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探寻(5篇)

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探寻(5篇)

第一篇:生本理念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探究

【摘要】

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对人才的培养应该落实到小学、中学、大学等每一个阶段。现如今,科学这门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联系小学生与世界的一个重要枢纽。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到大量的常识,从而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因此从小学起教师就应该注重起这门学科,通过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为学生传授知识。而生本理念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上来安排课程。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基于此,本论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重点对生本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

生本理念;小学科学;有效性

一、将生本理念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本理念是指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理念。这是一种符合新课改标准的理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本能,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去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可塑性极高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学校上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更多的时间里是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因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以及自我探究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而生本理念正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位置,鼓励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教师在课堂中只起一个辅助的作用。这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恰恰相反。在生本理念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教的内容会相对少一些,学生自学的东西会更多一些。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的资料,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生本理念提倡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所以学生在学习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所有学生在下边听老师讲,然后记下来再进行背诵。这样的学习过程缺少让学生自己思考的环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而且教师对所有能力水平的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式,这样就会出现以下这种情况: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知识早就掌握了,听起来没有兴趣;基础较差的学生听不懂教师所讲的知识。而生本理念可以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制定学习方案,去探究自己可以接受的、感兴趣的知识。因此,这样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虽然说生本理念提倡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重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到位,他们的总结以及分析能力还非常有限,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定好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为学生明确一个大的方向,使学生自己向这个方向努力。这样,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知识进行探究,教学活动也才会更加高效。例如,在江苏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我们在学习《神奇的水》这一课前,教师就应该明确通过学习这一章节的知识,要让学生掌握:“水能溶解的物质有哪些”、“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明确了这一目标后,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实验方案,然后告诉学生在课前需要准备哪些实验道具,再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来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而且也避免了自学中的盲目性,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来操作,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2.课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辅助的作用将生本理念带入小学科学课堂就要转变课堂主体的角色,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提倡由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退居二线”,在课堂上只对学生起到辅助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说在课程进行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起到辅助的作用,是因为:假如教师在课程中干涉过多,课堂的主体就又变成了教师,学生就缺少了自我探究的机会。这样一来,教学模式就又转变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完全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究,学生就会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助。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这里我们还是以《神奇的水》这一课为例,当教师为学生制定好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以后,接下来在课上就需要学生自己做实验来寻找答案了。在让学生了解毛细现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做实验:把窄纸巾插入红色的水中,让学生自己来观察窄纸巾上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提出问题,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告诉老师,老师在这时就要给学生进行及时地解疑。接下来就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最后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总结:只要是水通过材料的毛孔或细缝隙穿行的现象都属于毛细现象。

作者:俞广贵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二沟小学

【参考文献】

[1]齐晶莹《生本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理念》[J]教学研究与评价2014

[2]朱巧《以生本促教学,以评价促发展》[J]学周刊2013

[3]周霞《生本教学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课外实践

[摘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应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有效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尤为必要。教师应从课外实践应具备必要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几个方面研究,以便更好地辅助教学。

[关键词]

课外实践;小学科学;辅助教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的学科不仅有物理、化学、生物,还有历史、地理、天文、文学和信息技术等,并且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应以探究为核心,应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提供给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并且应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利用广泛的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等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由于《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广,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的教学资源多,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给教师中增添了不少难度指数。比如有的探究活动,由于时间、空间、材料、环境方面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组织活动或效果不佳。这时,就必须开展好科学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搞科学”,还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也“搞科学”,帮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探究活动中,逐步提升科学素养。

一、课外实践应具备必要性

并非所有科学课教学内容都需要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有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实验现象非常直观,或者在小学现有知识阶段无法继续深入探究的,就应该在课堂内解决。而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活动所需时间较长,观察需要有序进行,课堂短时间根本得不出结论,那就非常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如在教学《植物的身体》时,由于植物一生周期较长,教师也无法将相关实验材料全搬进教室,那就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校园内观察花草树木,到校外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再仔细研究它们的结构。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植物的身体都有六部分。比如,有的植物身体只有三部分,例如苔藓植物、葫芦藓等;有的植物身体只有四部分,如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而只有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身体才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再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时,需组织学生观察各种动物的特征、运动方式和适合这种运动方式的身体特征,以及哺乳动物的特点等,课堂中也不能全部解决,只有将观察延伸至课外,让学生饲养部分小动物,观察它们的特点、生活习性,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还有一类教学内容,其拓展空间比较大,也需进行课外实践。如《沸腾》一课,通过课堂实验,学生知道了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候的温度被称为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而且沸点会随外界压力变化而改变,压力低,沸点也低。这样,根据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对需要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做到有重点、有拓展;有实践,有交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效果倍增。

二、课外实践应具有针对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活动,课外实践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如在教学《植物的茎》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到菜豆地,观察菜豆的特征与习性,认识菜豆的茎柔软、不直立,缠绕在支架上向上生长,称为“缠绕茎”;再到葡萄架下,找它与菜豆的不同特征,认识它的茎是“攀缘茎”,与“缠绕茎”不同;最后到甘薯地,观察甘薯的茎是匍匐在地面生长,称为“匍匐茎”。整个过程紧紧围绕茎进行,经过观察探究的实践后,学生能具体认识各种茎的种类,也加深认识茎的共同点———输送养料的作用。在观察的基础上,每组学生都必带观察记录单,及时做好记录,不仅保存观察的结果,同时如果偶有分神,也能及时回到中心点来。另外,在学生开展长周期观察活动之前,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部署,应让学生明确观察方法和观察要点,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必要时设计简单易填的观察记录表。如《绿豆的一生》课外实践中,教师可先布置三个观察步骤,即第一阶段,绿豆种子发芽;第二阶段,绿豆苗的生长;第三阶段,绿豆开花结果。再强调每个阶段的观察要点:第一阶段,做绿豆种子发芽所必需条件的对比实验,观察记录(文字、画图、表格等形式展现)绿豆种子发芽前后的大小、样貌及各个部位的样子;第二阶段,观察绿豆苗根的生长方向,根的样子,观察叶子生长的位置,叶芽的形成,叶子的脉络,光滑的程度,叶子的形状及形状与环境的关系;记录绿豆苗生长的速度,绿豆苗茎的粗细,生长程度等;第三阶段,观察绿豆开花的时间,花蕾的形成时间,绿豆花的样子,花有哪些组成部分,一株绿豆苗能长多少个花蕾,观察绿豆果实形成的过程(是否每一个花蕾都能结果,形成果实),记录果实形成的时间;观察果实的颜色、样貌、数量等。每个阶段的观察设计都极具针对性。活动开展后,教师也不能只关心学生完成了多少作业、产出了多少作品,还应该主动发现和关注他们的不懂之处。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整理;指导学生从书籍、网络中获取资料。这样,每一次课外实践都紧紧围绕主题进行,避免在活动中因视野大、信息多而跑题。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才能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发挥最大效用。

三、课外实践应兼具创新性

这里的创新性,包括实践活动设计上的创新,思路上的创新,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可重点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巧手、小改革”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从细小方面去捕捉思维的灵感,让学生从课本知识出发,着眼身边观察,不放弃任何小环节,不排斥任何小成就,逐步开阔视野。对于作品,要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大胆设想、推陈出新,做到“畅想、畅谈、畅做、畅改”。如教学《降落伞》一课,有位教师就极具创造性:让学生先设计好自己的降落伞,然后组织比赛,在降落伞里挂好相同数量的小鸟蛋,先从二楼开始放,看哪组的降落伞落地慢、蛋不破。随后各组实践、讨论、总结,改进。再从三楼往下放,以此类推,最后看谁的降落伞可从最高楼层放下并且蛋保持完好即为胜利者。用蛋做载重物,极具挑战性,实验结果直观,学生也更重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通过不断试验和创新,并不断改进,发现降落伞飞的好坏与重物的轻重,线的长短,伞衣的形状材料等有关,从而能更深入了解降落伞的制作原理。而任何一个科技小发明,都是一次创新过程,它不仅需要书本知识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累积,既着眼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比如,笔者学校指导的科技创新大赛作品“撑伞的书包”就是如此:“如何在雨天时不用手撑伞,改用书包撑伞?”某同学的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于是教师同学生们一起进行考察研究。首先,在书包后背缝上网状小口袋,用子母贴衔接,但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出现伞过低,遇风伞左右移动,子母贴易拉开。于是,我们进行了改造试验,先将小口袋上移10厘米,解决了伞过低的问题,撑伞时视线无压抑感了。再在小口袋上端和书包上方各增加一条固定带,这样有三条固定带,伞就不会再移动了。同时,将子母贴改为按扣,更不易拉开了。又再装子母扣用来穿两根绳子,分别将伞拉往书包进行固定。这样,通过异类组合创造法,将书包和伞有机结合,巧妙解决了撑伞吃力的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试验、改进的过程,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综上所述,课外实践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辅助手段,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能对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时间上、空间上、内容上的拓展和无限延伸。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品格、意志和能力;让他们从小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尝试,在他们心中里播下科学的种子。

作者:宋文 单位:安源区城郊后埠小学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兴趣提升

摘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作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小学科学的教学为例,提出了几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为科学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兴趣;教学效果

科学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学生都很喜欢学习这门课程,但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出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使其在学习时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植物新生命的开始”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张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猫给小猫哺乳、向日葵小苗等,并让学生思考:“小鸡是怎么来的?小猫是怎么来的?向日葵小苗又是怎么来的呢?”由于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这些都不陌生,他们很快就说出了结论。然后我将学生的答案进行了总结,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向日葵种子长成小苗,并逐渐开花结果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这节课的内容有感性的理解与认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都充满了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堂的学习气氛浓厚而热烈。

二、引导探究,培养兴趣

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猜想、验证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其在思考与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时,我就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搜集岩石,使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对岩石有初步的感官认识。在课堂上,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并让学生初步概括各个岩石的特征,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猜岩石”的游戏,即由一个小组内的同学概括出岩石的特征,其他同学则要在众多的岩石中找出这个岩石。这样的游戏使得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他们对岩石的认识也逐步加深。接下来我便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将这些岩石分类,在自主的思考与探究中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堂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实践,提升兴趣

实践出真知,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仅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实践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亲自的操作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了“指南针”后,学生基本知道了指南针制作的原理,为了增强学生的认知,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简易的指南针。在实际的操作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意义。并且,制作指南针的过程也是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使其能够学以致用,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奥妙与神奇,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总结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使其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探究与学习,进而实现新课改倡导的有效教学,构建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作者:付晓宇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李君.精心策划,促进有效交流——小学科学教学中交流有效性模式构建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05期

[2]李全林.如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年29期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先学后教实践

摘要: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基础科学知识的重要课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本文从“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谈起,重点探讨了这一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现状及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先学后教;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应用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好习惯,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如何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保障学生在思维能力上能够学有所长呢?笔者从“先学后教”的角度对如何改进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能够充分挖掘小学科学课程的价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先学后教”教学模式阐述

“先学后教”是针对传统课堂上“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所进行的一场颠覆性的教学改革。其中,“学”是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即教师指导学生带着特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它是“先学后教”课堂模式的重要起点,也是整节课堂上的最大特色。而“教”则是指“点拨”的意思,它和传统的系统讲授有所不同,更加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或者及时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解答问题等。因此,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性能将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而教师的教学点拨也将体现出更强的针对性,最终在师生通力合作的情况下,整节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将明显提高。

二、“先学后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先学后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相应的教学弊端,甚至阻碍了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化。许多教师在采用这一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时,常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不注重灵活运用方法,而讲究生搬硬套、只图讲课时间最小化,甚至对学生放任自流等。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日渐加大,学生的成绩差距悬殊。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适应这一教学模式时也存在着难以把握自学时间,自学方法不恰当的问题。由于当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做到课前充分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同样影响了“先学后教”模式的正常开展。

三、“先学后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钻研教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小学科学教师作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课程的“引路人”,虽然相比以往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干预度减少了,但是在“先学后教”模式中依然充当着整节课程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甚至还要时时刻刻做好给学生相应的帮助和指导的准备。因此,这对于小学科学教师而言,其教学分量和重要性似乎有增无减。那么,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好这种“引路人”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科学教材的钻研和挖掘,在理清教材中的各项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时,有意识地拓展课外知识,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水平,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练习题目等。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各种各样的花》为例,在学习这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应该联系之前所学过的《油菜花开了》的内容,把握两节课程之间的逻辑性,然后重点围绕“花的专题观察”这一部分内容,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完全花、不完全花、雌花”等,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多种方式展现出来,组织一场“观察报告会”,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了解学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自学时间且学习方法不恰当的问题,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地给予方法性的指导。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高阅读速度和思考问题的速度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其次,教师还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帮助学生学习使用工具书和借助计算机搜集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再次,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科学课程充满强烈的兴趣时,学生才会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同样以《各种各样的花》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从而调动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各种鲜艳美丽的花朵照片,给学生播放自然记录片等。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这一新课改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有效避免将教学模式流于形式化,还要注重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学习技能的双重提升。

作者:楼曙光 单位:义乌市稠城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刘绪海,高成国.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J].山西教育(教学),2011,5.

[2]汤士诚.先学后教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5.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

科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小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项事物,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科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对于科学课程教学成效有着直接性影响。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有所启示,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技术

科学在我国教育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对于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也越来越重视。科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利用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加强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众多事物。科学课程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教师需要注重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实现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所以,对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深入探究具有现实意义,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增强教育人员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

对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以往小学科学课程开展中教师只是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讲授,教师的创新意识较差,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死板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对教材知识点进行记忆,降低了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小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长时间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很多的科学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科学课程的教学成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小学生感受到科学课程的魅力。例如,零食是小学生最喜爱的食物,他们在和父母逛超市时,经常会告诉父母想要什么,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零食的名称,只是按照自身对零食外包装的主观印象进行描述。教师在讲述“包装上的信息”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爱的食物包装带到课堂上,以学生准备的食物包装作为教学用具,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意识,才能打破教材内容的限制,激发学生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强化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小学生对于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加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例如,在讲述“我们看到了什么”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周围存在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校园生态系统中存在哪些生命,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可以发现在校园中不仅存在众多的花草树木,同时还有蝴蝶、小鸟、蜜蜂,在学校的池塘中还有很多小鱼。教师为学生设计众多的问题:校园中存在的生物是怎样生存的?它们的生活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如果学校池塘中的水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会导致哪些生物死亡?需要采用哪些措施加强对学校周围环境的保护?这样校园内存在的众多事物就可以成为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丰富小学科学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众多领域的发展输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国的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络找寻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在讲述“电路出故障了”这一教学内容时,就可以在互联网络上找寻众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并且对教学素材进行挑选。教师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将找寻的教学素材进行PPT的制作。教师利用投影仪对学生进行PPT展示,以计算机为基础进行虚拟电路的构建,使得抽象的教学内容可以直观化、形象化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加强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开发和应用科学课程教学资源。而且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科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小学生可以用科学的眼光探索未知的世界。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科学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学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加强学生生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联系,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找寻更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从而实现科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促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作者:龚明军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城东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淑梅.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素质的教学设想[J].科技视界,2016(4):15-17.

[2]马枫兰.信息网络环境对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影响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