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摘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利于提高医生队伍的整体医疗水平,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疼痛科患者长期经受慢性疼痛的折磨,尤其是癌痛患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更需要医生的人文关怀。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教育仍存在问题,在注重培养医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忽略了沟通技能、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受到重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养的教育非常重要。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医患关系;住院医师;医学人文;医学教育

医学模式是人们研究医学问题和实践过程中遵循的总原则和主要方式,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的哲学观点。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再到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的综合医学模式和5P医学(个体化、可预测、可预防、可参与、精神—认知/精准医学)[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优秀医生[2]。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规培医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至关重要。

1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现状和必要性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起源于德国,经美国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推向世界。2009年我国首次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2013年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强调培训内容要涵盖医疗法规政策和医患沟通等内容[3]。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医疗政策法规等[4]。其中,人文医学职业技能是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学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患者进行更好的人文关怀[5]。目前,规培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内容,但由于学生只是学习了理论知识,在临床与患者亲身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少,对知识的理解不能深入,并且学生更注重的是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成绩,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而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开设课程与临床实践脱节、教学种类不当、教学形式单一、工作繁重影响人文教学、师资质量、人文知识所占比例较少、重视程度不足等等[6-7]。在人文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有些规培的住院医师不是本专业学生,在科室学习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进来。规范化培训是学生从学校的理论学习到将来参加临床工作的一个过渡阶段,是为了规培医生能够更好的胜任未来的工作,这就要求他们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提供让患者满意的服务、获得患者信任的能力。目前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临床技能与学习医患沟通技能同样重要,并且对沟通技能的自评不高[8]。所以,规范化培训中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

2疼痛科的特点和对医生的基本要求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IASP)将疼痛定义为由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对此损伤的描述,所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疼痛是继呼吸、血压、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004年IASP将慢性疼痛确定为一种疾病,而疼痛科主要是对慢性疼痛的诊疗。疼痛科患者长期经受慢性疼痛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造成劳动力下降、药物滥用甚至抑郁和自杀。疼痛科大部分是老年患者和肿瘤患者,这两类患者均有特殊的心理需求。老年患者由于子女忙碌不能贴身照顾,部分老年患者独身一人更加有孤独感和无助感。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伴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理解力和认知能力下降等种种因素,导致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包容[9]。疼痛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患者承受疼痛的同时,还承受着身体虚弱、放化疗副作用、发热等痛苦,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10]。疼痛科医生在治疗肿瘤患者疼痛的同时,应该将肿瘤患者个体与其家庭、单位、乃至社会群体相结合,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11]。而且有些肿瘤患者不知病情,期待治疗效果,迫切期望恢复健康,导致对医生的治疗出现不满情绪。面对疼痛科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疼痛科规范化培训医生需要具备诊疗常见疾病的能力和基本临床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3规范化培训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3.1理论培训

所有规培学生入科时进行入科培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方法。CBL教学方法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时教学,围绕经典病例提出相关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12-13]。具体实施方法为:每3~4名学生一个小组,老师编写疼痛科经典临床案例并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后制作幻灯片。课堂上由小组代表汇报幻灯片,学生一起讨论,老师在旁指导辅助,讨论结束后老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疼痛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而且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14]。

3.2言传身教和亲身实践

疼痛科每周有至少3次上级医师查房,针对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和辅助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查房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教师与患者的沟通方法、问诊技巧以及疾病的诊疗过程。比如,遇到三叉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等长期剧烈疼痛的患者时,告诉患者医生理解他们的痛苦,并且有好的治疗方法能够去除疼痛,给予患者关心和信心。每个月科内有两次教学查房,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汇报病史、查体、诊疗等,教师纠正学生的不足和进行正确的指导。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患者沟通交流技巧。临床工作中,每名学生都亲身收治患者,患者入院时询问病史、查体,每天床旁看患者,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报给上级医生,将上级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患者,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提高自身的素质。

3.3意见反馈

学生经过临床实践后,定期组织讨论,收集学生在与患者接触时遇到的问题,老师给予正确的指引。如遇到癌痛患者追问“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而家属要求隐瞒病情时,医生应该和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在合适的时间以最佳的方式告诉患者病情。老师将反馈意见收集整理出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将这些问题加入到以后的入科培训中,逐渐完善培训内容。

4小结

目前,我国医患关系仍存在不和谐情况,医患矛盾的报道屡见不鲜,分析原因与医疗资源不均衡、媒体不客观报道、医生素质不齐、患者利己行为等多方面有关[15-16]。调查发现,法院诉讼中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以及医务人员对患者关于疾病和治疗措施告知不充分[17]。而从医生方面改善医患关系,要求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水平、更强的责任心、充分的医患沟通和更多的人文关怀。住院医师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近可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远可促进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18]。一百多年前特鲁多医生的话能够更好的诠释行医的真谛:“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由于医学发展有限,有很多疾病不能治愈,甚至有很多疾病还没有被认识到,医生医治患者更多的是给予关怀和鼓励。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给予患者关爱和尊重,不论患者为何种职业、何种文化程度、何种疾病,医生都有责任维护患者的尊严,与患者一起对抗疾病[19]。所谓“见人心者上医也”,如何见人心,需要医生花费时间和经历去了解患者;如何成为更好的医生,需要优秀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在规范化培训中至关重要,医学人文教育需要始终贯穿于医学学习的全过程,医学生持续受到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的熏陶,最终将医学人文知识逐渐融合在医学生的思维模式中,同时人文教育也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协作与促进[20]。但是教育应该把握合适的尺度。人文教育只是规范化培训的一部分,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会,采用渗透的方式,使人文知识自然地与临床相结合,培训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不能一味灌输,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4]。总之,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重要阶段,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更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注意把握合适的尺度,才能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

作者:李泓锡 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