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究

摘要:新农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针对当前农林专业教学与信息技融合面临的线上教学优势体现,混合教学模式中线下课堂教学的重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高阶性、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利用效率等问题,提出了依托并发挥不同智能工具和平台的优势、注重线下教学环节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的检验、注重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积极寻求发达地区教学资源共享等应对措施,以期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了新思路[1]。信息技术可以将图文和声像等多种知识结合起来,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内容,并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2]。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3]。虽然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4]。

1农林专业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线上教学优势的体现。很多教师虽然开展了线上教学,但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授课在互动设计、效果反馈和科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只是把线上教学当作课堂教学的翻版,导致学生并不认可、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如何挖掘并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时首要解决的问题。

1.2混合教学模式中线下课堂教学的重构。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意味着线下教学的消亡,而是线上和线下围绕教学目标的分工与互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虽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但仍是课程整体设计的主导。那么,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教师如何根据线上课程资源的特点对线下课堂教学进行重构?

1.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高阶性。当前,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多仍停留在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低层面,而很少涉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升级,特别是新农科建设需要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造,并适时设置若干新兴课程。对于传统课程如何改造才能适应新农科发展的需要?针对新兴课程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深入融合?

1.4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利用效率调查表明,当前教师使用PPT支持的常规教学模式占90%以上;经常使用微视频资源或基于网络综合平台的教学模式的不足1/3;使用基于智慧学习环境教学模式的教师不足1/5[5]。移动端、智慧云平台、微课或微视频、视频公开课在教学中未得到充分的应用,在客观上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以及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充分说明信息化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资源是校内的教学综合平台,而对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利用还显得不够。

2信息技术与新农科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2.1依托并发挥不同智能工具和平台的优势。综合利用QQ群、微信群等公众平台交流教学问题,实时了解学情,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高效反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大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和过程监管,强化过程评价;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为学情诊断、综合评价和学业规划提供支撑。通过技术手段对获得的线上教学大量数据进行加工和深度挖掘,并从中发现需求和特征,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运用系统方法,优化组合不同媒体,呈现合适的教学资源,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真正融合。

2.2注重线下教学。环节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的检验,形成线上线下并行的教学模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说过:“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学问题的思路。”线下教学组织分组讨论、习题答疑、项目实施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并积极发言,小组之间相互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课堂活动全面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针对内容较难理解或相互之间衔接紧密的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一步深化梳理;对于教学重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巩固学习效果,深化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培养其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实现“线上学习—线下课堂学习—线上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

2.3注重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面对当前各类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新农科教学的实际需要筛选有价值课程,消除无效冗余信息,以便于学生学习时的高效利用。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整合,并运用各种信息处理软件工具从中截取有用的部分进行编辑加工、重组,以适应新农科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通过各种平台定期向学生推送预习素材、习题、案例、在线课程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素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注重信息化手段与新农科发展所需要的生命科学、工程学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拓展新农科课程资源。

2.4积极寻求发达地区教学资源共享。对于西部的高等学校而言,在建设校本课程的同时要发挥学校的组织协调作用,利用东西部对口支援优势,扩大网上资源的共享。对于部分地方院校的农林专业而言,既要针对自己学校的专业特点,也要积极寻求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对接,对适合于本校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再推荐给相关的学科教师,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库,积极争取优质资源和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力保障[2]。

3讨论

3.1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的今天,人的因素仍然是第一位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不等于现代化的教育,整合的关键还在于教学的优化设计,信息化媒体和网络环境的使用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真正做到宁缺毋滥[6]。因此,新农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不在于使用了多少软件和信息,而在于在教学的环节中恰当的利用,准确地传达教学内容。

3.2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名校相关的慕课和公开课资源虽然质量较高,但一般是作为各重点院校的专业主干课开发的,课时多、难度大,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院校的教学[7]。地方院校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还应针对性地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借鉴网络资源并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制作微课、PPT、练习题等,才能真正面向学生,达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

作者:王长宝 朱宇林 王道波 邓旭 吕其壮 梁芳 任振新 程思忍 任勇 凌辉 黄维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