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操教学美学渗透浅析

健美操教学美学渗透浅析

一、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现状分析

健美操是一项集健身、娱乐、体操和舞蹈于一身的运动,其具有健身价值高、普及性强和适用性广的特点,为此,这项运动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就高校而言,通过开展健美操教学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且还能有效地塑造学生形体美,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审美意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我国各大高校的健美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学校在健美操教学中都还停留在技能和动作的传授上,教师一般都是利用对健美操动作的分解来开展教学,以此来达到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动作要领的目的。这就造成了健美操整体教学效果与实用性较差的情况,从而使得该项运动健身育人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就健美操这项运动的而言,其本质应当体现在健与美这两大方面上,即动态美、韵律美和健身性,这也是健美操深受喜爱的关键。但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由于教学方式陈旧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健美操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制约。

二、美学渗透与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关联分析

健美操教学与美学渗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这种关联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教育主体的身心能够达到美与善的统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健美操教学及美学渗透就有非常高的契合度。同时,健美操教学是发展人体健、力、美,从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自由的发展,这也是美学渗透的价值选择。由此可以看出,美学通过教育价值的选择渗透到健美操教学中,而健美操教学通过对美的表现与塑造体现美学渗透的效果。其次,健美操作为一项强身健体项目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矫正体型、陶冶情操、调节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可以说健美操教学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这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与美学渗透的教育理念又一次得到完美的契合。因此,美学渗透与健美操教学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

三、健美操运动的美学特征

1、动作美

健美操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各部位的绕环、屈伸、摆动、跳跃、转体等复杂的动作为基本练习,展示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健美操动作组合包括基本步伐和上肢动作两部分,多样复杂的步伐与复杂多样的上肢动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上下肢动作的完美结合,卓越体现了动作的高度艺术性。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出来刚劲挺拔、朝气蓬勃、干净利落,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动作组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

2、形体美

健美操运动员的优美体型表现为:身材较高、苗条、匀称、四肢修长,身体各部分比例合理,肌肉强健、有线条感。健美操是动态健美锻炼,跳跃动作多,动作幅度大,频率快,运动负荷大,可有效地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维持人体能量的收支平衡,降低体重,保持健美的体形,并且在减少多余脂肪的同时发展某些部位的肌肉,使人体的体形按健美的标准得以塑造。

四、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有效途径

1、通过了解和欣赏健美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举办相关的健美操专题讲座,使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实践之前,首先了解健美操的发展。自1984年美国开创了有氧操比赛至今,健美操逐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一些国际性的健美操组织举行了很多国际赛事,并且利用多媒体、音像宜传健美操的资料、概况以及规则,健美操的影响逐渐增大。组织学生参观健美操的表演或者比赛,让学生们真正从健美操的竟技中认识到美的存在,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享受健美操独特的风格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欲望和激情,培养学生对学习健美操的兴趣。

2、注重理论培养

在健美操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高校开展健美操教学,其美学教育的培养以理论课堂为主。在很多高校都设置有健美操主题的选修课,在课堂上对健美操美学价值、美学意义、美学风格特色等都有比较系统的介绍。在一些专业的体育、舞蹈课堂上,也有美学理论教育的内容,是以传授国内外健美操发展历史,探讨健美操的舞蹈编排、服装动作道具的使用和文化概念、符号的融入以及舞蹈音乐的选择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在这样的专业课堂上,可能还会设置一些关于美学讨论的话题,比如针对某一种健美操的舞蹈编排来发表看法,对某些健美操中的运动美进行赏析等,都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健美操美学特色的作用。

五、结语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在健美操教学中能够融入和延伸的美学思想也是非常多样的。要确保学生获得多样美学思想的贯穿,需要健美操老师自身不断发散思维,进行更加丰富多样的美学特点研究,并将美学理念和文化明确的提炼出来,通过系统的资料融入到美学教育规划中。要善于在各种各样的健美操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些美学的素材,让学生领会健美操对各种美学理念的凸显作用。通过多种美学思想的融入,学生可以将健美操的美学特色更深入的渗透到实际生活中,这对于提升我国高校学生的美学素养,提升我国民众的美学素养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作者:李红 单位:山西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