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障儿童养成教育之我见

关于智障儿童养成教育之我见

一、转变“高控制”策略

在现实生活中,老师不尊重学生,父母不尊重子女的现象非常普遍,家长和教师对儿童这种“自上由下”的教育,对于行为塑造的作用微乎其微、研究者提出,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是学生在内心里培养起对他人的尊重之心,而不在于向他们灌输多少道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能否相互尊重,已成为德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改善师生关系,抱着主动、真诚、平等的态度,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审视自身的言行,思考问题和看待问题,真正做到理解、接纳和尊重。重视引导启发。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不能依靠成人的要求和说教,缺乏情感体验的道德认知是苍白无力的。研究表明,过于强调道德认知,忽视道德情感,导致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分离,无法形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只有通过模仿和重复,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儿童的道德养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最基本的规则意识,虽然智障儿童不能描述这种规则,但这种内隐的规则意识会自动地影响他们的行为。在一个规则意识薄弱和规则随时可以被修改的环境中,很难养成儿童的规则,自然也不利于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关注儿童感受,培养能力。智障儿童受多方面的影响,对自己情绪不会识别,对他们情绪也不会理解,更加不会进行情绪调节,可以说智障儿童情绪变化特别快,甚至难以捉摸。儿童情绪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的养成。如果缺少与智障儿童的情感沟通,则不利于他们情绪能力的培养。如果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则容易产生任性、固执、欺负、胆小、害羞、退缩、逆反、紧张、焦虑等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可针对孩子的不同表现和具体问题,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育人环境,让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宽松的心理氛围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用心和老师交流,从而进行相关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发挥班主任作用

在学校里,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在学校的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养成教育的“总编导”。班主任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者。“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后天的习惯行为对先天的本能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班主任。大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成绩、能力培养、文体活动等,小到怎样背书包、怎样扫地、怎样摆放学习用具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在学校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的养成,主要靠班主任的启发引导、熏陶影响。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应当及时地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应该怎样做,做良好精神鼓励法。精神鼓励法就是用口头表扬、赞赏或高兴的情绪进行鼓励,使孩子知道教师对自己的好行为反应强烈,从而使孩子的好行为更多地出现。

1、采用精神鼓励法

第一,要把握分寸,掌握好表扬和赞赏的程度,什么情况下表现出一般的高兴,什么情况下表现出非常高兴,要掌握好尺度。

第二,要把握时机,当孩子做出一个过去没有做过的行为时,要及时表达出高兴、赞赏的评价,但是当孩子不断地出现同样的行为时,就应该采用间隔强化,不要每次都给予表扬。

第三,在使用精神鼓励法时,始终要结合讲道理的方法,让孩子知道这样为什么是对的,培养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

第四,在使用精神鼓励法时,教师的表情、动作要真实、明显,高兴就要眉飞色舞,语气肯定,而不要虚情假意,勉勉强强。

2、冷落法

冷落法指的是用暂时撤销对孩子的关注,让孩子知道教师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满意、不高兴,从而间接地表明教师对孩子行为的评价,使孩子终止不良行为的方法。使用冷落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态度明确而坚定,先用简短的语言表明自己的态度。

3、反馈法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结果,并通过了解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这就是反馈法。运用反馈法时,对可以用多种形式提供有关行为结果的信息,如口头陈述、文字记录、表格图示以及各种体态语言等。比如,教孩子练习弹钢琴,把他弹的曲子录下来,放给他听,教师在旁边表现出欣赏的样子,就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反馈手段可以发挥激励作用,能使孩子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适当的、受欢迎的,在应用反馈法时,反馈是否及时,是决定反馈是否有效的关键。其次,对反馈信息应该加以说明和评述,目的是增强孩子对反馈信息与行为标准、与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4、塑造法

塑造法是通过连续不断地逐一强化更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同时消退原来的行为,从而形成某种新行为的训练方法。如一个男孩只能坚持几分钟时间好好学习,要想让他能较长时间认真学习,就可以采用塑造法。开始是只让他学习10分钟,完成后允许做15分钟他喜欢干的事情作为奖励。经过一段时间,要是能够坚持10分钟的学习,就要求他连续学习15分钟,如能达到,就奖励10分钟自行为习惯的塑造者。班主任是班级养成教育的实施者。班级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和班级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严格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如,学校设定德育研究课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那么在低年级段就可以是“不浪费粮食、自己整理书包、做生活的小主人”;中年级段是“我是班级小主人”;到了高年级段,就是“争做小班主任”。当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班主任还会做相应的调整。这就说明,同一研究课题,实施在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就应当做好方法的选择与调整,因而,班主任是班级养成教育的实施者。班主任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者。示范是儿童最初和最基本的学习行为的方式。智障儿童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所以,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成了他们的模仿对象,班主任的行为、形象乃至人格对于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的示范作用能够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

班主任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监督者。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班主任应当适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树立起学生学习的榜样。对于发现的不良习惯,要及时给予纠正。如果大多数学生存在同一不良习惯,那么就要利用班会或其他活动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这些,是班主任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反馈,而这一反馈,必须及时且正确,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能给周围人带来愉快,不良行为习惯会惹人讨厌。这样,学生做一点,班主任就肯定一点,渐渐积少成多,学生终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对学生的进步不闻不问,他们会觉得做好做坏一个样,不如想怎样就怎样,这样更轻松,那么,班主任前面所做的工作就会前功尽弃。因此,班主任的监督角色不容忽视。关键:掌握灵活教育技巧在爱孩子的前提下,对孩子——特别是智障儿童,进行必要的行为训练,是教师的职责,但是要履行这个职责,就有必要学习训练孩子的技巧。由活动,这样逐步要求,使他不断增加学习的时间,同时减少自由活动时间,最后可以逐步使他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学习。

5、连锁法。

连锁法就是把教给孩子的一个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小的动作,然后按顺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训练,使孩子最终掌握整个行为。例如:要教孩子穿衣服,可以把穿衣行为分解为6个动作:(1)穿内裤;(2)穿内衣;(3)穿裤子;(4)穿上衣;(5)穿袜子;(6)穿鞋子,先由教师帮孩子完成前面5个动作,最后一个教孩子自己穿,待孩子熟练后,再留下两个动作让孩子完成,依此类推,孩子便可逐步掌握全部穿衣服的动作。

三、拓宽教育的途径

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两次说教活动就可以达到目标的,需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帮助和等待,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渠道来进行反反复复的强化训练。开展主题班会。只有学生明确“规范”懂得“规范”的意义,才能在行为中给予落实,养成教育才得以顺利开展。作为班主任,不能轻视班会的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班会时间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良好行为习惯大家爱”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觉规范,自觉遵守,这些主题活动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可见,班会为养成教育起到了正面引导的重要作用。抓住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疏导教育。在班会教育的基础上,注意观察学生平时行为中的细节问题,给予及时引导,或抓住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效果更佳。如,班有一名孩子喜欢打弱小的同学,一些孩子不愿意和他坐一块,该生行为严重影响了班里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此行为,应帮助其认识自己的不足。一天早上笔者带学生玩游戏,让他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可是就是没有一个同学愿意跟这位同学拉手,大家都说他平时爱欺负同学。这时笔者抓住有利时机,让这位同学体验同伴不接纳的失落,促使他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与同学相处,调整自己的行为。抓住学习、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使学生在具体事情上明辨是非,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胡静莲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