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改革

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改革

1课程改革的任务

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原则,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对本课程进行探索性的改革,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认识药用植物的本领,达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对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通过教学改革,弥补学校实验条件不足的缺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植物的微观结构,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和野外认识植物的本领,同时利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鉴定和识别药用植物,进一步懂得鉴定生药的真伪优劣的方法,并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和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药用植物学教学现状

2.1教材内容滞后,疏于推陈出新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课,存在地方局限性,选择教材面窄.如凯里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六版《药用植物学》,虽然教材印刷版本较新,但是统编教材在内容和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图形不清晰.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许多植物具备药用价值,比如抗癌药用植物(如红豆杉、萝芙木),却没有在教材中着重讲解;而证实有毒副作用或已在中药入药中不用或少用的植物(如夹竹桃、苏铁)却仍然出现在课本中;有些植物科属归属不明确,如在中国植物志里芍药是毛茛科芍药亚科,而本教材里写的是芍药科;这要求课堂上调整教材里的一些内容和规范植物科属来源.

2.2贴近生活的药用实例种类少

在中药领域里,很多植物既可以用作药用植物,也可以用作食用植物,两者界限本身不清晰.有些具有药用功效的植物也是生活中常用的食物,如:桂皮、花椒、姜、山药、白芍、薄荷等.它们属于生活实用型的多功能药用植物,而在教材中极少提到,使学生忽视了生活中宝贵的药用植物资源.此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重补充生活中常用而课本没有提到的药用植物,从日常生活常见药用植物扩展开去.如:薄荷可以食用,有利咽开喉之功效,也可以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口香糖、中药制剂等.使学生意识到药用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草药具有神奇疗效,从而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药用植物的兴趣.

2.3室内实验没有鲜活标本,实验内容肤浅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认识植物内部组织结构的实验都是沿用高中简单的显微观察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药用植物的探索心理.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显微镜配备不足,只能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且实验每次都是用豆芽和洋葱之类的细胞结构来讲解,虽然节省了成本,但是很多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做过类似的生物学实验,到大学再观察相同的植物样品,降低了学习药用植物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大大减少了对药用植物的了解机会.

2.4野外实习局限性大,实践教学少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野外实习只限定在凯里市周边,而凯里市附近没有药用植物园,且凯里地区是岩溶土层,土壤贫瘠,植被稀少,药用植物贫乏.学生的野外实习变成了形式,学生没有机会走出凯里去植物保护区认识植物、采摘标本,这是目前这门课程最大的困难.

3具体改革措施

3.1以教材内容为主,及时补充相关领域的知识,突出重点

在绪论部分,从生活中植物入药的实例拓展开去,阐述药用植物及相关领域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药用植物的关注度.讲解植物细胞、植物的组织、植物的器官,许多知识是学生在高中时代学习过,应该避轻就重,讲重点.植物的器官是后续“被子植物”内容的基础,要着重讲解,尤其是第一、二、三、四节的内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器官是区别植物科属的重要依托,要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图片展示,认清器官的特征构造.制作精美幻灯片,采用精选图片以弥补没有鲜活标本的不足.第十一章的裸子植物要增加新发现具有高价值的生药的篇幅,拓展重要生药在医学领域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红豆杉科植物要着重讲解,并联系实际删减具有毒性的植物如苏铁等的篇幅.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种类最多、药用最广、分布广泛的一类群体,是地球表面植被的主要组成,更是中药用药的主要取材,由于其科属类别众多,植物形态各异,难以记忆,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科属特征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讲解,如:蔬菜和十字花科,花卉果蔬与蔷薇科,芳香精油和唇形科,禾本科与粮食,五加科与滋补作用等.让学生对不同科属的形态特征相同点和药效特征相同点进行归纳记忆,使学生掌握分类学的基本要领,在野外实习的时候进行实地观察,认识更多的药用植物.

3.2实验材料新尝试

针对凯里学院现有的实验条件,本门课更要注重实践观察,讲解植物细胞与植物的组织结构时,运用图表、模型、显微切片等教具提高学习效果,注重实验操作.将具有药效的生药如青蒿、半枝莲等取代豆芽、洋葱的显微标本,易采集且成本低,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的组织结构,同时讲解植物的组织和药用成分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3.3野外实习改革

3.3.1人员及地点的分配

在野外观察实践中具体安排:(1)由老师带队,限制每名教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5人,地点选在凯里市较近的区域,可选地点为小高山保护区、麻江县农林基地、舟溪原生态保护区,并与当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当地村委同意后,在其区域进行认识和采集植物,每天早上由校车统一接送到实习地点.每个地点实习2天.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选择施秉县云台山自然保护区以及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作为实习基地,与当地保护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2)每名学生实习过程中要采摘植物,制作简易的标本,撰写实习报告,教师对这些认真考核,并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3)提高学生制作药用植物标本的要求,要求标明采摘时间、地点、植物形态描述、植物分类等,并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严格检查.3.3.2野外实习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实习过程中对药用植物的观察包括植物形态和生态环境的观察,如凯里地区以灌木林、草甸、喀斯特湿地等主要环境.掌握植物生长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物种的内部联系,详细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加深记忆.可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药用植物,并拓展到不同的科属种,为辨别药用植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3.3.3标本采集能力的培养

野外采集标本要注重完整性,对采收季节、地点、日期、形状、花色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标本要压得均匀,兼顾入药部位的特征,枝叶要舒展,花要保持采集时的状态.在采集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学生筛选出较完整的标本,并说明其入药部位可能相似的伪品,充分调动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

3.4考核改革

本课程原教学时数为48,改革后理论课30学时,野外实习为18学时.期末的考核方式仍然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题覆盖到各章、节和每个科属,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药用植物;试卷层次要求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10%,“熟悉”35%,“掌握”55%.试题按照难易程度分为4档:易、较易、难、教难.因为该科涵盖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题型除了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常规考题外,增加实践性论述题目,比如说出一种或者几种植物的性状特征、药用功效、实际用药配伍等.全面地对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进行考核,引导学生注重学以致用,关注实践.期末总成绩=卷面考核总分×70%+野外实习标本采集种类评分×10%+标本制作评分×20%.

4总结

总而言之,教学改革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尝试,教学内容的变动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应当是动态的.随着地方性民族药物的大力开发和药用植物园的建立,本门课的实践教学方法会不断改进,促进学生对民族药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培养适应地方民族医药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

作者:龙杰凤 蒋向辉 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