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析(4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析(4篇)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一、科学分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是重要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学生分层。

学期初,教师可以通过调查、观察、访谈、考试等手段来了解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把学生分为“优秀、良好、薄弱”三个层次。这样的分层过程不要让学生知道,只要教师自己心中有数即可。当然,这三个层次是动态变化的,因为学生的学习水平有进有退。

2.学生分组。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小组人数太多难以管理,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当然,小组成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整小组成员构成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跟小组长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精心挑选技术很好、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以及学习进程的有效推进。

3.任务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探究的主题或具体的任务,指导小组长做好任务的分解和分工,让每位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充分发挥个体在小组中的价值,这样就能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优生唱独角戏的不良现象。例如,我引导学生以“优秀电影推介”为主题,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制作一个主题电子作品。有的小组长能根据同伴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有的负责剧情介绍,有的负责收集剧照,有的负责收集音乐和视频,还有的负责收集经典对白和影片评论等。最后一个环节,我让每个小组利用PPT等多媒体软件,集体合作完成创意作品,每组自选一个中心发言人,在班级内集中展示交流本组推介的优秀电影。由于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整节课学生合作互动,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良好。

二、任务驱动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走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被动学习模式,不妨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讲授法和演示法为辅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布置任务。

学习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模拟生活情境,用具体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以WORD教学为例,在这节课中,我模拟杂志社总编,把学生模拟为杂志社编辑,我了一个学术论文排版的任务,任务细化为文字录入,插入图片和符号,文字排版、表格编辑等。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任务驱动学习,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使枯燥的学习更有趣味,让学生主动参与。

2.明确任务。

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讲授法或演示法。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评价标准等,为小组合作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如上述的学术论文排版中,对字体要求、页面设置、纸张选择等具体任务都要逐一向学生明确。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语言激励,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小组之间开展竞争。

3.完成任务。

这个部分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碰撞思维,合作互补,共同提升。以电子贺卡制作为例,有的小组成员对图片选择展开讨论,一方面是从内容出发,另一方面是操作技巧。小组合作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求异思维,激励创意作品。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组织调控和参与指导,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摆布图片和文字的位置,如何编辑脚注等,这都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4.交流展示。

这个环节是集中交流展示部分。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各小组汇报人代表本组展示完成的任务,也可以交流合作学习的心得体会,还可以汇报学习经验或方法等。小组之间的分享活动,促进了学习质量的提升,大家相互启发,互相借鉴,不断完善本组的任务作品,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交流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还能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有效评价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深入有效开展,全面细致的评价机制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评价,促进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1.注重集体评价。

学生的终结性评价由“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两部分的积分组成。小组评价积分占55%,个人评价积分占45%。小组评价积分是小组内个人评价积分的总和除以小组人数得到的平均分。这样做就是为了突出集体评价,从而激励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为集体齐心协力地奋斗,把原来的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建设小组合作学习文化,促进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

2.注重过程评价。

注重过程评价不是不看重学习成果,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的认知、情绪、态度、兴趣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个人评价积分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课堂常规、学习表现、任务评价。课堂常规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和爱护机器三个方面的情况,课堂常规评价不仅仅指向于个人,也指向于小组集体,一人扣分,小组其他成员也相应扣分,以此推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学习表现评价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抢答加分,二是小组全体过关加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扶的意识,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任务评价是教师根据作业评分标准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量化打分,激励学生长善救失、取长补短。

作者:仇钰华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

第二篇:高中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高中课堂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信息技术的运用会收到良好成效

高中阶段与初中、小学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各学科知识越来越专业化,难度增大,知识点零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依靠书本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之外,还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分析其与其余知识点原理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且,高中有些学科的学习,如数学学习,它的知识对象是形式化了的思想,在学习时要想追求结论的正确,必须形成这类思想的思维方式,一旦这种思维方式形成,就可以同时运用到其余学科的学习中去,因此可以说,高中教学中的有些学科是一种十分抽象的思维活动。但是,在高中阶段,若没有专项训练,学生很难形成抽象的思维逻辑方式,传统的教学工具让其在展开思维的过程中处处受限制,仅仅依靠课本和黑板,很难将一些立体化和抽象的知识展现出来,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教师也在每次用心讲解后而无法明确表达的思想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动画、音频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绘声绘色的教学环境。

2.在高中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社会的人才评价标准已经加入新的内容,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大本营,自然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在现代社会,信息更新换代速度飞快,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未必还能满足明天的需求,因此,在高中教育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传递对的信息。信息化的新社会,需要的是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1)熟练运用信息搜索工具的能力,要想在庞大的信息资源中搜索出自己最想要的最有价值的信息绝非易事,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搜索工具,并具备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2)具备较强的信息创新能力,能够对搜索工具搜索出的信息快速进行整理归纳,并得出具备创新性的结论信息;(3)要具备合作意识和新时期的正确价值观,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这种条件下,通过网络建立与别的学习者的合作关系,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获取知识时,需要先通过感官接收,然后将受到的刺激信息传送给大脑,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视觉、听觉等同时受到刺激,大脑接收的信息将会更加清晰,记忆也会更加清楚,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单纯通过口头讲述,或者板书的方式不仅不能够让学生快速理解,还容易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但如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就可以将知识用图片、声音等方式传达出来,并能将抽象和静态的知识更加具体生动,让学生更多的感官参与进来,学生能够沉浸在这种学习氛围之中,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必然会提高。例如,在学习“高中数学函数的基本性质专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大值最小值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烟花绽放的图片,制造烟花的人希望烟花能够在上升最高点的时候爆炸,向学生提出问题:烟花与地面的高度h,与烟花燃放的时间t之间的函数关系。这样的例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瞬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从而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4.信息技术可以使高中课堂知识传授更加立体、直观

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必须高度集中,而且对于学生来说是暂时限制了自由,学生偶尔会感到身心疲惫,所以真正热爱课堂学习的学生并不多,这就给教师施加了较大的压力,他们必须既要做到让课堂氛围尽可能地轻松,还要保障最大限度的知识吸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学生喜爱的、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对于立体直观的知识比较容易接受,他们喜欢新鲜的事物,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占一大部分,教师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过程中,时常要用到实验教学,但往往由于条件限制,学生无法亲自参与实验过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反应时,单纯依靠教师口头讲授,学生不仅很难理解,还会时常混淆概念,信息技术的加入能够通过立体、直观的动画演示,将实验过程拆分给学生去观察,如在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信息技术动画可以将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形成准确的认识。

5.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往往比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在现代的新时期教学中,首先反对的就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人满堂灌。教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由于教学工具落后,在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性问题时往往费时费力,占用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学生与教师交流甚少,学生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但是信息技术运用以后,节省了大量教师讲授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困难降低,自主思考的时间增多,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紧紧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注意与学生日常生活实例相结合,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达到最高值。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质疑。对学生采取“微笑、激励、共鸣”,促使学生在成功的欢乐中充满信心学习。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函数奇偶性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几个典型的函数案例,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去观察这些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3.知识升华,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点的概念、公式推导、原理等基础知识有个基本把握以后,教师可以再向学生提出几个有深度的问题、有综合知识运用原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小组分工合作,发挥自身优势,互相学习。这一步就是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什么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课堂教学是高中教学专业化、深度化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于人才需求变化下的产物,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面对直观化、具体化的知识传授时,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而且还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应该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

作者:尹艳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民族中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道德信息素养策略

一、信息素养与信息道德分析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所涵盖的内容很广泛,信息素养也叫“信息文化”,是一种信息管理策略,简言之,信息素养就是指对信息的评估,综合使用和创造性利用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掌握和管理技巧。

(二)信息素养与信息道德的关系

信息素养与信息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信息素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以及信息道德。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素养与信息道德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内容之一。那么究竟何为信息道德?从概念上理解,信息道德是指个人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对信息伦理作出了严格性的遵守。现阶段,我国网络技术的应用出现了一系列的诸如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类型的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出现,也都给我们自身的道德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中学生道德信息素养提高的必要性探究

一方面,信息的高速发展对人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信息素养已经渐渐成为了现当代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素质;而信息道德作为信息素养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基础,更是新时期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道德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更是时代对90后、00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中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良好的培养,就显得极其重要了。

三、探析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道德信息素养的策略

(一)增强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且每个人所要接收的信息量也非常得大。于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之下,虽然人们所获取到的信息更加的及时、有效,但是,它同样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难以判断信息的冗杂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信息太多,使得人们分辨信息和处理信息产生了困难。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对高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时,就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和甄别信息,如何迅速的筛选和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课堂的正确引导和演练,让学生能够根据其自身的实际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同时将从不同渠道获取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综合,然后再利用其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和技术手段,去分析、解决生活以及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隐私和信息安全意识

如今,网络信息的发展速度是越来越快。而由信息的泄露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个人信息隐私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也被不断地凸显出来。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学者还应当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即:不随意传递或者是共享个人的隐私信息,同时也不得随意泄露他人的隐私信息。

(三)通过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修养

目前,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已经发现了较多的弊端,比如: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学者,都偏向于对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进而让一些高中生出现了故意损坏微机室设备,随意删改他人文件和个人资料信息的行为,甚至还有极个别的学生私自逃课到校外网吧,上网浏览一些不良的信息或者玩暴力游戏。因此,为了有效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教学者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力度,并通过严格执行上机、上网的规定等方法,让学生改掉诸如随意损坏微机设备、随意删改他人文件和泄露他人信息以及随便浏览不良网站等行为。具体表现为下述两方面:

1.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树立起信息安全意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对一些网络媒体信息进行有效地甄别,以让他们能够在繁杂的信息海洋中,自觉地选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用的信息,并抵制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

2.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贯彻道德信息素养的理念,倡导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准则,不利用计算机网络做危害他人信息和网络安全、窥探他人隐私以及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事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渠道是越来越多样化,若学生不能够对这些网络信息进行合理的甄别,将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学者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时,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技能的传授之外,还应当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道德信息素养。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作者:陈闻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信息素养培养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1世纪毫无疑问是信息时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信息的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电脑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就成了培养他们获取信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以及网络知识等,这些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特别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InternetExplorer,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上网浏览器,是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更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利用这些软件来获取信息。例如如何使用In-ternetExplorer浏览器上网,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等,学生掌握这些操作技能后,就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这时候,我们还要让他们知道,互联网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手机、报纸期刊、收音机、电视甚至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等,都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免他们沉迷于网络。

2培养学生传输信息的能力

仅仅学会获取信息还远远不够,传输信息是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的前提。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上,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常见的信息设备来传输信息。如让学生学会在电脑上上传下载、收发电子邮件,会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会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会使用打印机打印文本等。只有掌握这些技能,才能使学生获取的信息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来传输。在学生具备初步的信息传输能力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知道信息安全很重要,不恰当的传输信息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小而言之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大而言之甚至触犯法律,所以,在传输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信息安全和道德教育要伴随始终,这也就是《纲要》中要求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果说获取信息和传输信息是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处理信息则是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但是学生如果不具备分析、辨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则他们获取和传输的信息是无效的,甚至会使他们成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工具。这个过程和人的好身体类似,除了要有好牙口还要有好胃口和好消化。好牙口相当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好胃口和好消化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学会归纳总结和统计分析。特别是学会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这些使获取的信息中有用信息被提纯。当然,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饮食安全”的问题,即如果食材不卫生或者有毒,那么好牙口和好胃口最终会害了好身体。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教会他们如何识别有害信息,让他们了解网络的利和弊,认识到正确利用网络的重要性,懂得上网时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这样,他们才会辨识有害信息,使他们获取和传输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成为有效信息。

4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实际上,它已经越来越明显的显现出工具学科的主要特征。而信息素养也越来越成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并且融会贯通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才是形成信息素养的根本。要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就要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更加快捷方便的获取所需的信息,也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传输所需要的信息,更能熟练运用获取信息工具、编辑生成信息工具、信息管理工具,将有用信息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师和学生必须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思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合作探究优势,使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多媒体、交互式电子平板、CAI课件等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开展教育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设备获取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通过处理这些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扩大学习视野,进而培养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现代中小学生必备的素质,主导未来社会的他们,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作者:石吉丰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水字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