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必要性

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必要性

【摘要】高师声乐教学是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而高师民族声乐教学又是声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高师民族声乐教学除了需要吸取中外各种发音技巧和表演能力教学外,还应该注意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升、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人品与艺德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推进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民族声乐在培养以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为主要任务中的社会价值。本文主要分析高师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及其必要性。

【关键词】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必要性;实施办法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繁荣昌盛,中国艺术更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许多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在艺术才能方面的培养,而孩子们接触音乐艺术的第一步则是幼儿园和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启蒙。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师范学院,音乐教育更加突出其重要性。而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声乐教学除了歌唱基本技能的教学和歌唱表演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承担着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艺术尤其是民族声乐艺术的重大责任。因此,构成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要素不仅是歌唱基本技能的教学和歌唱表演技能的传授;还应该包括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升、教学能力的培养和人品与艺德培养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充分体现民族声乐教学在培养以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中的必要性。

一、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高师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和表演技能为主,从大一的大班授课到小组授课,再到高年级的一对一单独授课,从齐唱、合唱到独唱,都在努力解决学生的歌唱技巧和表演能力。特别是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倾注太多的心力和精力在歌唱技巧的提高上,但没有充分重视除此之外的其他技能养成,以至于学生过度追求发音技巧,追求高音炫技,忽略了学和教都是他们需要掌握的技巧。这样一来,高师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快速从学生转变和适应自己即为人师的角色,于是投入到真正的教育工作中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逐渐掌握一些授课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不仅会丢掉自己本专业的优势,更无力承担传承和发扬民族声乐的重任。

二、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音乐对人类的影响,比任何艺术形式都要广泛,“一首歌曲能激励人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血与火的战场,去进行生死的搏击,其感召力之大确实超过了牧师娓娓动听的说教、政治家激昂慷慨的鼓动,教科书鞭辟近里的论述。”①这充分显示出音乐对人们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音乐的教化作用,从古至今一直被统治者和教育工作者们所重视。孔子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还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始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①。比如孔子的《诗经》,而《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近代的改良派文人梁启超曾指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②足可见音乐教育尤其是民族声乐——唱歌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一)提高学生歌唱技能方面

音乐和文学都试图表达作者们的思想感情,而歌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在这里“音乐表达具体情感内容的任务常常要靠歌词来承担,歌词可以突破音乐表现笼统情绪的模式,赋予它明确的情感指向,并可以通过语言来说明这种情感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使人感受更加深化。”③“说到歌唱,不论起音、行腔还是咬字,即要求轻松灵活,恰到好处,又不引起肌肉僵紧,发音燥裂,其关键在于用力得当。”④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还有一种做法叫作“说着唱”,比如戏曲的“念白”,因此,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语言的训练,学生在演唱一首歌曲时,教师需强调学生对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先要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努力做到高位置的诵读;其次,要求学生用说唱的状态有感情地诵读,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进行有节奏的诵读,通过歌曲歌词的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语言的表达上有所感悟,进而进行下一步的歌唱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授民族声乐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歌唱的自然呼吸,即用自身的自然呼吸状态进行反复训练,使歌唱个体处于积极的表达状态,配合高位置的语言进行自然歌唱,久而久之,使歌唱技能逐渐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避免声音和气息的不协调,造成不自然的声音状态,从而伤害歌唱机能。总之,歌唱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良好的歌唱训练基础上达到有效提高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耳朵,对学生的歌唱状态有明确的认识,逐一解决学生的歌唱技能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表演技能方面

在培养学生表演技能方面,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要求学生必须带着表演的感觉去进行每一次的歌唱练习,哪怕是《花非花》《雁南飞》等这样只有几句歌词的小曲目。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和习惯于表演状态下的歌唱,这样做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表演气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用认真的态度和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每次歌唱的练习之中,更是提高学生表演技能十分有效的途径。好的歌者不仅可以把握大的曲目,也可以把很短小的歌曲演绎得激动人心。比如韩磊在《我是歌手》中演绎的《天边》《送别》《雁南飞》《在那遥远的地方》《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这些曲目一般是高师声乐专业大一学生练唱的曲目,韩磊在如此大的舞台上选择如此“小”的曲目,却把它们演绎成史诗般的经典,这才是表演技能炉火纯青的体现。学生只要站在舞台上,不仅声音悦耳动听,表演也要使人赏心悦目。“如果一个学习声乐表演艺术的人,只注重技术、技巧,而缺乏对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缺乏生活体验、文化修养,那么,在他的声乐表演中永远缺少某种“感觉”,只能像工匠技术的传承,而不能表现出艺术的独创性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一定要争取和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与舞台实践,大舞台与小课堂的有效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使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自信和荣耀。

(三)培养民族声乐素养方面

狭义地讲,民族声乐素养是指具有民族风格歌唱技巧和表现特色的歌唱形式;广义地讲,民族声乐是指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体裁的声乐形式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各种民族声乐创作。作为一个高师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的民族声乐素养至关重要,只有深入地学习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背景,了解各民族的音乐文化风格,才能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更好地完成民族声乐作品的歌唱,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民族声乐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导向和传承作用。培养民族声乐素养,高师民族专业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选择曲目时既要兼顾传统与现代,又要与时俱进、丰富多元。在歌唱曲目前,要积极地查阅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以及曲调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优秀的、经典的、被广为传唱的永远都是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新疆民歌《玛依拉》、陕北民歌《走西口》《兰花花》、南方民歌《茉莉花》等,正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及欣赏音乐时的心绪不同,看待艺术的主观因素才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高师民族声乐课程除了基础的歌唱技巧和表演技能训练,更要鼓励学生深入到地方,观摩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巧妙设计课程内容,排演民族歌剧或创编民族歌曲,把握每个民族作品的曲调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发现民族音乐的美,喜欢上民族音乐,并理解热爱民族音乐,最终培养良好的民族声乐素养,使之主动承担推广民族艺术,并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注重学生人品与艺德方面的培养

音乐之所以能表现人的情感,能与人的道德品质相接近,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和音乐教师不仅应该在技能上不断提升,同时也要在音乐的学习和熏陶下加强人品和艺德方面的培养。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高等学校声乐教师首先要严谨自己的行为规范,做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艺德和品质,教育让学生首先学做人,而后再学艺的原则标准,在校期间要与学生家长保持互动联系,使家长们对学生的在校现状得以熟悉和知晓,取得家校共育人的良好方式,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前途都有责任和义务负责,教师要爱生如子般地教化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服务意识、社会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用最大的热情回报家人和社会。

四、结语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本身也承担着民族音乐传承的重任。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科学合理的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模式应在实践探索中逐渐构建成型,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深厚的民族声乐素养和真技能、高德行的——德才兼备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进行深化改革。高师民族声乐专业教学除了重视歌唱技能和表演技能,也要加强学生民族声乐素养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化内涵的沉淀,建构多元的授课评价机制、加强艺术实践,努力为祖国教育事业培养出人品和艺德兼备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而为祖国传统文化和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打下良好的基础。注释:①馨予,启新著:《音乐的殿堂》,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第9-10页.②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22页.③许自强著.《歌词创作美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页.④肖英群著.《声乐表演及其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第32页.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八书第二•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孙悦湄,范晓峰.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邢延青.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作者:姜会敏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