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例6篇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  鹿药属; 资源分布;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鹿药属 smilacina desf 植物隶属于百合科,全世界约有25种,分布于亚洲东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美至中美洲,我国有14种,2变种[1],产西南部、西北部至东北部,除新疆、青海和宁夏外,几乎全国各地都有所分布。鹿药属植物中的许多种的地上幼嫩茎叶是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2,3],一些种根茎可入药,为我国民间常用中药[4],药材名为鹿药,具考证,鹿药始出自《千金·食治》,性味“甘、苦、温,无毒”,具有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功能。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原本不起眼的野菜,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并逐渐被开发成一道道“山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注重健康,追求绿色,对于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引起更多人的热衷。鹿药属植物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在我国资源分布非常广泛,储量十分丰富,对其研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文将鹿药属植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利用和保护鹿药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1  鹿药属植物的植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状况[1]

   

鹿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或伸长,直立或匍匐,有的具膨大节;茎单生直立,圆柱状,上部稍倾斜,具毛或无毛;叶互生,纸质,被毛或无毛,着生于茎的上半部,通常具4~9片叶,长圆形或椭圆形;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浆果近球形,初期绿色,成熟后呈红色、黄色或紫红色,多具1~2枚种子,少数多枚种子,种子坚硬。各种鹿药属植物花期、果期与生长地的海拔、气候因子有关。

   

鹿药属植物多生长在林下、林缘、灌丛和水旁湿地等阴湿处,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多分布于高海拔山区。其中鹿药s. japonica a. gray是在全国各地分布最广的一种,也是主要药用种,而云南和四川省是鹿药属植物分布种类较多地区,吉林省东部山区分布有鹿药、兴安鹿药、三叶鹿药3个种。现将我国鹿药属植物资源分布状况总结如下。

   

鹿药s. japonica a. gray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台湾。

   

兴安鹿药s. dahurica turcz分布于东北、华北。

   

三叶鹿药s. trifolia desf分布于黑龙江伊春市、吉林省靖宇县、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牙克石市、额尔古纳市400~700 m林下。

   

抱茎鹿药s. forrestii (w. w. sm.) hand.-mzt分布于云南西北部丽江、维西、大理2 800~3 200m林下。

   

西南鹿药s. fusca wall分布于滇西北至西玛拉雅墨脱地区2 000~2 600 m林下。

   

金佛山鹿药(新种)s. ginfoshanica wang et tang分布于四川东部(南川)、贵州(江口),岩石山或密林中,1 730~1 800 m。

   

管花鹿药s. henryi (baker) wang et tang分布于云南高黎贡山雪线上下、德钦、中甸、丽江、大理、漾濞、禄劝,西藏南部西南部,四川西部,甘肃东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河南西南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林下或灌丛下、水旁湿地和林缘,1 300~4 000 m。

   

四川鹿药(变种)s. henryi (baker) wang et tang. var. szechuanica分布于四川西部至云南东北部。

   

高大鹿药s. atropurpurea (franch) wang et tang分布于滇西北,四川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丽江鹿药s. lichiangensis  w. w. sm.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四川南部和甘肃南部。

   

长柱鹿药s. oleracea (baker) hook. f. et thoms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

   

窄瓣鹿药s. paniculata (baker) wang et tang分布于湖北西部,广西东北部,四川西部与南部,贵州东北部和云南镇康和禄劝以北。

   

少叶鹿药(变种)s. paniculata (baker) wang et tang var. stenoloba分布于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和甘肃南部。

   

紫花鹿药s. purpurea wall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和南部。

   

合瓣鹿药s.tubifera batal分布于甘肃,青海,陕西,四川,湖北林下阴湿处。

   

台湾鹿药s. formosana hay分布于台湾高山地区。

2  化学成分研究

   

鹿药属植物中可食用的种包括:紫花鹿药、窄瓣鹿药、长柱鹿药、西南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以及分布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鹿药。可药用的种[5]包括: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紫花鹿药、长柱鹿药、金佛山鹿药、窄瓣鹿药、丽江鹿药、兴安鹿药、三叶鹿药、合瓣鹿药。有关鹿药属植物研究主要是生药鉴定 [6]和营养元素含量测定,而有关其它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近几年才有所增加。

2.1  茎叶中营养成分研究鹿药属植物在各地通常有别名,包括偏头七、山糜子、竹叶菜、九重楼、黄招七、磨盘七、盘龙七、螃蟹七、土飞七、小鹿药等。鹿药属植物中有些种是受人们喜爱的山野菜,从其出苗一直到开花前都可采摘食用,鲜食或干食,炒食或煮汤,味道苦凉微甜,清香独特鲜美。它的营养价值在于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

   

刘祥义[7],张加研[8],孙玉敏[9]等分别研究了不同种鹿药植物幼苗中氨基酸及无机元素。从各种鹿药属植物中检测出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色氨酸除外)在内的共17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胱氨酸;无机元素包括na,k,ca,mg,fe,zn,cu,mn,al,sr,ba,p,b,tr,ni,ge,co等,其中k含量十分高,而na的含量却相当低, ca,mg,fe,zn,mn含量也较高。桂明英等[10]研究了竹叶菜(高大鹿药)的营养价值及不同处理方法对样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菜中总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无机元素含量较丰富,总氨基酸含量为鲜重的24.76%,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41.6%,另外含有痕量维生素c,而糖类化合物和脂肪含量非常低,糖占鲜重的2.56%,因此,可食用鹿药属植物是理想的保健减肥食品,具有开发价值。

2.2  茎叶中其它化学成分研究杨顺丽等[11,12]从云南滇西北产高大鹿药smilacina atropurpurea地上幼嫩茎叶中分离鉴定出3个核苷类化合物:胸腺嘧啶脱氧核苷,腺嘌呤核苷,2′-脱氧腺苷;9个皂苷类化合物:①竹叶菜苷a  (smilacinoside a){薯蓣苷元 3-o-α-l-吡喃鼠李糖基-(13)-[6-o-棕榈酸酯基]-o-β-d-吡喃半乳糖},②竹叶菜苷b (smilacinoside b){ 薯蓣苷元 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半乳糖苷},③竹叶菜苷c ( smilacinoside c ){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呋甾-5-烯-3β,22ξ,26-三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④竹叶菜苷d  ( smilacinoside d ){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r)-呋甾-5-烯-3β, 26-二醇-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⑤玉簪苷d(funkioside d){薯蓣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⑥蜘蛛抱蛋苷(aspidistrin){薯蓣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⑦{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25r)-呋甾-5-烯-3β, 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⑧鹭鸶兰苷a(diuranthoside a){新替告皂苷元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半乳糖苷},⑨β-胡萝卜苷(daucosterol) ;另外还有三十烷醇(n-triacoatanol)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

2.3  根及根茎中化学成分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关鹿药属植物根及根茎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并不多。李中大等[13]曾利用dragendorff系统成分分析法对吉林省鹿药地下根茎及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发现该种植物中含有皂苷、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等成分。

ying zhang等[14]从高大鹿药(smilacina atropurpurea)根茎中提取分离得到1个已知皂苷薯蓣皂苷和7个新甾体皂苷化合物:①atropuroside a {(25r)-2α,3β-d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α-1-rhamnopyranosyl(12)- β-d-xylopyranoside}; ②atropuroside b {(25r)-2α,3β,17α-tr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 o-α-1-rhamnopyranosyl(12)]- β-d-xylopyranoside};③atropuroside c {(25r)-2α,3β,17α-trihydroxy-spirost-5-en-1β-y1 o-β-d-xylopyranoside};④atropuroside d {2α,3β-dihydroxy-spi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⑤atropuroside e {2α,3β, 23α-trihydroxy-spi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⑥atropuroside f {26-o-β-d-glucopyranosyl-2α,3β,22ξ-trihydroxy-furost-5,25(27)-diene-1β-y1 o-β-d-galactopyranoside};⑦atropuroside g {26-o-β-d-glucopyranosyl-22ξ-methoxyl-2α,3β-dihydroxy -furost-5,25(27)-diene-1β-y1 o-β-d-xylopyranoside}。

3  药理研究

  

鹿药属植物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功能,我国民间常用于治疗劳伤,阳痿,风湿骨痛,神经性头痛,乳腺炎,月经不调,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等,制成煎剂服用或捣烂敷用。

   

有关鹿药的现代药理研究较少, ying zhang等[14]对从高大鹿药中提取分离得到的8种化合物进行抗真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化合物atropuroside a,atropuroside f具有抗candida albicans,candida glabrata ,gryptococcus nesformans 和aspergillus frmigatus的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20μg/ml,而薯蓣皂苷对candida albicans和candida glabrata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5.0μg/ml,针对这3种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进一步做体外人体癌细胞(sk-mel,kb,bt-549,sk-ov-3,hepg2)毒性实验,显示三者均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

4  展望

   

食用的鹿药属植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野生资源分布广泛,当地农民采收后鲜食或开水煮后晾干储藏,在滇西北地区也有企业参与采收、加工和销售,进行商业运作,这样势必造成人们盲目地对其进行掠夺式采收。另外,鹿药属植物茎多为单生,春季幼嫩茎叶被采集后,影响了植株的正常光合作用及地下茎的生长,从而影响植株来年的生长,造成野生资源的严重破坏。因此要采取既能合理开发利用,又能加强保护的措施,也就需要对其引种栽培和驯化、采收方式、保鲜与储藏、加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植物中皂苷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15],鹿药根茎中含有的皂苷化合物是否为其药用的物质基础,以及鹿药中其他新结构、新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及进一步研究将为其临床应用、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新药研制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先导化合物。

   

鹿药属植物中除鹿药、管花鹿药、高大鹿药、紫花鹿药、长柱鹿药为主要药用或食用种外,其它种是否也可供药用或食用,也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

【参考文献】

 

[1]傅立国.中国高等植物(第十三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91.

[2]吕丽芬,袁理春,赵 琪,等.滇西北野生长柱鹿药的资源分布与保护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3):17.

[3]桂明英,李宗菊,陈 标,等.竹叶菜不同处理样品营养成分比较[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55.

[4]江西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35.

[5]江纪武.药用植物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55.

[6]唐自慧,逄云莉,何兴金,等.鹿药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5(6):550.

[7]刘祥义,张加研,傅 惠.管花鹿药微量元素的测定[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3):17.

[8]张加研,周蛟,刘祥义.云南高黎贡山管花鹿药茎叶营养成分分析[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4:45.

[9]孙玉敏,金顺姬,罗丹娜.鹿药、四叶菜、山菠菜氨基酸和无机元素测定[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25(3):59.

[10]桂明英,陈标,申洁,等.竹叶菜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广西植物,2000,20(1):71.

[11]杨顺丽,刘锡葵.竹叶菜中的核苷类化学成分 [j].中国天然药物,2003,1(4):196.

[12]杨顺丽.竹叶菜、菊叶薯蓣和小花盾叶薯蓣的化学成分与抗癌活性研究[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03:1.

[13]李中大,李焕荣,林志宏,等.鹿药化学成分初探 [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1,7(2):54.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2

1.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1;2.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贵州贵阳550002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编号04-05zp59)。

作者简介:万明香(1980-),女,研究生,侗族,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中药资源调查与中药质量控制。

通信作者:何顺志,教授。E-mail:hesz8899@126.com

【摘要】目的:研究黔产八角莲属药材不同种质资源间总黄酮含量的差异。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四份八角莲属药材种质资源根、茎和叶的总黄酮含量。结果:黔产八角莲属药材种质资源间总黄酮含量的差异较大。川八角莲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64%;贵州八角莲次之;八角莲样品的最低,仅有1.03%;八角莲属药材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高低的分布规律为根>叶>茎。结论:川八角莲根样品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可作为人工栽培时的原种利用,研究结果为川八角莲的种质资源筛选和人工栽培提供了试验依据。

关键词 贵州;八角莲属;种质资源;总黄酮含量

【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16-02

黔产八角莲属药材主要为八角莲[Dysosmaversipellis(Hance)M.ChengexYing]、贵州八角莲[D.majorensis(Gagnep.)Ying]、川八角莲[D.veitchii(Hemsl.etWils.)FuexYing]和小八角莲[D.difformis(Hemsl.etWils.)T.H.WangexYing]。具化痰散结、祛瘀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咳嗽、咽喉肿痛、瘰疬、疔疮、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等证[1-5]。特别用于治疗食道癌、子宫癌。化学成分研究发现其根和根茎中含有抗癌成份鬼臼毒素、脱氧鬼臼毒素、金丝桃苷、槲皮素等,具有极其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由于八角莲属药材显著的药用价值而遭到人为严重破坏,导致该属植物数量日趋减少。其中,八角莲Dysosmaversipellis为濒危植物,在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被列为三级保护植物。八角莲属药材通常以根入药,而大量的茎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有必要对八角莲属药材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总黄酮含量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充分利用八角莲属药材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研究材料主要对贵州龙里、荔波、贞丰和赫章等县市的八角莲属药材资源进行了野外考察和样品收集,收集的八角莲属药材样品由贵阳中医学院生药教研室何顺志教授鉴定,分别为贵州八角莲Dysosmamajorensis(Gagnep.)Ying、八角莲D.versipellis(Hance)M.ChengexYing、小八角莲D.difformis(Hemsl.etWils.)T.H.WangexYing和川八角莲D.veitchii(Hemsl.etWils.)FuexYing。

1.1.2仪器岛津UV-2501PC分光光度计;FA2004分析天平;植物粉碎机,均购自上海精科公司。

1.1.3试剂芦丁(批号0080-9705,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1.2八角莲属药材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1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6]将标准品溶液和样品溶液以60%乙醇、0.1mol/L三氯化铝溶液、0.1mol/L醋酸钾溶液为显色剂,以试剂为空白对照,在250nm~500nm进行扫描,结果显示标准品溶液和样品溶液在417nm处均有最大吸收,故选定417nm为测定波长。

1.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120℃减压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3.57mg,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60%的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对照品溶液(142.8μg/ml)。

1.2.3线性关系精密吸取0.00、1.00、2.00、3.00、4.00、5.00ml芦丁对照品溶液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60%乙醇至5.0ml,再分别加入3.0ml的0.1mol/L三氯化铝溶液,5.0ml的0.1mol/L醋酸钾溶液,加60%乙醇至刻度,摇匀,放置40min。以第1份作空白,在417nm测定吸光度。并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为:y=31.863x+0.0104;r=0.9999。结果表明,芦丁在0.14mg~0.71mg范围内含量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形关系。

1.2.4精密度试验取对照品溶液3ml,按照标准曲线项下测定方法,重复测定5次,结果得以芦丁计的总黄酮的RSD为0.10%。

1.2.5重复性试验精密称取贵州八角莲样品0.5g,共5份,按样品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得以芦丁计的总黄酮平均含量RSD为2.84%

1.2.6稳定性试验精密称取同一批样品0.5g,按样品测定方法进行测定,显色40min后,每隔20min测定1次,持续80min,总黄酮平均含量的RSD为2.66%,表明显色40min后,80min内测定基本稳定。

1.2.7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贵州八角莲样品0.25g,平行6份,含量为2.43%,分别精密加入芦丁对照品溶液,按样品测定项下方法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

1.2.8样品测定精密称取样品(过40目筛)约0.5g,加氯仿适量索氏提取至无色,弃去氯仿液,挥干,加甲醇适量索氏提取至无色,回收甲醇并定量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自“加60%乙醇至5.0ml”起,按标准曲线操作方法进行测定。按下式计算总黄酮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贵州八角莲属药材资源现状根据贵州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确定黔东南、黔西、黔北、黔南4条调查路线并选择施秉、荔波、遵义、龙里、贞丰和赫章等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调查,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八角莲属植物中八角莲主要分布于黔东南的施秉九龙山、云台山,遵义的金鼎山、娄山关,黔南的荔波、三都、独山、平塘等地;贵州八角莲主要分布于龙里、遵义、道真、桐梓等地;小八角莲主要分布于黔西南的安龙仙鹤坪自然保护区、贞丰龙头大山等地;川八角莲分布于纳雍唇仁、赫章韭菜坪等地。在贵州八角莲属植物中四种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小为:八角莲>贵州八角莲>小八角莲>川八角莲。但过度采挖、全民药用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导致八角莲属植物的蕴藏量很少,需要重点保护。

2.2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八角莲属药材总黄酮含量的种质资源差异

2.2.1不同来源八角莲属药材总黄酮含量由表2可知,川八角莲总黄酮含量最高,为2.64%,贵州八角莲其次,八角莲总黄酮含量最低;总黄酮含量从高到低分别为:赫章川八角莲>龙里贵州八角莲>贞丰小八角莲>荔波八角莲。

2.2.2贵州产八角莲属药材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差异同样由表2可知,总黄酮含量为:根>叶>茎。

3讨论

对采自贵州各县市八角莲属药材种质资源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八角莲属药材种质资源间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以赫章川八角莲的种质资源最好,荔波八角莲的种质资源最差,因此在该区进行人工栽培时可直接利用赫章川八角莲为种质来源。

对八角莲属药材不同部位总黄酮的测定结果表明,八角莲属药材总黄酮有效成分含量在根中含量最高,叶次之,茎最低。通常八角莲属药材是以根入药,由于八角莲属植物地下部分,生长缓慢,根茎呈结节状,一年长一节,数年才能入药用,而地上部分每年均可采收。因此从总黄酮成分和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地上部分为好,可使八角莲属药材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08:304.

[2]雷震,杨光义,叶方,等.UPLC法测定八角莲药材中鬼臼毒素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3,16(4):548-519.

[3]蒋向辉,余朝文.侗药八角莲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0):44-46.

[4]张杰,周春山,刘韶,等.小八角莲中鬼臼毒素的提取工艺研究[J].中药材,2007,30(1):103-104.

[5]游春,杨耀文.川八角莲的生药学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3):45-46.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抗盐碱;植物;药用价值;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S4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8802

1 引言

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壤肥沃,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被称为“塞外米粮仓”。但由于矿产的开发使得植被破坏,同时近年来河套灌区的年降雨量锐减,土地盐碱化情况加重。河套地区不仅生态环境面临威胁,与此相关的畜牧业与种植业也受到很大的波及。因此,在河套地区的抗盐碱植物,尤其是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生态意义的植物,将会愈加突显出其重要性。本文将对此做出分析,并着重对特定的几种植物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意义做详尽阐述,为以后该地域的生态改善工作做准备。

河套地区北倚阴山,南邻鄂尔多斯高原,西南与贺兰山、桌子山及巴彦浩特盆地毗邻,东部为土默特平原,处于阴山隆起与伊盟隆起之间[1]。灌区位于107°~109°E,40°3 0′~41°30′N,山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区,海拔一般为1 200~2 000m.,处于我国温带干旱地区,属干燥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均气温5.9~ 6.7℃[2]。 土壤绝大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土壤pH 值绝大多数大于8[3]。盐碱地的盐分组成以硫酸盐和氯化物为主,在阳离子组成中以钙和镁,钠离子为主阴离子主要以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为主。土壤属草甸土,lm土层含盐量0.1%~0.9%,表层土最高含盐量可达3.78%[4]。植被主要是非地带性的盐生、旱生、沙生及水生植被,有红柳、芨芨草、碱蓬等,生态系统非常脆弱[5]。

2 河套地区植物种类及特征分析

2.1 植物种类及分布概况

该地域有种子植物386种,其中有野生植物287 种( 含变种及少数逸生种),隶属53科161 属,其中裸子植物1 科,被子植物52 科,栽培植物99 种[7]。乔木主要为杨柳科;灌木有豆科、胡颓子科、藜科、柽柳科、茄科、蒺藜科;草本主要是禾本科、豆科、藜科和菊科的植物种。共占灌区整个盐碱地植物种的64.4% 。盐碱地上最常见的植物是藜科的盐爪爪,而且是重度盐碱地上的主要植被。而柽柳科的红柳是灌区主要的造林灌木树种,茄科的枸杞多作为1种经济作物而种植,蒺藜科的白刺是盐碱沙荒地上主要的灌木树种,尤其是重度盐碱地[6]。而且一些植物如乔木胡杨,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苁蓉等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尤其是肉苁蓉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作者简介:马凯丽(1992―),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生。

2.2 几种特定植物的特征分析

由于河套地区的非耕地区,不仅土地盐碱化严重而且气候干燥,夏季昼夜温差较大。所以分布的一类抗盐碱的植物形态上干硬,叶子不发达,蒸腾面积缩小,气孔下陷,表皮具厚的外皮,常有灰白色的绒毛 。内部结构上细胞间隙小、栅栏组织发达。如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为蒺藜科(Zygophyllaceae)白刺属盐生植物其根系发达,具有抗盐碱、耐干早、固沙改土的优良特性,是防风固沙植物,,同时又是中药蒙药植物锁阳的寄主[7],通过大量积累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积极参与防御反应,平衡细胞的渗透势,起到抗盐碱作用的[8]。

还有的就是具有肉质性叶,有特殊的贮水细胞,能使同化细胞不受高浓度盐份的伤害,生理上其具有一系列抗盐特性,如陇东紫花苜蓿,株高1m左右,株形半直立,轴根型,扎根很深。单株分枝多,茎细而密,叶片小而厚,叶色浓绿,花深紫色,花序紧凑,荚果暗褐色,是河套地区主要的草种。另外胡颓子科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落叶小乔木,也耐盐碱,且生长迅速,易于栽植。其棘刺较多,粗壮,顶生或侧生;嫩枝褐绿色,密被银白色而带褐色鳞片或有时具白色星状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黄色或锈色。也具有良好的抗盐碱性。

2.3 药用及生态经济意义分析

某些分布在该地区的植物不仅有良好的抗逆性,而且药用价值和经济意义也较高。首先就是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的肉苁蓉。活性成分主要是烃类、生物碱、黄酮类、氨基酸、苯乙醇贰类、环烯醚菇类、一甘露醇、谷幽醇、葡萄糖贰、珑拍酸、多糖类及无机微量元素等[9]。它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促进DNA合成、增强体力、提高记忆能力,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通便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疲劳、抗老年痴呆、抗衰老作用[10]。

而白刺不仅可以固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11],其寄身植物锁阳,据近来研究表明更是促进人体细胞再生和新陈代谢,增强免疫调节能力,具有明显的防癌、抗病毒和延缓衰老作用。

另外还有沙棘可以沙棘可降低胆固醇,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功能作用,还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外敷还有治疗黄褐斑,慢性皮肤溃疡的作用[12]。

紫花苜蓿的生态意义也非同一般。含有5种维生素、10种矿物质及类黄酮素、类胡萝卜素、酚型酸等,是最具有最高营养价值的一种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而且能很好的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

3 结语

内蒙古河套地区不仅是塞外的粮食生产基地,还具有很多含高效药用价值的植物,而且这些植物还具有抗旱抗盐碱的良好性状。但所有植物的抗逆性是由上限的,近年来气候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这些植物岌岌可危。而且,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类对这些野生植物的肆意采集也使得这些植物的锐减。所以,一方面通过研究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人工培育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另外一方面,就需要通过法律或政策等约束减小对河套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也是植物的滥采。 お

参考文献:

[1] 张小瑾,杨桂芳,武法东.内蒙古河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2):161~164.

[2] 魏俊梅,阿腾格,翟志忠.巴盟河套灌区盐碱地的综合治理[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1(1):32~35.

[3] 高红霞,王喜宽,张 青.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特征[J].地质与资源,2007,16(3):209~212.

[4] 贾鲜艳,昊宏宇,李 霞.河套灌区盐碱地植物种类组成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7(4):78~82.

[5] 魏俊梅,阿腾格,翟志忠.巴盟河套灌区盐碱地的综合治理[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1(1):31~35.

[6] 革 命,张万英,佟永成.内蒙古河套地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初步分析[J].内蒙古草业,2008,20(3):51~55.

[7] 王晨霞,陈贵林.NaCl胁迫对西伯利亚白刺试管苗生长及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J].植物学会,2008(6):298~299.

[8] 王秀娟,杨会青.盐碱胁迫下西伯利亚白刺的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J].热带农业科学,2010,30(2):34~36.

[9] 徐朝辉,杨峻山,吕瑞绵.肉从蓉化学成分的研究药[J].中药草,1999,30(4):244~246.

[10] 谢静霞,潘伯荣.“沙漠人参”肉从蓉研究概况[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2003(30):15~19.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4

千层塔为石杉科石杉属植物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Trev.)的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生于杜鹃花下、苔藓丛中,为我省民间常用中草药[1]。20世纪80年代,石杉碱甲(Hup A)被我国科学工作者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表明:它是一种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对重症肌无力、记忆力减退和早老年痴呆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3],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石杉属植物资源,本实验采用HPLC法对我省黔东南地区、遵义地区及黔西南地区等3个不同产地千层塔中石杉碱甲的含量进行测定,为寻找和筛选石杉碱甲新的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仪器与试药

Aigent 1100型HPLC色谱仪(带四元泵,自动进样器,紫外检测器等);电子分析天平(日本岛津);KQ50B超声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医疗器械厂);石杉碱甲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00243-200401);乙腈(色谱纯);二次重蒸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实验药材于2007年5月采至贵州凯里、遵义及兴义等地区,由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王培善研究员鉴定为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Trev.)。

2 色谱条件

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0.02 mol・L-1磷酸二氢钾-乙腈溶液(92∶8),检测波长为312nm,流速1mL・min-1,柱温25℃,进样量为10μl。在此色谱条件下,样品中的石杉碱甲与其他峰能达到基线分离,其理论塔板数为5241,对称因子为0.95。石杉碱甲的保留时间为11.20 min,对照品与样品的色谱图见图1。

3 方法与结果

3.1 样品的制备 精密称取实验药材细粉2g于500ml的圆底烧瓶中,用95%的甲醇提取5次,合并滤液并回收溶剂,加入2%的酒石酸溶解,用氨水调节萃取液PH值至9.0,再用氯仿萃取至Dragendorffor' s反应呈阴性,挥干有机溶剂,用无水乙醇溶解并定容至25ml即得。

3.2 线性关系的考察 精密称取石杉碱甲对照品3mg用无水乙醇溶解并定容在100ml容量瓶中,再取1ml于10ml容量瓶中定容,浓度为0.003mg・ml-1,备用。在色谱条件下,分别进样1μl、2μl、4μl、8μl、16μl、32μl进行测定。以进样浓度对峰面积进行回归,得方程:Y=6597.50267X + 2.0428511,r=0.9997。可知石杉碱甲在0.015 -0.48μg之间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3.3 精密度试验 取石杉碱甲对照溶液,按2项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结果石杉碱甲峰面积的RSD为0.63%(n=6)。

3.4 稳定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每隔2小时测定1次,考察石杉碱甲的含量变化。结果供试品在10 h内稳定,黔东南、黔北、黔西产千层塔样品中石杉碱甲峰面积的RSD分别为1.23%、0.97%、0.67%(n=6)。

3.5 重现性试验 精密称黔东南产样品,按3.1项的要求制备供试液,按2项的色谱条件分别进行测定,结果Hup A含量的RSD为0.17%(n=6)。

3.6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不同产地实验药材细粉各6份,每份1g,分别加入对照品供试液(0.003mg・ml-1)50 ml,按3.1项样品制备要求和2项的色谱条件,制备加样回收供试液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黔东南、黔北、黔西产千层塔中石杉碱甲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03%、98.76%、99.74%,RSD=0.65%、0.57%、0.37%(n=6)。

3.7 样品的测定 按3.1项的要求精密称取样品6份,制备供试液,按2项的色谱条件进行测定,三个不同产地千层塔中石杉碱甲的含量见表1。

4 讨论

4.1 本实验所用测定方法是在其它石杉中石杉碱甲含量测定[4]方法的基础上,改用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及以0.02 mol・L-1磷酸二氢钾-乙腈溶液(92∶8)为流动相。实验证明该方法易行、灵敏、准确、可靠。

4.2 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我省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文献[5]记载,千层塔植物资源在我省广泛分布,储量较大,这为我们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4.3 本实验测定结果显示:黔东南地区产千层塔中含0.028%的石杉碱甲,含量最高。这个实验结果给制药企业及研发机构进一步开发该植物资源提供了科学数据。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 .贵州 贵阳: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2]唐希灿.石杉碱甲―一种有望治疗早老年痴呆症的药物[J].中国药理学报,1996,176(6):481-484.

[3]Liu J S,Zhu Y L.The structure of Hup A and B,tow new alkaloids exhibiting marked anticholinesterase activity[J].Can J Chen,1986,64:837-839.

[4]刘建廷,黎艳,严伟.石杉碱甲提取工艺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298-301.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苯乙醇苷类;苦苣苔科;分布规律

[收稿日期]2013-06-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530860)

[通信作者]刘勇,Tel:(010)84738656, E-mail:.cn

[作者简介]白贞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学和分子生药学,Tel:(010)84738623,E-mail:苯乙醇苷类化合物(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是广泛存在于玄参目和唇形目等较进化的双子叶植物类群(如爵床科、列当科、苦苣苔科、唇形科和马鞭草科)中的一类活性成分,也称苯丙素苷类化合物(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它是由一个C-6-C-3单元衍生出的取代苯乙醇为苷元的苷,其特点是与苯乙醇成苷的中心葡萄糖常被芳香酰基取代,通常为咖啡酰基取代,因此,也被称为咖啡酸酯类(caffeoyl esters)。该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增强记忆、保肝、强心等作用[1]。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有150属3 700多种,我国58属(其中27属特产中国),约463种,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及广东省区的热带及亚热带丘陵地带[2],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布和特有中心,种类十分丰富[3]。该科多种植物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少数民族间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咳喘、疮疖、风湿、骨折、烫伤、蛇虫咬伤及妇科等疾病,疗效显著[4]。以本科植物吊石苣苔地上部分为石吊兰药材在20世纪70年代曾列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典重新将其收录。以该科植物为主要原料的中药制剂也很多,如用来治疗各类疼痛的“桂花膏”、治疗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及扁桃体炎的“复方岩连片”、“马兰感寒胶囊”和治疗结核的石吊兰制剂等。

目前已从苦苣苔科植物中分离得到20多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已有的研究发现在玄参目和唇形目等较进化的双子叶植物类群含有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常与环烯醚萜苷和木质体苷共存,而苦苣苔科植物普遍含有苯乙醇苷类成分但不含环烯醚萜苷类成分[5-19]。因此通过研究苯乙醇苷类成分在本科植物中的分布规律来探讨该类群的系统演化及寻找高含量苯乙醇苷的资源植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以13个苦苣苔科药用植物为实验样本,以5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作为对照品,利用其强紫外吸收特性,采用HPLC-UV 测定其在苦苣苔科的分布,探讨这类成分在苦苣苔科中的分布规律及在系统发育上的重要作用。

1材料

1.1对照品苯乙醇苷类对照品共5个,分别是acteoside(购自上海永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paraboside Ⅱ,paraboside Ⅲ,为本课题组王晓琴教授分离并鉴定结构[19],对照品结构见图1。

1.2植物分别从中国广西、四川、贵州收集到13个样品,并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李振宇研究员鉴定。样品标本保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见表1。

1. acteoside; 2. paraboside B; 3. isonuomioside A; 4. paraboside Ⅱ; 5. paraboside Ⅲ。

图1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Fig.1Chemical structures of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s

1.3仪器梅特勒-托利多电子天平(AL204);ULVAC 薄膜真空泵(DTC-21);C9860A超声波清洗器(上海杰恩普超声设备有限公司检测器色谱柱。甲醇、乙腈为色谱纯(Fisher Scientific);纯净水(杭州娃哈哈集团);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Thermo Surveyor液质联用仪,UV检测器,Thermo ODS Hypersil (4.6 mm×250 mm, 5 μm) 色谱柱。

2方法

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样品细粉0.1 g,放入具塞三角瓶中,精密加入10 mL甲醇,称重。采取超声提取法,提取30 min,取出放冷,用提取溶剂补重,经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2混合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对照品acteoside,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paraboside Ⅱ,paraboside Ⅲ各1.5 mg,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振摇使混合均匀,配制成混合对照品储备液。

2.3色谱条件色谱柱:Thermo ODS Hypersil (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 0.1%磷酸水溶液(A)-乙腈(B)系进行梯度洗脱,0~10 min,85%~78% A;10~16 min,78%~58% A。检测波长 310 nm;流速 1.0 mL・min-1;柱温 25 ℃;进样量 5 μL。在此条件下,各对照品能与其他组分达到基线分离。测得的5种对照品的出峰顺序依次为acteoside,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 paraboside Ⅱ和 paraboside Ⅲ。5种对照品的HPLC-UV图见图2。

3结果

本实验结果表明,苯乙醇苷类成分广泛分布在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个属中,但不同种类的苯丙素苷类成分在不同类群中分布却有明显差异。而由芳香酰基4位取代的阿克苷在本实验所有样本中都

1.acteoside; 2.paraboside B; 3.isonuomioside A; 4.paraboside Ⅱ; 5.paraboside Ⅲ

图2混标的HPLC-UV图

Fig.2HPLC-UV chromatograms of reference substances

检测到了,见表2。除此之外,前人也在石花Corallodiscus flabellatus、显苞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bracteatus和唇柱苣苔Chirita sinensis中也检测并分离得到了阿克苷,说明阿克苷在该类群分布广泛。阿克苷也称毛蕊花苷、马鞭草苷、类叶升麻苷、麦角甾苷,目前研究发现阿克苷具有神经保护、抗肿瘤及抗肿瘤转移、肝脏保护、抗凋亡、抗炎症、抗病毒、DNA 氧化损伤修复等诸多生物学作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强有力的抗氧化作用,并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从野生植物分布区来看,富含阿克苷的苦苣苔科药用植物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吊石苣苔Lysinotus pauciflorrus等分布范围广,因此,可以将富含阿克苷的苦苣苔科药用植物作为深度开发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化合物paraboside Ⅲ只在吊石苣苔中出现,而在本科其他植物中未检测到。从化合物结构来看,paraboside Ⅲ是带有3个甲氧基及芹糖的苯丙素双糖苷,极性较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小,具有出峰时间靠后、紫外吸收强、峰高等特征。从植物形态演化上看,本实验所用样本属于芒毛苣苔族和长蒴苣苔族,其中吊石苣苔属于芒毛苣苔族,其他植物属于长蒴苣苔族,这2个族的植物从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来看,芒毛苣苔族植物多为附生植物和攀缘性植物、种子两端具利于种子的传播的钻状或毛状附属物,而长蒴苣苔族植物多为岩生植物或地生植物,种子无附属物[2],所以芒毛苣苔族植物比长蒴苣苔族植物要进化。因此,从化学和形态学2个方面来看,都反映出芒毛苣苔族比长蒴苣苔族要进化。

4讨论

本研究选用了5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做对照品,其中acteoside,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是苯乙醇苷类化合物, paraboside Ⅱ和paraboside Ⅲ是2个结构特殊的酚苷,是一类新化合物,其性质及结构均类似于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有单糖苷,二糖苷及三糖苷3种主要结构类型,单糖苷中,即与苷元苯乙醇连接的葡萄上不再接糖,这种情况下,则葡萄糖的2,3,4,6位均有被芳酰基取代的可能性,从而形成芳香酰基取代的单糖苷。在二糖苷结构中,芳香酰基有4位或6位取代2种类型,以4位取代最多。同时这类4位芳香酰基取代的二糖苯乙醇苷在植物中的分布极为广泛,是主要的结构类型之一。三糖苷结构中,芳香酰基也有4位或6位2种取代类型,但6位取代的极为少见。acteoside是芳香酰基4位取代的含鼠李糖的苯乙醇二糖苷,isonuomioside A是芳香酰基6位取代的含芹糖的苯乙醇二糖苷,paraboside B是芳香酰基6位取代的含2个芹糖的苯乙醇三糖苷。

paraboside B是芳香酰基6位取代的含2个芹糖的苯乙醇三糖苷,这在天然产物中极为少见,除了在上述2种植物中检测到外,课题组在白花蛛毛苣苔Paraboea glutinosa中也已经分离出来,相关论文已经发表[19],它在本科植物中的检测从化学方面佐证了本类群在玄参目的进化位置。

芳香酰基6位取代苯乙醇苷paraboside B,isonuomioside A,paraboside Ⅱ和 paraboside Ⅲ在本类群呈间断分布,此外,前人在石花Corallodiscus flabellatus和显苞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bracteatus中也检测到了isonuomioside A。它们的共同点是除中心葡萄糖外,附加糖都是芹糖。paraboside Ⅱ-Ⅲ也是由芹糖组成的糖苷。芹糖,是分支碳链五碳糖,在自然界比较少见,分布有局限性,芹糖多见于伞形科。以往的文献表明玄参目类群组成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糖以鼠李糖较为常见,芹糖在本科的集中分布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和显著的分类学意义。随着收集种类的不断增多,分析手段的不断提升,苯乙醇苷类成分在本科中的分布规律可被进一步揭示,可为亚科一级,族一级的分类提供明确的化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宋光西,马玲云,魏锋,等.苯乙醇苷的分布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7(4):169.

[2]李振宇,王印政.中国苦苣苔科植物[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

[3]韦毅刚,钟树华,文和群.广西苦苣苔科植物区系和生态特点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2):173.

[4]白贞芳,王晓琴,肖培根,等.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传统药物学调查[J].中药材,2012,35(1):20.

[5]Liu Y, Wanger H, Bauer R. Nevadensin Glycosides from Lysinotus pauciflorus[J].Phytochemistry,1996,42(4):1203.

[6]Liu Y, Wanger H, Bauer R. Phenylpropanoids and flavonoid glycosides from Lysinotus pauciflorus[J].Phytochemistry,1998,48(2):339.

[7]Terreaux C,Maillard M C,Gupta M P,et al.Triterpenes and tr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Paradrymonia macrophylla[J]. Phytochemistry,1996,42(2):495.

[8]Liu Y,Seligmann O,Probstle A, et, al. A new phenolic glycoside and evaluation of cyclooxygenase inhibitory activity from Lysionotus pauciflorus[J].Planta Med, 1993,59:609.

[9]Lu Y, Xu P J,Chen Z N, et, al. Anthraquinone glycosides from Rhynchotechum vestitum[J].Phytochemistry,1998,49(4):1135.

[10]周立东,余竞光,郭伽,等.蚂蝗七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2):114.

[11]郑晓珂,刘云宝,李军,等.石胆草中的一个新苯乙醇苷[J].药学学报, 2004,39(9):716.

[12]郑晓珂,李军,冯卫生,等.石胆草中苯乙醇苷的分离与结构鉴定[J].药学学报,2003,38(2):116.

[13]王满元,杨岚,屠呦呦,等.红药苯乙醇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4):1921.

[14]刘光明,陈泽乃,姚天荣,等.毛线柱苣苔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0,25(9):699.

[15]王满元,杨岚,屠呦呦,等.红药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4):307.

[16]杨付梅,杨小生,罗波,等.苗药岩豇豆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6):508.

[17]蔡祥海,邓德山,马云保,等.牛耳朵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5,36(4):510.

[18]冯卫生,李倩,郑晓珂,等.吊石苣苔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5):337.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 山药;成分;积累动态

[中图分类号] R28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038-03

The effect of producing area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omponents in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in the growth stage

XIE Caixia1, SHI Huiqi1, ZHANG Zhongyi2, BAI Yan1, BAI Yu3

(1.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450008, China; 2.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2, China; 3.Research Institution of Tianjin Tasly Group, Tianjin3004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riance of the components in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in the growth stage in different areas, supervising the implement of GAP and illuminating the effect of producing areas on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Methods: The content of starch, protein, soluble substance, polysaccharid, N, P and K were analyzed in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in the growth stage. Results: The starch content were higher in early and peak inflation stage, the variance of protein content was relatively stable, the content of soluble substance were decreasing with the growth course, the polysaccharid content were higher in early inflation and withered leaf stage; the components content in Qinyang were higher than Pingyao; the polysaccharid content had negative relation to the content of P, K and positive relation to that of mellow soluble substance. Conclusion: The variance law of components content has no change in the producing areas in the growth stage, but the content has difference with that.

[Key words]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Components; Variance

山药原植物为薯蓣科(Dioscoreaceae)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系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药用其块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称薯蓣,列为上品[1]。具有“主治伤中、补虚羸、除寒邪热、补中益气、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等功效[2]。历代本草记载,药用山药分布较北,以河南、山西交界处为中心,明清以来都认为以主产于“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沿沁河两岸)的“怀庆山药”最佳,为中国著名“四大怀药”之一。为探讨山药道地性的成因,前人从品种[3]、微量元素[4]和产地[5]等方面对山药进行了研究。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产地对山药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将相同品种山药种植于河南沁阳和山西平遥,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条件下,对生长期内山药根茎中淀粉、蛋白质、浸出物、N、P、K及多糖含量进行了分析,试图揭示产地对山药道地性形成的影响及山药生长期内各成分变化情况,为山药GAP的实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山药来自沁阳当地太谷山药,基础土样取自0~20 cm耕层土,养分情况见表1。

表 1 土壤基础养分含量表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将沁阳当地太谷山药分别种于山西平遥、河南沁阳,以两地时间山药栽种后出苗率50%之日算起,两月后开始采集植株样,平遥山药采后放入液氮罐中进行保存。每隔25 d采1次,每次每点采样5~10株,烘干粉碎后进行成分分析。

1.2.2 测定方法土壤、植株N、P、K、土壤有机质、植株蛋白质测定参照文献[6]进行;淀粉及多糖测定参照文献[7]进行;蛋白质、浸出物、测定按《中国药典》附录[8]方法进行。

2 结果

2.1 两产地山药根茎中淀粉、蛋白质含量变化

淀粉作为山药生长过程中的初生代谢产物,可作为食用山药品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两产地山药生长期内淀粉含量结果(表2)表明,两产区山药根茎中淀粉含量均随生育进程而降低,沁阳产区山药中淀粉含量总体上比平遥产区高,说明淀粉的积累动态与产地无关,而淀粉含量与产地有一定关系。

蛋白质是氨基酸合成的终产物,而氨基酸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两产地山药生长期内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表2)表明,两产区山药根茎中蛋白质含量在整个生长期内变化比较稳定,沁阳产区山药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平遥产区,这可能与沁阳产区土壤高含量N有关。

表 2 生长期内淀粉、蛋白质含量(%)

2.2 两产地山药根茎中水、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变化

水、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是评价一种生药品质的内在指标,特别是对于活性成分不明显的生药。不同产地不同生育时期,山药水、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表3)表明,山药水、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随生育时期的进程而降低。沁阳产区山药不同时期水、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平遥产区相应时期。

表 3 生长期内水、醇溶性浸出物含量(%)

2.3 两产地山药根茎中多糖含量变化

多糖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实验证明,多糖为山药的一个主要活性成分,因此可作为一项指标来反映山药的内在质量。两产区山药生长期内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表4~6)表明,沁阳产区山药的多糖含量远高于平遥产区;两产区多糖含量均以初期和叶枯期为最高,而盛期和后期为最低。以上结果说明,环境对山药中多糖的含量影响很大,沁阳产区环境有利于多糖含量的提高,这可能是怀山药道地性形成的原因之一。

2.4 两产地山药根茎中N、P、K含量变化

两产区山药生长期内N、P、K含量测定结果(表7)表明,山药中N、P的含量变化基本不随产地而改变,一般块茎膨大盛期前后为其吸收高峰期,沁阳产区山药根茎中N、P含量在不同时期均比平遥产区同时期的高;沁阳产区山药根茎中不同时期K含量均比同时期平遥产区高。

表 7 N、P、K含量(%)

2.5 生长期内多糖含量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

由多糖含量与各指标相关分析(表8)可知,山药生育时期内根茎中多糖含量与P、K含量均呈负相关,与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呈正相关。

表 8 多糖含量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表示显著相关

3 讨论

药材的种养主要以提高有效成分含量为主要目标,有效成分含量高是道地性的一个特征指标,它除了与生长环境、品种有关外,还与栽培技术有关,其中与采收期的关系最为密切。山药中含多种成分,其活性部位不明显,但多年的临床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多糖能增加RFC数,对淋巴细胞转化率、溶血素、抗体生成率、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能力,均有增强作用。若以多糖作为评价山药品质的一个指标,沁阳产区山药品质较平遥山药好,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土壤[9-10]等生态因子有关,可能是怀山药道地性形成的一个原因,但影响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由多糖含量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可知,N、K含量偏高,可能会导致多糖含量降低;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越高,多糖含量也越高。在山药GAP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采用合适的施肥方法来提高山药的产量和品质,因此,若以多糖作为评价指标,施肥时应注意P、K的施用量及施用时期,防止出现叶枯期P、K含量偏高,而使多糖含量降低。

[参考文献]

[1]森林之.神农本草经(卷1)[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19.

[2]苏敬(唐).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50.

[3]张重义.不同山药品种的品质评价与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31(增刊):42.

[4]张重义,谢彩侠.怀山药无机元素特征分析[J].特产研究,2003,25(1):41-44.

[5]谢彩侠,张重义,谢慧玲,等.不同产地山药氮磷钾吸收规律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37(3):253-256.

[6]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9.

[7]楼之岑,秦波.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114-1115.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吴克宁,周小果,刘超良,等.土壤对道地怀山药品质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6(6):109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