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教育实践基地管理质量探析

提升教师教育实践基地管理质量探析

[摘要]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是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其对改善师范生实践教学条件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地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在管理方面还存在机制不够完善、主体间存在壁垒、分层指导不到位、合作流于形式、内涵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的服务质量。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机制,规范管理;破除壁垒,资源共享;分层指导,提高效率;加强推进,深入合作;研训结合,加强内涵建设。

[关键词]管理模式;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服管理质量

强国先强师,强师先强教。教师是兴国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培养发展不仅要依靠高校,更要依托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为构建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双元育人实践创新平台,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完善教师教育培养实践体系,我国部分地区专门建设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下称“示范性基地”),旨在使示范性基地成为集师范生实习示范校(园)、国培和区培影子教师跟岗培训示范校(园)、教师校本研修示范校(园)和“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示范校(园)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示范性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师范生实习实践的软硬件条件,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为教师职后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特别是为师范院校与示范性基地双方增强联系,深入开展交流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从而深化合作提升示范性基地的服务质量。但由于种种原因,示范性基地的管理质量还不够高,仍需多方共同努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质量。

一、示范性基地管理模式创新要求

(一)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管理机制是示范性基地规范、有序运行的保证,目前部分示范性基地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遴选机制不够完善。示范性基地的遴选过程中信息不够公开透明,遴选过程中实践基地涉及面不够广,示范性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应有的活力。二是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针对示范性实践基地的建设结果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这样容易导致建设工作虎头蛇尾。三是尚未建立共同体协作联动机制。示范性基地的建设是师范院校与基地共同协作的结果。在协作建设工作过程中,需要建设主体双方相互配合,形成协作联动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二)主体间存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示范性实践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建设示范性实践基地的主要目标之一。但作为建设主体的师范院校之间、师范院校与示范性基地之间、示范性基地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共通还存在一定的壁垒。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客观原因,各个建设主体交流沟通的机会减少了;二是由于建设主体之间师资力量、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差异较大,导致各个建设主体之间难以进行深层次交流;三是各个建设主体之间没有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各个主体间的资源很难实现共享。

(三)层级指导不到位。示范性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没有经验可循,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指导不到位主要在于上级行政部门从建设目标与任务到评估与验收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尚未为师范院校或示范性基地提供足够的专业指导;师范院校和示范性基地各建设主体对于合作建设的工作内容、工作思路等还不够清晰。

(四)合作流于形式。示范性基地是建设主体双方深化合作的载体,从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与示范性实践基地之间的合作方式来看,双方的合作建设大多流于形式,任务不够具体,形式单一。表现在:1.没有及时制订时间表、路线图,没有定期开展交流、培训、研讨,扎实推进建设工作并把建设工作落到实处;2.部分建设主体本身对示范性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够强;3.示范性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以后示范性基地的教师培训、教师校本研修等培养服务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五)内涵质量有待提升。所谓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目标,主要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优化等来实现,而实现这些转变,建设双方主体首先要在师资上要有一支过硬的队伍。但目前示范性实践基地的建设内涵还不够丰富充实,突出问题有:示范性基地的大部分工作重点依然放在职前教育实习方面,而教师职后培养的模块还比较薄弱;双方合作的项目大多停留在教学方面,横向的科研研究还比较少;示范性基地的特色内涵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二、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质量

(一)完善机制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是示范性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此项任务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在管理实践中查找问题,对应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公开透明的遴选机制。示范性基地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学校(幼儿园)共建、共享的合作共同体,其遴选工作必须公开透明。作为牵头建设单位,师范院校应秉持公开、公平的原则遴选示范性基地,这样不仅可以使遴选工作透明化,还可以扩大示范性基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需制定、细化遴选指标。遴选指标是选择示范性基地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评价示范性基地建设工作质量的量化标准,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分类分层制定遴选指标。其次,引入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机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资讯和资源获得的公平性,从而吸纳更多优秀的中小学学校(幼儿园)关注和参与,同时提高被遴选中的中小学(幼儿园)在合作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成立校内外相结合的评审专家团队,由评审专家共同讨论、评议、决定示范性基地的遴选结果。2.建立层级考核验收制度。层级考核验收制度是一种评价示范性基地管理质量的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和提高其管理水平的一种手段。层级考核验收制度可从三个层面进行,首先是示范性基地对照建设目标进行自查。通过自查及时发现管理方面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改善管理质量。其次,示范性基地之间互评互查,通过互评互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最后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师范院校组成考评小组交叉检查,交叉对每一个示范性基地进行考核验收,对考核不及格的示范性基地及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最后整改仍不及格的示范性基地予以取消示范性基地称号。3.建立协作联动机制,要协作联动,进一步凝聚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强大合力;要夯实责任,进一步推进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示范性基地协作联动机制高效运行。各个部门应充分履行职责,加强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检查、组织落实,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破除壁垒破除壁垒,资源共享。共建共享是示范性基地建设的目标,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建设主体间的信息和资源无法融通。为了充分发挥示范性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让合作更加深入持久,各个建设主体之间需破除壁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可从硬件建设及软件建设这两个方面入手打通交流渠道:一是建设线上统一管理平台。作为示范性基地建设的统筹管理部门可牵头建设统一的线上管理平台,通过统一的线上管理平台可以实时了解师范院校及示范性基地的工作动态,把握建设主体的需求和工作进展。同时通过线上统一管理平台提高信息数据共享性,为区域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经验支持。二是建设线下资源共享中心。师范院校及示范性基地本身就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联合建设资源共享中心,双向免费开放线下学习资源,双方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不仅便于双方的教学科研而且还能加强双方的联络。三是建设师资共享资源库。师范院校与示范性基地之间评聘教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专家资源库,资源库的专家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学习研讨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交流传递学科专业知识和教改前沿资讯,形成一线与高校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做到学做结合、教研相长。

(三)对口指导对口指导,提高效率。示范性基地的建设是改革和创新教师培养工作的一项举措,然而改革和创新意味着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培训学习和帮扶指导。有效的学习和指导可以使示范性基地建设工作少走弯路,以低成本达到高质量的效率。教育行政部门及牵头建设单位的师范院校首先要理清思路并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从自治区、高校、基地等几个层面进行划分,组织开展分层分类对应指导。第一个是区级层面培训指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设示范性基地是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体现的是整个区域的整体教育水平,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高校以及示范性基地,有责任和义务对示范性基地建设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指导。通过培训指导提供有益的经验,帮助示范性基地提高建设速度和效率,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第二层次是校级交流指导,交流不仅是建设主体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好机会,更是师范院校获取信息和经验的渠道。作为示范性基地的牵头建设单位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互动,为彼此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个层次是校校(园)帮扶指导。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学校(幼儿园)都是教师培养的主体,但双方的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师范院校注重的是职前培养,有着专业的研究团队和丰厚的师资力量,可为中小学学校和幼儿园提供及时有效的帮扶指导。而中小学(幼儿园)注重的是职后培养,两者相结合形成教师培养一体化则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但需要及时了解中小学学校(幼儿园)的行业需求,主动与示范性基地密切联系,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形成教师培养共同体。

(四)加强推进加强推进,深入合作。示范性基地的建设旨在共建共享,但目前部分示范性基地双方的合作流于形式,建设主体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对示范性基地建设不够主动积极。影响建设主体双方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对建设任务不够清晰而感到无从下手;2.没有找到激发建设主体积极性的关键要素。为此,建设主体须深入推进合作,一是双方共同商议制定“行动地图”,通过“行动地图”落实和明确双方合作建设的内容和工作任务,制定工作目标,积极推进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充分发掘潜在资源及时补充现有资源的不足,充分发掘示范性基地的潜在资源是调动基地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三是以项目为依托,以活动为抓手,深化合作内涵。示范性基地的教师培训、教师校本研修等培养服务功能未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不够明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建设效能不够高,难以调动服务功能,示范性基地与其他基地的联动不够。因此,示范性基地与其他相关部门应多开发项目,形成以项目为依托,以活动为抓手的内涵建设纽带,从而充分发挥示范性基地的服务功能和示范辐射作用。

(五)研训结合研训结合,加强内涵建设。示范性基地的建设能为师范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岗位、安全舒适的实践环境,为了建立合作共赢、具有高水平培养质量和辐射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基地,促进职前职后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形成,应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以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教师队伍为抓手实施强师计划。强师计划是提升示范性基地内涵建设的有利举措,针对教师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目标地开展培训,能够快速让教师成长。一是采用“影子”跟岗学习模式,夯实职前技能。“影子”学习模式指的是师范专业学生到示范性基地进行全程跟随、全程参与的跟岗实习,就像影子一样跟随指导教师进行观察学习。采用“影子”跟岗学习模式促使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二是“精准扶教”,提升教师职后教学能力和水平。师范院校与示范性基地合作开展“精准扶教”强师工程。在师范院校中选取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给予示范性基地青年教师一对一的“精准扶教”。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开设“名师”讲堂,提高骨干教师教研能力。“名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和示范性基地的专家、教授、教研骨干或教学能手担任。一是由“名师”引领其他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定期开展“名师”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研习活动,为新教师或者是青年教师提供教学教研指导。二是开展“名师”进校园活动,根据示范性基地的需求,组织“名师”到基地进行教学、教研巡回指导工作,针对教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四是提供“菜单式”选学培训。为教师提供能够满足教师学习需求的选学项目,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它以学员培训需求为逻辑出发点,在学员应然需求培训的基础上,精准分析学员的实然需求形成菜单。开展训前调研,精心设计“应然需求”培训方案,训中跟踪调研,精准选学“实然需求”研修方案,训后资源共享,惠及全员。同时,依托线上管理平台数据分析统计、专家资源共享中心、专家资源库以及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等形成培训支持体系。

三、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鼓励师范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建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以示范性基地为引领,普通大学与一般性实践基地共同参与,形成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贯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可以创新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应加以重视和支持,做好顶层设计并加强监督指导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筹建和策划,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相应管理机制,提升管理质量;示范性实践基地应更新理念,积极配合建设工作,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建设集师范生实习示范校(园)、国培和区培“影子”教师跟岗培训示范校(园)、教师校本研修示范校(园)和“双师教学”模式培训改革示范校(园)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而努力。

作者:黄海燕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