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学范畴及逻辑结构

政治教育学范畴及逻辑结构

一、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涵义

我们认为,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本质的基本概念。这里“研究的特殊领域”就是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领域。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本身是由现象、概念、规律和关系等几个层次组成。政治教育现象,是指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来的各种外显情况的总和,可以由人的感性认识直接感知;政治教育的概念,是对政治教育的现象进行基本的抽象和概括以后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描述、规范和解释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语言形态;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反映的是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内在的、固有的、深藏于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现象背后,并对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起支配作用的本质过程或者本质联系;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政治教育内部,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规律与规律之间,以及现象与概念之间、现象与规律之间、概念与规律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对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特殊领域的现象、概念、规律、关系等的抽象与概括,是反映政治教育学学科基本特性、基本结构、内在关系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是认识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各种现象及本质的基本理论单元,是建立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工具。

二、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结构的意义

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是指在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之内,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并以特定的组织结构形式构成的立体动态的逻辑系统。探索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结构对于科学确立相应的逻辑范畴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探索并确立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对政治教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因此,对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是在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体系中研究这一范畴。在政治教育学范畴的体系中研究范畴,按照范畴的自身特性,来确定范畴所反映的政治教育各种现象特定的方面、特性和联系的环节;就是在范畴的相互联系、往返流动、相互转化中,分析政治教育学范畴在整个范畴体系中的特定位置,以及范畴在其发展的特定阶段上、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内容。同时,只有厘定了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结构及其对应的逻辑范畴,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律、领域界限才能得到科学界定。第二,在确定的逻辑范畴体系结构中探索政治教育学范畴,才能更深刻揭示政治教育学范畴运行演进规律,理解范畴之间的关系。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是从范畴体系与其要素、层次和部分以及要素、层次、部分之间、范畴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上和一环扣一环的发展链条中,来探寻各对范畴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恩格斯说,“辩证逻辑和旧的纯粹的形式逻辑相反,不像后者满足于把各种思维运动形式,即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列举出来并毫无关联地排列起来。相反地,辩证逻辑由此及彼地推出这些形式,不把它们互相平列起来,而使它们互相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逻辑结构的建构,必须要做到先行范畴是后来范畴的起点和环节,后来范畴则是先行范畴的发展和结果,从而在范畴依次展开的逻辑演进过程中,再现范畴运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这个彼此关联、排列有序的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结构,深刻揭示了范畴运动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第三,只有通过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逻辑结构的研究,才能科学界定政治教育学的范畴。这是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研究方法的深刻体现。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就是对实践及历史的研究与探索,必须在已有的或已被证明的理论逻辑的指导下获得规范和发展。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来探索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是探索并确立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首要问题。通过先行确定的思维逻辑的一般行程,探索确立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结构及其对应的范畴,就是运用范畴逻辑论探索并确立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结构的过程从一开始就为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划定了相对界限,避免了研究的随意性、盲从性、主观性和不可知性。从一定意义上,确立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后,再来探索并确立与逻辑结构对应关联的政治教育的重要概念,正体现了运用思维逻辑的科学理论,来指导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基本学术路径。这是确保政治教育学范畴科学性与客观性的重要依据。

三、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结构的确立原则

政治教育学范畴有着特殊的逻辑结构形态,其结构是政治教育学特殊研究对象——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内部规律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探索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结构,必须首先明确其逻辑结构确立的原则。

第一,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必须遵循“逻辑起点——逻辑中项——逻辑终点”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逻辑思维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任何—个逻辑范畴体系都是由这些因素,即由逻辑基项所决定的逻辑始项、中项和终项有机构成的一个逻辑结构。这也就是逻辑范畴体系所共有的一般结构。探索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目的,是通过先行构建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来建立专门的政治教育学。因此,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最终必须是以体系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这个体系必须遵循从“逻辑起点——逻辑中项——逻辑终点”的基本原则。只有确立这个基本原则,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才能真正开启研究的起点,范畴研究才能做到有始有终。

第二,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必须遵循“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反映,历史与逻辑是辩证统一的。历史的起点在哪里,逻辑的起点就在哪里;历史发展到哪里,逻辑就应延伸到哪里。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其逻辑思维的演进行程,包括对概念的归纳、推演、体系构建必须以人们认识发展的历史,必须与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等政治素养形成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基本规律相一致。反之,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理论研究,如果不以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和历史为基础,那就不能揭示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不能反映政治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不可能构建起发展的科学的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当然,历史的方法必须与逻辑的思维方法统一起来才能使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才不至于简单的重复历史,才能真正揭示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必须符合规律性、承载性和可知性原则。规律性原则指确立的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在一定领域、层次或者某些方面必须能够揭示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而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列宁曾指出:“世界是物质的有规律的运动。”也就是说,任何物质运动,都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这些客观规律的支配。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也具有规律性。政治教育学范畴作为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高度抽象后的概念,体现、反映、或包含着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

反映或体现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成为检验其能否成为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的重要标准。承载性原则指确立的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能够深刻体现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必须承载政治教育的目的、特性、任务、内容、途径等构成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之网的基本信息。列宁将范畴比作“人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那么这一系列的网上纽结,必须能够呈现这一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也必须能够承载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之网的所有信息。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政治教育学领域研究对象各种现象的抽象与概括,政治教育学的范畴逻辑结构正好全面反映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因此,政治教育学范畴必须承载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基本信息,并为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服务。同时,只有由这些范畴构建起的逻辑结构体系才能承载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之网的基本信息。可知性原则指确立的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能够体现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包含了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反映了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决定了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的可知性。在一定意义上,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的可知性原则,体现的是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客观性。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可知性,主要是通过范畴反映或者包含的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来。

四、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结构体系

政治教育学范畴的逻辑结构体系,是由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结构中的逻辑标示与其对应类属概念确立的对应关系构建起来的。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结构由基项范畴、中心范畴、起点范畴、中项范畴、终点范畴和介体范畴等主要逻辑标示构成,其对应的类属概念也正是本文需探索、确立、并论证的范畴。

基项范畴——政治文化。基项范畴是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基点,即政治教育学的整个范畴体系都建立在这个基点之上。只有具备了这一基点,才能托起政治教育学的整个范畴体系,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才能开启从逻辑起点到逻辑终点的逻辑行程。政治文化为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给养,是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它还孕育着、包含着政治教育学的其他范畴,成为政治教育学的基项范畴,体现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本体论。

中心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中心范畴是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轴心,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体系都围绕这个轴心运动。只有具备了这一轴心——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政治教育学范畴之间才能相互关联起来,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才能成为运动与发展动态体系。

起点范畴——政治认知。起点范畴是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逻辑行程的起点,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从这个起点出发,开启逻辑行程。鉴于人的政治素养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必须以获取一定的政治认知为起点,政治认知就成为一个政治人成长的起点,同时也成为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中项范畴——包括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认同等三个方面。中项范畴既是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中项过程,也是教育客体的情感、价值观和认同发生变化的中间过程。其中,政治情感是政治心理向政治行为转变的重要环节,是产生一定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的动力源泉与感情基础。政治价值观是关于政治行为、政治关系、政治事件等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意义的认识,是表达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的观念判断或理论形态。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认知、认可、服从、进而支持程度的政治心理和政治实践,反映的是一个从心理到行动的演化过程,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参与。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同发展变化,体现的是一个政治人的政治素养从幼稚到成熟、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深刻的发展变化过程,是联接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的逻辑中项。

终点范畴——政治参与。终点范畴是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逻辑思维告一段落的节点。它既不是人的逻辑范畴思维的终点,也不是合格政治人教育的终点,而是为了便于研究截取的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逻辑行程的一段过程(或者政治教育中的一段过程)的终点。其目的是通过截取相对静止的、固定的逻辑过程,来更好地分析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从逻辑起点经逻辑中项到达逻辑终点的过程体现的是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认识论。

介体范畴——主要包括认知构建、情感培养、认同培育、技能训练和参与引导等五个方面。前面的五个介体范畴,从不同的阶段和视角反映了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本途径和方法,体现了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认知构建是政治教育学的首要介体范畴。这里认知构建的主要内容是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观念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认知构建是教育主体使教育客体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政治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基本教育手段和方式的统称。情感培养是政治教育的重要介体范畴。政治情感是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是指受教育者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统称。政治情感是政治认知转化为政治认同、再转变为政治行为的重要催化剂,对受教育者的政治行为具有重要的调控和支配作用。因此,情感培育是教育主体培育教育客体对现实政治所秉持的好恶感、爱憎感、受拒感、亲疏感的重要手段。认同培育是政治教育的重要介体范畴。政治认同也是政治心理构成要素之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政治心理发展变化上升到政治行为的至关重要一环。认同培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增强社会成员对其所在的国家、政治制度、阶级、政党、政治理想、政策等认同的意识,其核心问题是为了解决政治合法性问题。技能训练是政治教育学的基本介体范畴。它是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特定方式对政治教育客体认识、理解和参与政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技巧和能力进行训练的过程,以培养政治教育客体对政治事件描述、解释、分析、评估、判断等基本技能。参与引导是政治教育的重要介体范畴,是针对政治参与行为的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现代的政治教育,不仅仅要使社会成员对现实政治认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引导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到现实政治生活之中。在一定意义上,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的主动性越强、比例越高,现实政治的决策民主程序的认可度就越高,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就越会获得相应的认可,也就越巩固。因此,参与引导是当代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一环,也是政治教育范畴体系的重要介体范畴。在政治教育学范畴逻辑结构中,政治教育学中心范畴处于逻辑结构图的中心,体现的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在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贯穿始终的轴心位置;处于最底层的是基项范畴——政治文化,体现的是本体论;处于中间部分的是从起点范畴经中项范畴再到终点范畴的逻辑范畴的思维过程,及其对应的类属概念,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认同、政治参与等,反映是思维运动的逻辑过程与人的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和原则,体现的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认识论;最顶端的介体范畴,对应的是认知构建、到情感培养、认同培育、技能训练、参与引导等五个类属概念,体现的是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的方法论。

当然,鉴于学界对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其理论的研究基础,以及个人能力和阅历的限制,本文对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结构的研究仍属于起步阶段。但是,笔者认为文中提出并拟定的政治教育学范畴及其逻辑体系结构,对构建一门相对独立的政治教育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黄少成 傅安洲 杜海坤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