师可能在科研和相关专业的深度研究上很有造诣,但是实践层面的经验几乎是空白。尤其地方独立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胜过专业学术造诣。以上分析表明,现在采取的一般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将“引导式”教学法引入传统的教学课堂,通过设计适合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能在模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好地掌握国际金融学专业知识。

2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目标及方法

引导式教学方法发源于美国,经过不断的改革和优化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合人文社科类学生使用的教学方法。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首先,课前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整理好预习资料,并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发放给学生,以便学生事先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如设问、案例或热点新闻等各种引导方式,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引导式教学方法本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辩证与互动关系,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2.1目标定位

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为主导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级实用性人才上,因此国际金融学对地方独立院校非金融专业而言可以建设成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目标更应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国外著名大学金融学科发展主要有两条路线: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则重点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即关注实践和微观问题,把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使其成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很显然,应该采用“商学院模式”。着重提高学生的国际金融实践素质,通过实践教学和灵活采取各种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灵活使用各种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进行投资,同时能够有目的且高效地学习国际金融学相关知识,增添课堂活跃氛围,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另外,还需配合改革课程考核方法,不再以一张试卷来定成绩,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2教学方法

2.2.1“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首先,课前由教师提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课前充分认真准备材料,结合所讲知识点甄选合适的案例,并设置主要的思考问题;其次,讲解分析案例时,注意抛砖引玉,层层设问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引出重要知识点,请学生思考、讨论和小结;最后,教师进行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如讲“外汇交易——套汇交易”时,可采用经典的“小牧童国际间蹭啤酒”案例,引导出套汇交易的原理和策略,使学生对原本粗像空洞的套汇原理有了很直观形象的理解。后续的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同样也可以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2“兴趣引导式”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各章节不同的内容,设计有趣的选题。比如在学习了重点章节“国际收支”之后,对后续的“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教师设计“比较分析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变化”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方向和思路,提供学生查找资料方法和渠道,让学生自行查阅整理资料,提炼观点,分小组讨论,最终完成课程小论文;对学生广泛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比如讲完了“汇率制度的选择”内容之后,对后续“人民币汇率制度”和“香港联系汇率制”比较简单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为主,小组分工合作完成PPT,课堂上派代表讲解,其他组同学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该组所有成员负责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成就感,既锻炼了学生资料整理分析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常识性知识的能力。

2.2.3“热点新闻引导式”教学方法。国际金融学的内容与国内外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密切联系,许多国际热点财经类新闻都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因此教师要密切跟踪国际财经最新新闻信息,并把这些焦点新闻信息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比如,在讲述第五章“国际储备”时,教师可选择当年或当季最新的有关我国国际储备的各类新闻,让学生了解国际储备的概况和熟悉国际储备的管理;在讲述“国际金融市场”时,教师选择国际金融市场的新闻,比如及时关注中国最大财经类网站——和讯网的“24小时全球金融市场”新闻,让学生们结合最新的热点新闻,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有所了解,并进行简单的判断,使他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关注最新的财经网络新闻,并结合国际金融学章节内容,总结和归纳各类有用的新闻信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知识内容。

2.2.4“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有关国际金融知识的各类视频很多,既有生动有趣的纪录片,比如央视最新推荐的“G20风云”十集专题系列记录片,经典的“货币”、“华尔街”和“金砖之国”等,又有很多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有关金融投资的免费学术网络公开课,另外如“凤凰财经日报”和“中国深度财经”等各类财经节目,都是很好的国际金融学课堂内外视频资源。在国际金融课堂上,根据各章节内容有针对性地播放一些短视频。比如在讲授“国际金融机构”等章节时,选择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IMF和金融次贷危机等一些时间较短的视频。如果视频较长,可推荐学生课后自行观看。课堂上再组织学生们交流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国际金融学知识。“视频引导式”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国际金融学基本知识有全面了解,更对枯燥的“欧洲货币一体化”等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生动有趣的视频引导能对基本的介绍性质的知识点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教师的课堂讲授。

3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及实施

3.1教学方案内容

根据地方独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非金融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国际金融学》共计48学时,3学分。主要围绕“外汇与汇率”和“国际收支”两个核心知识点展开,将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外汇与汇率”部分包括前三章内容,主要侧重微观金融实务,这部分24学时,包括16节讲授,4节课讨论,2节习题和2节课案例分析;“国际收支”部分包括后五章内容,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这部分也是24学时,包括14节讲授,8节课讨论,2节课案例。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案课堂讲授共计30学时,此设计大幅下调了课堂讲授的比重,提高了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比重,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现在的18学时,强调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2国际金融学引导式教学方案的实施

3.2.1优化和创新课程内容体系。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与“商学院模式”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应按照“实用、够用”原则,重点强调以“应用性”为主的微观金融部分,而以“理论性”为主的宏观金融部分应该从简。结合我国国际金融产品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介绍最新的国际金融市场新产品和新业务。同时根据非金融学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如国贸专业将朝着国际电商(或跨境电商)发展的趋势,加强国际金融学中与“外汇和汇率”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操作训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避免专业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

3.2.2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国际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理论抽象、模型众多,实务操作程序复杂,需要良好的经济学和数学基础。因此,一些专业基础学科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容易对“国际金融学”课程产生畏难心理,提不起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有针对性的减少理论模型推导等强调内在逻辑关系知识点的训练,增加对理论模型公式应用的练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点运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可考虑综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案例启发引导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实践性强的性质决定了适合采用案例启发式教学。即教师事先收集整理好经典案例,并结合现实中的热点与难点设置疑问,课堂上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析与讨论,启发学生对相关金融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点解释案例中的现象和分析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成就感。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章节顺序,而是以重点或难点知识点为中心,带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如汇率决定理论章节里,可按最重要的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两大主要理论为中心,教师主要讲解该两个理论的模型推导和应用范围,重点结合教材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该理论分析解决案例中设置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二是热点新闻讨论互动式教学。国际金融学课程内容与现实中国内外金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许多热点国内外财经新闻信息都可以成为课堂上讨论互动的新鲜素材。只要教师密切关注国际金融新闻资讯,认真甄选与整合最新的国内外金融新闻素材,将其融入到各个章节的引导教学中。对热点新闻互动式讨论教学主要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设疑、学生求解、学生发疑、教师释疑”这种师生之间交互“设疑、释疑”的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比较好。比如,在讲述第一章“国际收支”时,教师可以选择中国与美国、或中国与金砖国家等重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国际收支状况的数据与新闻,结合重难点知识点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让学生们讨论和比较分析各国国际收支情况;每天有关国内外金融的资讯不胜枚举,教师需要有良好的素材储备习惯,有意识的关注国内外金融新闻最新动态,并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分析讨论互动中学会总结和提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模拟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国际金融学课程微观部分内容涉及到的有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快,具体业务操作性强,因此需要相应的加强模拟软件操作实践和实验室建设,提高软件与实际业务之间的拟和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由于金融教学实时模拟软件价格昂贵,作为一般地方独立普通院校资金投入有限和网络免费版使用权限受制等诸多实际困难,因此可采用区域内地方院校联合购买、共同使用的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一现实难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可提高国际金融教学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拓展多种渠道加强与外贸企业、银行、证券、保险等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密切协作的实习基地,增进师生接触实践、密切联系实际的机会,提升国际金融实践教学效果。

3.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人才,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水平。作为地方独立普通本科院校,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首先,为增强知识和业务能力而进行继续教育,选派优秀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和参加企业单位在岗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既善讲课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其次,在教学队伍中建立起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梯队,确保该课程教师队伍长期持续、稳定;最后,通过与企业单位建立紧密协作关系,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工作人员不定期来校授课,并通过其传帮带,建立起一只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结论

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多年在国内外高校课堂上的应用实践,证明其是一种优于传统教学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教师通过采用各种引导方式,如案例、兴趣、新闻和视频等引导方式,结合知识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课堂的主动性、趣味性,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以及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将引导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设计各种不同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兴趣吸引的带动下,组织讨论案例和热点新闻、同时借助慕课网络平台拓宽分析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借助视频引导加强对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通过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金融“贸易”经济问题的综合素质。

作者:郭若艺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邵泽斌.重启教育改革议程的合理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33):31-37.

[2]林乐芬,孙蔚.金融学教学方式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响[J].闽江学刊,2015.6(3):103-107.

[3]罗丹婷,张婷,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82-83.

[4]朱尔茜.我国金融学科案例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3(5):108-111.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3

结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引入了疑问式引导教学方法,指明了其实施的模式及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案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在课堂上以“疑问”的方式展开,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导学模式.

关键词:

疑问式引导法;教学模式;高等数学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1],为其它课程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多样方法.同时,它也是考研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最初学习阶段和考研深造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学习高等数学较为困难.这其中有学生的学习方法缘故,同时教师在教法上也有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眼光,缺乏分析问题的视角,缺乏概括的能力.为此,探索了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疑问式引导法,以便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概括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疑问式引导法是在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2-4]教学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依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出适量的问题,并以“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独立的思考,进一步引出新概念、新内容和新问题,从而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进而能激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高学习效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过程.学生有了疑问,就有了思考的动力,就能由被动的学习对象转化成主动的学习者[5-8].

1疑问式引导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模式

1.1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引入疑问

思维自好奇与疑问而起.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回顾旧知识,引入新趣闻和新知识,创设合适疑问,学生就会在疑问的引导下自觉去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学习数列的极限一节内容,课堂伊始,教师随手拿起一支粉笔,并记数为 1,然后从中折断一半留下,记为12,再从剩下的一半中又折断一半,记为14,…,依此方法继续下去,学生自然而然能观察到这样的过程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也能想象到所剩下的粉笔记数将越来越小并趋于 0.进而解释庄周的著名论句: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便是这个道理,这也就是朴素的极限思想.继而引入疑问:数列的极限如何描述,如何用精确的数学语言进行刻画.在这样的疑问引导下,学生的听课与学习过程就有了主动性.在学习导数概念时,可以适当介绍牛顿和莱布尼兹的相关趣事,并提出实际问题:如何求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及曲线的切线斜率,二者解法有何共性.然后从中引出导数的概念,解释其本质,进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2疑问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引入疑问,要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以及要学习的内容基础上,合理而精心地设计疑问,并分解成若干个具体问题,逐层地深入展开,环环相扣.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着学生去主动学习,并积极地思考和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如学习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时,先提问0lim ( )nx xP x®(这里 ( )nP x 指 n 次多项式)如何计算;继而问0( )lim( )nx xmP x®Q x如何处理,并就0( )mQ x 与0( )nP x 是否为0进行分类思考;最后再引出关于( )lim( )nxmP x®¥Q x的计算问题.通过层层的深入探究,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学习的乐趣,也能感觉知识的广博,更能自觉地进行所学内容的融合.当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掌控,对问题的设计要能做到收放自如.

1.3问题释疑,总结点拨,拓展创新

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扮演了学习主体的角色,然而还存在着知识体系不全,认识问题不深,概括能力不足等问题.所以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需要对各问题进行解惑,并给予有针对性地点拨和总结.在此过程中,描述要精练、准确、生动而又不失巧妙、适度,并注意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进一步提升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疑问式引导教学是始于疑问的出现,定然要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点.通过总结和点拨,并作适当的延伸拓展,横在学生面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得到了深化.

2案例实施——关于一元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

在一元函数积分学理论中,有理函数的积分是非常重要的一类积分.而这类积分也较为特殊,对于一般有理函数的积分很难求出其原函数.如果上课开始就遵从教材的编排,进行注入式的授课,不仅学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不想听、不愿学的后果.为此可以从旧知识着手,以疑问的方式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的模式. 疑问 1用什么方法求积分1d4x+xò . 显然,可以凑微分求1d4x+xò (怎么凑). 对被积函数进行系列处理,继续追问用什么积分方法. 疑问 2如何求21d4x+xò ,21d4x-xò ,2d4xx+xò ,2d4xx-xò ,22d4xx+xò ,21d2 2xx +x +ò ,21d2 2xxx x++ +ò ,21d2 3xx +x -ò ,22d2 3xxx x++ -ò ,( )21d4xx +xò ,( )2 21d4xx +xò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就会积极地探索和回忆前面所学的基本积分表、直接积分法、凑分法、代入法和分部积分法等重要积分理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示这些积分的特点,并指出被积函数称为有理函数,而有效辨别被积函数的特点是快速求出积分的关键. 疑问 3什么是有理函数,什么是假分式、真分式,假分式转化为真分式的常用方法是什么.通过疑问,能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明确有理函数的积分主要是有理真分式的积分. 疑问 4如何有效解决有理真分式的积分. 经学生对疑问 2 中各题的思考后,进行点拨,并引出较为复杂的有理真分式的积分方法,即先将被积函数化成部分分式的代数和,然后分项积分.通过实例进一步引导,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那么学生将很快掌握这一类积分的解题思想.疑问 5 (对疑问 2 继续拓展)用什么方法求积分1d4x+xò , d4xx+xò ,21d4x+xò ,2d4xx+xò ,21d4x-xò ,2ò4 -xdx ,2òx4 -xdx . 进而学生又可以明确无理函数的积分及相应的有效积分方法.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了解了有理函数的积分,并能够较为轻松地处理这类积分.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而且也更能让学生明白归类和总结在高等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结束语

疑问式引导法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开始的系列设计、分析、解决、归纳和拓展的过程.对于问题较多,学生感觉难学又乏味的高等数学这门课而言,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思考以及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然而,在实行这一教学模式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处理.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繁多,课时紧张,因此每一堂课中需要设置的疑问要精炼,数量要适当,能体现所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所讲课程的内容非常熟练,并能融会贯通,进而在引导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为了能保持这种引导模式的有序进行,最好进行小班授课,效果会更加明显.总之,疑问式引导法作为一种时效明显的教学方法,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使用,也将会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并接受.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55-60

[3]刘雄伟,李建平,朱健民.高等数学现代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3):75-77

[4]王霞.“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与实验结果分析[J].大学数学,2010(6):5-9

[5]栗洁.“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开创数学教学新境界[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97-98

[6]宋静,汪忠志.“兴趣+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6):128-129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初中音乐;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体现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重视学员的主动性,通过创造参与性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能够有效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从而逐步构建学生认识体系,掌握良好的知识技能。体验式教学法重视教学的过程和体验,是学习者在自身真实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生成判断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通过体验式教学法做到理论和实际相互的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体验式教学法使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能力,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二、当前初中课堂音乐教学情况概述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发展的过渡期,也是其身心发展的形成期。现今初中音乐课堂,大多数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能满足于基本的知识需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阻碍,难以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音乐感觉体验,通过聆听、歌唱、活动、律动、乐器等体验活动,使初中生在音乐旋律、音色、速度、情感等诸多方面获得综合性提升,逐渐形成自身的音乐价值体系和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因此,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是初中音乐课堂完善发展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学音乐教育顺应新课标和时展的必然选择。

三、体验式教学法符合音乐教学的原则

(一)情感美育原则

体验式教学法的体验性特征,符合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要求。初中生通过聆听、演唱、演奏、律动等体验活动,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也促进了对其音乐感觉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初中生形成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能使学生通过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符合素质教育进行美育的原则。

(二)音乐教学协同发展原则

体验式教学法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技能的协同发展,这也切实贴合了音乐教学的主题。在教学中各项技能环环相扣,促进着彼此的协同发展。例如:在音乐教学的唱歌环节中,不仅锻炼了气息和嗓音,同时也包含着对音高、旋律以及乐感的综合训练。因此,各种形式的音乐技能彼此之间不可分割,而体验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有效地将各项音乐技能结合,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协同发展。

四、初中生心理生理特点

(一)自我意识发展极为迅速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初中生属于成长学习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提升,他们在渴求独立的同时又产生了对他人强烈的依赖,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心理封闭等不良因素。因此,在紧张的学业之中,音乐课堂的设计应该起到引导学生发展积极向上人格的作用,体验式教学法重视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调动初中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音乐课上创设轻松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同时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建立起对自身、周围人和物以及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

(二)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

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是初中生学习成长的关键之一,音乐课程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在激发学生创造才能、培养想象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体验式教学法则顺应初中时期学生的发展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聆听、演唱、演奏、音乐创编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想象力,还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音乐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在补充音乐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五、体验式教学在初中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情感认知

体验式教学法注重情感的体验与认知,通过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知识,符合初中生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审美,具有丰富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之美,体会作品的深层含义并获得情感共鸣,其中演唱、聆听、律动等一系列的互动活动都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丰富教师教学方式

体验式教学法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课堂上通过体验和参与活动,使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都得到了良好的互动,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全面的音乐体验,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学习音乐知识,体验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而也促使教育者在教学中提升自己来丰富教学方法,也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教学活动的进行。

(三)有利于初中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解能力,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处于良好且具有亲和力的氛围中,这对于他们发挥想象力、提升自我意识以及进一步提高思维创造力都有着积极作用。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音乐课堂的魅力所在,从紧张的学业氛围中抽身出来,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音乐素养,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六、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积极音乐情境

教师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音乐课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新疆之春》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新疆迷人的风光作为导入,带领学生进入新疆辽阔美丽的情境之中。通过了解新疆服饰以及饮食图片等,引导学生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随着乐曲开头小提琴声的引入,学生在旋律起伏中领略迷人风光,进而感悟作者所赋予的深层情感,引发感悟和共鸣。在课堂上不仅学生完成了音乐课标的要求,教师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引导作用。可见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创设积极且符合作品风格、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是开展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

(二)鼓励学生自我创编

初中生思维逻辑趋于成熟且自我意识较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运用从小学时期积累的音乐基础知识与能力进行即兴创编活动。在感受聆听音乐的同时,提高音乐审美和创造能力。体验式教学法建立在三大教学法的理论之上,即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这三种教法都主张通过律动和即兴创编来感知发展音乐,从而提高人的身心素养。这种观念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生处于人格形成阶段,主动地参与创造有利于他们想象力的发展,提高创造力、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提高教师自我亲和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提高自我亲和力,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尊重学生的行为,理解学生的感受,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融入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并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只有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才能在音乐教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完成音乐教学的目标。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和叛逆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教师在授课时的态度和语言,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过程,因而,在授课时保持亲和的态度,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这是顺利开展体验式教学法的保证,尤其是音乐课堂相比其他课程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和开放性,这个时候教师更需要提升亲和力来获取学生的信任,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七、结语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5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知行合一

新时代的中国正面临着波澜壮阔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大跨步行进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在大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培养有民族心、民族魂,听党话、跟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当前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可有效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法作为一种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一种教学理念,已在美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来看,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或学科,表述会有些许不同,但是其内在性是一致的。张娜娜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是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再现或创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情感和认知的共鸣;阮晓莺认为体验式教学法是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情感,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方法;郑玉莲认为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先行后知,它强调知行合一,即通过再现实际情境或创造仿真环境,让学生亲历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法的教学形式以“体验”为核心,以实现学生的情感发展和认知为目标,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知行合一为最终目的。

一引入体验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1教育形式守旧,以单方面灌输为主

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本和课堂进行。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更愿意接受灵活、有吸引力的、与他们个性匹配的表述方式。因此这种缺乏个性化、缺乏创新性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与受教育主体显得格格不入,无法完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无法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要摒弃生硬灌输、空洞说教,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主体感受。

2着眼“根植于心”,而忽略了“践之于行”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化抽象为具象。目前,高校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照本宣科、理论传递为主的现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方式传递出来的爱国主义是抽象的,与自身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无法真正将爱国主义具象化,也就无从谈“践之于行”了。其实,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更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既要着眼于补精神之“钙”,又要将现实中的“事”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真切感受各行各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从而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将爱国情感转换为实际行动。

3重视程度不够,未形成教育合力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因素众多,家庭、学校、社会每一环节均对教育的实效性有影响,有调查显示,学校的影响程度最大。对于学校来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思政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责任,而应是全员参与,用言行示范、引领学生爱国报国。但是,部分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就业率,致使爱国主义的教育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具体体现为各学科未能建立系统的合作体系,爱国主义教育没有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未能形成“课程思政”的局面。此外,当前专职从事爱国主义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且部分教师存在观念落后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二)体验式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仅依靠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引导大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怀既跟植于心,又践之于行。体验式教育属于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因为其以“体验”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尊重大学生时代特点为基础,有助于将抽象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形式守旧、忽略“践之于行”等问题。此外,体验式教育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可与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有机结合,拓宽参与面,有利于各学科之间建立合作,从而增强教育合力。如此看来,体验式教学法能帮助大学生更生动地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进而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课堂是爱国主义理论知识传递的主要场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局限于思政课程,而是应该将爱国主义情感整合到各类课程之中,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体验式教学法可将课堂教学“我教你学”的主调转变为“我学你引”,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改变生硬灌输、空洞说教的现状,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思政课堂

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体验式教学法包括情境设置和项目驱动。情境设置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并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设置问题,通过简单的情境演绎以及问题探索,帮助学生更快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好把握学习目标、发生情感共鸣。情境设置法又可细分为传统型和学生主导型,传统型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情境,安排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模拟,传统型的优势在于教师设计的情境可以更好把握教学重点和目标,且可根据课程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或在课堂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情境;学生主导型是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难点和目标进行情境的自编、自导、自演,学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自身特点变换情境设置的形式,优势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例如,在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布置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任务,教学目的是以学生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主线进行表演,回答自己能为祖国复兴腾飞的梦想做什么,剧本及角色由教师指定的即为传统型,教师只说明主题,学生根据主题自编、自导、自演的即为学生主导型。项目驱动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个学生创设相应的项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将班级学生分组,各组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经过课上课下的查资料、找案例、内部讨论,形成学习成果并展示,展示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可互相探讨、互相提问,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项目驱动法让学生掌握爱国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知行合一。例如,在讲“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时,将学生分为十组,分别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十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二)其他课堂

对于非思政类课程,在提高教师自身爱国主义情怀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或行业中的爱国主义相关内容,并能拓展和延伸。可采取研讨、讲故事等形式,比如利用行业发展曲折的过程展开研讨,分析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讨论中国共产党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通过学生与老师共同讲述行业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大学化学为例,比如在讲化学学科发展历程时,可通过讲述火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铜的冶炼、青铜器的制造故事等,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三)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学生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程度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仅仅依靠课堂还不能达成将爱国情感既“根植于心”又“践之于行”的教学目标。此外,大学生除了日常的上课时间,还存在很多碎片化的时间,将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从学生的电脑游戏、手机游戏中“解救”出来,开展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也是极其有意义的。以情景剧表演为例,将爱国主义故事搬上舞台,台上先辈群贤的扮演者,与台下专注聆听的朋辈,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之中,感受也会更真切。用“跨时空”特殊对话的方式开展课外活动,不仅能激荡学生的思想,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四)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达成将爱国情感既“根植于心”又“践之于行”的教学目的,还须将社会实践贯穿在整个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主动由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转变为主体,将爱国情感转变为爱国行动。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多与社会接触,促进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博物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总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系统性工程,体验式教学法有利于遵循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规律,有利于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亟须体验式教学法的配合,将传统教学法与体验式教学法相结合,对于培养知行合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寇萍萍.论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张娜娜.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7.

[3]阮晓莺.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探究与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1).

[4]郑玉莲,曹浩.体验式教学法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7(03).

[5]白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赵书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验式教育的路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1).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6

1.1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精神实质

一是平等开放式讨论。平等开放式讨论表现为教师扮演与传统教学不同的角色。教师赋予学生课堂的话语权,成为学生发言的倾听者,使学生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充当学生发言的沟通者,促进学生激烈辩论;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引导者,确保课堂讨论热烈和主题始终锁定教学目标,保障教学有序进行。二是多元发散的思维方式。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为了提供答案,而是营造氛围,使学生获取知识来源由传统的教师讲授拓展至案例自学、团队协作和教师的点评、总结。教学不再限于金融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反复强调并使学生明白:面对同样的金融情景,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答案因而是开放的、发展的和动态的,不同答案的差异在于与情景的匹配程度,让学生改变定向思维习惯。三是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除了自我编写案例,教师往往会向学生征集案例。只有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能动性,学生才能主动搜集资料提供符合要求和感兴趣的案例供教师选择。

1.2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者提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要素,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强调知识的主动因素。金融学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遵循金融学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撰写的金融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情景中,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以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应达到运用语言和多种视听手段真实描述特定金融活动情景要求,以便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金融活动、金融现象进行分析或解释,并提出方案。它不是通常的例子,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没有悬念,只是纯粹为支撑或理解某一观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以案例教学为基础,注重教学过程中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尤其是中外)的案例比较。因而通过有利于学生对金融学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的多个案例情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组成团队主动进行资料搜集、比较分析和协作学习,借助讨论,根据间接经验建构出有关知识的意义。因此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StrengthAnalysis)

2.1.1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

为了让枯燥的金融学理论变得生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针对性地引入实际发生的金融现象,让学生充当主角,扬长避短研究案例,提出观点,相互切磋,并鼓励、引导与教师平等辩论。同时利用案例的比较分析、点评与总结,使学生意识到在同一金融理论或思想指导下,背景不同,时期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也不同。这些都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学习金融学课程前,学生大多具备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知识,而金融学中的货币、信用、通货膨胀等内容是前面课程相关内容的深化,因此运用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容易激发学生联想,对比以前课程的论述,甚至让学生发散到更多学科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多学科多视角思考经济现象。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采用的案例,大多背景复杂、知识集成性强、跨度大,学生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案例的阅读、研究尤其是比较分析,必须主动进行组合通过团队合作取长补短,方可高质量展开。

2.1.3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全局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教学活动的创造性的有机统一。这要求教师必须采用综合性强、适用性广的典型案例,及时回答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合理引导学生讨论,科学高效点评总结学生的对策,确保教学活动热烈有序。这些构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挑战,应对挑战促使教师准确把握快速发展的金融学理论脉络,提高对金融现象的关注度,深化对货币政策、金融机构运行和金融改革等现实背后的理论认识,熟练驾驭课堂的技巧。

2.2劣势分析(WeaknessAnalysis)

2.2.1建立案例教学库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案例教学库主要由任课教师创立。无论是金融学教材及其教辅资料,还是各高校金融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网站案例库,绝大多数是国外案例,且时效性不强。为实现案例的三大功能,我国金融学案例库应包含一定数量的国内典型案例。因此,精简、更新国外案例,选择、增加编写相当数量可与国际案例比较、鉴别和启迪的综合型与时效强国内典型金融案例,成为建立对比式教学金融学案例库的难题。

2.2.2传统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所形成的障碍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强调个人主义、推理的力量、论辩、自我表现,鼓励质疑权威,这与西方社会推崇个人奋斗、宽容失败、鼓励冒险、自由、喜欢坦率直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环境相一致。我国中庸思想影响深远,传统文化倡导尊长、礼貌与谦逊,当面怀疑他人观点,甚至质疑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目前教育体制仍为应试体制,强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观和教育观,增加了大学生对基于能力中心的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不适应。传统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使我国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难以出现西方课堂上学生公开挑战彼此观点和质疑教师的活泼高效情形。

2.2.3耗时长与不适宜大班教学的限制

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是学生深入到案例的讨论比较中,这不可避免产生知识传授效率低耗用时间长的后果。本科金融学课程的总学时一般48学时左右,以货币资金运动、信用活动及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以货币政策和金融调控为手段讲授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而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既有学时难以保证每章主要内容运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以金融市场为例,先必须花一定的时间讲清楚金融资产等专业强的内容方可进行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同时为保证讨论比较的充分性和学生的参与性,20人左右的小班选择这一方式效果最好。我国高校教学课时减少容易增加难的困境和金融学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不利于案例对比式教学的实施。

2.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Analysis)

2.3.1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共识提供了机遇

随着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推进,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更要求课程授课情景化和拟真性,利用、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进知识应用于实践。与此相适应,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日益受到高校、院系领导的普遍重视,在科研立项、经费保障、人员支持等方面受到照顾,这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随着用人单位招聘对实践经验者优先的普遍推行,高校为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积累实践经验。重视实践教学逐渐成为高校的共识,而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可促使大学生重视和获得实践经验。这为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3.2案例渠道拓宽,搜集编写便利

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相继发生,对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形成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如何趋利避害,众说纷纭,正是案例分析和比较的极好话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投资理财问题的大量涌现,金融学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围绕股票债券等金融投资开设专栏节目,利用网络开设投资咨询服务;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拓宽与加强,国内高校吸收国外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容易。这些为金融学案例收集和编写提供了素材和经验,有利于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

2.3.3教育经费持续追加,教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颁布和近些年的执行情况,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呈增长趋势,目前已达到4%,这为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搜集资料、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需要资金,而各级政府对教学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受益匪浅。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在课堂讨论之外,诸如小组讨论、辩论会、情景模拟、学生自行准备案例与教师讨论等教学形式都可被引入,使这一教学法在形式上更加多样,为巩固、提升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

2.4威胁分析(ThreatsAnalysis)

2.4.1保障制度措施缺失

制度的建立是推动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可靠保证。目前有关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工作量核算、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质量评估和案例对比式的案例资源库建设以及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经费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制度举措匮乏,严重挫伤采用这一教学法的教师热情和积极性,加剧他们对克服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高风险的巨大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担忧。比如可能因学生不适应而影响教学评价和教学进度,甚至不利于教学薪酬和职称评定。

2.4.2投入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

与单纯的课堂讨论不同,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需要较好的软硬件环境。比如计算机房成为专业实验室不可或缺的部分,还应配备必要的软件以保障较好地模拟实际金融运行,目前教学设施还难以达到基本要求。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高超的驾驭课堂能力。同时满足两方面要求的教师通常不愿意留在高校,导致高素质教师流失。部分高校教师资源不足,不能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实践方面培训。师资现状堪忧。

2.4.3实践存在偏差

由于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认识不当和前者的理论实质认识模糊,教学出现如下情形:一些教师引入金融学案例,视案例比较为理论讲解的必要环节,甚至等同举例教学;一些教师过多使用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忽视甚至抛弃传统讲授法,导致学生的金融理论体系不完整。在课堂上使用案例时,或者表现为包办,案例展开全过程容不得学生的质疑,难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或者放任,听而不评,听而不言,缺乏引导作用。完整的案例对比式教学法过程因而缺失,学生误认为其与案例教学、举例教学大同小异,课堂吸引力不强。

3完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思考

3.1夯实教学基础,正确对待传统教学

个人思维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一基本前提,只有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才可能达到预期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效果。一些理论知识难以通过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展开,事实上片面推行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必然造成学生无法掌握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全貌,也无法严谨专业到位地分析现实问题,从而难以满足招聘单位的人才要求。考虑到目前紧张的金融学课程学时,以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将课程最重要和学生必须运用的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完成较适宜。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前,应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掌握案例必备的金融学理论知识。

3.2强化案例资源库建设和金融学科教师培训

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的重大项目应向金融学案例编写倾斜,加大相关项目立项和推进的力度;高校间应尽快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共同开发建设金融学案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以本土金融案例为基础,结合境外案例,拓展案例源泉,通过比较分析提升案例资源库编写质量。建议组建教授牵头、中青年教师搭配的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团队,邀请实践经验丰富、金融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与知名人士参与教师培训,选派有潜力的主动性强教师到案例对比式教学法效果明显的国外高校研修,创造条件让教师开展这一教学法的研究,奖励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

3.3促使学生更新观念,改变学生的考核机制

鉴于国内大学生对金融学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不完全适应,高校应多途径宣传这一教学的必要性和作用,促使学生解放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思想,善于通过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学会扼要突出重点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理性辩论和科学对待不同的意见或质疑,营造案例对比式教学法适宜的文化氛围。为了使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活动、学生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确定、学生成绩的评分标准等与案例对比式教学法的进行紧密联系,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课前准备,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与监督学生的课后总结,在学生考核方面强化学生平常表现的跟踪与记录,大幅度提升课堂表现占金融学课程成绩的比重,减少学生教学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

3.4加快强制度建设,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高校;钢琴教学;运用策略

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依照学生的生活经历及认知特点,借助创造重复经历的机会与情境,或者实际情境,还原、再现或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知并掌握知识、生成意义、产生情感、发展能力的教学形式与教学观念。近年来,体验式教学法备受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与认可,其倡导过程与结果一样重要。研究实践表明,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高校钢琴教学中,可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可激发学生探究钢琴知识的兴趣,有助于教学实效的增强。那么,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钢琴作为器乐之王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弹奏乐器,高校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障碍与瓶颈,这些障碍与瓶颈阻碍了学生专业水平的显著提高。而教师用体验式教学法组织高校钢琴教学活动,就可为学生学习与掌握复杂的钢琴知识及提高综合素质开辟新途径。具体来讲,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可增强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基于钢琴课理论知识与弹奏方法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如果教师仍旧沿袭传统的讲读、死记硬背、强制训练教学方法,就难以获得理想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真切感知各种理论知识、真实应用各种弹奏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以便推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悟钢琴知识的轮廓与层级,最终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第二,可优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与鉴赏能力是高校钢琴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然而一般情况下学校普遍在教学资源方面十分匮乏,多半以小组课的形式来上课,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如果钢琴教师可恰当地将体验式教学法引入到课堂上,其就会适当缩短授课时间,尽可能多地为学生预留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有机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最终推动自身实践能力的增强。第三,可提升学生的各种素质。提高学生素质是新时期高校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给钢琴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标准。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评价与考核学生钢琴专业水平的时候,都将专业成绩当成唯一的评价标准,很少考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这就不利于教育质量的优化。针对这一情况,如果教师可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课堂上,就可借助优化评价方案的途径全面评价学生的素质,评价内容可涵盖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充分发挥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最终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现状问题

本文在研究中发现,当前高校钢琴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的时候,普遍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该教学方法优势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未彰显“体验”二字的涵义。本文在研究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时候,没有为学生提供亲自体验的机会,部分教师把教学中鉴赏钢琴曲目的活动叫做体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透彻领悟“体验”的内涵。另一方面,教师在钢琴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过多的引导与暗示,这就不利于学生体验效果的增强。第二,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现象。部分高校钢琴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的时候,并无创新传统的教学思路,虽然稍微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但是在逻辑与思维上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造成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从而制约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第三,未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体验学习习惯。从客观层面来讲,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优势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推动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使得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可结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然而,在高校钢琴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通常要求学生根据教学步骤配合教师教学,这就剥夺了学生感悟与理解知识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学生的钢琴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如果失去了教师的引导,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最终难以满足体验式教学的预期成效。

三、在高校钢琴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应树立体验式核心教学思想

当前,虽然我国很多高校在钢琴教学中引入了体验式教学法,然而大多数应用效果却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尚且没有形成基于体验的教育观念。本文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钢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习惯选择一些经典的钢琴曲目引导学生学习与鉴赏,但是因为教师的选择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不能较好地迎合各种特点学生的钢琴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体验式教学法的优点与特点为“体验”,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用于教学活动中的钢琴题材和曲目通常都是学生们普遍比较熟悉的,而这些题材的解读与研究都有较为固定的模式,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与体会,最终降低了体验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思想,用体验式核心教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更加深刻地领悟其应用特点。具体来讲,高校钢琴教师在选择教学题材的时候,应尽可能扩大选择面,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还应借助征集学生意见与建议的方式组织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得学生都能深度、全面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学习钢琴知识的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并且还可构建出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在生动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学习效率与专业素质的同步提升。

(二)教师应引导学生颠覆传统学习习惯

科学的学习习惯是高校学生实现人生规划的条件与保障。因此,教师在运用体验式教学法组织钢琴课堂活动的时候,应经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但是因为一些学生未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所以在课堂上会习惯性地谈论其他话题、东张西望,有些会出现翘课与走神的情况,甚至严重扰乱课堂纪律,这就阻碍了教学效果的优化及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针对这一情况,钢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及意义,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与特点,使其明白科学的学习习惯和个人未来发展情况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积极性,最终帮助其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三)教师应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是否能选择到恰当的教学模式,对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与丰富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接触一些全新的钢琴曲目,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曲目的作者阅历、人文内涵及创作背景,尤其应借助一些影视资料辅助学生获得主观认识,从而推动学生专业素养与学术内涵都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音乐层次与艺术形式的构建方面的优势均超过了其他乐器,但是学习难度也更高,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体验式教学活动的时候,依据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启发,以帮助学生顺利突破学习瓶颈,最终推动教学实效大幅提升。总之,将体验式教学法运用到高校钢琴教学中,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大胆探究、积极创新体验式教学法的优点及应用方法,并恰当运用到钢琴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终为学生钢琴专业水平的提升、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综合素质的优化开辟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史小亚.高校钢琴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J].四川戏剧,2017,(11):184-188.

[2]景鹏.高校钢琴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6,(03):117-119.

[3]乔全龙.浅析高校钢琴教学中和声理论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5,(04):24-25.

引导式教学法范文8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等。但是,从现阶段的音乐教学来看,这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教学效率。本文从探究式教学法在音乐教学的运用角度出发,先阐述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然后探讨其有效运用策略,旨在为音乐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音乐教学;探究式教学法;有效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内涵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问题、事例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最终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的一种教学法。该教学法主要包括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

(一)教师如何“教”。

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而是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得出结论。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设置问题情境。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高效利用教材。在音乐教学中,教材是死的,但人是灵活的,教师需深度挖掘教材,找出其中的智力因素,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索能力等,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进而进一步服务于学生的智力发展;3.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给予学生良好的学法指导,此时需注意两点:①了解学生需要什么;②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即促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

(二)学生如何“学”。

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需掌握如何“学”,从不知转变为知,从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以及利用知识等。具体来讲,包括两点:1.学生如何根据教师的指导来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结合教师的相关指导,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2.学生如何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结合已有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来钻研,然后与同学、教师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在现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其中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改变传统的授课组织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探究,进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文主要分析探究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注重课堂导入。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导入属于初始环节,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导入的时间较短,大多只有几分钟,但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加强对学生的导拨。

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但教师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学生自身认知能力、阅历等较少,需要教师予以点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导拨。针对一般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可以采取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弄清楚自己的知识理解情况,比如罗列出可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需注重引导,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逐步探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等。当学生的发言具有创新性时,教师要给予充分鼓励,促使学生获得满足感。

(三)强化实践探究。

实践是音乐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对导入、导拨的总结和归纳。通过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导拨以及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已经大致了解知识要点。此时,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探究,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从中掌握相关的技巧。

(四)充分利用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评价。第一,学生自评。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古筝学习效率;第二,教师评价。教师需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针对表现突出者,可给予口头表扬等激励,对于表现较差者,同样需给予鼓励,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对音乐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何芳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