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探索

大数据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探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是基于海量数据而构建起学生的镜像模型,再运用有效的数据分析去洞察大学生的思想轨迹,进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投入产出比,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大数据时代下,如何突破高校信息化教育的瓶颈,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属性,推进思政育人的靶向化,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而高校在践行信息化靶向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文章所提出的“三原则”和“三要素”出发,着重注意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相关性,以及教师队伍和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实操性,而对于大数据的使用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还要通过严密的规章制度予以管控。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

随着国家建设数字中国进程的逐渐加快,大数据与各行各业交融的速率不断提升,成为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在大数据的浪潮中,高校育人模式呈现出新的趋势———信息化管理和智慧型教育,这也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化和靶向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但其过剩的功能和选择也让施教者无所适从。如何以合理的方式舍弃多余要素,衔接好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靶向化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效性,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从本文所提出的“三原则”和“三要素”为切入点,摸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出路,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可视化和协同化,提升施教过程中的靶向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趋势———靶向化

在生物医疗领域,靶向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一般生物标记物,对目标进行定向定位,进而实现目标受体的精准化治疗,靶向化治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药物具有可识别性、载体性和受体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中培养目的、培养过程、培养对象与靶向化技术的三要素高度重合,再者其实施的可行性又借助于大数据的运用和发展能给推进个性化教育、提升教育针对性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运用新技术实现对数据沉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量化学生的生活状态、学习进度、成长情况,进而勾勒出精准的“学生画像”,为教育管理和引导的靶向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换言之,教育靶向化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受教育者群体的分类分层,深度挖掘受教育者潜能,探寻学生的独特优势,让每一位学生受到适合的教育,树立契合时展的价值观,最终实现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等教育理念融入受教育者群体的成长历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人才资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是迫于时代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个性化培养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融合的客观需要。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靶向化面临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所带来的大数据革命,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本思想为核心、以主客体之间相互影响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教育形式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也呈现出一种“必然的逻辑”。大数据作为一种以海量、多样、快速为基本特征的信息化资产,为教育的精准展开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虽然大数据为我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带来了技术上的可能,但通过大数据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这一过程却充满艰辛,也让高校实现靶向化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一)数据层面:精细化数据采集模式还未呈现

丰富的数据信息能够成为解密学生思想动态和探究其发展规律的密匙,也是破解精确化教育这一难题的关键,然而在数据采集方面却存在诸多难题,尤其是收集和处理面向单一个体时,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随着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智慧校园的兴起,学生在校期间必将产生巨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呈现出向内容、范围以及深度三个维度扩散的特征。过去,这些数据并没有受到正视,管理者们只是一味地将这些数据剥离,孤立地储存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之中,进行一些简单地归纳与统计。现如今,在大数据这一技术的加持下,以往被看作是不相关、无价值的数据,在新的条件下有了全新的价值属性,因此精细化采集个体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校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如何采集、储存、运算、分析这样的非结构化数据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二)方法层面: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还未消散

海量的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而精准的数据分析则可以实现对学生群体的“量体裁衣”,然而传统的思维定势却禁锢了对新事物的认识。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不亚于数据收集,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1]。因此,把教育工作纳入大数据这一技术模块下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再将运算结果运用于高校日常的管理与服务事务中,是实现师生管理智能化与靶向化的基础。但是,一方面由于高校各个部门的岗位设置与权力运行机制还是秉承着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存在着信息不全面、内容不规范、表述口径不一致等问题,人为地给大数据分析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另一方面,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能力,不但缺乏“数据意识”,还不善于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讲授和教育引导中,这就造成了当下无法运用现代技术实现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局面。

(三)管理困境:数据技术的伦理问题还未重视

从数据采集的特征来看,追求的是一种“样本=全体”的模式,即对信息的获取采取无差别的手段,因此我们在从事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时才能更加细致地考察其变化历程,通过合理的数据分析,实现在微观层面上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捕捉,但这又会导致学生的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然而如果为了保护受教育者的隐私,在信息获取时只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又会造成数据分析预测的偏差,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的有效性。不难看出,就大数据信息获取追求的完整性与个体隐私追求的私密性而言,两者的冲突点在于一方追求信息的开放,而另一方则追求信息的闭合。因此,其主要的伦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个人信息的获取应该保持在哪种程度;二是对受教育者信息的使用应该停留在哪种层次;三是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信息干预应该维持何种频率。因此,只有解决了数据收集这一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过程中数据获取的正当性和数据使用的合法性。

(四)机制层面:教育空间的形态还未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以及案例互动分析式的线性学习模式,而在大数据这一技术的支持下,打破了传统课堂“必须在场”的物理空间限制,通过一系列课堂革命,让课堂不再是程序化、流程化、应试化以及标准化的“工厂”,而是让课堂在思维层面无限延伸、在理论层面自由多元,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也能丰富课程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同时,大数据技术也极大改变了课程学习的时间分配方式,从过去单一的班级时间变成多元的生活时间、实践时间、娱乐时间,也让传授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开放与共享、丰富与多元,而学生也可以更加自由、主动地融入到知识学习的环节中。然而,在当下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嵌合的初期,高校教育工作者并不能充分地将课堂知识与时展的进程相融合,不但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受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平台,只是一味地把学生作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单方面灌输知识,这样极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行辨别道德的能力,因此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的协同方式与内容亟需改进。

三、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的实践路径

大数据嵌合到教育领域将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最佳手段,同样也会是顺应大学生发展的个性需求的最优解。近年来,不断有高校从实践维度逐步摸索在大数据技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的可行性,并在某种程度上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大数据背景下的靶向化实践经验,为强化学科属性、增强教育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因此,要想实现靶向化教育,就要求我们将“三原则”和“三要素”相互联结,重构对“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培养出一块基于教育主体的差异化、辅以数据模型而进行的靶向化教育沃土,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再次拔高。

(一)以“三原则”为导向,捕捉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的新动态

1.整体性原则:整合已知数据,融通数据应用信息化时代,高校里缺乏的不是从事思政教育的数据,而是缺少用于精准收集、汇总数据、加工数据、融联数据的平台。因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建立一体化的数据收集系统。大数据的收集,关乎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的最终实践效果。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是数据的堆叠,因此在数据收集时,要着重注意数据的质量,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和时效性。要以整体性思维为突破口,建立以系统、全面、立体为关键点的数据平台,从而能够在数据海洋里进行精炼,从中筛选出极具价值的数据,因此,建立靶向化平台以及电子化数据管理等平台就显得尤为迫切。

二是优化数据传递。构建一体化平台,首先就是要破除数据壁垒,打通学校部门与教育工作者之间、教育工作者们之间、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数据节点,从而实现各个主体数据的互联互通,为下一步深度发掘智慧教育潜力和开发校园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奠定基石。

三是融汇已知数据。“大数据时代数据化的特色,在于能对数据总量中95%的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音频、视频、网页等实现数据化”[2],而这些数据往往需要依靠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数据分析,因此高校可以选择与能够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的专业平台、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各个主体所收集的数据化零为整,重新转化到一个新的数据库中,将学生的学习进度、日常活动以及思想行为从过去的“成绩—学期”二维的折线图谱,转化为以学生个性需求、理想信念、学习过程、思想困惑、思想动态等多维度的数据评价,进而更深层次地发掘其潜在价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化和时效化。

2.个性化原则:“量体裁衣”,实现教育层次化靶向化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态,需要切实抓住提质增效的“硬核”问题,不但需要凸显靶向化教育的个性和自主化,还要突出靶向化教育的层次性,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自身特征和成长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尊重学生自身的特殊性。与过去“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相比,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能凸显出主体间性原则,即更加地尊重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化和层次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主观感受。在大数据技术的包裹下,靶向化教育能够实现对学生群体的生动刻画,通过分析不同个体的差异,对个体进行精准化的教育,使其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更加自主地形成个人信念和思维评判方式。

二是发挥环境凝结功能。在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化更应该注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供给端。作为高校工作者,其探索的方向更应该是摸索出“大数据+时事政治+教育靶向化”路径的实现方式,将不同学生群体在社交平台点击最多的时政热点和实时事件收集起来。通过大数据分析之后,将自己课上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群体或个人关注度较大的事件相与为一,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热点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又能触及教学的知识点,进而在课堂中实现靶向化教学。

三是突出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前提下,学生可以依据自主学习系统,自主定义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实现面向不同学生的教育资源推送和供给的自主化和智能化。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3],因此,在以凸显个性化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中,必然会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角色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

3.人机交互原则:提升主体数据素养,释放大数据核心能力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不但要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贴近,还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惯性思维中解放,使其具备数据意识和信息交流意识,强化其运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下问题需要尽快改善。

一是打造本领过硬的领导班子。实现高校思政教育靶向化,高校党委和共青团领导是这一任务的首要负责人。主要领导班子必须摆正自己掌舵定位和谋篇布局的位置,着实增强自身“立德树人”的内在功力,确保靶向化全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和监督各个要素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形成多联并举的工作格局和开放的信息流通模式,同时还要督促相关部门建立起基于不同部门协商议事的组织框架,构建起集学生学习、生活、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平台,促进教育部门与学工部门的组织协作,形成全覆盖的管理模式,助力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的进程。

二是强化大数据应用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化培训,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数据思维,使其拥有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将信息化分析、信息评估、信息预警融入日常事务中。其次,还应该推进“网络学习云平台”建设。支持高校师生深入开展自主化学习,释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拔高和升华。最后,高校在招聘思想政治课教师时,应着重挑选具备信息化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通过信息化人才的引领,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契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协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关键在于教师。要实现靶向化就必须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当之无愧是这一进程的主体,因此就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同教学,推动思政课老师与其他专业课老师在学科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数据资源的分享,实现学科与教学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进一步发掘教学过程中的内生动力,破除片面分割、互不联系、互不相容的管理局面,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二)以“三要素”为突破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

1.资源要素:丰富网络教育资源,充实教育数据库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果没有趁手的工具,那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将会举步维艰。而教育资源库相当于一个容器,不但能够涵盖所有学生的信息数据,还能便于教育工作者查阅信息以及开展思想疏导工作。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嵌入到国家发展布局中,国内已有相当多的高校开始注意到这一新技术的潜力,已开发出契合高校日常管理的数据库,为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提供了依托和支撑。从国内部分高校的实践经验来看,数据库的建设应着重强化以下几点。

一是加快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相关的数据库建设。新的历史形势下,要不断扩充基础数据库的和专业性数据库的建设,深化载体的信息承载能力,不断开发数据库向资源海量和便于使用者查阅的方向发展。比如浙江大学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但实现了校内全部资源的整合,还实现了广大师生对数据库的日常使用和查阅分析的功能,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站群建设。大数据时代,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开放”,因此需要建立起层次化、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站群,建立统筹机制,实现功能上的整合,并且要突出各个网站的鲜明特征,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体验,同时还要提高教育信息网站的知名度,提高师生的访问量和满意度。

三是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图书文献资源库。达到对大学生思想的靶向化教育,首先就是要获得足够多的信息资源,尤其是党的文献图书资料、党的宣传图书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性的图书资料,要实现图书资源与学生个性需求的统一,并且要大力开发网络图书资源,积极寻找新平台、新渠道和新手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之“钙”,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2.创新要素:革新教育方式,打造新式课堂

大数据时代,教育已向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再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未来教育的出路在于利用大数据,而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的实施开辟了新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大数据和新式课堂的深度融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转变教学理念,以“主体间性”理论指导课程教学。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教师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其存在的意义更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因此,倡导“主体间性”的理论,有助于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平等,推动教师和学生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上的共同进步,弘扬高校的人本理念。

二是转变教师责任,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大数据时代,教师要通过整合的资源,运用各类新型手段,激发学习的正反馈效应,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最大程度发挥教师作为大学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和成长引路人的作用。作为其他专业课的教师,更应该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既做学业的指导老师又做人生的引路者,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鼓舞学生。三是创新教育模式,推动智慧型课堂建设。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受助于大数据技术,智慧课堂不但有资源丰富、教学灵活、生动有趣等特点,还有能够实现师生之间便捷交流、知识对接等功能。智慧课堂不仅带来了对“教”与“学”的双重革命,也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靶向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制度要素:完善规章制度,倡导个人隐私的人本主义

不同于以往的物理工具,只会局限地使用于某一特定场景,或者是会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消散它的价值,大数据则是通过数据的形式,上传至服务器,永久或者是半永久地储存起来,并且它的价值是会随着使用者的不同而重获意义。因此,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将不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护好高校师生的隐私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数据涉入者在享受数据红利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高校里面数据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日常活动、教师的日常授课与科研活动、管理者的金融活动与行政事务,这些数据都被有关部门进行了细致化的采集,且都是在未经主体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的二次加工。因此,无论数据采集的目的多么的正大光明,为了保护师生的个人隐私,都必须建立起基于隐私和权力的数据使用准则,如果不慎侵害到教育对象的权力,相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有必要承担相应责任,并删除相关侵权数据。

二是保障个体的人身自由权利。大数据时代,个体的行为将会被代码和算法所预测。因此,个体在做出不良行为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能对其进行先行干预,避免悲剧的发生,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侵犯教育对象的人身自由。因此,亟需建立完善的人身自由权利保护制度,将干预措施的限度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以保障最基本的人权。其次,还不能用数据模型替代“社会人”这一本质,要在干预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避免人性的泯灭。因此,在使用大数据时,应推进思想育人,强化咨询服务,完善心理危机预案,提高思想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三是健全数据监督、保密和审查机制。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交汇的时代,我们担忧的不再是数据的收集,而是对数据的妥善管理,因此完善数据监督、保密和审查机制刻不容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遵循合理合法的管理制度,让数据使用者在阳光下行使权力,避免数据被非法挖掘;其次,还应该监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数据的权限,避免过多地涉入受教育者隐私;最后应设置数据屏障,避免出现网络漏洞,防止相关数据信息被不法分子所窃取,危害高校公信力和学生的信息安全。综上,如果发现个别机构或个人,擅自越权收集数据、泄露数据、贩卖数据,学校相关机构应该立即向国家有关部门举报,维护受教育者的信息安全。

作者:王棋 单位: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