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资源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本土音乐资源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以其特殊的音乐本体结构与人文生态结构,深受国内外相应领域学者重视。高校声乐教师对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的传承不仅具有责任,也存在一定优势,其有必要借鉴民间艺术工作者以及其他高校在传承民族本土音乐资源层面的成功经验,明确本土音乐教学理念,将本土音乐资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本文基于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针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高校;声乐教学

基于国际音乐文化多样化发展,我国音乐文化面临的难题,以及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所肩负的责任,学术界提出音乐文化本土化理念,提倡以本文视野,驻足于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进而促使民族音乐文化获得延续及发展。本文基于云南本土音乐资源,对高校声乐教改进行研究。

一、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对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学生群体就业观

中小学声乐教育岗位作为云南省高校声乐类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去向,但除部分考取特岗的毕业生与部分愿意回归条件较优的乡村学校任教的学生之外,多数毕业生还是选择留在城市就业。这一现象虽离不开乡村学校工作条件、办学条件与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但更多则是因为学生对于发展观与价值观等层面的认知偏差所导致,使得学生认为自身才能在乡村无法得到充分施展。就传统云南本土民族人口聚集地与分布状况而言,这些乡村地区距离省内城市相对偏远,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偏低,但正是因为这些现实元素,使得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以及民族地区的淳朴民风被完整保存。遗憾的是,专业从事声乐研究人才以及声乐教师十分稀缺。鉴于此,将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呼吁学生们重视本民族、家乡,注重乡村艺术教育,基于声乐艺术教育视角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维度,促使学生们更为全面与系统新的了解及认知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存在的价值,合理对待民族本土音乐资源这一财富。这不但对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存在普及与推广作用,而且也会在无形之中重塑高校学生三观及就业观,有利于其探寻可呈现个体价值的就业岗位,明确人生目标。

(二)有助于声乐类专业建设本土特色

部分高校虽提出呈现民族特色的教育观念,并将本民族音乐传承与民族人才培育纳入育人计划中,但长时间以来,这些高校声乐类专业教学依然与其他地区音乐院校相同,采取西方声乐教学体系,在育人模式、民族本土声乐课程建设、本土教材应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层面不够完善,办学特色也不够鲜明。云南高校声乐教学在专业建设层面应设定为契合云南地区,涵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声乐教学,肩负起传承与发展民族本土音乐资源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责任,不仅应确保专业教学质量,而且还应兼具教学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彰显办学特色。因而,将民族本土音乐资源传承视作声乐专业建设特征,促使其持续顺应云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与改变,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日后发展具备积极意义。

二、基于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更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理念

教师应明确本土声乐教育观,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民族本文文化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态以及鲜明的人文精神。并借助对民族本土音乐资源的学习,使学生们可掌握多元化音乐形式,明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加强审美能力。同时,还可在声乐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各个民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以及生活习俗,以此延伸学生文化眼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了解肩负起传承与保护本土文化资源职责的重要性。

(二)基于本土音乐文化,建设多元声乐课程体系

一方面,高校声乐教学中,应在专业基础类课程中引入民族本土音乐资源教育内容。在整合或者保留原有西方声乐教学体系当中部分基础课程的同时,在原有课程教育大纲当中引入民族本土音乐资源教育内容。例如,在视唱练耳教育中,引入云南民族本土音乐旋律模唱与听辨内容。同时,在部分声乐表演实践相应课程还能当中,例如器乐演奏、声乐演唱以及合唱指挥等课程中,引入民族本土音乐作品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增设云南民族本土特色声乐课程。涵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及历史、音乐史、音乐传习、音乐教学实践以及音乐概论等。这些课程能够使学生完整与系统性的掌握云南民族音乐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民族发展,为其学习、把握与传习民族音乐资源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此外,延伸民族本土声乐课程内容与形式。依据学科特征确定课程形式,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史以及民族史及文化发展历程等课程可利用慕课视频或者翻转课堂配合课堂教学,借助线下线上融合的教育模式展开声乐教学,使网络优势可充分施展,进而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缓解教育资源与师资紧张的困境。在演奏技巧方面的课程中,教师可采取小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及时展开技术指导与亲身示范。而在民族本土音乐教学实践类授课中,教师应将重点置于音乐实践活动层面,通过组织校外声乐实践教育活动,充分借助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优势,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感知本土音乐氛围。

(三)注重培育云南本土声乐人才

虽然多数声乐类专业学生在其入学前期并未接受正式的声乐训练,但只要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其自身均具有浓厚的民族个性。其基于自身本能精通自身民族语言,并且对于本民族乐器、音乐及原生态演唱技法具有一定掌握且拥有基本表演能力。同时,他们天生具有的民族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会渲染学校民族本土音乐资源学习氛围、吸引身边同学,形成较强的魅力与感染力。因此,针对部分声音条件较佳,可掌握民族演唱技法的大学生,在实际声乐教育中不应强制促使其变化原有唱法,应自保留原生态声乐演唱方式的同时,对其实施气息层面的训练以及艺术层次的指导,助力其选择更为契合自身条件的声乐演唱作品,有效控制声音并提升其声乐表现力。另外,在器乐技能教学课程层面,教师可使部分会演奏家乡乐器或者热爱民族乐器的大学生选择云南民族本土乐器,使其掌握更多云南民族本土声乐演奏乐器的制作技术以及演奏技法。除此之外,高校声乐类课程教育中,教师应针对本身具备丰富民族唱法演唱经验的学生,实施云南本土人才培育模式。教师可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对人声敏锐的分辨力,在保护学生自身演唱风格的同时,助力学生优化自身研创状态。同时,教师还可研究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云南民间歌手演唱方式,持续实践与总结,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声乐教学中,以此来丰富云南民族本土声乐演唱方式。基于此,有条件的云南声乐类高校,可实施声乐教师和云南民间歌手共同教学的双导师制,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充分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掌握理论的同时,了解当前云南民间歌手唱法。例如,在声乐类专业实践教育中,学校聘请云南民间歌手来校参加教学,重点培育学生云南民歌唱法,掌握云南民歌演唱时的唱、弹及跳。学校还可组织校外声乐教学,充分发挥云南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学生们走出教室,亲临本土音乐作品发源地与音乐活动现状,切实感受、体验云南风土人情,使学生近距离与全方位体验并融入本土文化生活当中,感知本土音乐氛围,从而延伸学生们艺术眼界,引导其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培育学生们创新能力及艺术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云南本土声乐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云南民族本文音乐资源的高校声乐教学,在实施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传统教育层面拥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与发展潜质,但是其教育方案的设计、音乐文化有关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校外声乐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以及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等细节问题,还需融合云南个区域及高校声乐专业现实状况,展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虽然民族本土音乐资源传承对于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甚至云南省声乐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且具备一定挑战性的课题,但是,只要通过教育工作者持续探索与努力,高校声乐教学在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应用的背景下,可创建出与其顺应的教育体系,落实民族特色的育人目标,切实肩负起云南民族本土音乐资源传承的重任,为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及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红英.转型发展视域下云南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思考[J].北方音乐,2019,(03):93-95.

[2]刘子殷.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融合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路径探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21):106-107.

[3]韩彦婷,尹爱青.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241-246.

作者:李婷婷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