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子

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子

摘要:英语作为第二习得语言,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负动机影响因子,如果不对其加以关注,容易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文章以中医药院校的本科生为例,首先分析其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存在的负动机现象,进而采取调查研究方法,根据调查数据对英语口语学习的负动机影响因子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子

中医药院校的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属于非专业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逐步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负动机影响因子的存在,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有效的改进方法。

1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负动机现象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付出努力的内在动力和倾向。学习动机可看作是学习需要、学习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够有效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相反,也存在一些“不正当”的学习动机,只能够在短期时间内,对学习者产生促进作用,而放在长期学习活动中,则表现为负面影响因素,容易对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产生阻碍。这种学习动机即负动机。相关研究者发现,负动机的存在会使英语口语学习者出现口语水平衰退的现象,引发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习者的内部因素,以及教师、家庭、学习方法等外部因素。从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情况的观察结果来看,学生的负动机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苛;(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消极情绪,被动完成相关教学和学习任务;(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对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4)课堂教学设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超量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等。

2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

2.1调查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表面观察结果,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设计了本次调查研究活动,具体确定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的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子。其中,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借鉴主要参考外国学者对英语学习负动机的划分方式,将其分为教师、学校管理、教材、目标语消极学习情绪、母语干扰、自信心受打击等几大类。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影响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习得的负动机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价。调查对象某中医药院校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调查对象的平均英语学习时间为7.7年,共发放80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数量为68分,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对于调查问卷题目的设计,参考五级量表形式,要求被试者在“非常同意”“基本同意”“不确定”“反对”和“非常反对”中进行选择回答,五个选项对应的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回收问卷后,采用SPSS15.0软件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负动机影响因子的具体影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2.2数据结果

从本次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来看,问卷KMO值为0.872,大于0.5,说明问卷数据适合进行负动机影响因子分析。根据设计的38到问题项,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过正交旋转归类后,得到5个负动机影响因子,因子信度水平在0.78~0.85之间,累积总方差为60.2%,可信度较高。其中,“学习积极性不足”因子的平均分值为3.218,标准差为2.383,“口语习得策略缺失”因子的平均分值为2.906,标准差为3.172,“教师口语能力及教学方法”因子的平均分值为2.174,方差为3.976,“口语课程和学习材料设计”因子的平均分值为1.925,标准差为2.713,“同伴协作不足”因子的平均分值为1.891,标准差为3.749。从这一结果来看,“学习积极性不足”和“口语习得策略缺失”的得分最高,对学生英语口语习得的负动机影响最为显著。按照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划分方式,这两个因子均属于内在因素,影响占比分为30.4%和26.9%,合计为57.3%。其余三个影响因子为外在因素,影响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18.1%、15.7%和8.9%,合计为42.7%。这一结果说明内在影响因素对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负动机影响更高。

2.3负动机影响因子分析

从负动机影响因子的详细统计情况来看,因子1为“教师口语能力及教学方法”,包含“教师表达能力”“教师性格特征”“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态度”几个调查问题。学生指出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口语发音不标准、缺乏教学热情、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等。因子2为“口语课程与教学材料设计”,包含“课程设置情况”“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方法”“教材设计”等调查问题,从学生指出的问题来看,英语口语教学多侧重于语法教学、面向四六级考试、口语活动的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都反映出课堂设计存在不合理性。因子3为“同伴协作不足”,包含“英语口语合作联系”“同伴间口语程度”等问题,学生反映同伴间合作积极性不高,而且口语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限制了口语活动的开展。因子4为“学习积极性不足”,包含“学习能动性”“学习目标”“学习兴趣”“英语学习规划”等几类问题,结果显示学生缺乏英语口语学习信心和兴趣,导致其主观能动性为完全发挥,处于英语口语学习的被动状态。因子5为“口语习得策略缺失”,包含“学生学习方法”“学习系统性”等几类问题,结果显示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中医药院校的本科学生存在多方面的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因素,首先从主观因素方面来看,缺乏英语口语学习兴趣和合适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的最大阻碍。由于学习兴趣的缺失,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看不到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这也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造成打击。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排斥、缺乏对英语职场应用重要性的了解等因素导致的。总体来看,内部影响因素所占的比例超过了外部影响因素,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更加显著,这也能够说明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需要采取外部调节措施,引导学生改变英语口语学习态度,建立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方法不得当、缺乏对课堂时间及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未主动与学生开展深入的沟通交流,也会导致学生学习负动机的产生。此外,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作用,广泛开展口语练习互动,提高其英语口语应用能力。

3关于中医药院校本科生英语口语教学及学习的几点建议

3.1关于英语口语教学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主要对中医药院校的本科生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对学生思想、心理层面的关注,通过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调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信心;(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教学活动,结合学生未来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口语练习活动。平衡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适当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活动中,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自然而然的记忆相关英语语法知识,并学会在实际口语交际中灵活运用;(3)营造良好的英语口语语言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小组合作等形式开展口语探究和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英语口语活动,包括口语竞赛、文艺表演活动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英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相对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体会英语口语学习的乐趣。

3.2关于英语口语学习的建议

从上述英语口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子的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主观上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过程中,关注于以下几方面问题:(1)建立正确的英语学习目标,明确英语口语学习对于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在许多与中医药相关的职业中,都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以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沟通交流需求。因此,应将英语口语学习纳入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每个阶段应达到的英语口语水平;(2)建立长期学习计划,英语口语学习与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量、外在表达能力等都有密切关系,学生应建立长期的学习计划,有意识地增加英语储备量,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英语口语水平的稳步提升;(3)在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会以友好、包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同伴,尊重个体差异,并以学习的态度善于发现对方有点,取长补短,在合作练习过程中实现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步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具体了解其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负动机影响因素,明确其形成原因及影响机制。从本次调查及结果来看,学生内在因素的影响要高于外在因素,但外在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进行改善,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合理建议,可以尽可能地消除负动机影响,促进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硕,杨紫涵,周玉梅,翟信君.新时期大学生英语口语实践应用能力培养[J/OL].轻工科技,2019(02):171-172.

[2]尹虹霓.藏族大学生英语口语习得负动机因素研究[J].知识经济,2018(19):134-135.

[3]丹阳.中医药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口语教学研究与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01):120-122.

[4]赵冬梅.藏族大学生英语口语习得负动机因素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08):1094-1097.

作者:宋娟 陈亚 伍希源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