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下高校美术史教学改革探究

信息化下高校美术史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本文以高等院校本科阶段的美术史基础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回顾美术史学科及课程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美术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当下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美术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发展路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对信息化背景下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构想。

[关键词]信息化;美术史;教学改革

美术史学科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晚,但对于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以及培养综合学科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资料与最新研究成果的快速传递,“互联网+教育”的出现,为美术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路径。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本科教育中的美术史课程应该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拓展视野?又将如何以此为契机推进美术史课堂教学改革?都是当下美术史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美术史学科及课程的发展

美术史学科在中国起步甚晚且发展缓慢。1902年两江师范学堂创立,首创了高校的艺术系科,但当时并未设立美术史课程。潘耀昌在其《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一书中,曾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的美术史论课程做过初步的梳理,认为“在现代学校出现之后,在民国前,中国没有系统的美术史论的教学课程,更没有系统的美术史论专著”。1912年9月,教育部在“师范学校规”中规定在图案科中开设美术史课程,但由于没有教师及教材,只能暂时缺课。1913年1月12日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规程第二章《学科及科目》中,规定中、西哲学类都设有美学和美术史课,中国、东洋、西洋史学类也都设有美术史课。[1]此时的美术史课程是作为哲学、史学下设的课程开设的。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姜丹书(1885-1962)所编《美术史》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美术史著作。之后的三十年间,随着国内美术院校与美术科系的增多,美术史教材与著作陆续出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据温肇桐所编《1912—1949年美术理论书目》记载,从1917年至1949年8月中国出版的自己编写和翻译或编译的美术史著作(包括美术的起源、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外美术家传和年表、年鉴、人名词典、索引等)122种[2]。开创了20世纪初期美术史研究的繁荣局面。从现代教育意义上真正把美术史研究作为艺术科学,纳入现代化教育并在高等学府中培养人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3]。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正式建立,可谓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中的第一个,开始真正对美术史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1980年代,只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三所专业系所开设美术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近年来,高等院校扩招以及文化产业的崛起,美术史学科受到高校的重视。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作为必修基础课的美术史课程以外,还在本科高年级开设专题选修课程,同时定期举办美术史专题学术讲座,增益学生的知识。自1912年教育部在“师范学校规”中规定在图案科中开设美术史课程以来,美术史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史课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今日成为艺术专业的必修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艺术修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下的美术史教育呈现出越来越成熟的趋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美术史作为本科教学的基础课程,是各专业方向必修的。高校美术史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往往是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几个专业方向的美术史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要求、教材、练习方式有统一模式化的倾向。另一方面,美术史教学长期以来采用最多的教学方式依旧是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无益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已经认识到改革单一教学方式的必要性,提倡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二、美术史教学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改革策略

(一)美术史与美术创造相结合。美术史课程的学习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创造视觉艺术形式和有效表达思想的能力。美术史的学习对于美术创造至关重要,同样,美术创造实践对于美术史的深入理解也不容忽视。对于学生较为生疏的美术类型,引导学生观看操作视频,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临摹,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深化对艺术史脉络中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化手段,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美术史是以视觉图像为核心的学科,美术史教学离不开图像,教材及讲义要配合大量的图像资料,一方面便利于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图像阅读的能力。美术史研究随着近年来大量新鲜的图像资料面向大众,突显出更多的新的研究问题,细读图像的能力对美术史的学习与研究尤为重要。如今在国内各大高校中,都配备一定数量的艺术类图书与画册。随着印刷质量的提高,精美画册的价格也通常不菲,学校能够提供的画册数量有限,且随着国内外美术史资料的更新,也有画册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的情况。目前,新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困境。学生可以登陆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官网搜索查看艺术藏品和作品高清图片,如国内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外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博物馆等都开放了藏品搜索功能,帮助我们精确地查找所需作品。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图片资源网站和手机APP可供我们学习使用,如中华珍宝馆APP、在艺APP,WikiArt网站、Gallerix网站等。教育的信息化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获得资源的成本大大降低,学生通过计算机、手机或平板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当下的美术史教学应该利用好这些的图像资源。

(三)建立美术史教学新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变得切实可行。国家公共资源进入高校,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更加多元化。教师可以建立美术史教学的新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慕课、“交互式”微课建立教学模型,对课前、课中及课后各环节作出详尽的规划,达成美术史课程的学习任务。课前教师提出问题,提供学生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利用“超星慕课”“尔雅通识选修课”等平台上的优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较易理解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交互式”微课不同专业方向的美术史知识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美术史课堂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原本必须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放到课前或者课后由学生在教师的干预下完成。节省出课堂时间可以用来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兼顾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与需求。

(四)利用新媒体资源,及时接纳最新研究成果。聘请院外学者授课或进行专题讲座已经成为高校美术史教学的共识,在扩大学生知识面与学科专业深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学生因校址的地缘优势能够广泛接触到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讲座与研讨会,吸取最新的研究发现与成果。

(五)美术实践与美术史学习相结合。美术的发展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等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建立学科联系的意识,对一般历史应该有具体形象的了解。教师应根据课程安排,结合课程内容,安排对美术遗址和历史古迹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美术史学习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观看原作,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获取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机构作品图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目睹真迹原作仍是不可替代的。美术史的学习和研究若能与展览同步,将大有裨益。如今我们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了解最新展览信息与艺术资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展览时进行现场教学。美术史学科是启迪审美智慧、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今天,高校美术史教学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机遇,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合理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5.

[2]温肇桐.1912—1949年美术理论书目[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21-33.

[3]薛永年.在第一个美术史系学习[J].美术研究,1985(1):76.

作者:王君月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