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向下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指向下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任何活动皆离不开策略,策略是活动的基本要素。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选用的教学程序、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进行的总体构思”。[1]一般而言,教学策略具有目标任务性、实践反馈性和价值整合性等基本特征。当下,在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中有效“落地”的背景下,探寻合适的“落地”策略应当成为不可回避的实践追求。为此,我们认为应当把握好以下教学策略,以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课堂“落地”的效果。

一、兴趣导向策略

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能凭空形成,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因此,指向素养的教学设计要更加体现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精神,其中,兴趣导向是其基本精神之一。兴趣是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物选择性注意的倾向。它是由内外两个因素构成的:“一是个体内在需要,二是外界的人或事物具有满足个体内在需要的价值。”[2]兴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课程标准强调,“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3]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兴趣导向策略,创设“有趣”课堂。具体而言,兴趣导向策略可包含如下方法:一是导入激趣。注重在课堂导入环节激趣,有利于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历史学习中;二是情境、活动激趣。注重通过情境与活动激趣,提升学生探究兴趣;三是具象可视激趣。注重通过历史实物、图片、影像片段等激趣,吸引学生参与;四是设疑激趣。注重通过预设挑战性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开展深度思维;五是体验式激趣。注重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在增进学习体验中激趣。当然,兴趣导向策略也应有所约束和聚焦。具体为:第一,兴趣导向策略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兴趣导学不应局限在导入等小范围之内,而应从教学设计上整体构思,在教学全过程中预设运用。第二,内在需要(直接兴趣)与价值需要(间接兴趣)融合,并逐渐向后者发展。换言之,就是要从单纯地激发直接兴趣逐步过渡到通过活动和任务来激发持久性的间接兴趣。第三,激趣与课堂目标紧密结合。激趣虽然在教学中居于始发地位,但要聚焦课堂目标,不能呈散射状态。

二、情境创设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4]可见,课程内容情境化既是历史课程标准的新设计,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情境创设应当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所谓情境创设策略,就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其内涵特征有三点:真实问题的情境;探究理解过程;建构意义。一般来说,情境创设策略表现为:一是史料呈现法。即用史料来呈现情境,师生可以选用恰当的文献、地图或图片、实物等资料,实现情境创设。二是多媒体网络呈现法。即通过视频、音乐创设,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网络的功能,创设历史情境。三是结合现实创设法。课程标准强调,“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5]可见,将历史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是情境创设策略的基本方式。四是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通过运用虚拟场景以及人物表演,模拟历史原态,引导学生体验的教学活动。其大致步骤为:“选择主题,确定基本构思,建立要模拟的历史情境→与学生一起讨论剧本和角色分配,帮助每位学生对每个角色的表演进行准备,如研究相关材料,编写台词等→学生上台表演→教师总结。”[6]五是思维导图法。在教学中呈现内容结构图式,也是一种情境创设。在这里,思维导图可发挥独特功能。所谓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图像、关键词、色彩等,表现各级主题之间相互隶属或相关关系,增强思维能力的图式呈现。其主要特征是:“中心图像用来捕捉主要内容”“分支从这幅图画的四周散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7]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导”出史事间关系,“导”出历史思维,“导”出历史感悟,发挥思维导图的“导引”功能。运用情境创设策略应注意把握好以下方面:第一,情境永远是有主题、问题和内在矛盾的情境。在教学中,不能为情境而创设情境,必须是有问题指向的情境。第二,情境必须推动学生探究及思维拓展。进而言之,情境教学应当涵盖“情境起点—过程探索—思维拓展”逻辑程式。第三,情境应当让师生共同营造。惟有学生参与的情境,才能更有亲和感、成就感和感染力。

三、图文互证策略

历史图示含有丰富的、直观的历史信息,它与历史文本相互印证、相互解释,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关注图文互证策略的运用。所谓图文互证策略,就是指在教学中将历史图示与历史文本相结合的学习策略。这里的“图”包括历史文物图片、历史人物像、历史遗迹图、历史地图、历史漫画图、示意说明图、历史图表和历史想象图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图文互证策略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倍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教学策略。图文互证策略的运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充分实现教科书内的图文互证。统编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内含数量充足且精选的历史配图,可以说,它本身就具有图文互证的特性。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学生自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并与课文文本结合起来学习;在激趣生疑环节,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图文互证来提出问题;在教学展示环节引导学生用图说话,印证自己的观点,等等。第二,精心设计课堂主题活动的图文互证。主题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在活动中,师生应充分准备有图有文的组合性史料,强化互印互证,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实现由形象到抽象的转换,提升教学效果。第三,精巧呈现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图文互证。当前,通过白板精巧呈现教学材料,开展史料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已是历史课堂学习的基本程式。因此,在这一程式中应当克服“文字史料多而杂”“史料展示一晃而过”“忽视教科书中图文互证性的史料”等弊端,注重图文互现、图文互证,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力。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应把握好用“图”之度,具体为:一是不可用图过度。在一节课中,如果用图过多过滥,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图文互证的教学效果;二是不可无导读。图片虽然形象,但没有教师的导读与讲解,仅让学生自读自悟,不利于提升互证效果;三是不可无时机。在教学中,图片出示的时机亦很重要,需要配合讲授的内容和进程,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出来,方能起到好效果。

四、对话反馈策略

对话与反馈是课堂的基本特性,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介质,教学策略无法回避之。所谓历史对话教学,就是“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培养要求,通过创设平等民主的氛围,优化文本呈现,致力于核心问题的设计与生成,以对话为介质,相互沟通与合作,通过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多种对话方略,淋漓尽致地开展对话交流,呈现灵动未央的课堂教学生态”[8]。所谓教学反馈,就是“指学习者在运动之中或运动之后接到的运动产生的信息,如感觉到、听到、看到的及运动在环境中产生的结果”[9]。当前,如何探寻对话与反馈的律动节奏,促进有效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策略的关注点。对话反馈策略可以解析为以下教学方法:(1)谈话法。“即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灵动的提问、交谈等形式,使学生获取新知、巩固、检查已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获得独立思考、答疑解惑、思维、表达等能力的一种方法。”[10]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谈话交流活动,应当成为一种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2)讲解法。即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历史情境、叙述历史过程、解释历史概念、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启发学生思维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讲解法不是要被抛弃,而是要改进。进言之,就是要从史事层面向历史联系与脉络趋势层面改进;要从知道层面向理解层面改进;要从知识层面向启发与体验层面改进;要从单向传递向多向交流改进等。(3)点射式反馈法。教学意义上的非遍历性启示我们:关注与尊重学生个体与个性是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出发点。所谓点射式反馈策略,就是在充分了解某个学生学情、个性的基础上,教师与该生点对点的反馈形式。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尽量避免齐问齐答式的浅表性交流,注重采用点射式反馈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五、史料研习策略

依据史料开展教学是历史教学的特色,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是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性的教学过程。史料研习活动指的是“(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关史事的了解,尤其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对问题的要点逐一探讨,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11]。它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史料研习的主体,教师不能直接讲授,但需要发挥指导作用;二是史料实证性。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学会论从史出,解决学习和认识上的问题;三是活动思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中介,史料研习活动乃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基本路径,必然具备活动性,同时,问题又是史料研习的核心,问题分析离不开思辨,又必然具备思辨性。一般而言,史料研习策略的实施流程为:确定主题,遴选史料→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自主研习,初探问题→合作研习,深解问题→迁移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应当把握好以下尺度与基点:1.基于主题。主题是史料研习的灵魂。一般而言,史料研习主题选择的路径为:一是从课标内容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中去寻找;二是从教材内容和学情实际中去凝练;三是从史学视野和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范畴中去归纳。因而,史料研习的主题应当具有教育性、学术性、生发性和价值导向性。2.基于情境。情境是史料研习的重要条件。首先,汇集典型的、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史料是创设情境的基础,换言之,史料汇集是情境创设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次,问题驱动是情境的基本特征。一个情境仅有史料是不够的,还必须以问题来创设和驱动。3.基于自主研习与合作研习融合。与课堂其他学习活动一样,史料研习活动既离不开学生自主研习,又离不开一定数量群体的合作研习,惟有将二者融合起来,才能全面提升史料研习的效果。4.基于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是史料研习的必要性先决条件。教师相对丰富的学养和宽广的史学视野,是学生研习的必要性先决条件。同时教师代表国家意志,有责任在研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作者:邓秀桃 喻照安 单位:湖北省公安县实验中学 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