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力高校防控和线上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助力高校防控和线上教学研究

摘要:新冠疫情在全球肆意蔓延的同时,我国的卫生医疗和防疫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校的防疫与防护体系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高校人员密集、人员流动量大等特点,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与线上教学工作。

关键词:信息技术;疫情防控;线上教学

1高校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截至2021年11月13日,在大连市本轮疫情中,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35例,其中庄河大学城就有60多名在校大学生被确诊。值得关注的是,在大学城中有15所大学,共计14662名师生,首次出现与大学城相关的病例是在2021年11月7日,为三名食堂的工作人员,紧接着11月10日就有一名大学生感染,接下来的三天里,在校大学生的感染人数急剧增加。本轮疫情是大连市第三次通过冷链传播的疫情,被病毒感染的冷冻食品通过物流送到食品公司再到食堂,虽然大连市制定了严格的冷链防疫措施,但是在执行中出现的纰漏或许成为这次疫情暴发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高校疫情防控措施的完善值得深入探究。

2高校人员流动量大,疫情防控难度增加

2.1高校人员来源广泛难防范

截止202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605人,其中本科院校14896人,高职(专科)院校6837人。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型场所的典型代表,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人员密集程度,对高校的疫情防控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校师生人口基数大,一旦出现疫情,防控工作难度极大。大连庄河大学城突发的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高校应当总结经验,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2.2高校人员流动大,健康状态难监控

高校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防疫防护措施。学生需要每天上报个人健康情况。但由于学生数量庞大,逐级统计,不仅浪费时间,同时也会出现漏报,瞒报的情况,这需要管理者思考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2.3疫情发生时,教学秩序难保障

当疫情发生时,高校无法继续进行线下教学,但是为不影响教学进度,大部分高校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虽然尽量减少因为疫情带来的对教学进度的影响,但是一些实践、实验类课程却不能通过线上教学来完成。

3利用信息化监控平台手段解决难题

3.1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

针对高校人员基数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建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或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校园内在校师生与外部人员的流动信息。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人脸识别系统应用广泛,适合在人群密集地区使用。通过这个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对人员行动轨迹的可追溯性。通过在校门及教学楼、寝室楼等一些密集型场所设立门禁,以便于快速统计人员流动数量及行程信息,方便校方查找具体人员行踪轨迹,既提高了疫情防控的工作效率,又缩短了疫情防控反应时间,最大限度地减缓疫情传播速度,为寻找病毒传播溯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2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时把控教职工及学生的健康状态

(1)在教职工考勤系统基础上添加体温数据及行程信息,完善现有的数据库,能够全方位的实时统计,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准确排查具有高风险的接触者,提前做好防控工作。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增加监控设备与校园网络端口,二者进行联网。防控负责人员可通过信息化终端,24小时进行实时监控。(2)建议在高校的教学楼门口设置红外线测温仪,结合监控系统建立起防控网络,对往来的人员进行移动式监控,即集中式地建设监控中心,将视频数据上传至集中式设置的视频服务器,并在该集中节点进行数据存储;在视频采集点上,一般采用视频采集器,控制多路视频摄像头。与同样连接在互联网上的视频监控中心进行数据传输。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掌握在校师生及外来人员的健康信息,并对比数据库中的录入信息,大大降低高校在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待疫情结束以后,仍可以用于校园的安全防范,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在创新2.0(信息时代、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推动下由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也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由互联网形态演进、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通过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结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资源重组的功能,加快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将“互联网+教育”落实到实处会受到教育组织机构、教育历史形态、教育政策制度等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相关的内容,对现实中面临的难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并给出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系列工作内容正发生着变化,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模式,从学生学习到学生评价都在悄悄地变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教育教学实现在线化,摆脱对传统教学的依赖。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课堂,乐意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将学习模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

3.3利用“学习通”等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教学

疫情期间,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及质量,各个高校均开展线上教学,通过系统平台既能够保证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又降低人群聚集带来的风险。利用成熟的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这是特殊时期所具有的新教育模式,学生的电脑或手机都能成为线上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可充分利用系统中的授课工具及讨论交流区与学生开展实时语音、视频互动。通过此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学生也可以通过回放直播视频及PPT播放的方式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利用课堂活动的智慧化工具,例如“学习通”可在手机客户端自行编辑课堂活动、练习题、作业等任务,并可在各个环节及相应的教学单元中使用,可作为广大师生在线下教学中常用的一款教学工具软件。通过各种教育软件的配合使用,能“取长补短”,目的是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们在特殊时期下的学习水平及学习氛围。

4高校利用信息化防疫的展望

4.1行程轨迹监测

(1)首先建立人脸的面像档案。即用摄像机采集单位人员的人脸的面像文件或取他们的照片形成面像文件,并将这些面像文件生成面纹(Faceprint)编码贮存起来。利用大数据库分析,对来往的在校师生及外来人员进行筛选分析,降低疫情期间的风险。(2)获取当前的人体面像。即用摄像机捕捉的当前出入人员的面像,获取照片输入,并将当前的面像文件生成面纹编码。(3)用当前的面纹编码与档案库存的比对。即将当前的面像的面纹编码与档案库存中的面纹编码进行检索比对。上述的“面纹编码”方式是根据人脸脸部的本质特征和开头来工作的。这种面纹编码可以抵抗光线、皮肤色调、面部毛发、发型、眼镜、表情和姿态的变化,具有强大的可靠性,从而使它可以从百万人中精确地辨认出某个人。人脸的识别过程,利用普通的图像处理设备就能自动、连续、实时地完成。

4.2丰富线上教学手段

(1)利用现有的云平台技术的基础之上,我们可逐步的对其进行升级,涉及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及教学资源管理等。通过将教学、教学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储存在服务器中,实现教学相关资源的云访问,进而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不同人员可通过云平台分享教学经验等,以此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利用云平台可以建设网络在线课程,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信息化渠道。云平台记录教学情况和学习评价的信息,为教学评价手段提供便利。(2)为了满足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要求,需要利用云平台、“互联网+”等新信息化技术手段,将多个平台进行融合,才能更好地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的体系。同时要保证课前上传教学资料,课中积极与学生互动,课后及时进行双向反馈。在此基础上形成“网络学习平台+直播教学+网络教学督导”的线上教学模式。

5结束语

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运用成熟的信息化平台加上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是各个高校的当务之急,保证每个学生及教职工的健康实时监测及教学进度与质量不受疫情的影响,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充分运用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信息技术与防疫、教学的巧妙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有望带来一场教育教学模式的巨大改变。

作者:鞠双双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