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科学教育场馆作用评价指标体系

谈科学教育场馆作用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科普场馆作为最基本而重要的一项科普基础设施,其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评估工作是科学教育场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教育馆评估体系是科学教育馆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优化科学教育效果、提升科普教育功能的关键。北京作为我国的科技中心,科普资源集中,本研究综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项目评估和场馆评估经验,以多利益主体目标优化为目标,结合学习理论,试图探索充分体现北京科学教育场馆教育功能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北京;科学教育场馆;评价指标

1引言

科学技术普及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人们获得科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1]。科普场馆是21世纪最基本而重要的一项科普基础设施,其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其教育有别于传统、正规的学校教育,强调开放式、主动式、启发式的教育和学习方式,通过展览教育、展陈活动教育、交互式体验教育等方式来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因此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2]。西方有不少对科技馆非正规或非正式教育属性的探讨,较为强调科普场馆借助社会力量实现科普教育功能[3]。维克多•丹尼洛夫[4]认为,科技馆之所以能从博物馆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缘于其将“教育”作为核心功能。奥本海默认为,科普场馆的每个展览都要围绕学习者来进行设计,以帮助学习者自主地学习及探索[5]。大卫•艾•尤柯[6]认为,非正式教育的对象可以在如科技馆等场所获得科学和技术领域长期的学习机会,对学生来说,它可以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在校的正规学习。评估工作是科学教育场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教育馆评估体系是科学教育馆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优化科学教育效果、提升科普教育功能的关键。国外科技博物馆的评估最早起源于公立学校的教育评估,19世纪末,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逐步发展,公立学校运动为工人阶级提供统一教育,并建立责任制体系,同时将教育评估纳入其中[7]。20世纪末期,随着国家人文捐赠基金会(NEH)、国家艺术捐赠基金会(NEA)和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对博物馆项目资助的增多,它们开始建议将部分资金用于评估,此时的“项目评估”开始从正式教育的学校评估向非正式教育的博物馆评估发展;此后的项目评估逐渐向规范化、扩大化和深入化方向发展,评估的类型也分为了前置、形成和总结性评估,形成了系统的评估模式[8]。我国对博物馆评估的探索开始于2000年左右,到2008年全国博物馆评估工作全面展开。目前,我国对于科技类场馆的系统性评估工作的推动和研究有一定基础,但是更多的评估体系是基于各类博物馆整体开展的,科技类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教场馆包含在其中。缺乏专门针对科学教育馆的规范化的评估体系用以指导其管理工作和提升教育科普功能。

2关于科学教育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针对科学教育馆评估工作,不同国家均建立了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和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学会(IMLS)从不同的侧重点对博物馆项目开展了评估,其评估框架建议评估工作按照6个维度进行:认知、知识或理解;参与或兴趣;态度;行为;技能和其他等。史密森尼机构发展出9项计划目标、46项评估指标,包括:教育、公共能活动、展览、收藏、史密森尼科学研究、艺术历史与文化研究、资产资本、资产维护、资产运营、保安、安全、信息科技、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多样性、财务管理、公共与政府关系、采购与合约、开发、史密森尼企业与业务活动、捐款管理等方面[9]。英国2005年专门构建了地方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绩效评估指标,分为义工、弱势族群的参与、网络使用、教育与学习、使用成本、观众满意度与行政区管辖中符合博物馆认定标准的程度的数量等7大部分,而其中对于参与、在线服务与投资效益等3项指标尤其注重[10]。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博物馆协会(ANSM)负责本省博物馆的组织、协调、沟通等工作,会员包括了科学教育类博物馆。其评估框架分为七个主题,包括治理、管理、设施、收藏、展示、社区、市场和收入等[1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博物馆发展虽然不似英美等国的完善,不过对于博物馆的绩效评估,多数博物馆也相当完备,并且突出了本国特色,例如,澳大利亚十分注重原住民文化[10]。国内的科技馆评估更关注群体和社会效果、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胡燕等[12]对于公共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评价,主要指标包括文化的市场影响力、资源影响力和环境影响力。张志敏等[13]对大型科普活动效果评估时,在影响和效果分类下设置社会影响、科学传播效果和科普能力提升效果等指标,包括了知识影响、情感影响、态度影响、社会动员和队伍建设等三级指标。谭岑[14]在针对大众新科学技术馆评价模型设计时,结合场馆建设目标,将评估维度划分为展览教育、实验教育、培训教育、活动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张风帆等[15]提出了我国的科普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包括项目投入、项目组织、项目独特性、产出情况、社会效果和满意度。史路平等[16]提出了科普评估的五项指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满意度目标和影响力目标;同时提出根据评估者来源划分的评估类型有3种:自我评估、外部专家评估和参与式评估,并认为参与式评估值得提倡。由于我国科普项目评估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相较国外更为欠缺,没有形成规范化的评估机制,大多是各持自家一言,不是制度化、规范化的科普项目评估机制。从实践上看,我国科普项目和科技馆评估实践多采用投入产出的绩效模式对科普项目或科技场馆进行评价,通过项目投入、项目产出、效果、满意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另有一部分评估者将评估重点放在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评估、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考核评估(科普条件、科普活动及效果、科普工作认可程度等)、科技馆免费开放的监测评估和流动科技馆展教资源运行服务与绩效考核。而在科普项目评估理论的实践应用方面,也是经验较少,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因此,未来需综合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项目评估和场馆评估经验,以多利益主体目标优化为目标,结合学习理论,采取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并建立充分体现科学教育馆教育功能的指标体系。

3北京科学教育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及说明

3.1北京科学教育馆评估现状。科学教育馆是互动式科学教育的场所,通过营造一种氛围,让人们主动参与到科学知识的建构中来,用互动展品和活动将人与科学联系起来,训练人们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科学教育馆有助于促进学校的科学教育。北京作为我国的科技中心,科普资源集中。北京市有科普教育场所近2000家,科普基地420家,其中超过1000平米的场馆101家。目前馆协会会员单位78家。关于北京市科学教育馆评估,目前缺乏以效果和目标达成度为主的评价。

3.2北京科学教育馆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及说明。本研究在对已有科学教育馆评价指标研究基础上,运用频度统计方法、文献分析法结合北京科学教育馆评估的现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构建时,借鉴科技评价工作中投入产出的绩效模式,以多利益主体目标优化为目标,以效果和目标达成度为主评价标准。由于科学教育馆在学习有效性上与正式教育场所学习区别:偶发性,体验性,瞬时性,娱乐性,行为和情感呈松散联系。因此,展教效果评估从知识、兴趣、态度、意义与能力5个方面综合考虑,即结合学习理论,充分体现科学教育馆教育功能。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科普投入(基础条件、创新性)、科普产出(教育效果、社会效果)和科普支撑条件(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能力)3个维度。拟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2个三级指标对北京科学教育馆进行评价。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基础条件、创新性、教育效果、社会效果、综合管理、可持续发展能力6个层面,初步构建北京科学教育馆作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通过专家意见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北京市科学教育场馆作用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共收集到43位专家打分问卷。根据打分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筛选,剔除重要程度较低的指标,包括基础条件中的实验室、图书馆与信息化资料库、文化与艺术空间、巡展与流动科技馆指标以及科普支撑条件中的项目投资与收益率;主要依据是超过50%的专家认为该指标重要或非常重要(7分或9分),在此基础上,综合专家意见,删除部分不合理指标,补充专家认为重要的指标,得到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3.3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科学教育馆场馆作用评价涉及内容多,包括基础条件、创新力、教育效果、社会效果、行业服务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6大类23中类的54项指标。根据指标获取的难易程度和指标性质,将54项指标分为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专项指标等3大类,评估方法可采用内部评估、外部评估和合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客观指标14项,以场馆自行评价为主;主观指标28项,以专家、游客等评价为主;专项指标12项,以第三方机构辅助评价为主(表3)。

4结论与讨论

评估的目的是促进科学教育场馆建设和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根据社会需求导向指导场馆提质升级,最终将在多方面发挥作用。通过科学教育场馆的科普能力提升,引导全社会科普力量共同探索理论和实践双升级工作,树立首都科普的新风尚、新旗帜,站位高远,形成合力,树立全国乃至国际科教场馆的标杆,在创新协同发展上着力,带动区域科普工作发展,有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为首都科普服务。通过评估引导科学教育场馆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科普内容,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提供科普效果更突出的项目,从而激发公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全社会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并在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考虑实际问题,为社会大众服务。评估体系为科学教育场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指导标准,在科普活动和项目策划上提供方式方法,进一步解决场馆社会和经济效益提升的问题,为科学教育场馆服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北京科学教育场馆的作用定位,为北京科学教育馆制定一套兼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作用评价体系,通过评估工作带动首都科普的战略合力形成,并引领社会科普资源的发展方向、全国科技场馆建设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科普资源的整合和有效联动,推动北京科学教育馆的升级发展,提升科学教育馆运营管理能力及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孙莹.科普场馆教育功能的类型及其实现机制[J].理论导刊,2012(2):99-102.

[2]钟燕凌.科普场馆教育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151,153.

[3]徐敏.我国大型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功能实现路径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4]维克多•丹尼洛夫.科学与技术中心[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24.

作者:武文杰 孙业红 袁正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