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教育与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分析

口腔健康教育与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口腔健康教育对提高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效果。方法采取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初诊患儿60例作为干预组,给予口腔健康教育;选取2014年5-11月未实施长期预约复诊的初诊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2组患儿口腔健康状况。结果2组患儿的家长干预后3、6个月口腔疾病预防意识评分,以及2组患儿干预后3、6个月复诊次数、复诊人数、口腔健康状况(牙龈出血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口腔健康教育措施能大幅度提高患儿口腔健康状况及复诊率,也能增强家长口腔健康意识,注重孩子口腔卫生状况。

[关键词]儿童口腔医学;健康教育,牙科;病人预约和时间安排;口腔保健;牙龈出血

据长期观察及相关回顾性研究表明,大部分门诊患者就诊完后几乎未收到所属科室的回访电话及电话提醒复查[1-3];大部分专科门诊也未整理患者档案并定时、定员提醒患者复诊,这与目前患者量大、医疗资源不足有关,造成患者看病难、排队难、候诊时间长、诊疗时间短、医患沟通不充分、健康教育不到位的现状。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分支,是通过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或教育活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通过行为矫正、口腔健康咨询、信息传播等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4]。口腔健康教育在口腔公共卫生领域运用较广,而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患者多、工作量大而做得不是很到位。有学者针对复诊率不高、对患儿未给予有效管理、家长口腔专科知识薄弱而不知道如何维护孩子口腔健康等问题导致患儿再次就诊时不是有新牙疼痛就是满口烂牙的情况,认为应通过采取口腔健康教育的方式管理患儿,及时发现,早期治疗,更好地维护儿童口腔健康[5-7]。本研究通过队列分析探讨了在干预及非干预模式下患儿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复诊人次、复诊人数、口腔健康状况等,旨在为牙科患儿口腔健康管理提供思路和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遵照“遵义医学院伦理学原则”完成诊疗。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初诊患儿60例作为干预组,2014年5-11月未实施长期预约复诊的初诊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120例患儿男女比为1.2∶1;年龄0~14岁,平均(7.3±2.9)岁。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1.2.1.1对照组

诊疗结束后进行刷牙健康教育宣传,告知患儿及家长定期复诊并写在病历上,未录入资料且不给予定时电话提醒。对照组患儿没有科室微信。

1.2.1.2干预组

建立电子档案、输入患儿信息、所有家长扫科室微信二维码进入科室公众号,每周儿童口腔疾病宣教知识。初诊时护士进行细致的口腔宣教,结束治疗时发放简明易懂的宣传资料。基本判断下次就诊的医疗内容,下次就诊前3~5d时科室护士电话提醒患儿的家长带患儿复诊。

1.2.2观察指标

采用短期队列研究。于初诊时,干预后3、6个月进行口腔疾病预防意识评分,并比较2组患儿复诊次数、复诊人数、口腔健康状况等。口腔疾病预防意识评分采用问卷的方式对2组患儿的家长进行调查,包括口腔卫生保健、口腔清洁措施和口腔常见疾病防治(如牙体疾病、错颌畸形等)。问卷内容均在微信和宣传资料中。共20题,分为单选和多选题,每题5分,多选题如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因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因此,采用牙龈出血指数评估口腔健康状况较为客观,连续抽查2个月,每个月抽查2组患儿月初就诊的5岁孩子各20例。每例抽查6个指数牙,每个牙查4个面。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儿的家长口腔疾病预防意识评分比较

2组患儿的家长初诊时口腔疾病预防意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的家长干预后3、6个月口腔疾病预防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儿3、6个月复诊次数比较

干预组患儿3、6个月复诊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2组患儿3、6个月复诊人数比较

干预组患儿3、6个月复诊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2组患儿干预前后牙龈出血指数比较

2组患儿初诊时牙龈出血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干预后牙龈出血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健康教育在口腔公共卫生领域运用较多,但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患者量大,却做得较为简单,患儿复诊脱失率高,资料也没有重新整理进入系统,没有专人负责进行复诊提醒,口腔宣教也做得不够规范和到位。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患儿就诊的首要原因为龋病,大多数患儿都是家长发现明显问题或患儿疼痛才就诊[8-10]。定期检查者凤毛麟角。口腔健康教育、档案建立、专人负责、知识传播媒介对患儿口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口腔知识对大多数群众而言并不熟悉,很多人连刷牙都不重视,第4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岁儿童患龋率为70.9%,12岁儿童患龋率为34.5%,高于10年前的5岁儿童患龋率(65.1%)和12岁儿童患龋率(26.7%)[11-12];每1万名儿童中平均1名儿童口腔科医生,表明医疗资源明显不足。群众得到针对性预防保健的信息渠道不多,单靠患者到医院进行椅旁宣教远远不够。本研究干预组采取就诊时护士宣教、发放口腔知识宣传单、科室公众号扫码的形式等拓宽了患儿的家长获取口腔知识的途径。结果显示,干预措施对提高口腔疾病预防意识、增加复诊次数及复诊人数、改善口腔健康状况均具有明显效果。很多患儿的家长在首次急诊解除患儿疼痛后就因为不重视、忘记、不愿多次复诊等导致复诊率低,复诊人次少,但治疗并没有结束。经健康宣教及电话提醒,很多患儿的家长在认识到儿童口腔问题的严重性后主动复诊,更重视儿童的口腔健康。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是必要和有效的。运用口腔健康促进的方法,配合微信,现场健康宣教,改变目前很多儿童牙痛才就医的模式,提高患儿的家长的依从性,养成定期复查习惯,及时处理新发现的口腔问题,不要儿童一口烂牙或牙痛才就诊,提前预防比亡羊补牢效果好,既让儿童口腔健康得到有效管理,也能让患儿的家长获取口腔保健知识,长久坚持可获得明显的社会效应。

作者:钟雯怡 汤莉 袁燕 马彬 兰春 许洁 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预防与儿童牙科 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